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09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21-05-04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09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2021年5月5日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第109期
  • 时习之
  • 他山之石
  • 2分15秒的短视频何以1.8亿次播放
  • 业务加油
  • 一线双创
  • 值班手记
  • 学习路上
  • 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应变
  • 大事要事 跨版呈现     
  • 找准立足点,让报道纲举目张
    我们怎么“带货”
    新闻期待遇见那个“意外”
    专题策划重在创新手法
  • 人民日报有哪些编辑戒律
  • 目录

  • 学习路上
  • 01
  • 戒失实、戒炒作、戒跟风、
    戒增添、戒盲从
  •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报道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核对与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些失实的“地雷”常常隐藏于细节之中,不易发现,需要高度警惕。
  • 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
  •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是一个有抱负的团体,必然会建立一套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
           人民日报编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提炼出15条戒律,时刻提醒自己在工作中不失语,不违规,明白何处当行,何处当止。     
  • 人民日报有哪些编辑戒律
  • 戒笼统、戒绝对、戒啰嗦、戒迟缓
  • 不断提升编辑技能与水平——     
  •        在报道典型人物时,不“选择性失明”,也不“习惯性扭头”,而是看到典型是有情感的,有时会有困惑的,甚至有时有不足之处。这样的典型才是生动丰满、真实可信的,是可敬可学的。
  •        除了造假之外,一些“采编手段不妥”也会造成虚假新闻的出现。有的随意抓取网上的“猛料”,复制粘贴,未加核实就发表;有的是人没有到新闻现场,事后摆拍,搞“场景复制”,也会造成新闻失实。有些社会热点问题是媒体炒作的对象,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进行过分渲染,造成失实。
           为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人民日报编辑部门有一条规定,编辑在删节稿件时,凡是增加的内容,即使有“可靠”的信息来源,也必须与记者沟通。在审稿时,严格按照编辑程序审读校对,适度质疑,高度警觉,在出新出彩的同时,保证不出错。
  • 戒抱怨、戒推托、戒随意
  • 培养吃苦耐劳、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
  •        夜班编辑常常是“晚九朝三”,有时天亮才能下班,十分辛苦。编辑部的人员说,选择了黑夜,去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任何时候付出的努力,都是一种积累;任何地方所下的功夫,都不会白费。能吃苦能吃亏,凡事皆可为。能干事能共事,才能成大事。
           编辑部提倡勇担“第一责任”,把每一道程序都视为“最后一关”。一篇稿件,从内容的提法到文字,从数字到标点,都要反复推敲,慎之又慎。
          按照《编辑规范手册》的工作流程编稿,已成为编辑人员的自觉行为。因为大家知道,这些规定
  •        在戒迟缓方面,编辑部提倡讲究策划时效,即用最短的时间,补充新闻皆景,挖掘新闻内在价值,理淸来龙去脉,策划出有时效的深度报道。要做到这一切,须有扎实的功底,既用脚去追,又用脑去追。
  • 戒守成、戒封闭、戒透支
  • 努力在工作中创新与做到持久——
  •        无论是稿件的采写,选题的策划,版面的编辑,读者的需求无止境,创新便无止境。为此,不能自缚手脚,裹足不前,画地为牢,而是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编辑部始终保持与外界的顺畅沟通,坚持报网互动融合,在选题策划中保持与记者的沟通,一线编辑记者走进校园,开展“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组织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走进报社大院进行交流。这些措施,体现了开门办报,取得了良好效果。
           要创新,要开放,编辑人员必须有一个好身 
  • 是日常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性、针对性,实用性。遵守了,可以少出差错;违反了,必然会受到惩罚。
  • 返回目录
  • 体,又有知识储备。为此,戒律的最后一条是戒透支。休息好才能工作好,才能有持续性。学习不间断,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除身体不能透支外,编辑的知识也不能透支。报社经常组织编辑人员开展沙龙探讨、专题讲座、集体观影、参观交流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放松编辑人员心情,舒缓压力,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更出色地完成编辑任务。
           转载自“华文融媒云”(作者姚赣南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     
  • 值班手记
  • 02
  •        近期的宣传报道,重点突出、主题明确,好处是知道往哪里发力,难点是如何做出扬州发布平台自身的特色。只有找准立足点,才能让报道纲举目张、活色生香。
  • 赵钢
  • 找准立足点
    让报道纲举目张
  •        “烟花三月”节报道在四季歌中唱出新意,主要抓住今年的两个特殊重点,一是主会场设在运河大剧院;二是今年是 “ 烟花三月 ” 20年。
           围绕主会场,我们在前期系列探访的基础上,制作了系列开机以及全景海报《原来,你是这样的大剧院》、“一镜到底”大剧院全景视频。
           针对 “烟花三月” 节20年话题,我们制作了扬州首条国风长条漫《花开20正芳菲》,以及说政事、H5,通过主会场的变迁看城市发展变化,通过盘点过往落地的重大项目,反映"4·18"成果。此外,在“4·18”当天上午推出海报《扬州发出"春天的邀约"》、说政事《"烟花三月"节20载,成为这句古语的最好注解》,敏锐抓住书记讲话里提到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以“时光”和“时代”为框架,进行了详细和生动的阐述,反映扬州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效。“4·18”期间,扬州发布还
  • 烟花三月立足于“新”
  •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扬州发布推出一级频道"建党百年",集中收纳展示相关稿件,形成厚重的报道声势。
           关于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扬州发布已开辟多个专题,分别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及其子栏目《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以及《恰是风华正茂 百年大党正青春》《永远跟党走》《云览中国红》《广陵潮评·党史学习教育》等。     
  • 建党百年立足于“厚”
  • 推出了2021扬州城市宣传片 “烟花三月” 节20周年MV《故乡是扬州》。朱自清先生的嫡孙朱小涛、何园的后人何珊、晚清名臣阮元的后人阮锡安、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妹妹汪丽纹……回到故乡扬州,走进梦里家园,寻访家族先辈在扬州留下的足迹,思绪万千,感慨万千。通过他们的脚步,扬州的人文、历史、美景等一一呈现。扬州发布微信策划的《今天就是“4·18”,天下最美是扬州》阅读量突破10+,达到23万。     
  •        其中,《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为扬州发布本地新闻重点打造专题在首页首屏置顶,开设重要新闻、动态信息、红色印记、党史知识、新闻故事、融媒作品、评论言论及曲艺展演等子栏目。
           与重要时间节点相结合,是建党百年报道的重要特点。
           “三江营烈士寻亲”活动声势浩大,报业集团记者和外地同行相互协作,开展系列报道。大桥镇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举行"学党史·祭英烈——让三江营英雄回家"活动,央视、江苏卫视、扬州发布等现场直播,让持续多日的“寻亲”报道进入高潮。清明节当天的央视《朝闻天下》再次聚焦这一事件,报道时长近7分钟。
           清明节推出的H5《清明寄哀思,鲜花祭忠魂》,同样结合建党百年,表现可圈可点。烈士们的名字,就是一部扬州儿女不屈的革命历史。为英烈们送一束花,致敬那些不朽的英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是新媒体永恒的
  • 日常报道立足于“快”
  •        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海报《隐藏战线上的"扬州余则成"》,以海报+图文的形式,介绍革命战争时期隐藏战线的杰出扬州人事迹,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日》专题,并作为《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专题的一部分。
           《云览中国红——刘明祥15年光影之旅》是扬州发布一个特色栏目。扬州老党员刘明祥历时15年,对全国各地红色景点进行了集中拍摄。在人物专访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专题,对这些红色景点进行展示,带领网友云游各地红色景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扬州发布还进一步发挥融媒体特色,由扬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教授邓杰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向阳作曲的《有一种力量》MV新鲜出炉,并获得全省推送!     
  • 返回目录
  • 追求。如果能够又快又好,那将带来碾压性优势。但做到这一点非常难,也有赖于我们前后方通力合作。
           这方面,有成功的案例,比如“五一优化游客服务措施”发布会之前,条口记者就设法拿到了详细的发布内容,提前交给编辑部,编辑早早做好准备,提前做出“一图读懂”,在发布会召开之际零时差推送。对此,分管旅游的市领导非常满意,要了扬州发布的“一图读懂”原图去作为官方材料打印,提升了平台的影响力。这一仗就体现了前后顺畅联动、合作的力量。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并不是所有时刻都能做到这一点,落后于同城媒体的案列也不鲜见。一方面,希望条口记者能深深刻下“新媒体”的烙印,至少把“快”这根弦绷紧;另一方面,编辑平台要主动出击,时刻盯紧采访群、选题群、新闻宣传提示群……对重要的新闻动态了如指掌、提前联系、对接,不能只是被动等待、来稿编稿。
  •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就此来说,现下流行的直播带货,和新闻传播便有了共通之处——直播带货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把商品卖出去,让别人舍得买买买,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而做新闻则是通过各种讲故事,把要表达的内容、思想而或倾向、印象传播出去,进而装进别人的脑袋。现结合4月20日至26日的《扬州日报》,和大家探讨下我们怎么用新闻“带货”。
  • 刘贺
  • 我们怎么“带货”
  •        直播带货要想做长久,产品质量首先要过硬,用新闻“带货”更是如此。我们的新闻产品,不说篇篇都能让读者击节赞叹,最起码也要能耐着性子一口气读完。
           这个硬核可以是内容。例如20日三版头条《58年后回故里, 仍是那个水乡少年》,讲述的是帕米尔高原“白衣圣人”吴登云以自身经历作教材,为家乡人上党课。稿件中,现场的直接引语和过去的背景叙述,记者运用得很娴熟,写出了一定的历史纵深感。编辑后期做加法,在“新闻资料”里链接了1999年本报记者远赴帕米儿高原采访的内容,拉近了报纸与人物的关系、与读者的关系。
           这个硬核可以是话题。例如23日、25日我们在“文昌新语”栏目接连推出《柳州螺蛳粉给扬州包子的启示》《扬州包子与柳州螺蛳粉该比什么》,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央视在相关报道中特别提到了本报近日刊发的评论,后续我
  • 内容要硬核
  •        这里说的包装,不是炒作,不是标题党,不是刻意拔高,而是用新颖的手段,用当下读者更易接受的新闻语言、版面语言,来更好地传播新闻内容。
           就拿党史学习教育报道来说,按照“党史大事
  • 包装要新颖
  • 们又推出了《螺蛳粉走红带来的创新思考》,通过一系列评论,把看似与扬州无关的话题做出了热度。
           这个硬核也可以是关注度。一周来,我们刊发的《运河大剧院昨迎试运营后首演》《孩子十岁生日怎么过?听听他们心声》《往昔学霸少年归来已是“大神” 扬州学子回国创业引关注》《这两条路成网红“打卡点”》《“五一”假期全市民警将全员上岗》《误信“择校” 四十余家长被骗129万余元》等新闻,以及《两面为难!不贴平台罚,贴了交警罚》《南门停车场白天时段标注不合规》《这一路口频出事故,市民盼装红绿灯》等舆论监督报道,读者关注度高,都是真材实料的产品。     
  • 记”照本宣科是一种手段,通过现在的场景、故事来引出过去的场景、故事,也是一种手段,哪种手段更易为读者所接受,结果不言而明。也正是如此,市委才会要求“综合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形式,进一步聚焦发力、出彩出新,推出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有亮度的专题报道,在全社会形成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 
           24日三版稿件《百年银杏树下开讲百年党史》就是一篇“包装”精美的党史学习教育报道。首先,“百堂党课”进百家社区,在百年银杏树下进行第一讲,题材本身有新意;其次,记者写作上注重采用场景描写和直接引语,“用基层党员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深深的理论浅浅地说”、游客“悄悄地坐在了大院长廊的长椅上‘插班’听课”,让稿件细腻有温度。当然,我们更多地还要向深度、亮度去攀升,期待大家在这方面多出好作品。
           又比如,21日头版的《建好“生态岛” 引得客竞来》,从“4·18”期间生态科技新城签约、落成的项目切入,引出了“优质环境引来优质项目”的
  •        直播带货,最怕现场“翻车”。我们采写的稿件,也要注意故事链、要素链、逻辑链周全完善,不能留下“翻车”的隐患。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意。《两面为难!不贴平台
  • 链条要完善
  • 发展理念。抓住“烟花三月”节的时机,换上城市节庆的“包装”,这篇稿件便应时应景有意义了。
           除了稿件的包装,还有版面的包装。23日的报纸整体质量很高,不仅每个版面都有主打稿件,而且也都在加强视觉意识,头版二条的制图导读把新闻的核心信息拎了出来;六版的爱鸟周专题,视觉设计很有美感,版面效果让人眼前一亮。还有24日的头版,编辑抓住扬州荣膺“全国十大舒适之城”这一重要新闻,将之与“五一”出游预测和高校人才对接稿件组合,在标题中提炼出“宜居扬州”“宜游扬州”“宜创扬州”,共同组成“好地方新模样”,效果也不错。       
  • 罚,贴了交警罚》,关注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是一篇不错的舆论监督报道。但有一点要提醒,原稿说“车窗上贴满了‘货拉拉’广告贴纸”,虽然大家都能明白这句话实际意思,但细抠起来,“车窗”是包括前车窗也就是挡风玻璃的,这个地方显然不可能贴广告。因为是曝光报道,表述一定要严谨细致,防止被曝光方抠字眼来找茬。
           常规报道也要注意。例如“中国中医药50人峰会”在扬举行的报道,记者很辛苦,采写了消息、通讯,特别是专访到了“人民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但在专访中,“扬州是中医福地”这句上了标题、最为关键的话,文中只一笔带过,没有展开。虽然,在通讯中,对于扬州中医渊源有相关陈述,但未经张伯礼的嘴说出,没出现在这篇稿件中,便是链条的缺失了。周总夜里就此指出,记者采访一定要有追问意识,敢追问、善追问,通过有的放矢追问来引出更丰富、更优质的内容。
           主题报道更要注意。一是时间链条。节庆报道,最忌头一天还轰轰烈烈,后一天就戛然而止。
  • 返回目录
  • 像“烟花三月”节的报道,我们做得还不错,尽管“4·18”之后大活动寥寥,但通过连续几天专题操作,刻意保持了一定热度,既有有价值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报道,也有有颜值的文化旅游报道;二是逻辑链条。党史学习教育是今年新闻宣传的一条主线,我们会讲许多人和物的故事。这其中,一要注意稿件自身的逻辑,不能文中前后所述接不上、对不起来甚至相矛盾,出现时空和场景的错乱;二要注意稿件与史实的逻辑,新闻当事人所述不能和权威的党史事件、时间、说法、定性相出入,更不能自说自话、信口开河。采编在这方面,都应该审慎地进行推敲、求证,确保不出差错。     
  •        4月18日—25日的晚报质量平稳,在活动报道、舆论监督、服务新闻上都表现不错。当然,更希望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意外新闻”的报道数量,让报纸更好看。
  • 肖德林
  • 新闻期待遇见那个“意外”
  •        4月,扬州的各类活动异彩纷呈,晚报对每一个活动都力求报出特点,报出新意。
           ■“4·18”隆重开幕,晚报拿出5个整版的体量进行了浓墨重彩报道。除了开幕消息等市领导活动外,重点对节庆期间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特色亮点和代表性企业以及对招商大使的专访予以了突出处理。在后期编排上,两个通版的形式,有一定气势,营造了节庆氛围。头版将大剧院内外景拼接成大图整版呈现,重点拎出集中签约的代表性项目的投资体量,标题“节节高”,既呼应了“节庆”,也反映了本次招商引资的“高质量”。值得一说的是,专访和项目盘点等重头稿件来得较早,且梳理得较清爽,为版面编排预留了空间。
           ■世界读书日报道,除了在4版发布相关活动清单之外,还在文化+周刊推出特别策划,请普通读者“一人推荐一本书”,得到广大读者热烈响应。虽然不是名人荐书,但这种朴实的阅读体验,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 活动报道,浓墨重彩、可圈可点
  •        集团积极倡导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媒体履行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媒体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4月20日的两篇舆论监督稿件亮眼。货拉拉、运满满等运货车上广告太扎眼,司机说,“不贴公司罚、贴了交警罚,我的车身谁说了算?”直接新闻核心,说出了读者时常的困惑,干预了生活,反映了问题;同样,“南门停车场收费公示牌白天时段咋多了1小时?”问题抓得好、抓得准,背后是利益链,是管理的松懈,甚至是故意侵犯市民利益。小枝节,大问题,这两篇舆论监督效果也非常好,尽到了媒体责任。
  • 舆论监督,数量增加、彰显成效
  •        其他活动,晚报也根据内容,做了合适的安排,如4月25日扬州中医论坛,做了重点报道,特别是 A4版《张伯礼:扬州是个中医福地》,记者专访了重量级热门人物,提高了新闻含金量,难能可贵,体现了越难采访的人,新闻价值越大。 
  •        服务新闻体现了新闻的“有用”原则,严格意义上讲,新闻就是服务,据说国外媒体阅读量最大的是分类广告。这周服务性新闻针对性强,切实可用。
  • 服务新闻,周到细致、针对性强
  •        ■4月25日A2版头条《扬州客房价格每天晒上网》是《节假日酒店大幅涨价合不合理?》的一篇后续稿件,是舆论监督的成果,抓住了热点,有了行动,彰显了舆论力量,,值得继续关注,一追到底。近段时间,“马上办”版许多稿件都在抓回音效果上彰显了成效,有时半个版的追踪结果让读者很欣慰。 
           ■4月21日两则“晚报调查”稿件,体现了记者的敏锐性。A4版“手机高价贴膜藏着啥套路”,是网购消费新现象,及时起到提醒作用;A6版“饮料收取‘冰块费’合理吗”则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稿件引入各方讨论,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易引起读者共鸣。     
  •        ■广陵区老旧小区专项改造、专项规划初稿出炉,虽为一区之规划,但涉及扬州范围最广的老旧小区,关注度颇高。晚报进行了重点处理,稿件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对改造的范围、进度、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海绵社区、慢行环境、立体停车场等新举措值得百姓期待。
           ■4月21日,服务性新闻相对集中。A3版的“综合评价招生问答”、A 4版的“雨随谷雨至”及A 6版的“这些东西别带进世博园”,都从不同角度,提供了有用信息。此外,警戒线版面的“孩子池塘溺亡谁之责”“砍树意外摔死,雇主应否担责”,具有较强的普法性和服务性。
           ■“五一”将至,旅游电商发布旅游预测报告,数据令人惊喜:来扬机票订单量较2019年增长179%,扬州同时上榜“黑马目的地”和“周边游热门目的地”。可以想见,今年“五一”扬州旅游会十分火爆,相关部门会如何应对?假期期间,来扬游客怀揣怎样的向往?旅游秩序(如:停车、住宿等)如何进一步规范?如何“让景于客”、“让城于客”等都
  •        与读者一样,编辑最希望看到的是意外的新闻,报纸也会因此更吸引人,这周有几篇报道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4月25日,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名称揭晓是件鼓舞人心的大事,头版和天下事版都做了重点报道,特
  • 亮点新闻,丰富版面、报纸好看
  • 值得进一步关注与追踪。除了面上“人山人海”盛况的反映,期待有更多生动的个体故事,让“五一”报道“见景又见人”。 
           ■4月23日A6版,房车客组团下扬州,是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线索。房车客来扬的目的是什么?这可看成一种从“他者”眼光审视扬州的角度,有房车客因读了《梅花岭记》而来扬州赏梅,就是作为普通扬州人可能忽略的视野,也可成为扬州进一步发掘旅游资源的思路,更可成为拓宽报道视野的线索。
          另外,一季度二手房成交数据、有关疫苗的最新答疑等有效弥补了硬新闻不足的遗憾,体现了很好的服务性。     
  • 返回目录
  • 别是头版处理时拟人化表达,显得很亲切。晚报最近很注意国际国内新闻的处理,许多重要新闻都在头版、二版进行了重点处理,扩大了视野,值得提倡,不仅弥补了稿件不足的问题,更是一张综合性报纸应有的选项。
           ■4月22日,姚班大神“胡渊鸣回国创业”的新闻在科技圈成为热点。巧合的是,这位扬中毕业的青年才俊,10余年前曾作客晚报“名人会客厅”,记者将他的传奇经历及与本报的渊源一一道来,拉近了这位“天才”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在人物报道里,这篇是最亮眼的,有一定的“特质性”。
          ■4月20日,A7版两篇法制新闻一篇让人唏嘘不已,一篇让人啼笑皆非,读者从有看点的故事里,看出人生百态。为了一套房子,亲姐妹争上法庭互不相让,亲情终抵不上金钱诱惑,同时“房票”问题也令人关注;另一篇,为证明自己没吹牛,犯罪嫌疑人特地赶到派出所让民警证明“我真的偷东西了!”自投罗网,罪有应得。      
  •        一则微信稿件如何能受到粉丝的关注,除了策划好的选题之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报道手法和包装技巧上下功夫。结合近段时间晚报微信稿件选题在创新技巧方面的尝试,作几点总结。
  • 刘雷
  • 专题策划重在创新手法
  •        4月23日,晚报微信推出的新闻专题策划《新地标!扬州眼!“火了”!》影响力比较大,成功之处在于精心集纳稿件。由头是我们发现运河大剧院中水滴造型的“扬州眼”,受到众多网友的点赞关注,编前会时大家一致提出:扬州还有哪些同类型的、更形象的标志性建筑?于是小编们集思广益脑洞大开:“扬州船”(中国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帆”(开发路跨京杭运河大桥)、“扬州心”(京杭之心)、“扬州碗”(扬州体育公园体育场)、“扬州碟”(五彩世界飞碟形建筑)、“扬州肾”(湿地公园)等,一个个特色建筑应运而出,最后推出“扬州X”的系列专题。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做延展,策划了“扬州近几年的新标志性建筑”“扬州最美灯光秀”等题材,形成了多篇角度新颖的好稿件。
           类似的新闻策划还有3月13日推送的《扬州还有这种美,你见过吗?》,文章以古希腊著名数学
  • 找准主线:做好新闻集纳
  • 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美就是对称”引出,小编搜集集纳了烟花三月里到处可寻的对称美:城市地标中、古典建筑里、园林景点中、古街小巷里的结构美等多个篇章。
           这几组选题的成功在于,小编们找到一个好的新闻由头和线索,思维发散出去,把相关的元素集纳起来,就创作出有主题有亮点的好稿件。
           线索有了,如何把与新闻策划主题以及相关联的、或延伸的内容找到并梳理好,这考验小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清代诗人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表述很形象,他把漂亮的句子比作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穿钱的绳子,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或主线来统帅文字,那创作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因而平时我们在做选题策划中,最重要的就是寻找有创意的主题思想。     
  •        4月8日,2021年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当天,晚报微信推出重点稿件:《今天!扬州让世界瞩目!》,用“长卷+H5”的表现手法来呈现“指尖上的世园会”,让读者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欣赏到世园会的60多个展馆。稿件推出后,阅读量当天就突破10万+。我们在总结这条稿件火爆的原因时,大家一致认为是精心策划出精品。其实透过稿件,我们应该看到,主要还是小编思维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长卷吸引眼球,H5页面精彩纷呈。
           现在各种传播技术的发展,让新媒体产品的形式不断迭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最新的技术。即便是大家司空见惯了的H5产品,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也能变成更为开放的互动产品。
           4月26日,晚报微信推出的《动动手指,来一场扬城美景与旗袍的邂逅~》,也是大家发散思维 
  • 发散思维:用好传播手法
  •        当然,在选题的技巧创新上,我们也出现了“短板”。中心没有专门的美编设计人员、没有专业的视频拍摄人员和视频剪辑人员。今年“4·18”,我们重点策划推出了《今天4·18,“好地方”扬州美了!美了!美了!醉了!醉了!醉了!》,稿件以“扬州是个好地方”这一主线统领,突出“扬州城市的七彩风光”,用“七种色彩”对应扬州好地方的“七好”(“好时尚”“好诗意”“好活力”“好底
  • 接长短板:学习新技术,练好真本领
  • 后运用新技术手法创作出的一篇成功稿件。稿件以当下的热播网剧《司藤》为由头,引出剧中女主角成功出圈的每套旗袍,让人看到了旗袍美丽与独特的韵味。我们思考,如果把眼下扬州的美景和风情无限的东方旗袍融合起来,一定会让读者如痴如醉!后来,我们通过运用SVG编辑器中“点击切换静态图片”的手法加以实现。读者点击扬州美景图片后,图片立即转换,将扬州的美景穿在优雅的旗袍上。新颖的表现手法,吸引读者的强烈转发。    
  • 返回目录
  • 蕴”“好闲适”“好文艺”“好味道”),虽然最终达到10多万+的阅读量,但是和我们最初的策划有些许遗憾。方案策划之初,我们还想到在视频、动图设计上的创新,打算拍一组定格画面,后期利用技术手法,让一组定格画面上的特定元素动起来,结果没能实现,在传播效果上丢了分。
           我们的“短板”还有,喜欢沿袭以往的稿件风格和编辑思路,不能打破常规,主动跳出来。一条稿件如想出彩,一定要打破惯例,“你离过去越近,离未来就越远”,在新闻专题策划的创新技巧之路上,必须一直推翻自己以前做过的产品,探寻更新的角度,业务才能更加精进。      
  • 一线双创
  • 03
  •        一段时期以来,当“重大新闻来临出跨版”成为一种常态,扬州日报采编团队在总编室的指导下,频频采用跨版聚焦重大新闻事件,推出了一个个新闻内容强、版面效果靓的新闻作品。 
  • 郑岑
  • 大事要事 跨版呈现
  •        3月26日,2021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暨颁奖盛典在扬州举行,这是扬州美食文化的大事、盛事、要事。美食、文化与扬州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3月27日《扬州日报》推出跨版特别报道《东方之“珠”牵手美食之都》进行全方位展示。
           在版面谋划之初,采编团队便构想了代表“黑珍珠”寓意的东方之“珠”概念,以此表达“黑珍珠餐厅指南”是一份中国美食标准的美食指南,是“中国人自己的美食榜”。同时,以拟人词“牵手”,将“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这一中国美食盛事与“世界美食之都”扬州连接,凸显了主题。在标题设计上,创新加入“黑珍珠”LOGO与扬州“世界美食之都”LOGO,鲜活生动,别具一格。在版面布局上,通过将现场、专访、特写等内容的拆分与组合,丰富了版面语言,明晰了版面内容。在版面设计上,既用色大胆,又布局合理,中间的整图设计是版面的点睛之笔,通过多图组合充分展现了扬州“世界美食之都”的美食文化,体现了这一盛典的时尚元素。整个版面时尚灵动,犹如
  • 返回目录
  • 一幅泼墨水墨画气势奔放,又似运河之水静静流淌。
           这个跨版尽管呈现效果还不错,但距离真正的精品还有差距。
           这也对采编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提前谋划、制定预案,要不断更新素材库、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这样才能在“大战”面前胸有成竹,才能制作出更加出新出彩的版面。     
  • 业务加油
  • 04
  •        深度报道破局,关键是内容“新”。何以为“新”?创新,新场景、新动作、新路子、新手法都可以是“新”。无现场不深度、无原创不深度、无观点不深度、无故事不深度、无融合不深度,正是基
  • 轻量写作、阅读可视、叙事“出圈”
  • “新”即是“深”
  •        作为纸媒的一大内容标识,深度报道是不少“新闻纸”转型的突破口。然而近年来,深度报道刷不出存在感,“深”不下去、无以为“深”的尴尬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纸媒。
           融媒体语境下,传播模式日益去中心化,纸媒“深” 什么、怎么“深”,既是内容之问,亦是转型之问。     
  • 融媒体时代
    深度报道如何应变
  • 于这样理念的创新,一些主流纸媒尤其是党报的深度报道开始尝试“以精取胜、以巧搏深”,轻量写作、阅读可视、叙事“出圈”,从而最大效率地发挥采编优势。
           01以“读”的需求,变换“写”的姿态
           “生”于现场,“深”在细节。2020 年7 月,全国抗洪形势正紧。《解放日报》派出记者赶赴江西抗洪一线。谁也没有料到,一场全媒体鏖战,原本最不起眼的报纸,硬生生地从抗洪新闻的“大浪”里,抓到好几条“大鱼”。首先是一则“招募令”——九江江洲镇留守人口7000 人,实际可用劳动力1000 人,“江洲告游子书”网上发布不到一天,4100 多人返乡抗洪。接着, 是新闻里的“时尚感”——回到家的青壮年们通过“微信排班”,每天100 多人上坝巡逻,调度之细之顺,看呆村长。最后,是危急背后的“生活”——家住长江江心棉船镇的刘老伯,在给自家十几只鸡鸭喂足了粮食后, 安心离岛。《撤离与逆行:4000 余名游子紧急回乡抗洪》是一篇典型的现场“新
  • 深度”,因为坐得住看得细,平实的文字跃出了画面感。新闻现场是永恒的,纸媒之深,活在故事、优在场景、胜在细节。
           02以“写”的角度,跟上“读”的节奏
           视角出“类”,咸鱼翻“深”。深度报道《改变“挤”的烦恼 留住“挤”的感情》讲的是一则老小区改造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老掉牙的话题采访,记者关注到了“不寻常”:钉子户不想搬不愿意动,并不是因为“钱”,而是怕房子一改,“改”没了生活的味道;想住新房子,更想遇到老邻居。抓住这一“心结”,老工业小区改造的烦和难,居然也像“说书”一样,剥出了一丝甜蜜的味道。
           03以“写”的转场,放大“读”的视界
           《一些医疗机构就诊量减少,哪些科室“最难”?》则是另一篇冷眼观察,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时期,医院成了“灯下黑”:就诊量锐降,一般业务停滞,部分科室濒临“揭不开锅”的窘境。常人根本不知道,抗疫最前端的医院究竟有多难:新
  • 深度“三化”营造“三有”深读
  • “深”而有“道”
  •        主题的亲近感、阅读的获得感以及情节的带入感,不约而同成为党报策划的发力点,由此也形成了“新深度”的三种报道方式。
           01高点话题“生活化”,让深度有料
           “高点”即大题材、大主题。要让“高点”“低落”就是接地气,在实地找到说明、佐证和示范。稳就业,当下“六稳”之首,当仁不让的“高点”。《面向大学生就业的新岗位从哪里来》就从国有企业“招聘人数不减反增”这一“另
  • 冠病例救治的火线和冷门科室的冰点怎么兼顾?新型互联网医院怎么转?医疗机构“平战结合”的需求矛盾如何解?——拨开“高光”,一连串问号带出了常规疫情新闻背后的冷思考和新关注。这是立足“话题”的阅读延展,它带来的阅读认知超乎预期,自然也成就了党报深度报道模式的一次突破。
  • 类现象”深挖。通过6个不同年龄、又同在农村的大学生“田园就业”的创业奇遇,表达观点:比起想法、干劲和定力,疫情啥的“那都不是事”。国企和农村两个特殊时期的就业实录,让高点“落”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深度话题生活化,就是由软化硬,让宏观抽象“精细具象”。高点低落的深度需要策划,“点”一旦落成落准,成色很高。
           02民生题材“触感化”,让深度有感
           2020年高考,《羊城晚报》把三个特别的高考家庭“请上”了报纸。从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代考生,到20世纪80年代苦读的70后,再到选择多样的新生代。别人的故事,带回了共同的高考记忆。《同样的奋斗观 不同的人生味》共情共享的思维表达,增强了场景的带入感,也生成了阅读获得感。比起没完没了的投档线、录取率,这篇“高考记”很用心地让传统新闻变了脸,除了“给你看”“让你看懂”,还要“我能懂你”:戳中泪点、痛点、堵点,亲近你然后说动你。这是一
  • 种“心理贴近”,它是纸媒深度报道的隐形粘合。
           03专业解读“效用化”,让深度有趣
           有意思的“深度”,还在于将冗长的专业性解读“效用化”,让人受益。《苏州日报》的深度观察《城市健康核心指标 苏州何以问鼎》,就从“人均期望寿命怎么算”等三个大众化的问题切入,将人均期望寿命这一专业名词“逐层分解”。文章还嵌入一个数据表,根据这个表,对应年龄条件,就可以“算出”你的长寿值。这个“彩蛋”,给一篇深度解读画上了有趣的句号,也显示出纸媒对于口味化阅读的新理解:有聊有料,深度除了能说事、会思考,还可以满足需求;不但言之有物,还能言之有效。
           能帮忙、有实效、可参考,是常规深度的功能升级,有赖于纸媒自身“入景入戏”的思考,即一篇文章文字之外,怎么加点料、达到“读+”效果。这是深度巧做的一种方式,也应该成为深度报道的生产自觉,既跟得上新闻嗅觉,还要抓得住新闻直觉。       
  • 返回目录
  • 用思考增进“读与写”的舒适粘合
  • “深”于生活
  •        目前,党报等主流纸媒的深度改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抓大放小、去碎片化,突出日常新闻的“深一度”表达;二是加强自主专题策划,为读者提供深度阅读的选择;三是增设“深读”“焦点”“读+”等固定板块,将现有报纸端的深度类报道栏目整合归入,主打深度阅读。
           三类深度,一个目标:把思考带进生活,再让生活化的思考带来阅读。思考的生活化,在于打开心结、让难事不难。生活化的“思考”,更在于把读者转为“用户”:让你的所见所感,成为我的所写所想。深度的观察也好、平和的叙事也罢,从最稀松平常的日子里来,更回到日复一日的人和事里去,这才是“深度”的持久魅力。
           摘自:城市党报研究(作者 周奉超 单位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     
  • 他山之石
  • 05
  •        今年清明节期间,一个题为《你记得我 我就活着》的短视频不胫而走。截至4月5日16时,仅微博平台就达到了1.8亿次播放、1400+万次转发!
           这个短视频,2分15秒,轻缓的音乐,动人的画面,畅抒了英烈们亲切的心灵话语,表达了人们对先烈们浓浓的怀念之情。
          该视频是由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兰普博森文化公司合作拍摄的。今年是他们合作拍摄纪念英烈主题公益宣传片的第三个年头。     
  • 2分15秒短视频
    何以1.8亿次播放
  •        清明节是怀念亲人、英烈的日子。在这个日子,一部纪念英烈的短视频适时出现,很快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听着那音乐、看着那画面,人们的情感一下子被激荡起来,振奋起来。
           尤其令人感到新奇的是,该视频别开生面地让英烈“说话”,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畅抒情感,亲切感人。
           这些在那解说词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论你在哪里,当风从耳边吹过,云从头顶飘过,那便是我来看你;看你现在过得比我当年想象的还要好;看这盛世如我所愿;这盛世里,有你有我;只要我的名字不被忘记,我就活着;只要你记得我,我就活着。
          在怀念亲人、英烈的日子里,听着这亲切的话
  • 恰逢其时,应运而生
  •        很多人看了这个短视频都很激动,同时也不禁在问,这个短视频何以取得这么好的传播效果呢?
           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3因素在发挥作用——
  •        该视频能有这么好的传播效果,从技术层面说,可谓技高一筹,精益求精。
  • 技高一筹,精益求精
  •        《你记得我 我就活着》,这个片名起得格外得好!
           近些年来怀念英烈的作品不少,但片名往往一般,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你记着我,我就活着》,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了英烈们的心声,亲切感人。
           有些短视频,从内容上说都是不错的。可为何却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片名起得不理想。由此可见,一个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如何?与片名有很大的关系。在片名上多下些功夫,无疑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 片名新颖,引人关注
  • 语,都不禁热泪盈眶。
  •        这个短视频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在内容、技术上多下功夫。
           现在短视频很火,但真正叫座的、为人爱不释手的视频不是很多。
           究其原因,内容和技术做得不到位、不精细,恐为主要因素。
           从内容上说,要注意选取那些健康、有益的节目去做。
           从《你记得我 我就活着》短视频的火爆,我们
  • 几点启示
  •        据主创人员介绍,该视频从创意策划到拍摄制作和播出,仅用14天时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文案、场地、布景、演员、配音、制作、发布等,哪一个环节都是热烈紧张、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分15秒,几十个画面,百十个字词,硬是反复修改了上百遍,终于将英雄内心独白勾勒得如此强烈而清晰!     正是这种奋斗的精神,使这部短视频走进了人们的心间!     
  • 返回目录
  • 完全可以看到,正能量的内容依然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你挖掘得如何?制作得怎样?比如褒扬纪念方面的题材是一项有温度、有感情、有仪式感的工作,用心去做了,就能制作出《你记得我 我就活着》这样的短视频。反之则不然。
           从技术上讲,好的内容还需要有技术上的有力保障。文案、场地、布景等,这些都是确保片子质量的要素。哪一个没做到位都不行!由此说,制作一个好视频,具有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十分重要。
           2.进一步加强策划,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制作视频是一个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策划。
           策划者,谋划、筹划之意。它具有前瞻性、主动性两大突出特点。在策划时不能为一时之需盲目下力,也不能为迎合什么匆忙动作。
           从《你记得我 我就活着》短视频的成功,可以足见他们在这些方面做得对、做得好!他们经验值得借鉴吸收。
           来源:华文融媒云(作者刘国昌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