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记忆 | 致那些年麦垛里逝去的时光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鲁中传媒
发布时间:2016-06-12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麦收记忆

    致那些年麦田里逝去的时光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老家,又到了收麦子的

    时候了。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

    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是怎样

    收麦子的吗?

  • 蔚蓝的晴天,空气中弥漫着热气,金黄的麦田随着滚滚热风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浪,一眼望去,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

    景象。

  • 一年的收获就从这里开始

  • 这一系列生动的场面,将成为过去30年中国农民夏忙辛勤劳作的

    见证。

  • 如今收麦子基本都用联合

    收割机了,

    但二十多年前哪有这东西,见都没见过。那时,割麦子是

    “纯手工”的,用的是镰刀。

  • 记得那时候家里要是地多,到了麦收季节很多亲戚都会来

    帮忙。

    因为那时候割的慢,而节气不等人,得抓紧收完好种玉米。

  • 那时还是小孩的我们,有时也会被大人逼着去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捆麦子、搬麦捆,毛死个人,热死个人,可不情愿了。

  • 麦子割完了,就得把它拉到场里。那时家里富一点的,用牲口拉;穷一点的,就要用地排车人力拉了。


    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地排车两边还要系上绳子,母亲也帮着拉,小孩有时也得上阵。那时虽然没什么力气,但好歹能减轻点负担。

  • 那时,天都要黑了,却还在地里忙活,也是经常的事。

  • 收割过的地里,会有老人和小孩拾拉下的麦穗。

    老人是自愿的,苦日子过了太多年,挨过那么多饿,他们对粮食总是特别珍惜。而小孩,一般都是

    家长支派的。

  • 麦子拉到场里,就要打场了。脱粒用的是碌柱,一遍一遍地碾。拉碌柱的,也要么是牲口,要么是人。

    压好了,就得起场,这是起场用的叉子和耙子。

  • 儿时的打麦场,大人的繁忙场,孩子的欢乐场。

  • 那时,麦秸垛就是我们的蹦蹦床。蹦起老高落下来,就为那身子一沉一弹的感觉,总是惹出哈哈大笑,那种快乐就别提了。

    那时天气正热,孩子们就愿意躲麦秸垛后边凉快。无所顾忌,肆无忌惮,藏老猫,不怕磕着碰着。

  • 把麦秸垛堆得这么漂亮可不容易,那是需要技术含量的。

    那时候看着大人把麦秸一层层堆起来,觉得好厉害。

  • 接下来就是扬场了,最盼的就是有

    风。用木掀把轧下来的麦粒迎风抛向空中,

    风把麦壳吹到一边,麦子唰唰的落下来,那画面、那声音,现在想想还挺美的。

  • 年龄越大的人扬场水平越

    高,尘土和柴屑飞走了,麦粒堆积的很干净。


    那时候只有少数有条件的用电风扇扬场。

  • 麦子扬干净了,就要装袋子。接下来就是晒麦子,一直到晒干为止,要好几天,天好的话。要是赶上突然阴天下雨,得赶紧把麦子堆起来盖上,那一阵手忙脚乱,就跟赶命似的。趁天还没黑,大家争分夺秒的把晒干的麦子装进口袋,夏天的雨水说来就来。

  • 农村的日子,就是从白天到黑夜不停劳作的生活。


    小孩子无忧无虑地坐在口袋

    上,或者躺在麦堆上,

    尽情地玩耍。

  • 小时候最喜欢在这里玩了,赤脚走在上面特别舒服,骑自行车转圈也能施展得开。


    当然,最多的还是跟小伙伴

    追逐打闹、各种玩乐。

  • 这一袋袋沉甸甸的麦子,是农民朋友一年的辛苦换来的劳动成果,还要有一些交公粮。

  • 从高处鸟瞰麦场上顶着烈日辛苦劳作的人们,这些场景勾起多少70后童年的美好回忆。

  • 后来,慢慢就有

    拖拉机了,省了好多力气。

  • 最后,麦场里就只剩下了

    麦垛,显得有点冷清。很快,麦场也没有了,被重新耕开,种了玉米。

    几个月后,麦秸垛就变成这样了。就像我们的长大,越来越落寞。

  • 最后致那些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 制作:王冰 单青 王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