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见的非遗·厦门方言讲古
厦门方言讲古,清代中叶就有了。即为用闽南方言(厦门话)说的说书。讲古是平民百姓喜闻乐听的口传文学,它运用闽南话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闽南的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颇受百姓欢迎。
厦门方言讲古
级别:|国家第二批||省级第二批||市级|
区域:|厦门|
类别:|曲艺|
厦门方言讲古,即为用闽南方言(厦门话)口说的说书。它运用闽南话中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词汇,谈古论今,生动有趣,是厦门平民百姓喜闻乐听的口传文学。厦门“讲古”起源于何时,史书未有记载。据清道光《厦门志》载:“说平话者,绿阴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可使愚顽不识字者为兴感之用……”由此可见,厦门的讲古艺术起码在清代中叶就有了。
- 厦门方言讲古传承人 范寿春
民国初“讲古”成为民间艺人职业,上个世纪20年代,厦门“讲古”极盛。1938年厦门沦陷后,“讲古”场几乎绝迹,抗战胜利后陆续恢复。“文革”期间,“讲古角”因被列为“四旧”,讲古艺人受到冲击而停业。
1978年以后,虽然陆陆续续有溪岸、公园文化站、人和路、二王街等“讲古角”的重新开张,但这些“讲古角”随着老一辈艺人相继去世,逐渐零落。进入21世纪以来,只剩下金榜讲古场,“讲古仙”也只有范寿春等几个老人了。
厦门方言讲古代表性传承人范寿春先生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涂岭(现改为泉州市泉港区),从小家境贫寒,父母亲为生活所迫携儿带女从惠安举家迁徙到厦门鼓浪屿。范寿春读书到初中一年级就辍学了,在厦门的米店、金铺、进出口行当学徒。没有书读,他就自学,还经常跑到鼓浪屿芦竹仔脚下讲古场听讲古,增添知识。没钱交费,他就靠在墙边静听,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讲古这一祖辈流传下来的形式和影响渐渐植入了他的心田。
1988年,范寿春先生光荣退休。而这成了他人生的另一个起点,是他为保护和传承厦门方言讲古新一轮征途的从头开始——他重拾少年时的兴趣和旧梦,开始主讲和研究厦门方言讲古。当时的范先生绝不会想到,正是他退休二十多年来的坚持和传承,使已经沉寂多年的厦门方言讲古得以复苏,为厦门方言讲古进入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立下了汗马功劳。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范寿春等人的付出和贡献,厦门方言讲古如今可能就已不复存在。
福建省艺术馆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福建交通广播FM100.7
用声音 遇见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