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博物馆”--科普大篷车 化石篇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北京尚德博瑞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1-06-20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我们从远古走来”科普大篷车展览展示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其悠久辉煌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为我们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地下宝藏。
          无声胜有声。这里的石头会唱歌,动辄亿万年“岁数”,从远古的生物起源进化、到人类的产生,再到地质、地壳不断演变……中国特有的震旦角石、硅化木、剑齿虎、叠层石、猛犸象、海百合等,20余种各个地质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生物化石标本,唱响了一曲珍爱自然,保护环境之歌。
         “石”来运转,“我们从远古走来”期待与你相聚。
  • 前 言
  •       奥陶纪古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头足纲,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因形似动物的角而得名。震旦角石仅产于中国,是中国的特有化石之一。
  • 震旦角石
  •       丛林被掩埋在地下,随着时间、上覆土层(岩石)、温度及压力的改变,有很少部分植物树干、树根产生硅化作用变成了硅化木。
  • 硅化木
  •       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体形与现代虎差不多大,长着一对巨大的犬齿,足有半尺长,故得名。
  • 剑齿虎
  •       枝脉蕨属,蕨叶2-4 次羽状分裂;小羽片一般较大,或多或少呈镰刀形,全缘或具锯齿,以整个基部着生于羽轴,基部有时微微收缩或作耳状,顶端尖锐或圆凸;叶脉羽状,中脉明显,常伸延至小羽片顶端附近才分叉消散,侧脉常分叉,种类繁多,二叠纪至三叠纪时期曾遍及全球。
  • 枝脉蕨
  •       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海生无脊椎动物,因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菊石演化迅速,分布广泛和易于辨认,是标准化石。
  • 菊石
  •       中三叠纪海洋水生爬行动物,我国特有珍稀古生物化石品种。小脑袋、长脖子,身体扁宽,能像鳄鱼一样匍匐爬行。
  • 贵州龙
  •       寒武纪未变质的碳酸盐沉积中最常见的一种“准化石”。由于蓝藻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沉积从而形成了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
  • 叠层石
  •       古龟类的一属,属隐颈龟类,甲壳上角质盾片常退化,有缘板,腹甲后叶缩小,生活于淡水中。生存于晚始新世的欧洲、北美洲、亚洲。
  • 乌盾龟
  •       软体动物腹足类。通常生活在浅水或平坦的泥地,可见于深达200米的水中,最大可达18厘米,平均大小7至10厘米。
  • 海螺
  •       古鸟属,化石遗迹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中发现。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1.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或晚侏罗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
  • 孔子鸟
  •       古脊椎动物,哺乳纲,长鼻目,真象科。出现于300万年至1万年前,主要生活在冻原地带。体毛长,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以群居为主。
  • 猛犸象(颌骨)
  •       棘皮动物门海生无脊椎动物,成体以柄固着于海底而生活。外观很像植物,可分根、茎(柄)、冠3部,已生存了近5亿年。现主要见于深海,以有机物碎屑为食。
  • 海百合
  •       生活在三叠纪至白垩纪,以水底的厚壳无脊椎动物为食,生活于浅海和淡水湖中。它中等高的身体覆盖着闪光但有很厚珐琅质的鳞,这些鳞成纵向排列。
  • 磷齿鱼
  •       生活在海底的一大类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两瓣壳大小不一样,壳质是钙质或几丁磷灰质。它们还经常与藻类、珊瑚、蠕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共生在一起。
  • 腕足动物
  •       棘皮动物门,生活在海洋浅水区,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海洋生物之一。中国西藏自治区发现多种白垩纪海胆化石,以此证明西藏地区在白垩纪时代是海洋。
  • 海胆
  •       白垩纪晚期以前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壳呈管状外表布满沟槽分割的脊。生活在温暖的浅海,以壳嘴附着在礁石、珊瑚或其他碎壳上。双壳连接处隐秘,可能为了防备其他肉食性动物的攻击。
  • 耙牡蛎
  •       哺乳动物纲,奇蹄目,马科一个灭绝属,现代马的祖先。个体较小,前后肢均为三趾,中趾粗而着地,侧趾较小不着地。上新世时期生活在地势低平的热带、亚热带森林草原和稀树草原上。
  • 三趾马
  •       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5.6亿年前的寒武纪出现,5亿至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因背壳纵分为三部分而得名。
  • 三叶虫
  •       原始的真骨鱼类,骨舌鱼超目,狼鳍鱼目。体长在10厘米左右,呈纺锤形或长纺锤形,圆鳞。种类很多,是我国北方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鱼类。
  • 热河动物--狼鳍鱼 
  •       已灭绝的真曲颈龟下目的一属,中国龟科的成员,大约生活在晚侏罗纪早白垩时期的中国东北,是一种罕见的化石,其生活习性可能与现代的水龟比较接近。
  • 热河动物--满洲龟 
  •       小型植食性恐龙,属原始角龙类。两足行走,头短宽而高,吻弯曲似鹦鹉的喙而得名。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在我国分布较广。
  • 鹦鹉嘴龙
  •       恐龙类产的卵,因具有坚实的外壳,故可保存为化石。大小不一,小的3厘米左右,大者长径达56厘米,形状通常为卵圆形,少数为长卵形或椭圆型。
  • 恐龙蛋
  •       古无脊椎动物,腕足纲的一属。壳瓣大而隆凸,近于圆形。腹壳的壳喙弯曲如钩,形似喙而得名。壳面平滑,无饰纹。生活在中泥盆纪的浅海底,淡青蓝色,有玉石般光泽。
  • 头贝
  •       海生动物隶属于腔肠动物门,由原始多细胞动物的祖先进化而来。广泛存在于地球各地的海洋中,与三叶虫、腕足动物、头足动物、棘皮动物等出现在同一时期。
  • 珊瑚(虫)
  •       我国上新世至中新世时非常繁盛的一类哺乳动物。体型矮壮,四肢短,鼻骨长而弱,无角。草食性的动物,生活于沼泽地带。
  • 大唇犀
  •       古老的原生动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在海洋中,至今种类繁多。由于能够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外壳,而且壳上有一个大孔或多个细孔,以便伸出伪足,故得名。
  • 有孔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