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见的非遗·高甲戏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福建交通广播
发布时间:2016-09-27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福建声音博物馆——用声音,遇见福建。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高甲戏(含泉州高甲戏、厦门高甲戏)始于明末清初,其音乐以“泉腔”弦管为主,吸收闽南吹奏乐、笼吹、拾音等艺术之长,唱腔为南音兼收俚歌小调,既有清婉之韵又有刚健之气,语白为闽南方言,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种类,尤以丑角表演见长。保留剧目600余个。系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在海内外泉腔语系影响较大。


    • 高甲戏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区域:|厦门|泉州|

      类别:|传统戏剧|



    •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高甲戏起源于明末清初闽南民间阵头“宋江阵”,早期只是一种妆扮梁山+108将的阵头游行演出。后来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作即兴表演,逐渐发展成专业戏班。因主要演水泊梁山的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中叶,有宋江戏、竹马戏、傀儡戏三个戏班合并,名“三合兴”。三个剧种彼此融合,相互吸收,形成了以南音唱腔为主,兼容傀儡、竹马、北管声腔的合兴戏。























    •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又称柯贤溪表演艺术,形成于1930年,当时柯被誉为“闽南第一丑”、“丑大王”;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有男女丑之分,男丑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女丑由男扮最富特色,特别是女丑表演火爆、热烈、夸张、幽默,富有浓郁的山野气息,素来以通俗面貌风行于闽南民众之中。






















    • 曾文杰、庄伟国、卢文雄表演高甲戏
    • 曾文杰是柯派第二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原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团长。曾文杰师从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创始人柯贤溪,并向高甲名丑李珍蕊学习傀儡丑表演。曾文杰的戏路较广,善演女丑,更以公子丑、傀儡丑见长,他的表演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傀儡丑表演模仿逼真,活灵活现,尤重人物刻画,入骨三分。























    • 福建省艺术馆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福建交通广播FM100.7

    • 用声音 遇见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