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十大网络舆情事件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pangpang
发布时间:2018-05-23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梳理了2017年100余起热点事件,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事件,错过等1年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一镜到底
  • 入选理由:全方位覆盖,多角度聚焦,充分展示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变迁。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及各大网络媒体争相对此进行了密集报道,形成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客户端、微信公号等全方位覆盖和多角度聚焦的盛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本次报道大战中发挥了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其丰富的报道内容和新颖的报道形式充分展示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变迁。

  • 入选理由:一边是交警,一边是城管,喧嚣过后需理性反思。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二:城管阻扰交警设高考便民点起冲突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一边是交警,一边是城管,涉事双方的职业标签化特征,成为引爆舆论场的关键触点,吸引众多媒体和网民围观热议。从舆情处置的时效性来看,当地官方的回应较为及时。“呼和浩特回民区发布”第一时间通过官微作出回应,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有效避免了谣言的滋生。

    后期,虽然官方已对事件作出处置,但舆论场中的反思总结仍值得有关部门注意。事件中涉及的交警和城管可以说是两个负面舆情高发部门,其公职身份下的冲突行为更被无形放大,还需相关部门引以为戒并提高警惕。


  • 入选理由:突发安全事故,如何疏导情绪,消弭杂音,值得借鉴。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三:包头市土右旗居民楼爆炸事件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首先,来自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媒体刊发的相关稿件持续发挥“稳压”及“引导”作用,有效避免舆论误读。其次,官方针对“救援善后”“调查追责”等重要环节形成滚动发布机制,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有效控制负面舆情传播。

    其次,一系列舆论安抚工作助力热度下降。事故发生后,包头市政府成立应急指挥部和事故调查组,在后续处置工作中进一步下沉至实际操作层面,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对小区房屋质量进行鉴定评估、保险公司启动理赔程序、学生复课等一系列善后工作赢得了舆论的理解。 


  • 入选理由:舆情处置,还需标本兼治。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四:乌兰浩特男子持刀袭警及后续事件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年初事件发生之时,由于当地警方回应及时,加之网络中的视频传播的受限,该事件的传播态势迅速得以平息。临近2017年年底则被再度曝光,删帖和赔偿成为舆论再次爆发的导火索, 舆情风险点的分布更为分散,官方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舆情处置难度加剧。

    前期舆情平息仅为表象,事件却潜藏极大风险。在舆情处置中迅速控制舆论扩大态势,固然可行,但此举仅只重“治标”不重“治本”,要对事件的根源问题进行解决,否则将会爆发出更强大的破坏力。
     


  • 入选理由:舆情汹涌,线上与线下同样重要。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五:商都县返乡农民土地确权事件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该事件于微博首发,热度持续走高。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委副书记回应的视频传播之后,媒体大规模的转载,舆论关注热度达到最高峰值。

    2017年2月8日,微信公号“乌兰察布生活”报道了“关于返乡农民土地确权,看看商都县委书记如何回答……”的视频,该公号同时解读了“土地确权”等相关知识。就处置而言,线上发布信息表态,还需线下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畅通网上和实地上访渠道,纳民意、解民情,全面了解返乡农民的诉求,以“疏”与“堵”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防止舆论的反弹。

     


  • 入选理由:新时代,如何有效平息网络质疑?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六:赤峰翁牛特旗交警摆拍帮推车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事件后期,舆论关注的焦点已由“交警摆拍”逐渐向“政府宣传部门工作方式”转变。事实上,自官方回应介入事件以来,公共舆论关注的主体已变成政府有关部门,舆论直指当地宣传部工作方式存在不足。

    针对网民对于官方解释所表现出的质疑,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切实措施获取民众信任。对于今后的宣传工作如何开展制定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章程进行梳理总结,要认真总结此次事件中媒体和网民提出的各项建议,对于今后类似事件如何更好的处理进行充分研究。

     


  • 入选理由:热点舆情涉及利益方较多,需相关部门增强联动。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七:“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二中校园欺凌”事件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事件发生在2016年,相关视频却在2017年突然大范围流传,不排除人为蓄意炒作的因素。事件曝光后,视频中的内容明显引发公众的同情和愤怒,继而在缺乏对事件真相了解的基础上对事件妄加评议,并且,官方的介入并未完全转移公众的发泄情绪和对事件真相的探索质疑。

    校园安全是当前社会热点议题之一,在整个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应保持相关部门的联动,统一口径,共同积极应对舆情。对于事件的调查结果要有理有据,以期避免引发舆论的进一步质疑。



     


  • 入选理由:一项惠民政策,何以引发舆论质疑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八:“呼和浩特绿化种植松树”引发舆论质疑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植树工程所引发的舆论质疑的背后,反映的是呼和浩特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良好愿望,同时也反映出市民对公共信息透明的强烈诉求。就这个角度而言,在绿化城市、种植松树的决策和推进过程中,民众的“被忽视感”成为质疑的焦点。

    从回应方面来看,官方回应没有获得舆论的支持,反而引发舆论的特别关注。究其原因,官方的某些说法滞后于网民常态常识性的共识和心理感受。公众期待的是,有关部门涉及公共决策的预研、规划、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个良性的官民互动机制,能够更多地做到倾听民声,吸纳民意。




     


  • 入选理由:扶贫攻坚期应加强舆情应对及舆论引导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九:“内蒙古一旗县扶贫半年评比5次”引舆论关注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一方面应基于过往个案及工作薄弱环节做好舆情应对处置预案,另一方面则应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做好议题设置。其中,不仅要突出扶贫工作的实际进展,还要对当地政府在全力打造民生工程中如何做到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困这一主题的鲜活案例进行深挖宣传。同时,除经济上的“硬扶贫”,还要突出地方如何开展面向基层民众精神层面的“软扶贫”,特别是在结合地方区位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好常态化的议题策划工作,通过小切口的主题反映民众与扶贫干部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凸显精准扶贫工作的内涵价值。 






     


  • 入选理由:舆情成为城市“声誉评价”的重要维度。
    媒体关注指数:☆☆☆☆☆
    网民互动指数:☆☆☆☆
    舆情应对效果:☆☆☆



  • 事件十:“包头地铁项目被叫停”引舆论关注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舆情分析

    此次“包头地铁,为何叫停”由具有公信力的高规格媒体曝光,就包头地铁停建这一个案影射全国范围内地铁建设的系统性问题,舆情事件个案本身的代表性及负面影响强化,同时事件诱发的地域性风险不断加剧,关系到事件所在地的声誉形象。

    基于舆论场的记忆属性,相关舆情个案所留下的痕迹极易因同类主题出现而再次诱发风险,进而使得舆情处置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面对上述较为复杂的负面舆情发酵态势,与之相对应的研判分析及应对方案已成为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 2018,我们会做得更好
  • 出品人:张润光

    策   划:史叶
    制   作:庞婷
    编   辑:任东月 张天琪 侯孟娇 李佳楠 张瑞 张玮钰
  •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内蒙古经济研究中心荣誉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