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丨他们,书写了莫高窟的新传奇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甘肃新媒体集团
发布时间:2020-01-14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初心不悔 护佑敦煌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新闻联播》
    弘扬“莫高精神”守护文化宝藏
  •        在甘肃河西走廊大漠深处,坐落着一个世界文化瑰宝——敦煌莫高窟,它记录着古丝绸之路上的灿烂文明。历经千年,莫高窟曾数经磨难,但几代“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扎根大漠、守护宝藏,让莫高窟依然在戈壁中焕发光彩、熠熠生辉。
  • 三名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工作人员在洞窟内进行数字采集工作
  • 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排队等待参观
  •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        漫漫黄沙,寂寂戈壁,莫高窟和守护着它的人遍历这里每一个寒暑春秋。76年间,一代代知识分子远赴大漠深处,接续守护莫高窟,疮痍之地逐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成为过去,世界敦煌学的中心冉冉升起。
  •        西去敦煌时,常书鸿还不到40岁。此前,他是留法9年的艺术家、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西装笔挺,风度翩翩。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中创立,那时莫高窟已荒废400余年。后来,初创者接连离开,妻子也弃他而去,常书鸿却初心不悔。“我如果为了个人的一些挫折与磨难就放弃责任而退却的话,这个劫后余生的艺术宝库,很可能随时再遭劫难!不能走!”
  • 常书鸿
  • 【初心不悔为敦煌】
  •        段文杰、孙儒僩、欧阳琳、李承仙、史苇湘……在常书鸿的全力招募下,一批批大学生告别优渥的生活,奔赴大漠。旧照片见证别样青春:穿旗袍的女孩和穿白衬衫的男孩,乘坐的却是一辆破旧的木轮老牛车。
  •    在所里的牛车上,前排右起段文杰、孙儒倔、黄文馥,后排薛德佳、霍熙亮、范文藻、欧阳琳
  • 【初心不悔为敦煌】
  •     常书鸿在莫高窟第130窟峭壁上指挥修建栈道
  • 常书鸿临摹第103窟
  • 走向莫高窟(油画)
    常书鸿作
  • 莫高窟九层楼
    常书鸿作
  • 敦煌莫高窟庙会 常书鸿作
  •        到了20世纪80年代,莫高窟人面临的课题则更严峻。有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他们怎能甘心?国家将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为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段文杰重任在肩。没有高谈阔论,他只说守着莫高窟的人首先要有作为。“要静下心来,埋头苦干,最后让成果说话。”
  • 段文杰
  • 【勇担重任扛大旗】
  •    段文杰观看自己从事敦煌艺术研究六十年成就展
  •    1952年段文杰临摹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壁画
  •    1989年段文杰与苏联敦煌学家亲切交谈
  • 都督夫人礼佛图
    第130窟
    段文杰临摹
  • 各国王子举哀图第158窟
    段文杰临摹
  • 说法图、榆林窟第2窟段文杰临摹
  • 尸毗王本生第254窟段文杰临摹
  •        1998年,年近60岁的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研究院院长。退休的年纪,她却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游客太多,她日夜揪心。于是,“数字敦煌”项目让莫高窟“永葆青春”成为可能。她说“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她的持续呼吁下,甘肃制定专项法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莫高窟有了“护身符”。
  • 樊锦诗
  • 【勇担重任扛大旗】
  • 年轻的樊锦诗
  • 樊锦诗夫妇
  • 樊锦诗(左四)
  •        冬日暖阳下,榆林窟静谧肃立。李云鹤,23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已经64年。
           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识器。64年来,李云鹤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彩塑。他的修复工作也不局限于莫高窟。由他创造的多项修复技术,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原文化部一等奖,他还入选全国总工会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 李云鹤
  • 【观千剑而识器】
  • 李云鹤在修复文物
  • 1978年9月,李云鹤正在修复文物
  •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古丝路重镇敦煌再度吸引世界的目光。故宫博物院院长、敦煌研究院原院长王旭东说:“古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我们在历史中寻找未来,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去伊朗、去阿富汗、去吉尔吉斯斯坦……敦煌研究院的学者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人员扎根敦煌,循着古老壁画探寻文明交流的印记。
  • 王旭东在莫高窟第98窟
  • 【开拓进取求创新】
  •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说,回顾研究院70余载历程,发展的根本在一个“人”字。前辈奠基、大家关注、一代代人甘坐冷板凳,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弘扬工作才得以步步向前。愿更多高端人才走进莫高窟,在千年敦煌找寻新天地。
  • 赵声良
  • 【开拓进取求创新】
  •        2019年11月,我国首个有关文物保护的多场耦合实验室在敦煌研究院竣工。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郭青林说:“文物保护进入深水区,要攻关的都是难解决的问题,研究要向纵深方向去。”
           敦煌也在变得年轻可爱。新一代莫高窟人携手科技企业,让敦煌文化以流行音乐、游戏、漫画等形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干了20多年讲解工作,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党支部书记宋淑霞“转换赛道”设计起研学课程。“孩子们穿上仿唐代半臂襦裙,走进壁画修复现场,深度感知莫高窟。希望敦煌的种子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 【开拓进取求创新】
  •     敦煌研究院技术人员在莫高窟98窟内对病害壁画进行修复
  •     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工作人员詹鸿涛在莫高窟顶沙山上准备观测仪器
  •    三名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工作人员在洞窟内进行数字采集工作
  •    敦煌研究院技术人员在莫高窟98窟内对病害壁画进行修复
  •        同一片大漠,同一座石窟。76年间,一代代“莫高窟人”勇担重任,守护千年瑰宝,曾经的疮痍之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开放的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他们隐居大漠,心如磐石;他们奉献出韶华,无愧于时代。
  • 原大复制莫高窟285窟模型
  • 时代呼唤更多“莫高窟人”
  • 《时代楷模发布厅》
  •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70多年来,莫高窟的守护者们扎根大漠,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心保护和修复敦煌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 【策划】李晓君
    【监制】宜秀萍  王守超
    【编辑】耿  宁   董少斌
    【校审】江文涛  【设计】张晋敏
  • 此生不悔入沙海
    勇担重任始见金
    向莫高窟守护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