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lu
发布时间:2021-07-15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作为我国自行建设和管理的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地震观测台站,是集地球物理场野外观测、观测技术研发与质量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普与培训园地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观测研究站,其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显著科学成就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 1920年,宁夏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地震灾区的惨烈景象,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萌发了要建立地震台的想法,随后北平大律师林行规主动提出把自己鹫峰别墅旁的空地和几个房间无偿捐赠,用作建造地震台。 

    海原地震10年后,青年学生李善邦在鹫峰创建了中国人自行建设和管理的第一座地震台。为了更快掌握地震监测知识和技能,李善邦先后到日本、德国学习前沿的地震监测技术。

    1930年9月20日,我国首个地震监测记录在鹫峰地震台诞生,这标志着中国地震事业正式扬帆启航。
  • 抗战烽火中的坚守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鹫峰地震台的监测工作被迫停止。李善邦辗转来到重庆,克服重重困难,于194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现代地震仪——霓式地震仪,并在战火硝烟中坚持地震观测和研究。    
  • 兵荒马乱的年代,地处半山腰的鹫峰地震台基础设施落后,根本不能通电。火苗如豆般的煤油灯下,只听见山风呼啸。李善邦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观测了7个寒暑。
  • 抗战烽火中的坚守

  • 初心不忘
  •   战争烽火  
  • 抗战烽火中的坚守

  • 新中国成立后,霓式地震仪升级为“五一式”地震仪,装备在我国黄河流域布设的20多个地震台,成为我国地震台网的雏形。

    1955年,地震台在北京西郊白家疃得以重建,后演化为今天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下属的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1966年3月,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关心下,地震台站建设由此起步。

    1971年,在刚成立的国家地震局领导下,分两批建设了北京、佘山、昆明等24个国家基准台,形成当时的国家地震台网。
  •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 1982年,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成为第一批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台站。此后,乘着数字化改革的春风,观象台从众多台站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头兵:我国第一座数字化地震台(1986年)和数字化地磁台(1997年)、保存有长期连续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制定了我国面波震级标准、建立了我国地磁测量实用标准。
      
  •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  坚定前行  
  • 从新出发
  •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地震台网建设也更趋科学规范。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计划于2022年完成建设,将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等6个重点地区实现地震预警能力,并率先向中小学校等3000多个示范用户发布预警信息。 
    我国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为数以百计的城镇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更加精细的地震震动参数、活动断裂分布和地震地质灾害预测成果,防震减灾能力提升效果显著
  •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 新时代 新进步

  • 新的发展
  • 新的起点
  • 新时代 新进步

  • 中国的地震事业 从鹫峰地震台启航, 随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经过数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地震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长足进步。 

  • 中国地震局

  • 鹫峰地震台







  •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 联系电话: 010-62456503转8305

  • 参观方式:预约参观

  • 地址 | 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路

  •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 观象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