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58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2-04-24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58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第158期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2022年4月25日
  • 业务动态
  • 报纸及其新媒体质量检查来啦
  • 他山之石
  • “轻骑兵”拥抱“互联网3.0”
  • 值班手记
  • 大会战、拉锯战与持久战
    民生报道重服务  社会新闻贵追踪
    采编联动 主动作为
    主题策划如何打破常规
    拉开写作差距的三个问题
  • 一线双创
  • 硬核选题  用心锤炼
    贴着人物  写活故事
  • ·目录·
  • 值班手记
  • 01
  •        我们每年都要打不少“新闻战役”,其中有短期突击性的,也有长期持久性的,不同类型有不同特点,就需要用不同的“作战方法”。以4月11日至18日的《扬州日报》为例,我们打了“烟花三月”节报道这场大会战、疫情防控报道这场拉锯战,还有经济报道、创新创优等持久战,各有得失,各有特点。
  • 刘贺
  • 大会战、拉锯战与持久战
  •        每年的“烟花三月”节,对于扬州媒体来说,都是一场大会战。往年,日报按惯例会早早推出“4·18探营”“喜迎4·18”等栏目外,还会制作大型的“4·18”特刊。今年,受疫情等影响,“4·18”线下活动少了、线上活动多了,活动举办的规模、嘉宾客商参会的方式都有较大变化,日报的报道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在节庆之前,日报推出“喜迎4·18”专栏,重点关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营造浓厚氛围。4月16日,“4·18”首批重磅活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各地举行,日报将之集纳起来,在头版刊发了综述报道《一批好项目扎根“好地方”》。
           4月18日这一天,我们拿什么样的报道迎接节庆?在这个不一样的“烟花三月”,如何展示一座不一样的扬州城?日报策划推出跨版专题《上云端 下扬州》,抓住今年“4·18”的“云”特点,通过云招商、云服务、云治理、云游览、云听曲、云品
  • 大会战
  •        3月以来,周边地区疫情此起彼伏,防控工作日趋复杂多变,疫情防控报道亦须因时而变、因势利导,打好这场拉锯战。
           这段时间,在疫情防控方面,日报每天推出大
  • 拉锯战
  • 味六个板块,以及古诗词与建设“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的巧妙结合,突出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时代特点,更展现了扬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良好势头。版面采用精美的国风手绘,特别是将二十四桥桥洞与直播灯相融合,既具有古的扬州特点也具有新的流行元素,设计很是精巧。与此同时,日报还刊发了社论《从春天走向春天》、项目建设综述稿《扬州制造业项目建设涌春潮》以及《江淮走廊添“碳库” 北湖公园今开园》消息和北湖专题副刊,内容多元,打出了组合拳,打响了大会战。
           在接下来的报道中,日报还围绕项目建设、北湖开园、开发园区“二次创业”招商地图推出三大专题报道。     
  • 型专题,涉及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来接种疫苗的过半是老年人》《生活必需品和防疫物资价格平稳》《地产蔬菜日上市3000余吨》等一线探访,也有《奥密克戎绝不是“大号流感”》《@全体市民 再坚持!不麻痹!不放松!》等分析提醒;既有《中小微企业可申请降比或缓缴》《对因疫情遇困群体予以救助》《这些群体最高可减免6个月租金》等政策举措,也有《再坚持 不放松》《守牢底线 突出主线 把准基线》和《核酸检测报告幕后的“大白”》《百岁老人接种疫苗》等党报评论和人物故事。
           特别是4月13日,抓住许昆林省长在扬调研契机,日报围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展开“消息+通讯+评论+专题”的立体化攻势。二三版《我为城市戴口罩 戴着口罩忙发展》跨版专题尤其让人眼前一亮。在标题制作上,该版面将“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宣传语言“翻译”成了更生动的新闻语言;在版面设计上,中心位置的口罩设计与主标题形成呼应,“V”造型代表胜利,加
  •        就城市而言,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是永远的头版头条;就报纸而言,不断创新、矢志创优是永恒的主题主调。这一周的时间里,围绕经济报道、锚定创新创优,日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亦有一些收获。
           在经济报道方面。4月12日头版刊发《开门红! 扬州列省项目开工率全省第一》,在疫情之
  • 持久战
  • 以人物图标、实景图片和城市彩绘,视觉饱满具有冲击力;在内容整合上,记者短时间内交出了充足稿件,编辑将大量来稿分类组合,五个探访和“项目建设忙、企业生产稳、智改数转快、营商环境优”等子板块,直击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
           拉锯战的特点,就是总体战局平稳、局部战局多变,打好这个仗要及时应变、以变应变。这段时期,或重点推出政策发布、防护提醒,或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一线付出,日报的报道都是在根据宣传要求的变化在变化,及时、准确地体现在第二天的版面上。
  • 下,这条经济新闻背景过硬,内容更过硬。由此联系到,扬州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万红丛中一点绿”的防疫较好态势,充分说明了疫情防控不仅是当前最大的营商环境,更是最优的发展环境。同一版面还有《“智改数转”转向产业新赛道》《“云端招商”招来一批好项目》,巧做标题形成关联。
           4月13日头版《十大“链长” 挂帅进军“下一个千亿”》,对“链长制”这个新生事物的机理、效果、意义进行了深入解析,体现了党报经济报道的深度。
           4月15日头版营商环境专栏刊发《三个故事看广陵新城如何“拼服务”》。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篇稿件是以讲故事为主,而且讲的是真故事。一条专线、一次求助、一次招聘,三个故事都不长,却很是生动,引人入胜。我们有很多经济报道,也讲故事,但大都把事例作为引子,来引出所谓的理念、模式、经验,而这篇稿件则是将这些虚的东西,全面融入实的故事,润物细无声,读来可感,若有所思,让人印象更深刻。这也是我们一直提倡
  • 讲故事的原因所在。
           在创新创优方面,这周连续推出两个跨版专题:《我为城市戴口罩 戴着口罩忙发展》《上云端 下扬州》,无论内容整合和版面设计都很有新意。
           4月18日头版《江淮走廊添“碳库” 北湖公园今开园》,聚焦北湖湿地公园这个“主会场”,有“从百里湖荡到零星鱼塘,再到399公顷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历史纵深,有“生态好不好、小鸟来投票,如今这里栖息着111种鸟类”的画面转变,更有从具象特征“水库”到抽象意义“碳库”的提炼拔高,是一篇很不错的消息,美中不足就是现场描写和出镜人物略有欠缺。
           4月12日《两年前,她前往云南支教圆一个梦 临别时,她想给山区孩子留一个梦》,这个在云南支教的江都姑娘求助募集图书的故事,采写扎实,让人心生感动,编辑从内容中提炼出“圆一个梦”与“留一个梦”,并做上标题,意味隽永。
           4月14日《流浪17年,民警帮他踏上回家路》,故事不错,写作同样可圈可点——从导语开
  • 返回目录
  • 始,大量的场景描写加直接引语,辅以少量克制的背景介绍,使得稿件有很强的既视感。同样的新闻,好的写作必定能为之加分。更生动,才能更感人,才会更可读。
           4月16日《把小龙虾包进包子里,能卖多少只?》,稿件未止于介绍美食新品,最后引向了“疫情挑战下的餐饮转型”,增加了新闻的厚度,也丰富了疫情防控报道的品种。4月17日《从初创到上市,总有一“款”适合你》,案例式、答疑化介绍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简单直接,一目了然。疫情之下,各行业如何求新求变、危中寻机,这是党报需要的报道方向。
           总体来看,这一周的作品亮点不少但仍缺少惊喜,真正实现创新创优还需采编共同努力。实现路径就是抓活新闻、抓好故事,特别是要在主题提炼上下功夫,站得足够高、看得足够远、挖得足够深、立得足够稳。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奋力夺取双胜利、天团归来、“烟花三月”节……值班这周(4月10日—4月16日),大事不少,热点集中,《扬州晚报》浓墨重彩聚焦;推出“一席谈”新版面,在版面留人上作出新尝试;此外,两篇社会新闻追踪报道表现抢眼。
  • 肖德林
  • 民生报道重服务
    社会新闻贵追踪
  •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重磅文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被视为深化市场改革的“重头戏”,晚报及时调整版面,采取一图读懂、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解读,尽量拎出与市场主体、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对文件出台的背景及意义、何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如何建等重要问题讲透彻、讲清楚。
           4月13日报道主题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夺取双胜利。晚报在A3版和A4版做了专题化处理。其中,关于疫情防控,记者探访了核酸检测基地、疫苗接种点等处,反映了扬州从严从紧抓好疫情防控的实在做法,兼具了宣传性与新闻性。关于推进经济发展,扬州多部门出台助企政策,进行整合编排,避免了一事一报的分散性。同时,A2版配发了新华时评《“躺平”没有出路,坚持才能胜利》,篇幅不长,但内容很硬核,对于统一全民抗疫思想,具有重要意义。4月17日刊出的
  • 大事热点,着重报
  • 记者探访:扬州货源储备充足,及时回答了网上传言,正了视听,起到了安民告示的作用。
           “名城40年”主题报道,4月15日推出两条重要稿件。一是扬州出台首份最新、最全、最详细古城保护名录,摸清古城保护家底,创造了多个“第一次”,对扬州古城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晚报进行了重点报道,理所应当,这个题目还可以围绕名录本身继续做下去,如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新发现、新归类等。二是“23+1”名城对话,推出了扬州与大同的对话,聚焦点在“古城墙”,各有春秋。采访不易,给人带来全新的思考。另外,4月14日“名城40年”专栏报道了一对志趣相投的摄影伉俪,40余年来,通过镜头留下了扬州“成长纪念册”,从另一个维度讲述了扬州名城故事,因为有无数非常热爱古城的人们的存在,扬州的名城建设才有了坚实基础。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3名宇航员历经183天平安归来。虽然纸媒对此类新闻没有即时报道的优势,晚报仍然按它该有的位置,挑最主要的内容,
  •        4月12日晚报推出对话类新版面“一席谈”,首期嘉宾顾风与记者对谈名城保护40年,人物与题材都很到位,为版面开了个好头。对谈中,披露了许多历史细节,比如唐城遗址博物馆的由来、遗址考古与城市建设从摩擦到磨合的转变、扬州打造了四种保护模式等,看得出记者做了充足的准备功课,才能让对谈嘉宾敞开心扉、知无不言。新版面仍需各位记者的大力支持,对谈题材也不仅囿于文化领域,一域、一事、全局、大势,均可畅谈。
           4月14日“口述史”专版推出的“我的京剧我
  • 特色版面,新尝试
  • 进行了认真处理,头版几乎整版处理,A3版从现场、揭秘、答疑等多个方面记录了这一盛事。
           4月16日,一大批重大项目在扬州“落地生根”,也意味着“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报道正式启动。见报稿件整合了多路记者的报道,显得花团锦簇、热气腾腾,体现了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宣传报道重中之重的要义,这也是近期宣传重点。
  •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晚报平台策划了相关报道,对帕金森的征兆、如何及时预防等知识进行了科普。同一版面的“柳絮飘飞”稿件,也反映了这几天市民最大的感受,并对如何防范柳絮过敏进行了支招。《今年首批电子式国债开售》《油价和新能源车价普涨,我们该怎么选车?》等稿抓住了热点,服务性比较强。
           4月13日《古运河中女子命悬一线 他们跳河合力救人》是一篇很好的正能量新闻,请当事人还原
  • 民生报道,重服务
  • 的团”,通过当事人韩丰的口述,见证、记录了一段扬州京剧团的历史,弥足珍贵,与 “大家说”的一个专栏“徐说京剧”形成了某种呼应,也引发了感慨:这里是扬州,是京剧出发的地方。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娓娓道来,口述痕迹重,手法娴熟,符合该专版的文本特征。
           其他特色版面“凡人传”“扬手拍”等都推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稿件。
  • 了现场,尤其是配发的几张现场图片,虽是视频截图,但画面张力十足,表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和见义勇为者的义无反顾。遇到好的现场新闻,一定要多带图回来。
           4月14日“晚报调查”推出的二手车市场“鉴车师”调查,题材较新,应是第一次披露这种现象,对消费者有警示意义,记者孟俭最近推出的调查,不少题材都很新鲜,证明他非常留意生活新问题、新发现、新变化,遵守了新闻的基本要义,值得鼓励。
           4月15日A4版的“一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引发纠纷 扬州法院作出判决”报道,对老小区加装电梯的难点有标本式意义。
           4月16日财经报道比较集中,国内油价迎来今年首次下跌,加满一箱92号汽油少花21.5元,给读者算了账;扬州3月份CPI同比上涨1.8%,分析了原因,并对下一步趋势作了预测;《这类中小微企业可申请“降比缓缴”公积金》《首次“降准”如何影响扬州人的“钱袋子”》等,都从实用的角度进
  •        4月12日《扬州姑娘云南支教,想为孩子们打造梦想书屋》一稿,线索源自采访对象主动联系晚报求助募集儿童读物,就此展开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也向读者展示了云南山区孩子们的另一面,那就是在逐渐告别物质短缺之后,精神世界的亟待满足。值班日记提醒希望继续追下去,进一步策划与互动,变成一个温馨活动,也帮助主人公完成心愿。果然,4月16日推出了追踪报道,扬州市民、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爱心企业以及学校都纷纷响应,捐书、捐款、捐体育用品,首批图书已经启程,在疫情背景下,这些涌动着大爱的热情令人感动。这个系列还可以继续做下去,比如连线当地学校的情况等。
           4月15日马上办的“早上七八点荷花池南街堵成一锅粥”是一篇直击生活难点的好稿件,对于长
  • 追踪报道,有影响
  • 行了解读,晚报也非常需要这些“俗财经”,为读者做好服务。  
  • 返回目录
  • 期存在的现象,找出了问题症结,城管部门提出了解决方案。稿件起到了为市民鼓与呼的作用,记者抓得好。4月16日推出了“荷花池南街拥堵”的追踪,有关部门对占道摊贩进行整治,道路畅通了,记者这个“回马枪”杀得好,给了市民一个较好的交代。这篇追踪,充分彰显了新闻的力量,体现了记者的职业精神。
           4月11日《划皮筏艇江洲夜钓 执法人员花5小时查获》,是9日夜间刚刚发生的现场新闻,执法人员与江钓人员“斗智斗勇”的过程细节很丰富,现场感也强。 4月14日“寻亲故事”专栏推出的“流浪17年忘了回家路 见到亲娘长跪不起”的报道,现场感强,让人感动,文章从接电话的一个细节导入,完全没有这类报道常见的“材料腔”,这是记者深入采访、用心写作的收获。
  •        围绕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主题,扬州发布提前谋划、主动作为,报出了广度和深度。一批图文并茂的报道有故事、有知识,很有看头。通过记者连续追踪,用户反映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 谢翠红
  • 采编联动 主动作为
  •        守牢防疫底线、突出发展主线、把准工作基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夺取“双胜利”,是近期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党媒报道的主题主线。扬州发布推出专题,及时刊发记者采写的一线新闻,制作推出多个融媒体产品。海报《咬定全年目标,奋力夺取“双胜利”》,分别以疫情防控有准度、经济发展有速度、项目建设有热度、改革创新有深度、统筹兼顾有力度为主题字,配发相应的图片和文字,精准全面地展现了“两手抓”“双胜利”的进展。
           疫情防控方面,记者探访核酸检测基地、疫苗接种点、医院入口等处,采写了《70多岁老人自发接种加强针,探访疫苗接种点……》《跑出核酸检测“加速度”,探访我市核酸城市检测基地》《特殊时期,扬州人如何到医院看病?记者帮你探访......》,体现了扬州从严从紧抓好疫情防控的实在做法,图文丰富,现场感强。
  • “双胜利”是报道的主题主线
  •        记者深入社区抓来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流调大姐”严厉又贴心》《普查未接种疫苗人群,这个社区开发了一款“神器”,神了》《这一背,真暖心!》《扬州102岁老太顺利接种疫苗》《24小时待命,随接随办 一个货车护航员的一天》《取棉棒、采样,这个动作她一天重复近2000次》《每天重复拧盖千余次,这群“大白”把加样枪当“武器”》等,展现了医务人员的敬业奉献、社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以及普通居民用实际行动支持防疫的大局意识。
           同时,编辑部制作推出了系列海报《疫情防控一线,“他们”在守护“我们”》《再坚持》《不能松》,为疫情防控工作擂鼓助威;《一图读懂 | 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看完这些你就明白了》,就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如何治疗进行知识普及;《专家说·视频 | 为什么现阶段疫情防控措施不能放松?》,就市民关心的奥密克戎是不是大号流感、为何不能躺平等问题进行权威解答。配发评论《防疫松不得发展等不起》《再坚持 不放松》。
  •        视觉人物故事《 40余年形影相随,摄影伉俪成“扬城记录者”》,讲述了一对志趣相投、琴瑟和鸣的摄影发烧友夫妇,结婚40余年,在四季流转中定格下扬州的点点诗意,留下了扬州专属的“成长纪念册”,人物故事生动,配图丰富唯美,读来
  • 视角丰富,一批报道有看头
  •        针对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记者采写了《真金白银+真招实招!扬州助力企业按下发展“快进键”》《这个小册子印发!代办破“疫”沉一线,送“策”上门不劳神》《利企惠企政策来了!我市出台惠企减负十大举措》《扬州景区:做好“店小二”,让营商环境更优》《市场监管局: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价格水平总体平稳》等,第一时间编发到位,并建立两个专题《扬州再推“1+N”政策助企纾困》《扬州助企惠企纾困,请看这里》,将助企惠企政策一网打尽;制作推出融媒体产品【一张图】《“降、缓、补、增”!扬州人社助企惠企政策指南》,一图呈现,一目了然。         
  •        从《早上七八点,荷花池南街堵成一锅粥》到《后续:桥东桥西“双管齐下”,上班路通了! 相关部门表示将长效监管》,通过记者的连续追踪,一件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采写过程值得一说。
           扬州发布报料平台接到网友反映,荷花池南街土坝桥西侧,每天早晨有多名卖菜贩占道卖菜,位
  • 七探现场,报道解民忧
  • 令人愉悦。
           【自然之家】栏目3篇稿件很新鲜。《猛禽过境!来扬州看“‘蛇雕’英雄传”》《苕子花开,紫花遍野》《这两款紫藤花,你见过吗?》,写的都是很多人没怎么见过的鸟和花,记者采访扎实,知识性强,图片视频丰富。老栏目常写常新,惊喜不断,值得点赞。
           《【以案说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影响采光?好邻居对簿公堂》,通过法院审结的一起纠纷案,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引发的矛盾解决提供了参考,具有现实指导性。     
  • 返回目录
  • 置就在张庄小区出入口外的车道上,不仅小区居民进出拥堵,路过的上班市民也十分头疼,这一段路的占道摊无人管理。
           接到报料后,记者连续3天早晨来到荷花池南街探访。并了解到,这一段路以桥为界,分属两个部门管理,桥东属于广陵城管,桥西属于开发区城管。记者几次探访看到城管人员到场时间均在8时以后,8时30分左右菜贩全部被劝离,而摊贩在场的时间段,正是上班、上学的高峰期。
           《早上七八点,荷花池南街堵成一锅粥》报道刊发后,荷花池南街桥东桥西两个区域的城管部门都很重视,对该路段占道经营摊点进行整治。记者回访时,车道上有了不同的景象。
           该路段多年的摊贩占道顽疾被取缔,且早晚有城管蹲点巡查,确保无占道经营,让通行更顺畅。问题圆满解决,市民拍手称快。其背后,是记者不畏困难,七次现场探访、寻求问题解决的坚持。为记者的敬业、坚持点赞。  
  •        今年“4·18”,晚报微信策划了重点选题——《水蕴扬州!这才是最美的扬州!》,打破往年一味求全、面面俱到的传统报道手法,以更小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来展现近年来扬州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和丰硕成就。
           谈谈这则稿件的构思经过。
  • 刘 雷
  • 主题策划如何打破常规
  • ↑ ↑ ↑ 识别二维码观看  ↑ ↑ ↑
  •        “4·18”主题宣传,晚报微信怎么出新出彩?部门召开专题研讨会,大家各抒己见、智慧碰撞:采取设计长图的报道方式宣传扬州,用航拍美图展现近年来扬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新名片,从网红美景入手来宣传报道……虽然大家的提议可圈可点,但总体看来主题不鲜明、落脚点太小,或者不具有代表性,缺少气势和大格局。
           经过多轮探讨,达成一致:以“水”为线统领全文,突出水对扬州城市的深远影响。水是扬州的灵魂和最独有的精神特质,水在哪里,扬州城市就
  • 以“水”为线,打破常规
  •        新闻稿件讲究“豹头凤尾”,尤其开头要漂亮,新媒体产品同样需要精彩的开头来吸引受众。
           我们对引子进行仔细打磨,从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交汇点的特殊地理位置着眼,稿件开头把万里长江和千里运河分别想象成横轴和纵轴,把中国地理版图想象成一个东西南北、经纬纵横的直角坐标系,而这个坐标系的原点就是扬州。大框架拉开后,再由长江和运河引申出扬州是座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水为扬州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接着,进一步讲述水对扬州具体的影响:水催生了扬州的数度繁华,涵养了扬州的美好生态,孕育了扬州的悠久文明,成就了扬州的名城地位。
  • “豹头凤尾”,细心打磨
  • 兴到哪里。包装手法上,用精美图片来解读“好地方”扬州的城与水的前生后世缘,重点聚焦近年来扬州在长江大保护、交通大发展、运河文化带打造、东西南北新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出的巨大成就。
  •        有了明确的主线后,大家再集思广益,提炼归纳出与水相关的四大版块——
           版块1.“水之湄”,对应扬州城市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扬州新城伴着水在长大、长高,东有“广陵新城”,南有“东南新城”,西有“西区新城”,北有“北部新城”,而这些“新城”的核心区域必定有“湖”:明月湖、京杭之心、北湖、蝶湖、天乐湖、登月湖……“湖城共融”“水城相依”成了每一个新城板块的共同特质。
           版块2.“水之韵”,对应扬州生态的保护。水之韵,在于净,在于美。扬州人向来珍爱水,同样,水也为扬州孕育出“两岸花柳全依水”“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生态美景。美丽扬州,美在生态。水宛如一条闪亮的珍珠项链,把各大景点、公园等
  • 四大版块,精准提炼
  • 无论是长江大保护,还是运河文化带建设;无论是打造美丽乡村,还是交通大格局的形成……扬州每一步的发展战略都离不开水。
  • 串联起来,构建出一幅“城与水和谐共处、水与城和谐相应、城与人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版块3.“水之魂”,对应扬州交通的大发展。沧海桑田,扬州的水不仅孕育了这座城市极尽繁华的过往,还绘就了现代化大交通格局的发展蓝图。扬州的交通正因为有了水,才赋予了灵魂。水就是路,扬州的交通因水几度兴盛,多年来在交通上奋起急追。
           版块4.“水之魅”,对应扬州文化的打造与传承。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扬州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运河文化也深深融入了扬州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扬州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供给,不断彰显扬州文化特质,文化品牌更加闪亮,扬州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传承和发展方面,努力走在前列、担当典范。
           版面上设计了专门的logo,四大版块用艺术字体凸显,配合水和船的图标、“烟花三月”的印章,整体上很有韵味;选图构图方面,一改过去横图为主的编辑思路,尽量加大竖图的比重,视觉传
  • 返回目录
  •        这条主题稿件虽然得到许多网友的关注转发,但也有遗憾之处,没有达到较高的阅读量。分析原因,近段时间大家关注的焦点还停留在疫情上,淡化了对“4·18”这一重大节点的关注;从自身策划、编辑方面看,虽然文字较过去有了更多思想和较大突破,但创意力度不够;图片也是一大硬伤,因图片用量较大,有些图片只能用资料库中的旧图,缺少富有冲击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图。
           由此,我们将在今后做好以下工作:注意平时摄影素材的积累,重点开展各种题材的拍摄;用好兼职摄影师队伍,扩充图片库资源;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高标准完成重大专题策划。     
  • 还有遗憾,有待改进
  • 播效果更具冲击力。
           稿件发出后,吸引众多网友的点赞转发留言。
  •        “学习强国”全国平台有一个专门的人物频道,还有15个频道设置了人物报道栏目或专题。从
  • 报道文眼要清晰突出
  •        一则报道的成功,有选题的好坏,也有写作的高下。一周值班中发现一些写作表达上的问题比较集中,如文眼模糊、题文照应缺失、景物描写过滥等,都是值得探讨和改进的问题。
  • 王玉龙
  • 拉开写作差距的三个问题
  • 理论上讲,人物报道是最易上全国平台的品种,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是要有目的,要去熟悉栏目和专题,瞄准它,有的放矢地做报道;二是要有文眼。以《江苏扬州李敏:甘当乡村健康守护人》为例,这是一则被全国平台县级融媒频道“好人好事”栏目转载的短视频,仅仅用时1分钟,展现了疫情防控、健康教育、上门体检、慰问孤寡、申请入党等5段内容,内容多,但多而不杂不乱,始终围绕“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这个文眼,用一件件小事表达了背后的“大”、平凡之处的不凡。
           无论是人物报道还是其他报道,都要有聚焦文眼的功夫。每篇稿件都应有文眼,有时可能作者什么都想说,淹没掉了文眼。比如《江苏扬州:告别看实验背实验 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报道了扬州中小学实验课,从看实验背实验的应试教育,向学生亲手做实验的素质教育转变。报道开头没有亮出转变这个文眼,而是交代省里出台的意见,把背景当导语,并在文中详细交代省里文件,冲淡报道主体。《扬州大学:嫁接课堂内外 植物考察团讲好植物故
  •        一篇稿件标题,有时用新词或专业词语,有时留悬念,但到正文中则要交代,要让人明白。如《江苏扬州:推进“信易+”应用 让守信者享便利得优惠》一文中,标题的“信易+”留给读者猜测。稿件挺长,全文三个小标题,看完两个还没发现“信易+”,到第三个小标题终于看到“信易+”,但没有直接解释,联系上下文也只能是猜测个大概意思。百度上找到相关政策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才弄清楚“信易+”的字面意思,以及所“+”的项目是哪些。标题上运用新词,能给受
  • 文题照应是最起码的要求
  • 事 》报道大学校园成立植物考察团,文眼是从课本知识向实践认知拓展,嫁接课堂与课外,而不是“与银杏共赴春季之约”这种大而空、没有实际内容的表述。文眼是报道的窗户,是报道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作者应找好文眼,编者应善于抓住和提炼文眼,围绕文眼打扫稿件,清理枝蔓,清除杂质,让文眼支配、统摄报道。         
  • 众较好的第一印象,但对一般人不懂的新词,在文中要有交代和说明,要么直接解释,要么通过新闻事实的叙述,让人自然看懂。新词、流行语、方言,用在标题上,往往令人耳目一新,激发求知欲,但不能让人读而不知,求而糊涂,变成阅读障碍。
           正文让人看懂,并能准确了解标题的意思,是文题照应最起码的要求。有一篇报道江都供销部门服务春耕春种的稿子,标题上用了“金扁担”,让人第一感觉很接地气,但文中除开头一句“用‘金扁担’挑起春耕重任”外,再无其他解释,而通篇讲的是农资供应、助农销售、让利农户等,“金扁担”在文中到底什么意思表述得不够明白清晰,同时与总书记用“金扁担”来比喻农业现代化,也不是一回事。此稿因此被退回,补充了“扁担精神”的由来及秉承。随后这篇《振兴路上丨扬州江都:春耕有了“金扁担” 挑起助农致富梦》被省平台选用了。词语的运用要照顾受众层次,方言只有当地人看懂,专业术语只有专业人士看懂,行业词语只有业内人士看懂,但看不懂没关系,看标题第一眼不能清晰理解也没关
  •        人物、三农、物候等报道常通过景物描写增色加分,但不能毫无目的地堆砌,毫无作用地描写,要为衬托主体、营造氛围、服务主题而写;也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大段大段地描写景物,否则就会虚化报道干货,还会令人莫名其妙,成为阅读累赘和障碍,给报道大大减分。
           以《产业·兴|扬州江都花荡村:千亩花木荡漾春风里》为例,从标题就开始描写景物,正文中有“东风拂过,树枝摇曳,沙沙作响,放眼看去一片新绿,令人心旷神怡”“一望无际的花木,就是这春日里最美的景色”等多处景物描写,报道最后还意犹未尽,又以“杉木、侧柏、白皮松……春风里,数十种花木生机勃勃,视线中,满眼尽是盎然春意”结尾。全文不足580字,景物描写占了90多个字。报道的核心内容是,村里通过引进专业花木
  • 景物描写不能喧宾夺主
  • 系,多数人都有一定的求知欲,正文中能够清晰表达,呼应标题即可。
  • 返回目录
  • 公司,引导村民入股,把过去一家一户散养花木集中成林,进行专业化种植,产业化发展。但对核心内容的报道很惜笔墨,仅用不足一半的篇幅来写。为了凸显核心内容,改后稿件删去了无用的景物描写,把标题做实,改成了《产业·兴|扬州江都花荡村:散养花木不赚钱 户户入股产业富》,后被江苏平台采用。
           总之,宣传报道的景物描写必须适量,要真切,要精短,适宜白描,否则会喧宾夺主、以景害文。要防止一种不作为,就是用过量的写景抒情,掩盖内容开采不够,弥补内容缺少新意。
  • 一线双创
  • 02
  • 孙炎
  •        《樱花入食记》有幸被评为2022年3月全媒体新闻中心创优作品,回顾这篇报道的采写经历,我最深感悟的是,一篇优质新闻报道,是以一个好的选题为种子,精心培育而成。
  • ——《樱花入食记》采写感悟
  • 硬核选题 用心锤炼
  •        3月2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公告,关山樱花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评估通过审查。3月21日,国内首张樱花深加工产品《食品生产许可证》发放到了扬州企业手中。这意味着樱花从此被列入新食品原料,端上中国人的餐桌。而推动这一进程的,正是一群普通扬州人。
           一年前一个偶然机会,记者了解到扬州华而实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龙宝已花了四年时间的“心血”在推进樱花入食项目申报工作,敏感意识到其价值,便有心与当事人保持动态联系,跟踪掌握申报工作的进展。获悉最终成功通过审查公告后,及时跟进,第一时间报道了“关山樱花正式获批为新食品原料”的消息;抓住“扬企获国内首张樱花深加工产品《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第二节点,采写了这篇更深入的通讯《樱花入食记》。
           报道发表后,在社会和网络上引起反响。江苏新闻、江苏卫视、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消费日
  • 这条线索追了一年多
  •        每年春天,各大品牌都会推出各种樱花型或者樱花味的食品饮料,然而在这些食品包装的配料表上,却找不到“樱花”的踪影,市面上樱花食品只能用香精香料赋予食品樱花的风味。而樱花在日韩等东亚地区有多年食用历史,日本有关樱花食品也成为网红产品。
           为什么樱花在日本能吃,我们不能吃?这不仅是广大消费者的疑问,也是整个樱花产业从事人员的疑惑,王龙宝在国内市场销售樱花的尝试也因此遭受到相关执法部门的处罚。
           报道首先解答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此前樱花在我国一直未被列入食品原料。当今年国家卫健委公告“关山樱花”作为新食品原料获批,打开了报道的“硬”由头:樱花终于可以在国内合法销售了,今后中国消费者可以真真切切地吃到添加了
  • 好新闻要有“硬”选题
  • 报、腾讯、今日头条等多家主流媒体和网站先后转载并密集跟进报道。       
  •        新食品原料的申报虽然是一个高投入项目,但是以王龙宝为首的这群扬州人认为,长远来看,这是振兴当地乡村经济的必经之路,也希望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从美景到美食,樱花申报新食品原料的成功,敲开了一个新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千亿级“樱花经济”市场大门。五年申报路虽然坎坷,但王龙宝从未想过放弃。这篇
  • “小切口”折射“大主题”
  • 关山樱花的食品,而这要归功于一群扬州人5年来不懈的努力。
           扬州是全国最大的樱花樱叶出口基地。为了在国内将樱花从美景变成美食,王龙宝等一群扬州人奔波五年时间,自费200多万元,将樱花成功申报为新食品原料。一朵小樱花,五年申报路,千亿大市场。文章由此讲述了这群普通扬州人为推动樱花从美景变美食,如何接续奋斗,开辟出一个美丽产业的故事。     
  • 返回目录
  • 报道深入一线,有点有面,生动描写出一群普通扬州人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决心。
           据当事人反映,文章见报后,接到了全国各地有关乡镇单位和食品企业打来的电话,表示了合作兴趣。从这一点来说,报道发出党报声音,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推动我国樱花产业发展作出了媒体特有的贡献。             
  •        江都七旬老人臧秋平误以为自己罹患肺癌,要将自己的全部家当4000元赠予照顾他11年的“警察儿子”夏宗堂。该新闻经扬州发布、日报、晚报共同刊发后,在社会上引发极大反响,并被多家央媒转载,全网点击量达千万。
  • 张旭
  • 贴着人物 写活故事
  •        我们对夏宗堂和他身边的人进行了详细采访,并跟随着夏宗堂一起工作了半天,获取到了足够多的素材。素材虽多,如何取舍、如何立意、如何破题,成为这篇人物通讯最为关键的问题。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这位憨厚的民警有着三个外号,而这三个外号非常贴合他的性格形象。夏宗堂11年如一日地照顾老人臧秋平,让这位孤寡老人在晚年之际,感受到了人生的温暖。夏宗堂是老人的“夏暖心”。
           在一次闲聊中,夏宗堂得知一对年幼的双胞胎兄弟,因其父坐牢,由奶奶靠捡破烂抚养,连物业
  • 在沙里淘出金子
  •        在江都这位普通民警的身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按照总编室的要求,我和政法融媒中心记者赵雅琼二赴江都,深入采访夏宗堂的故事,拿出了人物通讯《“夏暖心”“夏闲事”“夏真轴”……一个外号一串滚烫的故事》,并荣获了月度创优作品。     
  •        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在回忆恩师沈从文的文章《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中提到,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汪老对于沈从
  • 要贴到人物来写
  • 费都无法缴纳,得不到电梯的感应卡,家住11层楼的他们,每次回家,要么跟着别人蹭电梯,要么徒步走上去。热心的夏宗堂成了这对双胞胎兄弟的“警察爷爷”,在很多人看来,夏宗堂是个多管闲事的人,他成了别人口中的“夏闲事”。
           工作中,夏宗堂恪尽职守,面对同事和亲舅舅违反交通规则毫不徇私,同样处罚。此外,夏宗堂为了保持执法的公正,多年来,从不参加亲友的宴请。铁面无私的背后,是夏宗堂曾经作为一名军人的坚守。夏宗堂是亲友眼中的“夏真轴”。
           “夏暖心”“夏闲事”“夏真轴”,三个外号,成了我们从沙里淘出的金子,也是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轴,让夏宗堂这位“平民性”的人物典型,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
  • 文的这句话进行了阐释: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
           汪老谈及的是小说,同理也适用于新闻的写作。在撰写这篇通讯时,我们就努力多写细节、多用生动的描写。讲好一个故事,细节是关键,一个好的细节就是一个故事的闪光点。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采用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语,让夏宗堂这个人物更显得真实饱满、可亲可敬。
           时下有一个比较火的词——沉浸式。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所撰写的人物通讯《索玛花为什么这样红》中,讲述了“感动中国邮递员”王顺友的故事。张严平跟随王顺友一起走在送信的路上,真正沉浸式地感受这位人物。我想,这就是贴到人物来写。  
  • 返回目录
  •        自2019年集团融媒改革后,我从一名都市报记者转型成为一名走基层的党报记者。可以说,算是从头学习锻炼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年的时间,我参与采写了带27位烈士“回家”的退休人员杨文华;生命最后一刻,还在为居民解决闹心事的社区书记闵敏;用爱书写“师者无私”的乡镇教师冯卫;以及江都民警夏宗堂。
           我深刻感受到,人物通讯的写作要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少用叙述性的语言,避免平铺直叙。写人必写事,写人物自己所做的真实的事,写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事。写人物还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活动来表现人物;人物要写得有血有肉,有音容笑貌,有内心活动;写事要具体形象,有原委,有情节,有细节。
           就拿夏宗堂报道为例,以三个“外号”作为小标题,激起读者的兴趣,被“牵”着进去,听听其背后的故事,从而增强这篇通讯的传播效果。     
  • 从学习和思考中体悟
  • 业务动态
  • 03
  •        国家新闻出版署4月11日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度报纸及其所办新媒体质量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检查重点包括:2022年度出版报纸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出版形式质量;报纸所办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客户端3种新媒体2022年度发布信息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报纸及其所办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三审三校”等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通知要求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抽检时,抽检报纸比例不低于所在行政区域内报纸总数的30%,抽检新媒体比例不低于行政区域内报纸所办官方新媒体账号总数的10%,其中党报、晚报、都市报等综合类报纸及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客户端3种新媒体文字版面为必检内容。
  • 报纸及其新媒体
    质量检查来啦
  • 返回目录
  •        国家新闻出版署将把本次专项检查结果作为2022年度报纸核验、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征集等日常管理、评选推荐工作的重要指标。
           来源:江苏记协        
  • 他山之石
  • 04
  • 返回目录
  •        上海报业集团(简称上报集团)2022年积极布局“互联网3.0”,以“融媒轻骑兵”“融媒工作室”为抓手,推动集团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
           据介绍,“融媒轻骑兵”作为2022年上报集团启动的第一个引导项目,是激活融媒体内容生产的“源头活水”,“融媒轻骑兵”获得赋能后,引导广大采编一线人员向“一专多能”转变,进而打造出一支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融媒“铁军”,抢抓融合报道新赛道。
           同时,上报集团实施“融媒工作室”计划,在民生、财经、科技、外宣等报道领域遴选一批有潜质的“种子”,在运营、技术、资金以及机制等方面给予扶持,单兵作战与协同作战相结合,打造主流舆论“金字招牌”。
           来源:新华社     
  • “轻骑兵”
     拥抱“互联网3.0”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