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染之韵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JO
发布时间:2017-06-21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期末新闻采编作业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14级播主系 吴智慧 

    15戏文周旭丽  1502040163
  • 蓝染之韵
  • 前言

  •      吴智慧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在2016年3月中旬做下了采访手工艺人寒山这个选题的决定,从联系寒山本人,到最后扛着摄像器材到山里寻找寒山,中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筹备过程。
  •     当我们重提“扎染”,能想到的唯有染缸、纺布的画面。

        如今,再难有人主动去寻找扎染这份传统手工艺,它静静躺在某一角落,无人问之。

        正是怀着一种对传统手工艺的敬畏之心,团队选择了为扎染做一期节目。
  • 蓝染   
          是草木染技艺中的一种

  •       草木染
       
         这是利用草木之汁染制纤维的一种方法。
  • 草木染&蓝染
  •      从最初在丝织物上印染到后代运用于棉布材质的印染,青蓝布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中,蓝染在演化的进程里变得越发平易近人。
         

          这门手艺现多存于贵州省的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等地区,苗寨人在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世代传承下去。
  •      在瞬息万变、高楼耸立的都市里,我们变得越加难以静下来去感受一次花开的声音,与此同时,诸多传统手工艺正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去,成为书本里的冷知识和博物馆的陈列品。
          
          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逆着汹涌向前的时代潮流,回过头去寻找旧时光里的传统手艺,过着身心归自然的慢生活。在成都市蒲江明月村,我们见到了这样一位专注于蓝染的手艺人——寒山
  •       寒山,1979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地区,他的童年是在乌蒙山区里的一个苗寨中度过的。

          母亲一直都是苗寨里的纺织能手和裁缝,寒山打小就跟在母亲身边,染布便构成了他衣食住行当中服装的一个最基本的生活场景。
  •       寒山说,苗人从不买衣服,都是一针一线自己做,一件衣服穿一辈子,所以苗人的衣食住行都有关天地与自然,生息劳作靠的就是山里那些草木、鸟兽、丛林。

         



          早年间行走于各个山川的寒山一直过着修禅的生活,一次回乡探访一家贵州丹寨的手工蜡染传习所的时候,寒山被十几位来自深山苗寨、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染娘聚精会神的在一间简陋朴素房子里安静画着蜡画的一幕震动,由此产生了创办明月染的想法。
  •      寒山坦言,开染坊的很大的原因是想要帮助苗族妈妈们,同她们一起,令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苗族的这抹蓝,始终传袭不至遗失。因为这是苗人从天上取下的天虹,是苗人水中捞起的月亮,是千百年来苗人身上的衣裳。
  •       在明月村的日子里,寒山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洗干净,给漂染祖师爷“梅葛二仙”点上一炷香,再倒上一碗酒。
          他尊重这些仪式感,因为心中存有敬畏。接着察看靛蓝缸的情况,对染料悉心照顾,在他心里,这些染水是有情绪和生命力的。
  •       常常能在明月村的茶田松林间见到他背着竹篓撑一只竹杖的身影,那是寒山在去采集花草的路上。
          一切自然原生的植物,茶、靛蓝、黄栀子、红花、紫苏、艾草......经过寒山的双手调制,再以扎染、蜡染、形染等多种繁复的工艺后,一块块呈现出色调深浅相交的布就冲寒山的手里获得了新生。
  •      含一口酒喷在染缸中,他说,这是给染缸作为一个稀释的作用,也是对染缸的一个养护的作用。
          
         每次染布前,在原来染缸基础上加入经采集的草药制成的靛青膏,再加入清水轻轻搅动调匀,有泡沫的染水才能算是好的染料。寒山的住处有大大小小近十个染缸,每天他都要重复这看似平淡枯燥的步骤,以确保染水达到一个好的状态。 
  •       同寒山作画之前的准备一样,染水备好以后,先要在头脑里想好需要染出的大致效果,接着取出预先浸湿的白布,拧干后放入染水中。

          染布时的寒山一副心平气和的样子,凭着多年以来的染布经验,慢慢掌握着染布的节奏。
  •       布上色的深浅程度不是靠浸泡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而是由进染缸的次数决定的。
          布浸泡之后需要提出来放在空气中等它由绿色转变为蓝色,这才表示氧化完成。布每多进一次染缸,浸泡与氧化的次数越多,染出的蓝色饱和度也就越高,这样染出来的布才会有层次感。
  •       人饿了要吃饭,染缸料不足也需要添加物。
         
          寒山颇为童趣地称他的靛蓝缸为“蓝宝宝”,染缸料不足时会往里头加入靛青膏,他喜欢笑说这是“蓝宝宝饿了,该喂它吃东西了。”
  •       层次丰富、凝重素雅的蓝就这样出现在寒山的手里。

         这抹蓝诉说着的不仅仅是苗寨里的阿妈的故事,还有寒山心里的那份对远山的思念。
  •        在明月村,他每天早起,在地里摘点菜下碗面吃,然后背着背篼,在村里逛逛,采点药材,回来调理好染水染布,下午则和慕名前来的朋友们聊天,用那双总是蓝色的手给大家倒茶。








           像过去一样,他仍旧留长发,穿布鞋,戴斗笠,一身麻衣,拄根竹杖……寒山的这身行头及其身影,已经成为明月村最有趣的风景。
  •       寒山觉得自我本是种朦朦胧胧的感知,是通过见众生进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一个过程。

          只不过,有人用作品作为表达,寒山用自己的生活作为表达。









         和行走,画画和染布相比,他本人连同这种生活才是其最有趣的作品,像一部时长跨度一生的电影。
  •      明月村闲适的生活状态将寒山留在了这里。古有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今有寒山寻山采药·染纺织衣的宁静恬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使得寒山静下自己的心,来织染出一匹匹或清透或馥郁的蓝。


         寒山爱这里,不仅因为它农家小邑的自然风光,更是因为明月村村民间相处融融的氛围。在明月村的日子里,寒山也会抽空教授大家蓝染的方法,用这样的方式来让人们关注到蓝染、喜欢上蓝染。
  •       
            如果说染织是寒山的生活方式,那么画画就是他的表达方式了。用寒山自己的话讲就是到兴致之处,挥墨尽兴即可。


          


            
           备好笔墨颜料,冥想之中已有构图,墨汁饱满的笔尖触碰到纸张,随着心里的样子游曳。曾经的行走让寒山见到不一样的星空与风景,融合他所知所感所觉,于是成了他水墨画中那不可捉摸的禅的意境。
  •        在每个人都拼命快步走的时代,寒山却想停下来,做一件慢点儿的事。

           采访的最后寒山这样告诉我们:“我对未来没有计划,唯一的计划是坦然地迎接每个人注定的归宿。”

           从一个手艺人的寒山,最终选择了成为一个守艺人,或许,蓝染便是寒山愿意穷尽一生的归宿。

           当一个手艺不再存在以后,消失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情操,一种精神。
           
  •         今天,我们只有从这些被染料浸透的染缸里,才能感受到逝去的岁月留下的痕迹。

           现在,寒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通过什么手段,将蓝染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蓝染,认识一下蓝染,他开始意识到,他的这个手艺已经不单纯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社会,甚至属于历史。
  •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