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
私人
米勒
私人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 1814 - 1875
- 让·弗朗索瓦·米勒
- Jean-Francois Millet
- 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 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
- 让·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 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米勒,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米勒,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 米勒出生的房子
- 洛杉矶华人私人收藏
-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 有一次米勒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
-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米勒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 《晚钟》侵蚀版画局部
-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 然而正是从这样的人物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比学院派绘画中的英雄人物更为自然。可信的风貌。画面构图似乎很随意,地平线处理得较高,给我们留下宁静平稳的印象。几位农妇的动作设计得错落有致,油画《拾穗者》的画面富有节奏感和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淳朴与自然的深刻意义。
- 三位农妇在前景中弯腰拾着麦穗,她们没有绰约的仪态,美丽的容貌,也没有飘洒的衣衫。她们有的是结实浑圆的身体、简洁的造型和粗羊毛织的朴实的衣裙,在阳光灿烂的田野上,她们正平静而安详地劳动着。
- 油画《拾穗者》是米勒最著名的一幅作品,画中描绘着三位农妇在收割后的麦地上捡拾麦穗的场面。这儿没有什么戏剧性的事件,也没有任何有趣的情节,在广阔的田野上,远处堆放着高高的麦垛,满载粮食的马车和农夫们奔波忙碌着。
- 1857年油画84x111cm
- 拾穗者
- 米勒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 于是,以卢梭、狄亚纪要普勒、科罗和米勒为主要成员的、在欧洲美术史上声名卓着的“巴比松画派”就这样形成了。
-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米勒已35岁。在巴比松村米勒结识了柯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米勒一住就是27年之久。
- 19世纪60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画坛引起极大的反响。他的作品曾经一次次地被拒绝,直到1867年,米勒在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社会的第一次承认,人们逐渐认识了米勒艺术的真正价值。
- 洛杉矶华人私人收藏
- 他们显得那样心平气和、顺从命运,充满了作者对主人公的赞赏和同情,这是米勒人生观的体现。
- 虽然他们长年累月辛勤劳动,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但他们并不怨天尤人,因为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他们只希求劳有所获,得到自己应有的一份。
- 在苍茫的暮色中,小镇的晚钟响起,他们只是默默地祈祷着。
- 1869年侵蚀版画39.5 x 45.5 cm
- 晚钟
- 巴黎卢浮宫馆藏
- 他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不幸,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后,法国为购回《晚钟》一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
- 《晚钟》画的相当简洁,暮色中一对农民夫妇听见远处教堂的钟声响起,便放下手中的农活,低头默默祈祷,为平安度过一天而祝福。画家着力描绘他们的虔诚和朴实,两位农民的形象仍是米勒特有的圆浑简朴的造型。穿着粗羊毛织的衣服,略显稚拙,却十分纯真。男人手拿帽子低头默祷,农妇双手合在胸前。他们身边有简陋的农具,小推车和装土豆的麻袋,身后是一遍田野,远处隐隐可见教堂的样子。
- 1869年油画55.5x66cm
- 晚钟
-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
-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 米勒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