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见的非遗·莆仙戏
莆仙戏又称兴化戏,于宋代形成于兴化方言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角色行当源袭宋元南戏体制,即生、旦、贴、靓妆、老、末、丑7个种类。现存传统剧目
5000余本,传统手抄本8000多个,宋元旧篇57本,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另尚存音乐曲牌1000多首,锣鼓经300多种,被誉为“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区域:|莆田|
类别:|传统戏剧|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典雅,科介极为丰富且颇具特色。莆仙戏曲牌有一千多首,依各行当各情境区分,甚至“专曲专用”,而每句唱或念白往往都配有2-3个甚至更多的表演动作,这在中国其他剧种中是比较罕见的。而且表演与锣鼓紧密结合,每套动作都配有相应的鼓品,十分严谨。因为剧目、曲牌、表演的古老、丰富、独特,决定了莆仙戏表演形态的特殊以及多彩的舞台表现形式。
莆仙戏的传承人黄宝珍老师已经83岁高龄,曾任莆田县实验剧团原团长,上世纪50年代被文化部授予“高级知识分子”称号。从艺50多年来,她先后演出了《米烂思妻》、《王十朋哭妻》、《孟道休妻》、《春江》等50多部剧目,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女旦形象。如今她还被聘为省艺校莆田戏曲班顾问。
福建省艺术馆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福建交通广播FM100.7
用声音 遇见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