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利群读书会读书笔记选登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RichardZhang 張瑞晨
发布时间:2017-01-15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利群读书会读书笔记选登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2017.01
  • 明德利群读书会读书笔记
    选登
  • 你喜好什么书籍?
  • 高中部作品

  • 初中部作品

  • 利群简介
  • 利群读书会源自“利群书社”。利群书社是“五·四”时期恽代英创办的武汉地区最大的进步社团,1920年初成立时定名为利群书局。其宗旨是集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为“利群助人,服务群众”的团体,为改造社会造就人才。以后,书社的大部分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明德利群读书会主要吸纳初中部和高中部选修《现代治理》及对人文社科有兴趣的同学参与,以培养“明德正心,自由人格”的明德学子。


  • 明德利群读书会简介
  •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文/李昌儒
    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一个巨大的世界观也在我面前展开。我越发惊讶的看到了一个封建制度下的腐朽王朝——明朝。在这个腐朽与秩序并存的朝代,万历皇帝统治之下发生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很多地方我看不懂,越发感觉自己的不足,现在就浅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粗略看法。

    此书的作者是黄仁宇先生,通过简介和查询我了解到了作者创作本书的背景。作者有过参军的经历,在成为中国拿破仑的梦想破灭之后,开始投身历史学习,并创作有许多历史作品,我所读到的《万历十五年》就是其中一本,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在小农皇帝统治下的人物们的种种看似有差异实际上大抵相同的命运而是他们一直在找寻、探索的完美的、符合理想的政治制度被这个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牢不可破的统治机器中的小齿轮逐渐磨损的故事。



  • 初中部优秀作品
  •  故事开始于公元1587年,我了解到1587年也是作者初稿的名字之一,万历皇帝登基,对繁重的文理制度感到劳累,但这毕竟是皇帝统治百官、百官统治庶民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早期他还重用了张居正他的老师、这位所谓的智慧的象征开始了他的探索,先是对宫中乃至举国上下的铺张浪费现象进行整顿,但不久就遭到了其他官员的攻击,权倾朝野的他再次违背了父亲去世守丧三年的规定,这规定可是统治千万百姓的伦理道德的根本,皇帝之师的他怎能违背这在直接不过的原则呢,只是皇帝给予他的愈发巨大的权利使他已不屑于脚下小人物的进攻,但他不会想到自己看似稳固无比的政途却被突如其来的疾病所夺走,死后的悲惨更是与与生前的潇洒成为了鲜明对比。下一位人物申时行首辅对于这个时期文官集团的无比强大与武官集团的最没落看的更加的明白,于是转进攻为防范,可惜平庸的他却最终也没能动摇文官集团经过张居正的攻击后早已牢固的统治。
    在更往后的阅读中,通过富裕女子嫖娼等等恶劣事件我笨拙的意识到此朝的社会风气竟是如此糟糕至极。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制度只是表面,人们也只在表面上遵从,暗地里极度的纵欲才是这个日渐没落的朝代下人们的最终面目。在这黑暗的时代下诞生了一丝微弱的光芒——古怪的模范官僚,海瑞。





  • 他可以说是我所见到的难得的一名清官。它真正的大公无私的想要改变这灰暗的制度,力图推行洪武皇帝时的风气,只是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却不曾挽留,最后与文官集团脱节甚至连万历皇帝都不能支持这种行为,而仅仅将其作为一层笼罩在其统治上的光鲜亮丽的纱布,直至最后只能是叹息着离去这凡尘,从此最微弱的光芒也消逝了。
       
    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人物,如一个充满悲剧性的被种种阴暗斗争逼迫的找不到方向的哲学家李贽以及利用自己的才智拼尽全力治理军队、立下战功却同样成为文官集团斗争牺牲品的戚继光都出现在文官集团的黑雾下不见天日,还是那句话,最终,不管是一直在找寻、探索的完美的、符合理想的政治制度的官员、还是艰苦奋斗求生存的人民都被这个历史长河中积累的牢不可破的统治机器所磨灭。不过凡事都会有了结,清军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最终的覆灭,这既是最坏的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以史为鉴,值得我反思。






  •             读《送你一颗子弹》有感
                        文/朱大福

    近期读完了刘瑜著的《送你一颗子弹》一书,我感悟颇多。

    一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每个章节的标题便吸引了我:“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以及“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标题的高深令我疑惑:为何以“送你一颗子弹”书名呢?接着看下去,我发现文章的语言并不晦涩难懂,反倒感觉作者在用很平凡的话阑述着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好似朋友间的谈话一样。

    刚看完第一章,再看看这位女政治学博士,剑桥大学讲师,发现我和作者的想法竟不谋而合。“他人即地狱”,作者引用了萨特说的一句话,用生活中的事例表达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积极的人”“另一个高度”“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等第一章的篇目,讲述的东西看似毫无关联,甚至南辕北辙,可它们所表达的东西惊人相似:他人的想法会干扰你对自己的认识,也许是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和他人接触,才会有时怀疑自己,提出“我是谁”这样的问题。





  • 如果他人的目光影响我的意志,左右我的选择,会令我痛苦,尤其是在他人的影响之下做出违背心意的选择的时候。所以,如果没有他人,我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我,但是现在这样的我因为他人而存有丧失判断和自由选择能力的危险。因此,“他人”是一把双刃剑,造就了现在的我,却也阻碍了我的发展。 

     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文章,是“有关的无关的人”。其中倒数第二段话令我思考良久:“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逃也逃不掉。”是啊,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每天,我们都要结交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但是那些我们真正关信的人和事,又能有多少呢?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逃避自由”。有人认为进了监狱便是失去了自由,然而并非这样。自由比我们认为的更触手可及,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囚犯都是自由人,因为他们还有选择,只不过他们的选择相对正常人来说少了很多,但还是有的。对于罢工这件事,所有囚犯都有权选择,虽然有典狱长的逼迫,但只要事情是他亲手做的,那便是他选择了做这件事。    








  • 那么,为什么我们感觉有些人不自由呢?因为他们被迫地做他们不想做的事,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选择不做的后果,因为他们能够选择,因为他们自由。

    文中还提到,自由总是和竞争联系在一起的。人总是希望自己有权做某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到最好。厌倦了选择,厌倦了竞争,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希望逃避自由,希望“突然发生地震”、“来一场飓风”,甚至“彗星撞地球”。
    “奢侈生活”给我的影响很深刻,感觉它无情地揭露了自称社会主义中国仍然存在的阶级差距。文章以作者和朋友一起享受按摩为线索,写了一位月工资最多1000元的小姐和颜悦色地为一次花400块按摩的客人按摩的过程,表现了作者的惊讶。现在国家口口声声地说人人平等,但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便否定了平等。这个社会上,只要有享受的人,就一定会有服务的人。因此,所谓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送你一颗子弹》不同于一本正经的书,没有序言,没有前言,作者以杂文的写法,描述了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生活经历,表达了自己在国外的感受与感悟。








  •                《自由主义》读书笔记
                                 文/蔡咏琦

     因为被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明德正心 自由人格”的教育理念所吸引,所以开始我带着极大的兴趣翻开这本新书。但在第一章“自由主义的概念”中我就开始读的有些懵了,有太多的名词,让我一时无法了解,这些名词参透的知识太多了,我甚至感叹作者缜密的思维和此书清晰的架构与脉络。所以我尽力的让自己读懂并理解到这书所想表达的内涵。

    “自由主义”涉及的方面太广了,在对于“自由”的概念都是因人而异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去定义,很难说清一个人甚至是一位著名学者对“自由”的定义的对错,但若是影响的人多了,也就逐渐的被接受并传扬起来了吧。这样又可以延伸到“自由主义的历史”。

                 



  • 高中部优秀读书笔记
  • 我大概的了解了“自由主义”在这其中的发展历程,主要也就是从古代的海洋文明到宗教再到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结合现在所学的历史知识又可以说因为古希腊先有的“自由”“平等”为“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因为基督教的产生使其有了传播这种思想的教徒,但基督教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也会受到一些人民的批判。每个地方想要形成国家,也必须有法律和政体的限制,所以有的罗马法和代议制,从它们对所在区域的人民影响也是挺大的,可以说它们影响了人民对“自由主义”的思想萌芽与“自由主义”的发展形成吧。之所以这样,也就有了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古代的孟德斯鸠 ,梭罗,洛克等著名思想家,也因为他们的思想与对“自由”“平等”的概念受人们的接受与传播,逐渐的使“自由主义”融入到政体里,例如三权分立。因此更是深入人心。

     说实话从书中了解这些对我对“自由”的定义有了一点点改变,感觉自己通悟了一些,也可以说成熟了一些吧。
     
    若是开始问我什么是自由,我一定会说无人牵制,无忧无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是自己喜欢的,而且在遭到别人评判,议论时,做到左耳进右耳出,那我真的是自由得不行了,我不仅做到了人自由,心也自由了。








  • 在上高中之前没有人跟我一起定义过什么是自由,也没有一位导师跟我说什么才是自由,只有在犯错时,就会听到“你别那么自由,这不是你家。”额.......然而在家我也不自由啊,因为学习,不能肆无忌惮的娱乐玩耍,总被父母限制着。这又是Why?

    上了高中我终于听到了一句可以解决我一直以来的“Why?”级长说“只有在遵守规定的前提下才能享受自由!”那还真的挺有理的,像前面所说的“每个地方想要形成国家,也必须有法律和政体的限制”从古代世纪之前就有的理念。开始不解,都说是“限制”了,为什么还可以说是为后世“自由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呢?可能是自己太钻牛角尖了吧,其实有一定的限制与规定也是有助于我们成长以及愉快玩耍的,至于为什么会为“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 ,那这些制度就好像级长所说的那样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享受自由。有的时候“制度”和“规则”受到很大的争议,那可能就不是“奠定基础”的作用了吧,像古代的罗马法对人民的管理,不也使无地位的奴隶受到压迫吗?!但在制度的不断完善直到今天现在的学校(缩小点讲)在我习惯这样的规定,并且遵守它,大部分时候我真的感觉这比我以前所在的学校更自由一些,更让自己舒服了。在家里,若对父母下达的规定有意见,我也有自由向他们提出建议以及想法,这也让我们都更加愉快了。








  •  

    随着所在环境的变化,以及身边人的影响,又是身为旁观者看到了很多问题,虽然都是别人的自由,但有时真的看不过他们太过自由,在我们批判他们的同时也是体现了我们的自由,真的,有时感觉“自由”挂在嘴边多了也成了应对许多问题方法,但有时却是“借口”。认真的去思考这是让人感到矛盾的事。

    我觉得从现在看来人生很漫长,我想我会自己理解的。人成长也是有一定阶段的,人的思想发展也是有一定阶段了,就像老师您在一次课上提及的孔子对他人生的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样吧。

    回到这本书来,我在读的过程中,总有个疑惑为什么有关“自由”的理念形成发展大部分都来自外国,我们国家呢?








  •                  《1984》读书报告
                              文/郑洁倪
    在小说中,天空永远是灰蒙蒙的,街道上贴满了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老大哥的巨幅画像。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不叫总统,也不叫国王,而叫老大哥,听起来就像公仆、人民的儿子一样亲近,但人们所受的并不是一种慈祥的统治。

    社会的根本信念是:老大哥全能,党一贯正确。
       
    电幕到处都有。不论你是在家里吃饭、睡觉、在街道上行走,还是在单位上班,墙上的电幕时刻在监视着你,它们不仅能观察你的每一个动作表情,也能监听你的每一句话,甚至一声叹气。这种你从面目表情到内心生活,都不能流露出对老大哥半点怀疑,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这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旧社会的社会现象。

    我觉得书中有趣的一点也是最反映当时社会黑暗的是每次工作间隙的短短的两分钟时间。那是仇恨时间。这时候,所有人都必须放下手头的工作,聚集到电幕跟前。电幕上出现一个从党的最高层揪出来的叛徒、变节分子被丑化的嘴脸。这时候的人群站在电幕前的人群就会爆发出愤怒的叫喊,这种叫喊突破天际无法抑制。你会听到有人在歇斯底里地骂着“猪猡!”、“猪猡!”、“猪猡!”……


     








  • 那时候还存在一种语言——新话,这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词汇量在逐年减少的语言,它利用层出不断更新的辞典规定人们只能说什么话,这减少的词汇量,人们的思想便被紧紧抓牢,人们的思想范围也在逐渐缩小,这既是新话的全部目的了。
    这本书不能忽视的便是党。党此刻是反性的。因为性本能创造了它自己的天地,这是非党所能控制,因此必须要尽可能加以摧毁。最重要的是,性生活的剥夺能够造成歇斯底里的挣扎,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可以把它转化为战争狂热和领袖崇拜。
       书中还提到了一点,谁能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虽然从其性质来说,过去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凡是现在是正确的东西,永远也是正确的。这很简单。所需要的只是一而再再而三,无休无止地克服你自己的记忆。
    所以在当时篡改历史会是一项日常性工作。如果老大哥说过的某句话、党所做的某个预测与后来的事实不符,相关的报纸便会悄悄收回来销毁,经过修改的内容会被重新翻印。报纸的日期没变,但观点变了。要证明老大哥和党曾经犯过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找不到任何证据,你不能找任何证据。
                     


     








  • 在这种情形下,部门的连续性也是必要的存在。有三个部——真理,和平,友爱。这些部门的任务并不像其名字一般为了维护真理,保卫和平,友爱集体。他们干着违背一般认识的活。真理部负责修改历史,把历史写成老大哥所需要的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则负责对老百姓的严刑拷打。总的来说也就是书中写的——无知即力量,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
       
    书的结局,一开始我并没看懂,为什么被洗脑后的主人公温斯顿被洗脑了还会被杀。更奇怪的是,他为何会说出:但是没有事,一切都很好,斗争已经结束了。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后来,我终于懂了。当温斯顿自己都明白自己该死的时候,英社的教育完成了。他终于回归了英社回归了正途。这时候,他死得其所。
       
    《1984》是一道艺术的大餐,它让我了解到现实,一旦铁幕笼罩,就没有办法突破。读奥威尔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 我看日本社会民族文化的矛盾性
    ——《菊与刀》一书读后感

                             文/吴雨霏

    ★ 研究目的
    了解日本的独特社会特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研究方法
    经典书籍阅读,网络资料检索

    ★ 关键词
    社会秩序;批判;神化;忠诚;社会等级

    ★ 资料来源
    ◎《菊与刀》,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特
    ◎《在东京感受大地震后日本人的淡然与秩序》,作者:刘芳
    ◎《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认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民族》,作者:祝大鸣
    ◎《论日本人的两面性:从文化与人格的角度解读《菊与刀》》,作者:蒋晓军、于潇


     








  •                                 引言
    看过中国留学生刘芳于2011年3月12日,在日本9级大地震次日写的一篇文章,谈的是日本人震后井然有序的疏散,非常令我震惊。摘录一二如下:
        “……我拉起旁边的同事撒丫子往外冲。公司在8层,摇晃非常厉害,大家互相紧随其后,鱼贯而下。
        整个撤离过程并没有人出现过度惊恐的状态,甚至记忆中都没有人大声喊叫。这种静寂,事后让人想起来有一点可怕……
        每个电话亭前都站着向家人保平安的人,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没有争先恐后,而是安静地排着长队……没有一个人扰乱秩序。
    ……所有的人都在排队等候上车。S形的长龙蜿蜒了数百米,没有人知道队伍最后在哪……没有工作人员维持、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如此自觉地排队,深深地感动了我。
    ……日本这个民族,在整个疏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秩序井然和沉着冷静,几乎可以平复灾难带来的恐慌,以至于我除了在摇晃的楼梯上感到一阵惊恐之外,内心始终充满的某种安全感。”
    紧接着,有评论者,开始谈到《菊与刀》。正好学校开了这堂课,于是我赶紧买来拜读。


     








  •                                 正文
    菊与刀,很多日本人自己都对这本书的标题都很认同,认为这两种物品代表了日本民族骨子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菊,和兰、竹、梅,在中国古代被尊称为四君子,文人墨客无不用它来比喻高尚的品格,从容淡定、儒雅大度的气节。

    在日本文化中,菊不仅代表日本民族所追求的儒雅、谦卑、淡定的品质,更是用作皇室的徽章。
    但是,作为击杀武器的刀,却让人联想到日本的武士道,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冷酷、好战的一面。

    “菊与刀”,一个文,一个武。一个淡雅,一个血腥。这两个本不相关,甚至相悖的品质,都体现在岛国的民族身上,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而研究这些,我觉得和我们中国的过去、现在,以至将来都息息相关。
                                   

     








  • 1.批判与忠诚的矛盾

    书中讲到:“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对天皇无条件的无限忠诚,对天皇以外的一切人和集体则加以批判,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又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美国人经过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日本人心中都认为,即使日本战败,无论是否投降,天皇都不能因战败而受谴责。

    可是在当时,无论是日本的媒体,社会的舆论,甚至日本战犯的供词里,又有不少对政府和军队领导的批判。这说明,普通的日本人也敢于思考和判断。
       

     








  • 那为什么唯独天皇例外,不受国民甚至是战胜国的批判呢?

    我认为,这或许和天皇在日本的特殊作用和地位有关。天皇在国家中,并不实际操纵政府,不并不拥有实权,只是作为日本人心中最高的精神领袖,简直是不粘人间烟火,自然就容易在日本国人的心目中完全被神话,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代表。因此,在所有国民心中,天皇代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至高无上,不可以被侮辱和谴责。而中国的皇帝,通常会深入介入国家和社会的运营,成为各种权利斗争的中心,所以很多皇帝不得善终,无法通过权力的超脱,真正完成自己在所有国民心中神化的过程。

    2.日本社会等级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日本由封建社会的多个复杂阶层,到近现代的社会阶层,都存在着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些等级制度甚至看来,和现代社会倡导的自由平等尊重都有矛盾之处。

     而且“在这种制度之中,日本人并没有像一些生活在强力等级制度统治下的民族那样,变成温良温顺的民族。”
  • 但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几乎都是生活在强权等级制度中,所以,变得温良忍让甚至冷漠,在日本侵华期间,中国人组成的对付自己人的伪军,居然多达上百万。

    “重要的是要承认,日本各个阶层都受到某种保障。甚至贱民阶层也得到保证垄断他们的特种职业,他们的自治团体也是经当局认可的。每个阶层所受的限制很大,但又是有秩序和安全的。”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古代的等级制也保存下来,继续发展了。这样的等级制度虽然比较森严,但并不代表上层阶级的人可以为所欲为,可以随便欺负下层阶级人的利益。各个阶层的人都遵守自己的本分,社会平安相处。这种制度,能够保护到所有人的利益,使得日本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是真正的以国家为先。

    反观中国的历史,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跟商人,经常被欺负而受不到有力的保护,由此底层人民的受压迫越来越大的时候,农民起义就此起彼伏地出现,社会处于周而复始地杀戮和动荡之中,于是,生灵涂炭,文明止步。

  •                             
                                   结论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它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

    这个国家曾经是我们虔诚的徒弟和仰慕者,但又无耻和残忍地打断中华民族近代化的进程。

    它是我们的邻居,又是我们的对手,未来或多或少还必将影响我们现代化的脚步。

    好好阅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我们要更好地了解、打量这个民族,同时做自我反省,不断进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拓展选修课《现代治理》授课团队:

                张瑞晨、王玉东、朱晓章

                     期待您的加入

  • www.mingdeschool.org
  •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