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美的青海湖 就是这么自信!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1839710
发布时间:2018-01-23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冬季的青海湖冰封玉砌,宛如一块雪白温润的玉石,镶嵌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青海湖自然状况
  • 入冬后,青海湖回归宁静,近岸处的湖水结了厚厚一层冰。
    新华网发(陈锡明摄)

  • 青海湖

  •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距省会西宁约150公里,面积4451.4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4米,平均水深18米,略呈椭圆形,湖岸线长约360公里。

  • 夕阳下,天鹅在湖中宛如一幅画。新华网发(海青摄)

  • 青海湖

  •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挡西部沙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 太阳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了湖面。新华网发(机耕尕白摄)

  • 青海湖

  • 2007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成立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承担景区规划建设、生态保护、旅游发展职责,对景区实施“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
  • 图为青海湖畔的落日。新华网发(宋忠勇摄)

  • 青海湖

  • 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扎扎实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努力把青海湖景区建成世界一流生态示范景区。

  • (一)加强了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
  • 图为青海湖畔黑马河日出。新华网发(旦达建新摄)

  • 青海湖

  • 一是扎实开展保护区资源调查监测。
    二是强化野外巡护和野生动物保护行政执法工作。
    三是积极开展疫源疫病监测和防控。
    四是深入开展科研合作。

  • (二)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项目。
  • 湖面上的冰块在日光映照下显得晶莹剔透。
    新华网发(矫学立摄)


  • 青海湖

  • 自200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总投资达1.05亿元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青海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重点项目。

  • (三)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
  • 图为夕阳下青海湖畔牧归的羊群。新华网发(陈锡明摄)

  • 青海湖

  • 一是严格按照青海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禁止在保护区建设与生态保护无关的项目。
    二是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
    三是开展了环保督查整治工作。
  • (四)探索建立了社区共管机制。
  • 图为在湖畔煨桑的人们。新华网发(李泉摄)

  • 青海湖

  • 联合当地政府,并通过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惠及群众,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保护区管理,形成协同管理的有效工作机制。
  • (五)不断加大生态环保和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 太阳渐渐跃出湖面,天边有几丝淡淡的霞云,
    紧贴湖面是一层红色透明的天空。
    新华网发(潘永忠摄)

  • 青海湖

  • 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平台作用,开展了科普进社区、进校园、“小手拉大手”等宣教活动。
  • 青海湖边,风中舞动的经幡,在朝霞中分外鲜艳。
    新华网发(王进福摄)

  • 青海湖

  • 青海湖自然保护管理工作,成效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为“三增、三减、一不变”即: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累计增加1.35万亩)、高密度植被覆盖率持续扩大(累计扩大2133亩)、青海湖整体生态工作持续增强;自然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累计减少3960亩);自然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14年来保持不变。

  • 清晨时分,初升的太阳映红了半边天。新华网发(王俊杰摄)

  • 青海湖

  • 主要保护对象实现了“三个增量、二项稳定”即:旗舰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外种群数量实现增量(普氏原羚种群增至1400只左右,黑颈鹤增至130余只);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多样性实现增量(现有92种);湿地关键性物种(青海湖裸鲤)实现增量(现达到7万吨);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整体种群数量多年保持稳定;整体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
  • 五年来,青海生态持续向好。
    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17年来最大,裸鲤资源量约为保护初期的30倍……
    建设更加美丽新青海。不断强化湖泊、湿地保护,持续谱写青海山脉、水脉、人脉、文脉交相辉映的出彩篇章,让美丽新青海成为美丽中国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 青海湖

  • 青海湖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