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穿越百年 见证辉煌
清政府在签署辛丑条约后,在内忧外患下,开始宣布施行新政,在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李大钊本该参加政府的科举考试,却在他16岁这年转入了清政府依照西方学制创办的中学,城类中国新式教育的第一批学生。
青年学生时期
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就读,学校是为了清政府培养必须的法政和行政专业人才为目的,由北洋大臣袁世凯受命创办。但是李大钊还未从学校毕业,清政府就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中成为历史。在革命中,清政府让袁世凯上任,企图挽救朝廷,当时社会,多党争利,社会动荡,拥袁是李大钊的主要想法。
早期思想
1913年,
李大钊就《论民权之旁落》
方风池云扰之会,
所以震伏群魔、
收拾残局,
故不得不为此枭雄是赖也。
早期作品
这个枭雄指的是袁世凯,当时李大钊认为各地的军政府,以拥护为名抗拒中央,以尊重国法为借口威胁人民,实际上是假借国法倒行逆施,行君主专制制度。这就意味着,对人民来说,走了专制的大清,又来了千千万万的大清。
作品思想
因此,同期李大钊就《言治》月刊上隐忧篇,
数年或数十年后,
势至各省俨同异国,
痛痒不关......
至神州粉碎,同归于尽,
使追悔痛恨于向省见之非,
晚矣!
同期诗歌
李大钊思想此时受限于北洋学校,把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错误地看作了一场造成社会动乱的“暴乱”,但后面在创办刊物期间,他结实了中国社会党,与负责人之一的陈玉龙畅谈一晚后决议加入了社会党,相比起辛亥革命,社会党主张改良,更符合当时反对内动的思维。但这个党派的主张其实是和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当社会党因反袁被取缔,社会政党林立,相互攻击,以至于国祸民衰后,李大钊对北洋政府极度失望,使他后来离开,东渡日本留学。
思想改变
李大钊留学三年,对西方社会政治学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对日本名为中日亲善,实为帝国侵略的政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在学业后期,他参加到了留日学生反对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以及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之中。
赴日学习时
凡兹条款,任允其一,国已不国。况乃全盘托出,咄咄逼人,迫之以秘密,胁之以出兵,强之以直接交涉,辱我国体,舆论激昂,则捏词以诬之,国民愤慨,则造谣以间之。
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
1915年
留学诗歌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其实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这个时期,虽然李大钊意识到了北洋军阀走不通,意识到在思想理论上,对人的解放和对人权的强调不足。虽然此时他心中的理想政治,任然存在笼统推论的缺陷,但现在他已经有意思地在思考如何反抗强权制度,舆论层面如何觉醒人的价值。
思想发展
1916年5月,李大钊启程回中国上海,此时袁世凯去世,国内政治斗争白热化,李大钊选择拿起笔做斗争武器。共和道路反复曲折,背后的原因令他求思,他重新探索了西方民主革命道路新途径,丢掉了对西方民主制和议会政治幻想,这时俄国正发生十月革命,虽然国内及时进行了报道,但当时的国内报纸任把它定义成了一场暴乱。在很长时间内,将它的性质看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真正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意义和世界影响有正确认识的第一人是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与李大钊
1918年下半年开始,李大钊经过考察和思考后,接连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向人们详细地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真正意义上的在于生产制度带来的巨大变革,为了让人们消除对共产主义的偏见和误解,他着手资料,准备在《新青年》上做马克思主义的专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因为巴黎和会的不公平,无数爱国学生上街抗议,李大钊也组织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但随着陈独秀被捕,李大钊离京避难,《每周评论》因两位主编不在,只好暂时交由了胡适主管,胡适撤销了国内大事述评和国际大事述评,改成了文学名著专栏,只谈文艺,避谈政治,主张少谈主义,多谈解决问题。
思想论战前
胡适的发言彻底跳起来马克思主义与杜威胡适宣言的实验主义之争,李大钊以书信的形式与胡适争辩论战,直到北洋政府封禁了《每周评论》,才止息。
论战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图书馆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1922年凌晨。六月六兵变,使得孙中山放弃了对北洋军阀的幻想,也使得李大钊与国民党相交,但国共合作使得北洋政府恐惧,掀起了白色恐怖行动。
1925年11月,共产党和国民党组织各革命团体、工人、学生和思敏,要求段瑞琪下台。
李大钊
但由于冯玉祥的背弃,最终导致了革命失败,为了躲避军阀追杀,国共两党的同志南下躲避,但张作霖最终用种种手段,违反了国际公法,抓捕了李大钊,用酷刑残害。
最终,用西方舶来的刑拘杀害了。
李大钊倒在了黎明到来的前夜。
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