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尚坊之历史人物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张庆东
发布时间:2017-08-14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xxxxxxxxxxxx
  • 省府前街更是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张养浩、陈冕、孟洛川、刘鄂、韩美林等人,不是文采超群,就是治世功臣。
  • 在济南市的老城区里,
    有一条叫做县西巷,西巷中的“县”,指的不是县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指古时的历城县署,也就是历城县衙。因这条街所处位置特殊,历代有许多官吏都在这里建造府邸。其中,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的“七聘堂”就曾建在这条街上。
  • 许邦才(生卒年不详)字殿卿。明代济南历城人。居济南府城布政司街。年少读书时与同县李攀龙、殷士儋为友。他们志趣相投,对八股文不感兴趣,而对唐以前的古诗文却极喜爱,常一起到山涧丛林吟诗作赋,乡人目为怪。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许邦才举乡试第一,先授赵州知县,未到任,又上疏改调永宁知县。后迁德府长史,勘验牢狱。四十二年(1563年)转周府右长史,赏加四品服俸。许邦才善于诗文,常题诗于山林庙宇,内容多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其诗风格追随李攀龙。作品有《瞻泰楼集》、《海右倡和集》、《梁园集》。
  • 《老残游记》,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
    清代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记载,一百多年前,曾有一位叫做老残的郎中,背着箱笼,坐着马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济南。进了济南城,但见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派美景。时近傍晚,老残到了小布政司街,投宿在一家名叫高升店的客店,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他想养足精神,做好第二天游览大明湖的准备。一百多年后,记者来到省府东街,也就是老残住过的小布政司街。这里仍旧热闹,人流穿梭如织,或许某处的老屋就曾经见证过老残的行踪吧。
    文史专家张继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891年,山东巡抚张曜咨调刘鹗到山东任黄河下游提督,办理黄河河务。他起初借住在济南朋友家里,后来接来家眷,居住在济南城里布政司街,该街清末时改叫小布政司街,民国时期叫布政司小街。建国后,布政司署衙改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因其方位所在遂定名为省府东街,原小布政司街的西段被命名为省府西街了。据说,清末时,小布政司街是济南城里最为繁华的街巷之一,路两旁多为服装首饰、书籍笔墨、裱褙印刷、古董字画、客栈饭馆、杂货等店铺,这些店铺大抵是二三间门头,青瓦粉墙,房檐下悬块黑底金字小匾额。1956年后,逐渐转为居民住宅,改革开放后,路旁又多为商铺饭店。”
  • 到了清朝,虽清沿明制,各省仍设承宣布政使司,但山东省最高权力机构却是山东巡抚部院署。康熙五年,山东巡抚周有德在明德王府(如今的珍珠泉大院)建巡抚署。省府大院西区成省级民政机关,为山东布政司所在地,负责全省财赋、民政、人事等。街名仍称为布政司大街;门前东西向的街巷则被称为布政司小街。
    布政使为从二品,受巡抚统属。康熙七年,裁右布政使。
  • 最后一任布政使司王丕煦,1906年被选送日本留学,就读于法政大学,其间坚定立宪思想,1911年回国。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登州起事响应,王丕煦担任烟台督政府民政长。1912年5月,赴济南就任山东布政使,次年改山东省财政厅长,曾代表山东赴京出席约法会议,是北洋政府“交通系”的成员,与周自齐关系密切。1917年,王丕煦出任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因当时正值日俄势力在当地争夺拉锯之际,金融秩序混乱,遂辞职,继续在金融界供职。1927年后,任山东省政府参议,1943年在济南病故。
  • 布政司大街路东有条巷子叫“皇亲巷”,皇亲巷汇聚了富贵文墨之气,韩美林可不是什么富家子弟,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已亡故,母亲和奶奶都是寡妇。孤儿寡母,家徒四壁。他上的小学是当时救济会所办的“正宗贫民小学”。正宗小学在皇亲巷马路对面,其址为当年的山陕会馆。然而皇亲巷不仅是韩美林的出生地,而且还是这位大画家的发祥地。可以说没有当年的皇亲巷,就没有后来的韩美林。
  • 一是当年皇亲巷内有座土地庙,无意间小韩美林从巷内土地庙洞子里掏出一堆书,其中一本即是讲篆书的《说文古籀》,从此他爱上了这些神秘“图画”;二是当年皇亲巷口有家同济堂药店。药店里有带字的“龙骨”,即甲骨文,从此他又迷上了这些更古老神秘的“图画”。两次偶然凑成一个“天意”。正是皇亲巷里的这番天意,启蒙和诱发了小韩美林的艺术天赋,使他日后成了一位带有另类色彩的大画家。
  • xxxx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