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塔】#百年党史(四)--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上)#
【信号塔】#百年党史(四)--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上)#
指纹开屏
【信号塔】#百年党史(四)--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上)#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建党百年
-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缅怀历史
- 庆祝建党百年专题党史课堂
- 指纹开屏
-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由此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则展开了全国性抗战。
-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 第四章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上)
- 8月13日,日军把战火烧到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开始表现出较多团结合作的愿望,同意不向红军中派遣国民党人员。双方达成将在陕甘地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同月,陕甘宁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仍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接着,共产党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项英任正、副军长。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中共中央的《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民党最高领导人同意联共抗日,承认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对国家民族的有功之举。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200万军队。国民党的政策转变,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有着重要意义。
-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1937年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停止实行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等四项保证,中共代表提出以《宣言》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并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
-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确信,中国有力量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这种力量最深厚的根源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是利用了中国群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我们
- (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 国共合作的实现,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召唤着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召唤着全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在这场关系着民族存亡的殊死决战中,中华民族发扬了“兄弟门阋于墙外御其侮”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空前的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
- 就有了克敌制胜的基本条件。所以,必须充分的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的胜利,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及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讨论制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任务和政策。会议确定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通过《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会议还讨论并制定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行动路线和工作方针,决定成立由11人组成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负责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毛泽东为书记(亦称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书记(亦称副主席)。洛川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十大纲领和决定,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
- 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这个阶段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日军分路深入中国广大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攻势达到顶点;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敌后战场,并迅速壮大起来。
- 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 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总结全国抗战开始以来十个月的经验,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 (一)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中共中央规定八路军的战略任务是:一方面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从侧翼阻击进犯山西之敌,以打击日军的锐气,并掩护友军退却;另一方面伺机深入敌人占领区,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11月上旬太原失守前,八路军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根据洛川会议的决定,着重向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八路军三大主力和山西新军,按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四个地区在敌后展开。1938年冬,中共中央又作出重要战略决策:将原在山西山区的八路军三大主力分别向河北和山东的平原地区挺进。这个重要的战略性行动,大大加强了平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出现了新的局面。
- 抗战伊始,中共中央就已指出,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尤其是为了发展新的阵地,以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中共中央确定的独立自主原则,最初并没有为全党所充分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
- 三、克服右倾错误,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
-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实践证明,洛川会议作出的开辟敌后战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实行敌后抗战,可以缩小敌占区,并使日军不得不用相当大的兵力用于保守其占领区。第二,敌后抗战能有效地积聚和发展人民力量。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必须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敌后农村,就是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王明偕同康生等人从苏联回到延安,在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作了题为《如何继续全国抗战与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报告,抹煞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的原则分歧,否认共产党在抗战中争取领导权的重要意义,否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把自己的行动限制在国民党蒋介石所允许的范围内,轻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以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王明在促进国共合作和开展抗日宣传中做过有益的工作,但他的右倾错误对党的实际工作造成了危害,使党未能在1937年冬至1938年春在华中敌后更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创造抗日根据地。
-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经过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
-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这是会议的中心议题。11月5日和6日,毛泽东作会议总结,着重讲了统一战线及战争和战略问题,他批评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是“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是完全不应该的。”他论述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毛泽东从抗战以来一直坚持的正确主张,在全会上得到绝大多数同志的理解和拥护。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他正确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在抗战新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他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
- (一)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局势和党的方针
-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逐渐将日军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在占领区内,加紧扶持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这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国民党政策的重点逐渐从对外转向对内,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新的危机。
- 上节节后退,人民抗日力量虽有发展,但仍远没有达到足以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为了准备战略反攻的条件,中国人民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这样,抗日战争变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日军的大举进攻,使中国的大片土地沦为日本的占领区,日本在这些地方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犯下空前严重、灭绝人性的罪行。首先,日军所到之处,奸杀淫掠,无恶不作,例如侵占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其次,疯狂
- (三)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 百团大战是全国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给日军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百团大战既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
- 余万人,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交通总破袭战,主要是破坏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日军交通线;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攻坚作战,对日军盘踞的一些据点进行攻击;第三阶段主要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
- (二)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百团大战
- 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的战略方针,八路军在华北依靠广大群众,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坚持山地游击战争;军民还一起破坏铁路、公路交通,发展平原游击战争。部队同群众结合,分散到各地摸清日军行动规律,集中优势兵力,出其不意地进行伏击歼灭战,取胜后迅速转移,再寻战机,不断消灭敌人,壮大自己。从1938年冬到1940年的两年多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牵制和抗击了大量侵华日军。敌后游击战争通过在广大地区内以无数小的战斗对日军进行袭击,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使人民抗日力量在战斗中成长壮大起来。由于当时中国出现了空前的投降危险与抗战困难,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日军的进攻,陆续参战的部队达到105个团20
- 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相持阶段到来后,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击卖国的汉奸汪精卫集团,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八路军、新军对国民党的进攻给予了坚决有力的回击。在打退国民
- (四)打退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 193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明确指示:党在被敌人占领的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是长期积蓄力量,保存力量,隐蔽力量,准备将来的决战。在党的领导下,沦陷区人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日斗争,为配合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打击和粉碎敌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再次,按照“思想战”的方针,在其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沦陷区人民的强烈反抗。
-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又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场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在突围过程中遇害。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系列反共行动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面对严重形势,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抗日的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得国民
-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中央认真分析国内政治情况,明确指出:在日本入侵的情况下,中日民族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仍处于从属地位,共产党的任务仍应该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在总结反摩擦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 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不得不有所收敛,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但是,国民党当局并没有真正吸取教训,仍然采取避战观战为主和限共反共的政策。中共中央一方面在军事上进行必要部署,另一方面公开发表文电,揭露国民党的阴谋,同时采取一系列政治上强有力的反击,是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尚未发展成大规模武装进攻便被制止。共产党坚决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连续打退制止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共产党人的正确措置,不仅团结了中间阶层,也使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能不继续坚持抗战,濒临危急的国内时局重新趋向好转,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