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25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1-08-22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25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2021年8月23日
  • 第125期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时习之
  • 特刊应“特”在哪?
  • 他山之石
  • 业务加油
  • 一线双创
  • 值班手记
  • 写会议消息,如何把“肉”挑出来
  • 窥到一斑 要见全豹
  • 坚守“战位” 打好宣传战
    这组“家书”为何成现象级产品
    抢发新闻 精做服务
  • 目录
  • 值班手记
  • 01
  •        疫情防控是一场城市的战争。8月9日至15日这一周,可以说是这场战争中战斗最重要、战况最胶着的一周。
           从政治上看,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1日至15日连续五天在扬州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一鼓作气打赢聚集性疫情歼灭战”;省委书记、省长更是持续多日在扬主持召开重要会议、深入社区一线调研,要求“万众一心打赢疫情防控扬州保卫战”。
  • 刘贺
  • 坚守“战位” 打好宣传战
  •        将近一周时间,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驻扎扬州指导工作,这在我市历史上,不说前所未有,也是极为罕见。
           作为党报,提高政治站位,直接和首要的体现,就是做好领导活动报道。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些看似程式化的会议、调研、讲话稿件,最能直接反映出中央、省对扬州疫情防控工作的态度、重视的程度、支持的力度,是能给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全体扬州人,注入“强心剂”、吃下“定心丸”的。
           正因无比重要,所以无比重视。这段时间,很多
  • 提高“站位”,守好“战位”
  •        从进程上看,这一周扬州出台了一揽子的严格管控措施,每日报告的确诊人数从50多例的高位下降至20例以下,并且出现了首批患者出院、新增确诊病例全部来自隔离人群、首次出现中风险地区转低风险等关键的节点。
           从“高点”走向“拐点”,在这个关键一周,我们是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报道的?很值得总结。
  • 重要会议都是深夜才开,凌晨两三点稿件才审好是常态,半夜突然多了一个稿件或者通知某个活动报道不发,也是常态。不管多晚,日报都严格按照编校流程,三审三校不省工序、不走捷径,努力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对稿件字词句和相关表述谨慎推敲,即使是新华社、新华日报审定的稿件,也不盲从。例如一篇省领导活动审定稿,我们提出“第九轮核酸检测”应表述为“重点地区大规模核酸检测”,新华日报向上请示后进行了修改;还例如国省领导活动标题中的“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和“扬州保卫战”,文中没有出处,我们和新华社、新华日报联系,对方再三确认领导审定没有问题,我们才放下心来。
           提高“站位”是思想认识,守好“战位”是工作状态,前者要靠后者来实现。为做好疫情防控报道,确保党报出版安全,集团发出集中居住办公的号令,核心采、编、排、校人员闻令而动留宿报社,时间最长的已有20多天。在疫情最严峻、最危险的时刻,他们没有陪伴在妻儿老小身边,带着思念和挂念吃住在办公室,顶着心理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全身心
  •        严峻的疫情形势和严格的管控措施,给我们的采编工作,特别是稿件采写的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一个直接体现就是来稿碎片化,一个点、一个
  • 把“麻雀战”打成“百团大战”
  • 守好自己的战斗岗位,确保万无一失。例如8月16日凌晨3点多要付印了,日报编辑不放心,又问了下新华日报省主要领导活动稿件有无修改,对方告知吴省长的稿件正文替换过一次。尽管记者确认我们用的是最新稿件,但怕万一,还是找新华日报讨来了最终稿,逐字读校了一遍,虽然前后多耽误了半小时工夫,但总算可以安心付印了。
           这个“战位”不仅是在大楼内,还在隔离的家中。尽管所住小区从疫情一开始就封闭管理了,毛建国编委没法到岗却时时在岗,每天一篇杨仲平文章,紧紧围绕国、省、市领导讲话精神和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发出了党报声音,引起了很大反响。还有很多居家的记者,也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采写新闻,保证了疫情防控稿件的充足供应。       
  • 人的故事多,大稿件、大专题相对较少。我们开玩笑说,这就像是抗战中的“麻雀战”,多是小战斗,少见大战役。此外,疫情形势时时在变,防控举措和宣传重点也不断在变,这样一来,后道工序的统筹、把关、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一周,日报的版面编排,编辑在“化零为整”上花了很大的心力。
           先说固定栏目,像“党旗飘在战疫一线”、每轮的核酸检测报道,来稿基本写的都是一名党员或一个党组织、一个检测点的情况,编辑每天都要找到其中关键的点、新的变化,制作标题、重写导语、组织专题,把这些“点”和“线”做成“面”。
           再说自选动作,几乎每天都有亮眼的专题策划,例如8月11日《放心!市民“菜篮子”供应充足》专题,采编联动落实宣传要求,【从产地到超市】【从超市到社区】【从社区到家庭】,全面形象展示了市场化集中配送保供模式的全链条,让居家隔离的居民看到后能更放心安心;8月12日二版,《有一种安心叫“党员在身边”》《有一种担当叫“出力
  • 又出智”》《有一种传承叫“长大成为你”》,通过标题的形式统一,体现了编辑的匠心和统筹稿件的能力;8月13日头版的《关于疫情防控,这些都是你想知道的》导读、三版的《同心抗疫 总有一些瞬间让你我感动》,抓住了亮点、组出了特点;8月15日采编联动推出七夕专题《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团聚》,把志愿者、医护人员等舍小家顾大家的抗疫故事,换了新讲法、新包装,在七夕这个特别的节日更能感动人…… 
           此外,记者也在不断努力“化零为整”,像8月11日的《看战疫一线的“最佳拍档”》专题、8月16日推出的“保供应 抑物价”专栏,都是较为成熟的组合稿件,给后道工序减轻了压力、节省了时间。
           疫情防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采写和组织稿件的难度也将持续,建议前后方提前策划、多多联动,把一个个碎新闻、小稿件整合起来,更好地把“麻雀战”打出战果、打出声势,打成“百团大战”。
  •        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按照疫情防控宣传要求,我们的报道要全面开花,但更要重点突破。
           重点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情”字。
           首先是“军情”,也就是围绕疫情的变化、领导的讲话、重点的举措、热点的话题,吃透精神,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8月11日头版的《四季园小区这几天变化大》,积极回应负面舆情,通过细节和对比,讲述了居民从“有情绪”到主动配合的变化,发挥了舆论的引导作用;
           8月13日三版《为何设立重点管控区域,专家解答来了》,围绕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邀请专家答疑解惑,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走访淮海路157号大院,对小区的管控及服务给予肯定。按照宣传部领导部署,我们8月14日在头版推出了探访《用“刚柔并济”换“足不出户”》+评论《小区管控关键在管住
  • 全面开花与重点突破
  • 人》的组合报道,既有案例又有观点,既有细致的具体做法,又有宏观的延展解析。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这组报道的示范性显得尤为突出。
           此前的疫情防控报道,点上的故事、探访多,深度的综述、分析少。8月15日,头版刊发《从“城门”到“家门” 扬州这样守好百姓“菜篮子”》,从一张“保障网”、一份“食材包”、一套“组合拳”切入,全面介绍分析了扬州保供稳价的做法,体现了党报的深度。
           其次是“真情”,也就是抓住疫情防控中感人的瞬间、细节、故事,精心打磨,创新创优。
           8月13日,我们在三版制作了《同心抗疫 总有一些瞬间让你我感动》专题,一场小团圆、一张累瘫照、一段短视频,都是从当天海量来稿中沙里淘金,截取出的瞬间场景和故事,通过版面的处理将之定格、放大。特别是《“妈妈,是你吗?”》这篇,以电影式笔法,写出了一对母子彼此的思念和挂念,生动有感情,编辑们看了都被戳中泪点。
  • 返回目录
  •        今年七夕节是个特殊的情人节,有很多夫妻、家庭因疫情不能团聚。日报采编联动推出七夕专题《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团聚》,主打稿件《“我想在马路对面看你一眼”》,场景、对话鲜活生动,背景叙述合理有度,起承转合文字隽永,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寥寥数语,胜过情话万千”,特别是文末的“宽宽的马路,你在路的那边,我在路的这边。穿着同样的战袍,携手并肩作战,却能看到彼此眼中的希望和浪漫”,写出了浪漫和诗意,更写出了奉献和付出。       
  •        这些天来,媒体只有一个关键词:抗疫。作为扬州最主流、最权威的新媒体平台,扬州发布自然要冲在第一线。且先以一组数据,看一看这场战“疫”的激烈:自7月28日以来,扬州发布客户端日活急剧上升,已刊发抗疫稿件3500多条(截至此稿写作时),设立了权威发布、今日解读、一线故事、专家说、闻令而动、"疫"线好招、精神力
  • 赵钢
  •  这组“家书”
    为何成现象级产品
  •        如果说,疫情初起时,全扬州都是急和忙的状态,亟需扬州发布24小时不停、滚动发布权威信息。那么到了疫情中后期,我们渐渐把目光从疫情放回到城市和自身,此时,有太多关爱需要回应,有太多疑问需要解答、有太多伤痛需要抚慰、有太多情绪需要抒发……对此,我们以一系列“家书”予以回应。
           这组“家书”由集团主要领导亲自策划,集合全集团精锐力量,以扬州发布编辑部名义对外发布,如春风细雨,慰藉扬州人的心理,缓解了扬州
  • 家书可抵万金
  • 量、战"疫"评论、党旗一线飘扬、文艺战疫等10多个栏目,总点击量过1.1亿,其中,关于扬州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的稿件点击量已超210万。扬州发布微信发稿近200篇,总阅读量约3千万,单条均超10万+;微博发稿近500条,阅读量约7千万。
           透过数据的喧嚣,来盘一盘近期最重要的新媒体产品。     
  • 人的焦灼,共鸣了扬州人的情感。
           疫情日渐严重时,海内外朋友都在关心扬州这座名城,我们写了《见字如面》,以“思念总比西湖瘦”为文眼,回应四海朋友的关注;以“疫后相见 绝不食言”的邀约,回报四海朋友的关心。
           两条超级传播链显现并波及大批市民,很多人需要集中隔离时,我们推出了《纸短情长》、以共情之心送上宽慰,请隔离市民宽心、安心、定心。
           当疫情“阻击战”进入最后攻坚时,我们推出《曙光在前》,致敬逆行的勇士,鼓励大家再拼一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荡清疫魔决不收兵。
           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时,我们推出了第四份家书《风雨同“州”》,拜谢驰援扬州的全省医护,感受“江海同源、运河连脉”的深情,抒发出“生死之交一碗酒、江苏儿女写风流”的大爱。
           毫不意外,这组“家书”系列产品,一经推出就声动全城,仅第一封家书,推出一天内,我们集团自己的媒体平台上,阅读量就已突破200万。
           这组产品,影响力迅速跨出扬州,哪怕放眼全
  •        这组家书读出了什么?这系列产品最成功之处在哪里?归根结底八个字:直抵人心,道尽人情。
           从技术上分析,可借鉴之处是扣住了三个字:
           高:高瞻远瞩,突破了媒体自身界限,站在一座城市的高度,回应天下、回看自己、回答百姓。
           准:时间选择极其精准,稳稳踏住了社会情绪的每一次转折,并有所引领。悲伤、不屈、信心、鼓舞……我们把城市当成活生生的人,真诚地感知、准确地述说她的万种情绪、万般情怀。
           精:精心、精致、精彩。文字、视频、海报,追求极致的精当、精准、精美,每一篇均苦熬数
  • 家书读出什么
  • 省,它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爆款产品,省市领导纷纷转发,全国众多读者评论、感叹、点赞。人民日报微信公号、新华网总网首页焦点、哔哩哔哩(bilibili)、新浪、人民资讯、搜狐、江苏国际在线、腾讯等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系列四封书信传播量截至目前即将破八位数。       
  • 返回目录
  • 日、几易其稿。
           经历了这组产品的打磨,我们应该找到新的角度来重新定义新媒体,来探索它新的可能。
           何为守正?为正而守。正是关键,正绝不仅仅是风格,而是认识、方向、选择和思维。正向的思考、正向的回应、正向的互动、正向的激荡,永远是我们媒体需要追求的方向。
           何为创新?需要苦追形式之新,更要创造经典之魅。当内容足够精彩,任何传统的形式都会焕发出经典的魅力。
           这组产品也告诉我们,在重大的公共事件里,我们主流媒体,除了记载和见证,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开垦。     
  •        8月8日—8月14日这一周的新闻战役,抗疫报道依然唱主角。晚报新媒体中心继续发力,在抢发新闻、打造10万+、精心做服务、热推微视频等方面,深耕出多篇有分量、有影响、有温情的新闻作品。
  • 刘雷
  • 抢发新闻 精做服务
  •        在全媒体时代,微视频传播已成为新闻传播,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效宣传途径和宣传方式。此次新闻战役,我们的微视频报道可圈可点。晚报视频号、晚报抖音号推出“为扬州加油!同心抗疫!”视频栏目,连续发布奥运冠军、著名演员等
  • 重推微视频,报道显力度
  •        这一周,晚报微信推送60余篇稿件,10万+继续成为常态,共创造出16篇10万+,阅读量5万+至9万+之间的稿件20余篇。仅8月12日一天,发稿6条,4条冲破10万+。具体为:《轨迹来了!扬州新增3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阅读量:106639;《关于疫情风险等级调整的通告(第32号)》阅读量:104635;《最新通报:第六轮核酸检测已检出阳性2例》阅读量:142615;《8月11日,江苏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8例》阅读量:119263。创下近一段时间一天内总阅读量新高。     
  • 10万+成常态,阅读量继续创新高
  •        疫情期间,我们在为网友发布新闻的同时,重点推出服务型稿件,《扬州开通疫情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疫“心”守护!》《赶紧收藏!扬州这6家药企提供药品网络销售配送服务!》《扬州人注意!一旦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请及时报备、就诊》,等等,及时为市民答疑解惑。
           我们从疫情开始开设的《“疫”问“疫”答》
  • 打好“温情牌”,展现人文关怀
  • 对扬州抗疫祝福祈祷、鼓劲加油的视频,受到网友的积极转发。以奥运冠军张雨菲为例,她送给扬州“愿早日战胜疫情,扬州必胜!”的祝福视频,经晚报视频号推出后,1500多人转发,火力点赞6000多,留言过百;晚报抖音号发出后,获得2.4万人点赞,200多人留言,450多人转发。
           同时,发布在晚报微信上的多条微视频也产生较大影响,8月8日《见字如面!》微视频,在二条位置,收获5万多阅读量。8月13日《纸短情长!》微视频,收获4万多阅读量。     
  •        为丰富报道形式,部门美编人员主动出击,专门设计针对疫情的实用图片向网友提供服务。《疫情突至,心理压力大怎么调整?》减压图,从饮食、睡眠、学习、陪伴家人等方面,教网友如何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疫情突至,4种心理调适方法学起来→》,用四张图片来展示平缓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拍、保险箱技术等4种心理调适方法,
  • 图片设计成亮点,突出服务性
  • 栏目,持续为网友提供服务,每天一期,针对网友的诸多问题,逐一解答,如:小区被封闭(封控)管理怎么办?住房公积金逐月还贷有影响吗?居民出入为何定为3—5天?为什么要进行多轮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陌生电话核查人口信息是诈骗吗?长时间居家如何保持乐观心态?…… 
           我们还特别提出加强帮扶工作,对有困难、求助的网友施以援手,展现媒体人的温度。每天,值班小编第一时间将网友的求助信息,整理出来发给部门总监,再转给疫情指挥部帮助网友解决难题。
  • 返回目录
  • 引导网友心怀希望,保持乐观!《居家隔离日常消毒怎么做?这些事项请注意……》,图片设计提醒网友做好个人卫生防护,维护家人健康。《居家抗疫,老年人心理调适指南看这里→》,图片从关爱居家隔离老年的角度出发,提醒老人们“不传播,不轻信;不外出,学知识;有规律,多运动;多互动,多交流”。
           另外,8月10日,一组“抗疫航拍图”——《江苏扬州:俯瞰“暂停”的扬州城》,入选学习强国全国平台。稿件用一组航拍镜头向网友展示,因新冠肺炎疫情,扬州按下了暂停键,城市街道上没有了车水马龙的景象,景区里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扬州正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稿件发出后,触动了网友的心,我们在文中鼓励大家:相信很快就会“疫”过天晴,扬州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 一线双创
  • 02
  •        《7万党员上讲台讲党史》被评为6月份全媒体新闻中心创新创优好作品,是采编联动的好范例。
           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给我上了一课,收获良多。       
  • 丁佐春
  • 窥到一斑 要见全豹
  •        6月24日下午,我市举办2021年度“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我是党课主讲人” 赛课成果汇报暨颁奖典礼。
           接到采访任务时,我初步判断是一个普通会议新闻,只要写明活动过程,准确清楚交代出席的省、市领导,基本就可以完成采访任务。到达活动现场后,联系人告知,材料就一张节目单,其余根据现场情况采写,新闻稿件需送审。
           根据节目单并结合现场,我写成了一篇简短活动消息,送审通过后,提交采编系统稿件库。工作完成后,我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人发布了当天这个活动的部分信息,从只言片语中我了解到,扬州的“我是党课主讲人”活动是全国首创,从2015年就已开始,这期间我市很多党员走上讲台讲党史、赛党课,我意识到背后“有料”,不能仅仅简单介绍当天的活动。于是,四处联系知情人,补充素材,着手修改稿件。
  • 采写经过
  •        《7万党员上讲台讲党史》这篇稿件的出炉是采编联动的成果,给了我几点启示:一、会议和活动是新闻的“富矿”。作为记者,接到会议活动报道任务时,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讲话者撇开讲话稿的即兴插话,某个参会者无意中一个动作、一句话,休会期间大家的闲聊互动,甚至是相关单位人员朋友圈内细微的信息……从这些都可能发掘到“矿藏”;二,团队协同出好作品,出精品。作为采写者,有时由于种种客观因素,所获信
  • 几点收获
  •        这时,接到毛建国编委电话,他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年,这样的典型题材来之不易,应该再“磨一磨”,并分享了他长时间关注“我是党课主讲人”活动的思考,我一下子醍醐灌顶。
            在后方编委编辑指导下,背景、数据被充实到稿件中,原本单薄的消息变得丰满,有故事、有数字,有血有肉,稿件一下子“立起来了”。
  • 返回目录
  • 息并不全面,甚至只能“窥一斑”,隐藏的新闻没有被“拎”出来,有了经验丰富的编辑及时互动交流沟通和指导,记者对稿件再补充、再丰富,让读者“见全豹”。三、记者要奔跑,也要积累,更要思考。在采编岗位上要注重学习和积累,有丰富的新闻阅历和底蕴才可以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拿出像样“成品”。
           今后,我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扎牢根基,厚重底蕴,抓住更多好题材,磨出更多好作品。  
  • 业务加油
  • 03
  •        如:
           1.修订后的《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近日印发实施
           2.《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后实施
  • 常规化标题
  •        写会议消息,什么信息最重要?如何挑出其中的重要信息?分享一篇文章,一起学习了解如何写好会议新闻。
  •        2021年8月9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是修订后的《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近日印发实施。 发布会后,媒体先后刊登报道,将这一重要的消息传播出去。从这一消息的发布,可以看出媒体在做题上的功力与水平。
  • 写会议消息
    如何把“肉”挑出来
  •        8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发回的稿件,标题如下:
           《北京 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信息》
  • 人民日报标题为何高人一筹
  •        进一步强化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发布有关工作要求。
           以上两题,报道了新闻事实,但失之于缺乏新闻的重要之点。未能把消息中的“干货”上题。这种常规化的标题,规范但抓人处不明显。
  •        人民日报的标题之所以做得好,就在于没把“肉埋在饭里”,而是将“肉”挑出来,把“肉放在了饭上面”,让人一目了然。
           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介绍了情况,其中重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遇有重大突发事件,主责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响应,第一时间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发布信息,最迟应在5小时内发布。
  • 写稿做题要把“肉”挑出来
  •        人民日报的标题,突出了“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信息”的重要新闻事实,给人以具象、可触摸的实在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人民日报的报道和标题做得高人一筹,就在于他们在处理这一稿件时,切实做到了“抓新、抓点”。他们不是做一般化的标题了事,而是将“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信息”这块“肉”挑出来了,把这个“新闻点”做出来了!
           这一做法,值得媒体界同行学习。     
  •        做新闻、写消息,一定要注意把“藏在饭里的肉”挑出来上题。
           一个新闻出来,可写的“点”是比较多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有不被“浮云遮双眼”的劲头,全力把最主要、最重要的“新闻点”挑出来。
  • 锤炼挑“肉”功夫
  •        2.相关机构或单位要立即报告市委总值班室和市应急办,详细信息最迟不得晚于事件发生后2小时报送。
           3.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组建新闻发布中心,及时、准确、客观发布突发事件信息。
           梳理以上3点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这都是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干货”。记者写消息时,就需要把这些重要新闻事实“排个队”“拎出主要之点”写稿、做题。人民日报记者经过思考,将“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信息”这块“肉”挑出来了,并将其做在标题上,醒目突出。     
  • 返回目录
  •        需要注意的是,发布会上所发的材料、主讲人的说法,可以听可以记,然只作为参考,不能为其所左右、所束缚。要有独立思考的头脑、要用冷眼来看这新闻,力求选择出与众不同的角度,做出“独一家”有特色的稿子和标题。
           新闻界有些记者是有这本事儿的:
           人民日报记者王惠平当年(1979年2月)从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会议上得知中央领导同志对整修全国农业展馆批复后,敏锐地认定其意义所在,迅速将“厉行节约,三十周年大庆不大搞”的独家新闻发出。
           《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一稿获得了第二十三届(2012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然你可曾知道,这是长江日报记者在听报告时获得线索后迅速成稿的。
           发现新闻、挖掘新闻,这是当记者应好好锤炼的硬功夫!
           来源:华文融媒云(作者 刘国昌)     
  • 他山之石
  • 04
  •        信息越来越泛滥,版面越来越金贵,特刊作为一种非常规武器,尤其必须审视自己的定位。在大多数人甚至很少拿起报纸的情形下,特刊怎样才能让他们放下手机?     
  • 特在“意”
  •        从厚报到优报,从纸媒到融媒,特刊作为一个特殊的载体,在时光荏苒和风云激荡中,承载着变与不变,见证着梦想和艰辛。
           《广州日报》将特刊视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重大历史节点和重要新闻关口,仍然会将特刊作为一件倾心雕琢的精品热烈郑重地献于读者面前。
           全媒体时代,特刊还在那里,只是要更“特”而已。
  • ——以《广州日报》为例
  • 特刊应“特”在哪?
  •        特刊要特“意”,立意要高、创意要巧,能够让人精神一振、眼前一亮。这些年每一次重大新闻节点,对于策划团队来说都是一次搜肠刮肚的难忘体验,一次次头脑风暴让小编痛并快乐着。近年来,编辑团队提出“加强研究、加强策划、加强统筹”的口号,雄心勃勃打造“高质量报道的研究员、策划师、统筹官”,成立中心工作室、创意工作室等研编团队,全媒体策划创意能力得到了锻炼。
           谈谈案例吧。
           庆祝建党100周年《我宣誓》特刊是重大历史节点报社的扛鼎之作,是经过长时间苦苦求索而成的作品。建党百年这么恢弘壮阔的题材,创意要紧扣主题,要打动读者,要铿锵有力,要别出心裁……小组会上有人提到,“七一”这个特殊党日是否可以考虑组织党员现场宣誓。于是,灵光乍现——“我宣誓”这三个字,每个共产党员都曾郑重庄严一字一字咬出的誓言,不就是最好的主题词吗?主题迅速确定,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按照“共产党员在特殊党日喊出誓言”的立意,我们请100名各个领域各
  •        特刊版式依然重要,这代表着一张报纸专业的尊严,我们仍然要拿出绣花功夫制造它的品质感和仪式感。但全媒体时代的特刊已不仅仅是一叠报纸,它的全媒体形态、传播方式、活动载体、发布渠道变得更加重要。以前好编辑+好美编=好特刊,现在需要好报纸编辑+好新媒体编辑+好美术设计人员+好运营传播人员+好技术人员……
           随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加快推进,全媒体编
  • 特在“形”
  • 条战线的共产党员结合初心使命和工作实际抒发感怀、表达决心,在大日子喊出最强音。“我”不但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孙家栋,“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八一勋章”获得者麦贤得,中国机长刘传健等功勋党员,更多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像你我一样的普通党员:基层干部“旧改利益再大,我也不取一毫”、外卖小哥“做个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人”、小学老师“让农村孩子拥有敢做梦的底气”等誓言,因为真实而更加响亮。     
  • 辑部的概念已经成为共识。2019年《广州日报》成立全媒体编辑中心,把报纸编辑部、数字编辑部、美术设计部、审校部等部门统在一起、打通生产。在全媒体编辑中心架构下,策划统筹编辑、报纸编辑、新媒体编辑、美术设计人员、技术人员、运营人员等不同工种聚拢在一起进行融合大生产,全媒体策划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
           再以《我宣誓》百版特刊为例。这次我们准备创作一个八连版手绘长图封面,用工笔描摹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光荣群体,以艺术致敬党的百年壮阔历程!策划统筹编辑、美术编辑、运营人员马上行动,策划创意、搜集素材、手绘制作、产品延伸,全过程展开协同工作。最终,这张精美大气的100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群像手绘长图,包在百版特刊外面惊艳亮相,成为连报社采编人员自己都想方设法争着收藏的精品。
           要凸显自己的优势,更要借助外部的资源。今年全国“两会”审议“十四五”规划,我们在策划《报告!我们这么干》特刊的同时,创意《中国大
  •        说了创意、说了形式,最后说说内容。2014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强调“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2020年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建立以内容建设为
  • 特在“神”
  • 道2035》动画作品,试图用动画这种新媒体形式配合特刊激活传播。我们讨论以“路”切入,通过美丽乡村之路、高速铁路、“一带一路”、集成电路、航天天路等十余种道路交错相连并最终汇成“中国大道2035”金光之路的独特创意,描绘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图景。这个任务可不简单,操作时间紧、制作难度大,内部力量可能有些来不及,我们当即决定与外部专业公司进行合作。经过策划统筹编辑和专业公司艰苦细致的沟通,最终我们按时推出一个具备专业水准的硬核动画,但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开启了外联模式,探索通过借助外力来壮大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 返回目录
  • 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不管“内容建设”在前还是在后,都是“根本”。
           反思这些年,我们在技巧上、包装上、载体上、渠道上倾注了大量的心思,但内容似乎并没有摆到“根本”的位置上。面对自媒体,我们要追问自己我们的专业到底体现在哪里?
           什么是专业?记者奔赴现场的冲动,不断追问的勇气,穷尽观察的敬畏,独立思考的倔强,专业写作的尊严,还有调查、观察、深度、故事、人物等等这些似乎老套的把式就是专业,就是专业媒体安身立命之本。面对挑战,重归专业!我们要有这样的荣誉感和紧迫感。
           全媒体时代的特刊要“特”下去,全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更要“特”下去。“特”就特在专业上,特在专业的创意、专业的形式、专业的内容上。如果没有了“特”,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凭什么存在?
           摘自《城市党报研究》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