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活88% 但小程序只是辅助,这家对微信生态的思考你借鉴下?
现在园钉有80万用户,5.8%是老师,在4.6万老师用户里一周中至少4天以上使用天数,大概占比28%。预计到本月底(10月),用户数将会突破100万。
在微信生态内,K12教育也是一个受益颇大的市场,如刚提及的园钉。不过今天要聊的不是他们如何运用好小程序,相反,这个团队扎根在服务号中,如若用小程序只是其裂变和获客策略之一而已。
例如在其产品序列中有一个小程序:拍成绩,提供给老师拍成绩单用的(纸质成绩单一键拍摄便可成为数据端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图表),帮助老师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数据搜集,二是数据加工变成可视化,最终希望实现数据的智能分发。不过,这个小程序只是应用场景之一,主业务流程仍然是在公号中完成。和其它小程序一样,小程序只是扮演公号的延伸和场景固化。
这是因为在园钉的理解中,K12教育在校的老师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微信群使用习惯,绝大部分需求和通知都可是通过微信群来进行,在这个背景下,一个产品如何设计,既能实现群的功能,又能成为高频使用场景?园钉选择了服务号(园钉足迹),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去串联起微信生态中各方工具。
在聊完了各种兴奋的案例之后,让我们换个角度去听听另一种深入且不一样的思考和逻辑吧,看看会不会有更大的启发。走,和见实一起与园钉创始人王旭深聊去。
如下,Enjoy:
园钉创始人 王旭
前段时间和几个VC聊,“我们不做贴风口的事情,不为了做小程序而做小程序。”因为在我看来,小程序还是脱离不了“群”的场景,必须需要群的伴随,通过用户之间的交互,才能实现功能闭环以及后续的裂变。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场景的产品,因为都是需要先分享到群。
据调查,目前仍有90%以上的老师还是以微信群的方式连接家长。园钉想要以一个最短的路径把这些教师迁移到自己的产品体系中,并保持用户原有的使用习惯。
基于此考虑,在2016年园钉决定把产品放在微信服务号上。没有做APP,也没有做PC端,只做了一个微信服务号,这种决策在当时极为少见。
我们不做APP原因有三点:
第一,老师在一个班级内推广APP门槛太高。
第二,APP要注册,一旦用到手机号学校都会比较紧张,毕竟是第三方公司,万一老师和家长们注册完以后,第二天他们收到「各种广告类」电话。回过头来会投诉说:“你的APP涉及信息泄露的问题。”还会存在一个用户入口门槛的问题。
那为什么用服务号?因为我们并不想做成平台,不想让家长们判定成我们是一家卖手机号的公司。园钉用户的使用逻辑也正是如此:不需要手机号,我们选择用微信公众号,既然不需要手机号,为什么要开发APP呢?”
第三,由于90%的老师都用微信群,产品逻辑上一定是选择一个相同产品生态的产品。目前,园钉获客策略其一:“让微信群的用户,怎么样最快的方式迁移到产品中来。”必然,腾讯的生态产品一定是作为首选。服务号和订阅号的区别也很简单,开发层面要提供功能交互,并不是一个发布文章的公众号。
为什么不重用小程序?举个例子,假如用小程序驱动老师给家长发通知,老师首先打开小程序,写完、发布、生效,最后将小程序卡片丢到家长微信群。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我们判断:用户的需求场景并不适合在小程序上满足。
园钉的产品线规划是一个主体公众号实现主业务流程功能,外围围绕几个小程序实现功能边际延伸和场景固化。
先从K12教育实际的场景说起:
老师们批改卷子的现状,譬如:老师给学生做一次很小的测评考试,分数都是手写的,互联网科技时代,看上去大家信息化程度很高,其实在K12教育阶段的单元课堂、周练习、月考,老师们都是靠“手写”来作业。当然,校园内的两次大考,老师们也会用集中式系统的答题卡,只是平时的小测验很少用。
“园钉”所给到老师的应用逻辑——他们一旦使用“拍照功能”将成绩单拍上来,就可以变成可视化的效果数据图,老师可以看到,家长也可以看到。这里我插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前段时间河南几个新闻事件,老师辞职或老师被打,这些事件背后都是因为“考试以后,老师把成绩单丢到家长微信群,由于老师是1对50+的学生,甚至会更多。老师若将其成绩单一一发给每一位家长是一个超级麻烦的事情。于是,就会分享到班级的家长群,最后导致一个现象:每一位学生的成绩单都是互相看的,会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家长,就会站出来找老师麻烦。
其实,园钉解决的不只是一个拍照功能下成绩单的数据问题。
第一个是数据搜集的问题,第二个是数据加工变成可视化,最终延伸到数据的智能分发。现在园钉拍照功能识别手写成绩单的准确度,可以做到90%多一点。
为此,做了“拍成绩”小程序的应用场景,并按照数据化呈现的思路去做,这个小程序只是提供给老师拍成绩单;第二个应用场景是商城属性;第三个应用场景是“钉粉”(我们自己叫园钉)。这三个大的场景之下所支撑的是一个完整会员体系的玩法,也是CRM管理系统。
但“钉粉”的场景,目前还不对外。“拍成绩”小程序是一个独立场景的逻辑,已经上线了。为什么独立上线呢?因为这是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功能,单独切了出来,作为一个小的裂变场景,同时再将服务端的入口全部打通。因为,微信公众号底层的数据逻辑,是排在一起的,老师有拍照的动作,自动进班,老师只需要把成绩拍出来,成绩生成自动可视化数据。另外,强调的是——识别技术是有门槛的,也是我们核心之一。
再来说钉粉,现在主要的核心是服务好5.7%老师用户,先将老师用户导流在钉粉,实现完整的用户闭环流程。
(园钉产品数据,截止于10月8日上午)
“钉粉”主要做两件事情:
一,提供一些特权功能,如积分奖励,提现功能,生成二维码,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老师朋友的老师进来。按照技术体系来说,是一个标准横向裂变的计算方法,包括横向会员体系的构建,都等同于是可传播的主体;
二,提供更多的场景功能,如积分还可以提现的功能,和朋友圈的开放等等。同时,针对会员体系,开通系列线下的活动,和系列校园交流的活动,都优先在会员体系的场景下面去做。后续运营跑起来后,不仅仅是线上,线下也会继续为老师服务,做更深度运营的事情。
我们用服务号的逻辑是什么?
帮着K12教育在校的老师们,改变他们用微信群的习惯,让他们不再通过微信群,来下发任何通知。一旦老师还需要微信群的存在,那么一个产品怎么样能成为高频的使用场景呢?
现在所有的逻辑是——老师关注服务号后就可以建班级,生成一个班级二维码,老师直接把二维码丢到微信群,家长们识别以后,可以直接进入到班级,每个班都是一个独立的入口。
截止到现在,市面上也没有看到一款产品,是让老师想用即刻用的产品。园钉要做一个开放式平台,老师想用即刻可以用(替代的是微信群的班级群体)。
同时,也并不需要让老师提供任何初始化数据。其他平台的产品都要走到学校,先录入信息到系统中,如班级信息、学号信息、学生名单,甚至学生对应家长的名字,家长的手机号,学习卡信息,都要录入到第三方平台端。和大家常用的OA系统一样,需要提供大量的初始化数据。那么带来的一定是:信息的安全性问题,这样做事情的话,一定是绕不开学校去做的。
然而,“群”的场景是不需要老师提供初始化数据的,我们通过自身业务流程的修改,就能够建立班级机制,这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老师使用园钉的产品,和创建一个微信群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老师自己就可以操作起来使用。其实,园钉产品端和服务号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用了服务号的用户通知入口而已。
如今,市场上的产品95%以上都是APP,场景非常多元,有教师版APP,家长版APP,甚至还搞出来学生版APP;最糟糕的是:这些版本之间并不是互通的。试想,一个有孩子的老师怎么去使用这些产品?
园钉——并不是做一款和家长互动社交场景的产品,和其它产品最大区别在于,没有社交。可以说,做学校产品没有社交功能的产品,现在市面上可以说只有我们一家。很简单,老师不喜欢社交。园钉的产品逻辑也很简单,让所有家长之间没有link,互不可见,园钉是一个树状群组。
那么,其它产品为什么做社交?社交可以变现。那么,K12的校园圈需要社交变现吗?这是一个根本没有想清楚的逻辑,特别是K12阶段是商业变现不需要社交来变现的。做幼儿园产品可以做社交,做大学产品也可以做社交,市场中很多商业变现的逻辑都要有社交。
其实,说一句话特别不中听的:“反感别人跟我们说,你们是一款家校互动的产品”,我认为,这样理解的人根本没看懂「园钉」的产品是什么。团队原来是做银行系统出身的,很清晰一定要做最擅长的——只做K12阶段的学习数据。
我认为园钉是一个IT数据公司,或者说是教育行业的IT公司,不是一个教育公司,我们只对数据感兴趣,不做教学内容。所谓,K12阶段的数据一定是「教学数据」,教学数据分为三个部分来构建。
第一部分「作业数据」。我们会看见一堆的产品围绕着作业展开,当然目前我们也有,但不是最主要做的,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我认为作业数据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看上去高频,实则没有那么高频,作业数据很多通过学生这个C端用户上传,其实有很多的微数据。
另外,值得拎出来提一下的是——其实,电子化提交作业,我们认为是有悖于现在所谓的教学过程的。园钉所谓的教学是:“第一,知识的传递和掌握;第二,整个考试知识点的掌握,要有运用技巧的。就像我们打字“你看我现在用手机,用电脑,经常有时候提笔忘字”。
第二部分「常态化测评数据」。通过小型的测评,包括单元测验,课堂测验,这些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很高频次的场景,每周都会发生。我们按照实际跑出来的数据是这样:“一个学期大中小型考试,一个学生名下,可能会有二十几次考试,这些才是数据积累。
第三部分「大考数据」。通过网阅系统解决大考问题是现在通用的解决方案。但是大考的频次太低,一学期下来没有几次,另外,网阅系统的无痕阅卷对于考后的试卷讲评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我们依据的标准也很简单:“是否高频,是否真实性,是否是有价值的延伸。”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因为学生的数据一定是「千人千面」。
比如:你开淘宝和我开淘宝,肯定展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最终会落到“教法”这个点上,只有这样才接地气,才有数据支撑可讲。我们做产品比较的是“今日头条”,和网易、新浪最大的区别在于头条是一个IT公司;我们也是要做这个事情。
第一个核心:也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阶段——做教育版块的头条,做IT公司;
第二个核心:IT公司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需要保证用户持续稳定的高频使用。如果没有高频、没有持续性都是“扯淡”,必须要有大量的有效数据的持续增长,没有也是“扯淡”;
第三个核心:持续数据的增长,才能建立用户肖像体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头条也是这个逻辑。园钉的产品也要知道——每个孩子学习的薄弱点在什么地方;
第四个核心:内容分发的算法。头条能够把它的头条号UGC内容,分发给用户;我们也要把这些学生所需改进的教学内容,也要分发给他们。分发上的数据,也由园钉来做。
所以,只有满足以上四个核心的事情,消费交易链上的结点才会出来。
当然,园钉覆盖的是所有家长对于孩子,在教育行业的所有消费业态。如:第一「传统的卖书逻辑」;第二「电子类型的体系化内容」;第三「微课视频直播」;第四「现在最火的一对一答疑在线」;第五「满足自主招生测评的需求」;第六「和有需求的线下机构打通」。
也就是说:“所有主流的消费业态,在园钉上都可以满足。
目前,电子机构的内容端已经定完,今年电子题库、书籍、微客、一对一,9月份开学后已全部展开。现在园钉的用户量是80万,10月底会突破100万,下图是用户分布:家长占比87%、老师5.70%、学生6.42%。
(数据截止于10月初)
刚才提到今日头条,我想多分享一些园钉的思路:
由于我们不做教育内容,所以分发的东西都不是自己做。你看,头条的分发号也都不是头条自己做,这就是为什么说园钉是教育版块的头条,这是第一个商业逻辑。
第一个逻辑「资源拉拢」。第一要找合作伙伴利益化;第二我们也不想干成跟谁学一样的属性。什么意思?并不是说,你有东西我就跟你合作,一个业态下我们只选择两到三家合作,或只选择一家。所以,第一质量把控我们全力以赴,第二让合作的商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三构建一个属于园钉自己的内容平台。这样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消费业态的产品。”
第二个逻辑「从数据驱动变成一个“服务撮合”」。这件事情只有老师擅长,要有足够多的量级老师,同时专业能力够强,这个事情才能实现。因为这是一个碎片化「答疑」的场景。
第三个逻辑「老师IP的孵化」,因为有大量的老师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自己的个人IP,从而实现IP商业化。
现在来看,目前园钉的定位非常清晰:“四个不逻辑”。
第一,不带「学科属性」,不做英语学科、数学学科等等,都不做。因为我们只对教学数据感兴趣,不管老师是教语文课、数学课,还是英语课,哪怕是体育课,只对数据感兴趣;
第二,不带「年级属性」,整个K12小学、初中、高中,很多产品它只能打一个阶段年级的,比如说小学数学口算,小学英语,或高三、初三年级,都有它所特定的人群。但是,园钉不存在,我不按年级属性;
第三,不带「地域属性」,园钉服务的场景是2C,用户是散的,是满天星,覆盖面积很广,是别的产品所不具备的。下图是园钉用户全球分布图:
第四,不配合任何「硬件」使用,有微信,就可以使用。不需要配合硬件采购才能运行。
我们产品的逻辑没有社交,让信息更高效化,让所有的信息都有信用背书。每当家长一收到消息,就知道老师要说事了,家长打开一看,是老师发给的成绩单,老师发的作业,老师发的通知,等等消息。所以,锁定的定位还是一个教育产品,是一个IT公司,这是我们开发教育产品的一个理念。
其实,前面讲到的三个数据的构建,四个核心,四个不逻辑,整体已经很重了。但是,这个过程,我们还是不打算做APP,即便是做,现在也不会做,还是想做一些比较新的东西。因为,目前来看,园钉的消费业态都是具体到几个细分的场景,有非常明确的需求,而且都比较高频。
最后再分享一个我们的小目标。
这个学期,我们计划10月份底做到100万用户,等到明年2月份用户要做到300万,活跃度会维系在35%以上的DAU,月活过80%。
如下2张图,这是园钉国庆7日数据:约4万6千一线老师,国庆七天有三分之二的老师都还在忙工作,其中6%的老师等同于工作日状态。
(见实小编注:园钉创始人 王旭透露,接下来园钉不仅会引入激励和补贴机制放大产品的自身裂变能力,还将通过配合精准扶贫项目做市场下沉。同时,他还认为:“互联网发展到现阶段,应该比拼的是下沉能力。”伴随园钉的不断发展,这个阶段他们也在积极寻求业务的合作伙伴,渠道合作以及产业上下游合作。)
作者:见实(公众号ID:jianshishijie)
本文由 @见实 原创发布于人人秀。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人人秀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rrx.cn/content-3gk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