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26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1-08-29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26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2021年8月29日
  • 第126期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时习之
  • 编辑记者在客户端上有了个人空间
  • 他山之石
  • 业务加油
  • 一线双创
  • 值班手记
  • 在改题中练就做题的本事儿
  • 一直奔跑着
  • 战疫:我们的战场在版面
    采编都要精准发力
    微视频,疫情报道“轻骑兵”
  • 目录
  • 值班手记
  • 01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组长、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8月21日说:“疫情发生后,各新闻媒体行动迅速、高效联动、作风扎实,新闻报道客观、积极、正向,推出了一批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好作品,形成了疫情阻击与舆论宣传两个战场有效支持、有效配合、并肩作战的良好局面。”     
  • 冯 刚
  • 战疫:我们的战场在版面
  •        疫情发生以来,在集团主要领导的亲自策划、组织下,报业集团以每天不少于一篇的高频率,高举言论大旗,刊发党报评论,及时传递国务院工作组及省市委领导的工作部署、宣传要求,影响深远,凸显了主流媒体的旗帜引领作用。  
  • 精心组织策划
  •        日报,是抗疫宣传主阵地,版面就是党报人的战疫主战场。
           上一轮值班时,7月20日南京爆发疫情,7月21日市委书记张宝娟到任后的第一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强调全市上下要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来抓。由此打响扬州疫情防控阻击战。
           本轮值班最后一天。8月22日,扬州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战疫仍在继续,曙光已现。
           这一个月的战疫,既惊心动魄,也荡气回肠。党报人在自己的战疫战场,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这是集团上下、前后方众志成城、奋力拼搏的结果。
           以8月17日至23日日报为例,略作小结:     
  •        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战到底,强调要有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士气、要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锐气、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静气。
           强调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疫情防控当以“确定”应对“不确定”、更准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隔离不隔爱封控不封情、把各项工作做到“百分之百”、用更贴心的服务换取更广泛的支持。
           凝聚共识。疫情面前,我们都是一家人。提醒公众,防疫当前,没有局外人。
           疫情之下,舆论场纷繁复杂,迫切需要主流渠道发声,以正视听、消除杂音。党报评论以罕见的高效率发声,充分显示了扬报人的担当和能力。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在值班总编的组织下,我们当天策划了一个图片专题《医师节快乐 扬州感谢您》。既是对一线医卫工作者的慰问和感谢,也是希望通过这组照片提醒市民,不能止于感动,还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服从大局、坚持到底,众志成城,早日打赢疫情阻击战。
           这个医师节,对奋战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的广
  •        疫情防控讲究精准防控,同样抗疫报道也要精准发力,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报道重点。
           管控是首要工作。“看这里如何争创’无疫小区’”“扬大农学院91名党员硕博士抗疫一线展风采”等是加强社区防控力量的好典型。邗江区蒋王街道四联村借助门磁、监控等科技力量织牢防控网,防
  • 精准发力报道
  • 大医卫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节日。在总编室的直接策划下,采编联动,组织了20日的《谢谢你们一直在》医师节专版。记者选取了抗疫定点医院儿科专家、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120急救人员、核酸检测一线人员等有代表性的医卫工作者,展示了他们夜以继日、奋力逆行的工作状态;讲述了10岁女儿给医生爸爸写亲笔信的感人故事;还反映了市民和医卫工作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浓情大爱。疫情期间,采访难度大,采编紧密协作,较短时间里完成这样一个专版,也是党报人对广大白衣战士的一份致敬!       
  • 疫“三重门”确保村民不出村,“依云城邦小区要买菜 楼栋长统一下单”是有价值的疫线好招。
           服务是重中之重。如何保障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记者闻令而动,持续跟踪,采写了《全市总动员!近3万份蔬菜套餐送达市区》,及时报道了各县市区连夜动员,通宵作战,全力保障市区蔬菜套餐的进展。这样的信息发布,能稳定人心,增强信心。挑灯夜战的配图,也非常震撼!点赞记者的配图意识。
           关注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城北街道建立“1+6”工作体系,做好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特殊人群受到特别关爱》《15岁淮安女孩独自在扬州开启隔离生活,封闭点“点位长”一对一服务———“爸妈放心,我在扬州挺好的”》,在采访诸多不便的情况下,记者能迅速反应,抓回这些高质量稿件,应该点赞!
           关注“密接”人员结束异地隔离。连日的坚守终于取得抗疫积极进展,四季园小区首批21位“密接”人员结束异地隔离,回家进行居家隔离。回家的感觉真好!记者及时采写了现场新闻。遗憾的是,未
  •        来自基层防控一线的好新闻、感人故事越来越多,编辑流程加大了版面的组织、策划,出现不少好版面、好标题。一版的组合及标题:走时心慌 归来心暖,“孤岛”不孤“山河”无恙,“净”候归来!
  • 精心打磨版面
  • 能获得现场图片。后期还会有回家、出院、解封等好的现场,希望提前摸底,做好相关准备。
           关注病例救治。一直披着神秘面纱的扬州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终于“亮相”,记者采访了定点收治医院临时党委书记、苏北人民医院院长束余声,披露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以邱海波教授为首的全国近十位“国字头”知名医疗专家及医疗救治团队,约800名医务人员进驻扬州。扬州本次疫情的特点是老年人占比高达约41%,其中80岁以上34人,年龄最高94岁。目前,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病情基本稳定,且出院康复人数不断增加。能够对外发布这些信息,侧面也说明了确诊病例医治工作取得重大成功,这对扬州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巨大鼓舞。
  • 返回目录
  • 疫后再来!二版的党旗在飘扬栏目:一支先锋队奋战20余天、一个“请手势”每天上千次、一碗方便面简单的“团圆”等以‘一’巧妙串联,齐心抗疫、专心抢修、爱心守护、暖心服务等以心串联,体现了编辑匠心。
           精心选择典型,在大量的来稿中,我们选取有特色的疫线好招、典型人物:不惜力、肯吃苦、赢得居民好评的康乐物业,退休不退岗的小巷总理,坚守一线、忘我奉献的夫妻(警察、疾控人员),探亲滞留扬州就地服务的年轻志愿者,带伤奋战一线的扬州好人,等等。无须长篇大论、面面俱到,关键要有特色,具有典型意义。
           一场战疫,留下太多总结、思考,也留下太多感动。战疫仍在继续,党报人将继续战斗。     
  •        8月22日,确诊病例数终于降为0,扬州疫情迎来重大转折,令大家看到胜利在望,一片欢腾。然而还未到松懈的时候,越到最后,越需要坚持。如何在决胜阶段,报道解读好相关政策,持续鼓舞稳定民心,是主流媒体的发力重点。
  • 谢翠红
  • 采编都要精准发力
  •        8月16日、17日确诊病例连续两天为个位数后,很多人以为小区封控会逐步放松,不料,8月17日下午指挥部发出44号《关于全面加强主城区小区管控的通告》,全面加强封控管理,小区居民“足不出楼栋”、村民“足不出自然村”、平房区居民“足不出巷”。为何封控更紧了?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为什么作出这一部署?18日,编辑部推出《战“疫”长图| 扬州为何全面加强主城区小区管控?》,对当天的新闻发布会进行解读,指出对管控措施的逐步升级和全面严格,最重要的是尽快结束疫情,这也是大家的共同目标。
           进一步加强封控后,生活物资足不足、市场价格稳不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回应市民关切,集团迅速响应,积极行动,在发布开辟“保供应 抑物价”报道专栏,每天第一时间联系市政府有关部门,聚焦保供稳价举措;第一时间联系联谊、
  • 及时回应市民关切
  •        疫情发生以来,除了及时编发记者有价值的疫线报道外,编辑部还自主制作了战疫长图、海报、H5、漫画、漫绘、扬州话音频等系列新媒体产品,其中,长图与海报每天推出,从未间断,成为刷屏朋友圈的一道靓丽风景,值得一说。
  • 新媒体产品提升新闻冲击力
  • 大润发等重点市场,报道备货、定价等动态,助力我市“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供应平稳有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8月18日推出的《全流程直击,主城区首批平价蔬菜送到5200户居民家中》,以锦旺小区为点,追踪了平价配菜从联谊批发市场到市民餐桌的全流程,并制作了流程图,表达更为清晰;8月20日的《全市总动员,近3万份蔬菜套餐来了!》,报道了全市各县(市、区)、各大商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申请加入保供大军,组织志愿者队伍连夜加工,紧急驰援。记者配发的现场视频、图片中,各地志愿者挑灯拣菜,蔚为壮观。这样的新闻发布后,能稳定人心,增强信心。       
  •        长图紧扣当天的防疫重点和市民关注的热点,第一时间制作推出,贴近性、服务性强。
           如针对市民宅家自我保健,推出《长时间居家,如何保持乐观心态?》《宅在家里,怎么保护双眼?》《我就是感冒,在家“扛扛”行不行?》《宅家期间,你睡得好吗?》;针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市民用药,推出《居家期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请用“五大处方”》《居家安全合理用药“法则”来了,建议大家都瞧瞧》《非常时期,风湿病患者能停药吗?这些自我防护事项请牢记》;针对疫情期间主城区人员如何就医以及如何转外市就医,推出《@扬州人,就医的那些事儿,一图全看懂》《急危重症患者如何转送外地就医?按照这个通知办理》等。
           随着疫情形势变化,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不断调整风险区等级,有些从高风险区降为中低风险,有些从中风险区降为低风险。调了几次后,好多人闹不清现有的高中风险区究竟是哪些了,编辑部及时汇总整理,分别于22日、24日推出长图《扬州最新
  • 风险等级区域汇总》,一目了然,方便实用。
           相对于长图的内外兼修、信息量大,海报主打的是视觉冲击力,将文字可视化,图片具象化,令人看后印象深刻。如体现确诊病例数下降的系列海报《降》《个位数》《再降!》《重要积极变化》《向好》,以及体现新冠病人出院数字的海报《出院48例》《出院超百例》,均字少事大,只有一张图,醒目的大字配以绿色图底,令人过目难忘;22日扬州确诊病例首次0新增,海报《0,迎接新的美好》,分别以0是起点、0是窗户、0是激励、0是希望,配上4幅扬州风景图,让人看后信心倍增。
           长图、海报虽然形式简单,但是运用得当,也能发挥出奇效。疫情期间,发布的长图、海报阅读量均很可观,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其中《海报 | 政府喊你订购平价菜啦!》阅读量达到15万,影响力和阅读量超过很多稿件。       
  •        疫情是场大考,不仅考验着城市的应对能力,也考验着每一个人。这次疫情报道,让采编的矛盾凸显了出来,一方面,每天海量的同质化稿件,令人手紧张的编辑部头大,有些编辑坦言,很多雷同平淡的稿件,编得都要吐了;另一方面,记者们抱怨有些稿件发不出来。有些记者稿件传了一次发不出来,就再传一次,导致重稿发生。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大家都从琐碎的现状中跳脱出来,重新审视思考一下,自己该怎么做,是否做到了精准发力。大家都精准发力,采编才能和谐共振,劲往一处使。
           从编辑的角度,对于记者有价值、可读性强的来稿,当然要第一时间编发,对于重点稿件包括视频、图片等,还要进行深度挖掘、加工和包装,做到材尽其用;从记者的角度,每天要写些什么,也要提前做好规划,对照每天的宣传重点,根据疫情的动态变化和宣传要求,有的放矢进行采访。不能
  • 采编共振,精准发力
  • 返回目录
  • 像无头苍蝇,抓到什么写什么。
           目前大量来稿都是在写志愿者的故事,有故事的还好,但大多是平淡的工作宣传,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疫情发展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在疫线有哪些体现,需要大家去捕捉。有些记者对此视而不见,依然按照自己的惯性在写稿,也有些记者较敏锐,每天根据指挥部的最新通告去探访,扣住疫情的变化写稿,鲜活有时效,编辑部也欢迎。       
  •        疫情当前,传统媒体出版受限(由于封控,连发行都受限),新媒体中公众号新闻刊发频次受限(由于动态发稿的需要,往往单次只发一条),使新闻传播效果与受众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而新媒体产品中的微视频成为一匹“黑马”。由于它制作简单、发布快捷,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发布次数不受限制,成为新闻人的新宠。
  • 李文峰
  • 微视频
     疫情报道“轻骑兵”
  •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个很典型的现象:视频内容如微信公众号以单条文稿的形式发布,点击量并不高;而直接以短视频的形式,放在抖音等平台,却非常活。这就显示,因接受方式的不同,会衍生出受众对不同平台的不同接受期待。公众号的产品更适合一定文化修养的人群;短视频平台的受众则不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从这个角度看,微视频比文稿更具有广泛传播的诸多优势。
           认识到这一点,在疫情发生之初,我们就将微视频的制作和发布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及时对采编力量进行重新分工:发挥个人专长,将图文编辑孔棋调整为视频编辑;原负责“扬州文旅”公众号的摄影记者,也临时调入视频小组,由副总监古洪庆具体负责微视频产品的遴选、制作和发布。
  • 临时小组发挥重大作用
  •        在疫情发生后这一值班时段,微视频“轻骑兵”的属性,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     
  •        这段时间,我们策划推出了六大系列的产品,通过多变的表现手段,提供了异彩纷呈的微视频作品,及时传递防疫动态,发布防疫政策,舒解不良情绪,提振民众战疫必胜的信心。
           即时资讯。主要把文字与音乐组合,加上文字特技,制作成简洁、明了的微视频。这种作品主要体现的是快,确保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像每日的本土确诊数、重要公告事项、风险区的调整、核酸检测的范围等。
           明星祝福。这个栏目的诞生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徐永青策划了一组以文艺明星为主的祝福微视频;第二个是市体育局组织了一批体育明
  • 六大系列出击  表现手段多变
  •        力量的保证使我们作品发布数有了大幅增长,值班一周,分别在视频号、抖音和快手上发布了100多部作品,平均每天达15部之多,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对各平台的关注。疫情前,抖音粉丝是18万,到上周末已增长为30万;快手粉丝也增长了近2万。
  • 星给扬州送祝福。这类明星祝福吸引了很多流量,成为疫情宣传中的一大看点。据不完全统计,到22日止,我们已经发布了29位明星共27部祝福微视频,把全国各地最真诚的祝福带给了扬州市民。
           文艺战“疫”。太阳雨志愿者协会文艺工作者众多,朱峻松会长与我们联合推出了一系列诗歌朗诵、扬剧新编、战役歌曲,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歌赞战疫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类典型,凝固了许多艺术瞬间,涌现了一批提升人、鼓舞人的艺术作品,赢得了网络受众的欢迎。同时,我们与职业大学教师徐光庆联手,已经和正在制作5首歌曲,已推出了《加油,我的扬州》《扬州战“疫”》等歌曲,其后作品我们将陆续推出。
           运河城市送祝福。这一系列是李社长亲自策划的创意作品,由“大运河传媒”首发。这组作品表现手段丰富,作品体例多样,我们选择了部分城市的素材,精心制作成微视频,在视频号、抖音和快手三个平台同时推出,引起了多个城市的互动。其中开封日报社的创意作品,以微动画形式呈现,让
  • 人耳目一新!
           主题策划。尽管我们平台没有专业的拍摄和剪辑人员,但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后,有抖音剪辑经验的孔棋主动担纲,收集了记者和市民拍摄的大量图文和视频素材,进行有主题的二次创作。与市音协合作的,由乔军演唱的《英雄泪无痕》MV,获得了4万多的点播量,在战疫文艺作品中一枝独秀。同时,我们还尝试了音、诗、画组合,将扬泰机场董事长张贵联创作的作品,制作成微视频;利用当下比较热门的表现形式街采,在零新增之际,提出了街采微视频《零新增≠零风险》;在大家居家过久,厌烦情绪普遍滋长之际,我们推出了《坚持!再坚持!!》的音乐风光微视频,良性疏导民众的情绪。
           典型报道。因为微视频的形象性强,在报道典型时能够更多地提供新闻细节,再加上精炼的文字、引导情绪的配乐,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主人外地隔离,物业上门照顾小猫》,把物业工作人员上门喂食小猫的全过程和小猫可爱的萌态,
  • 返回目录
  • 直接展现给受众,赢得了“暖心”的评价和点赞;疫情期间,路上交警哪里去了,《冲锋在前,昼夜不息》的微视频,集纳了众多交警在各种卡口日夜值勤的镜头,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个公主抱太美了》,民警抱着老太就医的全过程,感动了受众,赢得众多点赞和转发!       
  • 一线双创
  • 02
  •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用怎样的新闻作品去营造浓厚的喜庆氛围,用怎样的采访思路和角度,来展现这100年来的峥嵘岁月,是所有媒体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6月,机动新闻部记者紧紧围绕建党100周年主题,与编辑平台主动无缝对接,一直奔跑着。     
  • 机动新闻部
  • 一直奔跑着
  •        6月,机动新闻部主动对接扬州晚报“口述史”专版,结合建党100周年,同时,结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落成开放,从历史、文化等角度,推出多篇建党百年的口述史作品。
           其中,有讲述大运河变迁和大运河博物馆落成过程的,如水利专家讲大运河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施工人员讲述博物馆建成的过程,颇有揭秘意味,引人入胜。深度挖掘,也让扬州这个世界运河之都的魅力大放异彩。
           文艺的力量催人奋进。在6月的“口述史“专版中,为展现扬州传统文艺的发展过程,特邀请词作家和评话演员这对“说唱组合”分别谈谈各自领域的历史,也让读者对于扬州文艺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百岁独腿老兵的回忆以及革命先辈在老区寻根的相关故事,让那段峥嵘岁月如往日重现。
           通过这些报道,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
  • 主动对接,新闻定制
  •        永远奔跑在路上是机动新闻部记者的工作状态。
           6月,围绕建党百年主题,机动新闻部以“马上办”栏目为重要抓手,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用贴心的服务为民解忧。
           每一条线索、每一个现场,都是“马上办”栏目记者实地探访后的呈现,从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到僵尸车霸占车位无人问津,从助力高考为城市静音,到明察暗访无证鹅毛加工厂……大到揭露不合理,小到帮办帮问,“马上办”记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媒体初心,同时,以公正、公开的报道模式,走出了一条他们的专属道路,成为机动新闻部乃至扬州晚报的一块“招牌”。
           不止“马上办”记者,夏季炎热,向家富夜里站在水中3个小时,只为了全程记录蜻蜓羽化的过程,为网友呈现出一部绝妙的“变身”大片,拍摄结束
  • 不在现场,就在路上
  • 建党100年以来人民生活的改变,是新闻报道,也是珍贵史料。       
  • 返回目录
  •        经历了集团记者队伍的多次改革、组合之后,机动新闻部的所有成员们都练就了一身本领,对每一个人而言,文字是基本,图片是日常,视频拍摄和制作也不在话下,从报纸稿件的消息、通讯,到新媒体呈现的多样化,再到每个人的个性化输出,应对瞬息万变的新闻行业发展,只要有需要,机动新闻部就一直在进步的路上。     
  •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 时,他被蚊虫叮咬了几十个包。部门的傅春阳、孟俭、王鑫、崔根元、林倩雯等人,也始终奔走在一线,从现场获取最佳的新闻资讯,以记者的专业视角,辨别新闻线索的真实性与新闻现场的时效性。
  • 业务加油
  • 03
  •        实例1:“虚改实”,“干货”上题。
           原题:在反腐高压下(肩题)
           各级领导干部厉行节约(主题)
           改题:  三公经费,2015年少花9个亿(一行主题)
           这是一个“虚题”改“实题”的范例。     
  • 三个实例 不同改法
  •        如何把标题做得精彩?这是媒体人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自己动手拟题,是一种方法;多看别人如何改题,也是一种方法。实践证明,后一种方法效果明显,对提高记者编辑的做题能力和水平益处多多。
           结合一些实例,看看原题是何样?改题后又是何样?探索一下改题中的奥秘。
  • 在改题中
    练就做题的本事儿
  •        改题《三公经费,2015年少花9个亿》,标出了具体数字“少花9个亿”,实实在在,给人印象深刻。而原题中的“各级领导干部厉行节约”,则比较空泛,缺乏具体的内容。 把“虚题”改“实题”,让“实题”触目可见,是各媒体时下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有些媒体上的“虚题”太多了!
           实例2:“长改短”,吸人眼球。
           原题:学校党委班子召开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整改暨深化警示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39个字)
           改题:就脱贫攻坚“回头看”整改、深化警示教育专题(肩题)
           学校党委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主题)
           原题39个字,太长了!
           改题由于采用“肩题-主题”的形式,主题字数不但减少了,还简洁、明确。
           消息标题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肩题-主题”形式、“主题-副题”形式等。当遇到长题时首先要想到这诸多形式并运用之。
  •        平时我们翻阅报纸、浏览网站时,首先看标题。遇有好的标题就看全文,较少琢磨这标题究竟好在何处、为何能做得这么好等问题。然临到自己
  • “钻进去,走出来”技长一筹
  •        实例3:妙用词,引人入胜。
           原题:盲人红针棉的传奇故事
           改题:我的名字叫红
           2013年3月10日,厦门日报报道了盲人红针棉的传奇故事。
           最初的标题是:盲人红针棉的传奇故事,但编辑并不是很满意。反复看稿时,红针棉的坚强,为了生活练就了舌尖上穿针引线的绝活;红针棉的乐观,吹了40年笛子,从不曾放弃寻找心中的光明。这些都击中编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什么样的标题才契合这样的一个人?编辑灵机一动,从他的姓入手,借用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名作书名,标题《我的名字叫红》一挥而就,内涵深刻,耐人回味。     
  • 动手做题了,这才感到得好好学习一番了。
           如何学呢?
           人民日报社资深编辑钟立群老师曾说,看看同事、领导怎么改题,是其中一个好方法。 他说,看他们改题不是旁观者,而是要跟着他们“钻进去”,然后再“走出来”。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
           “钻进去”有“三步走”——
           第一步,先看看原题有哪些不足?毛病?读着绕口、感觉不对的时候马上提出质疑。
           第二步,琢磨如何改?改标题有多种手法,比如改个别词句;比如改标题形式,一行题改成“肩题-主题”结构呢?还是改成“主题-副题”结构?等等。
           第三步,动笔拟词句。这是衡量和考验你文字功底的时候了。新闻界有些老记者老编辑在这方面“厉害得很”,一字一词尽显风流。
           他们的经验是:做标题就是炼字炼句。能形象的绝不抽象,能通俗的绝不高深,能用一个字解决问题绝不用两个字。
  • 返回目录
  •        至于说“走出来”,那就简单了。做完题后持冷眼审视、吟读几遍标题,看看还有无需要小改、润色之处。这里需要的是冷静、淡定,切忌马虎、草率了事。
           经过这“一进一出”,眼界开了,手法熟了,做题的本领也就掌握了。
           来源丨华文融媒云微信公众号
           作者丨刘国昌(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 他山之石
  • 04
  •        为了拉近用户与党端记者、编辑距离,提升客户端黏性、激活域内流量,《北京日报》设计研发了记者订阅功能,并于近期上线。报社20名首席记者、编辑、评论员、美编率先入驻。
  • 编辑记者在客户端上
    有了个人空间
  • 返回目录
  •        在客户端复合稿文章详情页底部或者“我的”页面“记者订阅”栏目,用户都可以选择订阅自己喜欢的记者、编辑。每位记者、编辑的空间都集纳了大家采写、编辑的所有稿件,便于统计、查看,也便于用户阅读自己喜欢的记者、编辑的报道。
           每位记者、编辑的页面,不仅有发稿数量、粉丝数量,将来还要增加点赞量等信息以及互动功能,以此激励每位记者、编辑珍惜党端荣誉、恪守党端价值,采编更多优质内容,吸引更多粉丝,进而提升客户端黏性。
           记者订阅功能的设计分为前台显示和后台管理两个部分。在近三个月的开发周期内,技术部与客户端编辑部通力配合,精准把握需求,精心设计,有效组织开发,圆满完成任务。同时还对多种机型进行了适配,并深入测试了安卓客户端和苹果客户端的显示效果,目前安卓客户端和苹果客户端均已上架。
           来源:北京日报嘚吧嘚公号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