记账类隐私小程序,怎么借社交在3个月内获35万用户?

在小程序TOP100序列中,记账类工具型产品排列其中。不过,当见实约这些创业团队对话时,会听到他们讨论“柠檬记账”。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这个产品的日活用户数并不高,在2-3万之间,其中新增次日留存30%,新增七日留存20%,活跃次日留存60%,活跃7日留存是50%;另外,新增月留存有15%;从数据上看,不好也不太坏。这显然不是行业在看的事情。


行业是关注新的可能,柠檬记账或许会带来新的可能。如他们覆盖了记账类App辐射不到的三四五线城市,在3个月时间内拿下了35万用户,这是一个典型的增量市场,因为小程序而实现。


坦率点讲,我不是有记账习惯的人。“见实”的小伙伴平时也没什么记账的习惯。因此,记账这件事情会有什么新的可能?这么私密的事情又会怎么借助社交、关系而得到扩散,形成新增量?并区别于其他记账产品?这都是我的疑问。带着它们,见实和柠檬记账创始人郑津东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现在,请和见实一起听听杭州这位创业者,对记账工具类产品怎么在社交网络中获得爆发所做的试探和思考吧。我们一起释放疑问。当然,如果你有新的疑问产生,也请随时在评论中给出,见实会再去找郑津东细聊。


g1/2018/12/20/1545277896179.gif

如下,Enjoy:

g1/2018/12/20/1545277919895.png

图:跃迁科技(柠檬记账)创始人郑津东


我们团队过去基因在于开发SaaS软件,“神記”这款进销存的产品;这款产品多次获重要比赛金奖,并代表浙大参加了2017全国高校创业年会, “神記”进销存的日均交易额达140万,累计处理了3亿的交易数额。


不得不说,任何一款产品的出现都是和时代紧密结合的产品,与时代下的场景接轨,其本质是与用户的深度融合,发现用户需求,引导用户需求。


我们顺沿这个思路,柠檬记账小程序正是借了市场变化的“风”。


记账类App产品并不能满足社交属性的场景。代表的机会是既有的那些App时代的记账用户,就让他们用户App好了。对于,微信生态当中,还有很大的增量市场。


恰好此时小程序来了。代表的机会是增量市场的用户对于记账工具而言,维度的增量场景,正是在微信生态内;同时兼具App以往没有过的优势。


在记账领域App时代,三四个人一起记录账单的场景不能被满足。


因为某个用户使用的是某个App,而另外几用户需要下载才能使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高门槛。小程序这个载体,刚好填补了这一问题。如今只要把小程序链接发给其他人,点进来就可以参与记账,并可共享记账。


柠檬记账小程序所具备的功能简单介绍几类,包括速记、语音记账、圈子AA、共享账本、账单地图、报销、借条、记投资、发票助手、工资单等。所以,用户很直观的满足用户一个需求,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花掉的,通过柠檬记账来添加每一笔支出记录,同时还可以体验记账过程的有趣性、实用性;虽然这个事情很反“人性”,但很正向有有意义。


其实早在2018年年初,就已开始规划C端用户场景的记账产品;只是7月份才正式上线,柠檬记账小程序最高单日用户增长可以达到3.5万,我们产品上线3个月,累计访问用户数已达35万,目前账单有效流水是3.2亿。


我认为:“记账,是一件比较隐私的个人事情,同时又由于微信生态天然的社交关系氛围,又让记账行为天然解决掉了原本App时代产品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由此我们非常坚定地认为,通过小程序这个载体必然要强调社交关系链关系——生活细分的圈子场景;比如聚会聚餐场景,多人聚餐聚会出现AA结算的痛点,举个例子:你跟张三和王二出去浪,吃饭你付了三百八十五块,打车张三付了三十六块,K 歌王二付了五百八十八。问:每人应该分别给对方多少钱?


再比如结伴旅行场景,因为旅行过程中高频、随机的消费,而且大家感受颇深的共性问题是,旅行费用一般是先记录再结算,并且不是每个人都参加了所有项目,情况比较复杂。再比如合租的场景、办公室点外卖的场景等等,在此不逐一列举。


其实,上述提到的这些场景都是基于原本没有被解决的、传统场景的需求。目前柠檬记账小程序,实现的是个人记账和圈子记账,人均圈子数2.1个,每个圈子的人数是2.3人;包括小家庭、寝室、去旅行、一起玩、办公室、合租、姐妹淘等圈子。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家庭圈子,占比26%。


目前柠檬记账日活用户数2万-3万之间,其中新增次日留存30%,新增七日留存20%,活跃次日留存60%,活跃7日留存50%,新增月留存15%;留存相比刚开始时候高了很多。另外,用户的平均停留时长在4min左右。


我认为无论什么产品,之于不同的团队来说,外在和内在的表现程度都有所不一样,或者你可以理解成”追求的不一样”,从而决定了对产品节奏的把控不一样。所以某种意义上看「产品本身好的体验,已经变成大家普遍性的,最高效的增长手段」


因为每个产品总要有向用户展示自己的魅力,思考的是让用户自己心里去判断,为什么用我的产品而不是去用别的产品;思考的是,为什么用户不来用我的产品,而去用别的产品。


首先我们第一步要做到的是,让新进用户一进来体验柠檬记账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立刻马上,让他知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而不是用户进来不知所然,看完首页就跑掉了。


其次我们核心的运营动作也很简单,通过系列的小活动来感染用户,比如打卡、21天持家计划;去给用户营造坚持下去的动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即便有些用户是乐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用户内心很明白,是在帮助他做一件绝对正确的好事情。


柠檬记账要表达的诉求尤为生活化、细分化,通过小程序完全可以实现,任何日常消费场景的开销费用,比如水果不仅是记录水果,而是又将水果分成柚子、西瓜、苹果等细分类目。再就是,柠檬记账还支持语音录记账功能,跟写日记一样;现在很多记账类目还是不够细,比如一个用户进入4S店后,开销了5000元,其实他还想说明一下5000元中,也一并记录出有多少支出是贴了膜等等,更详细的类目说明。


柠檬记账产品的底层逻辑,让用户养成「流水帐」的纪录习惯,更快、更便捷,同时数据可视化。一定要强调的是流水帐。


再来说用户分布、和画像。目前柠檬记录所触达的群体大多是三四线城市已婚的女性群体,占比72%,年龄比例30-40岁之间;为什么呢?因为记账工具类产品,在微信生态中,相对于App时代它是增量市场,满足不使用App记账的用户;柠檬记账用户划分在下沉城市,比如东三省、广东、南通、吕梁等这些城市,这是App用户数据当中不太常见的用户数据。


另外一个因素是,其实本身记账这件事情的存量市场已经很少,现在大家抢占的都是一个增量市场。对于下沉用户而言,App有下载门槛、注册门槛,更不要说打开直接使用。原来记账产品更多覆盖的是一二线城市群体, 如今App的记账产品很难触达到三四线城市有需求的群体。


那么从柠檬记账功能属性上看,家庭场景的记账行为是用户使用场景最频繁的记录内容,和用户画像非常吻合,同时她们都是为了持家而记的每一笔流水账,她们一笔笔记录在案,特别详细。另外,用户的特征是她们都是收入相对固定、稳定的用户群体;下个月的支出计划,跟上个月的支出计划,她们迫切的想清楚到底钱都消费在哪里了。


在柠檬记账体系里,最终要做的是数据化、智能化、自动同步统计记账的整合平台;可以让用户看到所有线上的开销,比如微信、支付宝这类消费记录的数据,让用户记大大小小账,通过柠檬记账,整个月的支出一目了然,非常细。


后续,还打算做小程序矩阵,根据不同的场景,匹配不同的小程序。比如前面提到的多元化社交圈子的场景——一起旅行等。记账行为用户的数据太真实了,坚持两个礼拜以上的记账用户,很难去骗自己。其中,35万用户当中,已有8万左右形成深度记账的习惯。但这个数据对于柠檬记账运营层面问题,可能意义不大。


因为构建一个比较细的用户画像,一天记录一次,一周记录一次,这样的数据才能有机会,对应到不同的经济价值,不同的变现价值。目前阶段,重心还是继续完善柠檬记账的体验流程,还远不到变现的节点,「功能体验让用户满意,才是最好的反馈」


我们运营的策略也比较常规,保证获取到的用户都是真实的需求用户;并不是很在意用户增长地速度要很快。但在运营策略中我们一并坚持“体验式营销的方法,打动用户;比如将其摇摆的用户通过运营活动陆续筛选出来,从而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因为这类用户是最好留下来的。”


体验式营销——首先迎合细分人群当中的审美习惯,每一次大小活动都要营造出匹配人群的调性。举个例子:如果想要影响一二线城市白领的科技人群,视觉上的匹配一定是迎合他们;比如设计素材、文案素材,都会倾向他们的审美。


针对增量市场的三四线城市人群也是这个思路。


目前柠檬记账小程序裂变功能的场景,也没有过多打扰用户,强拉用户,实行的是大家都在用的常规玩法。就是抽奖转盘这个功能,邀请三个用户,就可以参与抽奖,一起瓜分现金。现在柠檬记账的分享系数是1:5的样子。


近期我们还会有一个迭代计划,会做一些周边引流的小程序。


还要格外强调一个我们做柠檬记账的观念,是类比成App的操作系统去做的,即便大家都说小程序一定要轻,也要在微信生态内打磨出一款具有整合意义、多功能场景的记账平台。


接下来我们还会尝试加入支付的功能。如果能把记录和支付结合起来,就会是一个很诱人的产品。现在还没做支付功能,但是钱包已经做好了,用户可以在钱包内充钱。


从7月份到现在,从产品构思、开发到上线,还算比较顺利;是团队本身所擅长的产品基因发挥了作用;所以像你说的一样,进入到柠檬记账小程序时,体验感很舒服。


当然,顺利不代表没有问题。早期运营我们就踩过一些坑,团队不知所措。原因是,我们由于对人性的理解不够,导致了之前做过的很多个大小活动,效果平平,也可以说几乎没效果。比如认为用户应该喜欢的,其实他们不喜欢;认为用户不会不喜欢的,其实他们喜欢。投资人建议说:“要找到运营的感觉”。


作者:见实(公众号ID:jianshishijie)

本文由 @见实 原创发布于人人秀。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人人秀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rx.cn/content-tl5zq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