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县区及学校材料汇编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大连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发布时间:2017-09-11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大连市教育局
      2017年9月
  • 相关材料汇编
  •     2017年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调研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
  • 菜单
  • 目   录
  • 2017


  • 中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
    工作汇报材料

    大连市中山区教育局
    二0一七年九月

        依据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视察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的方案》要求,中山区认真进行了自查自评, 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中山区现有公办中小学32所,其中,中学 11 所(完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1所,全区在职教师2470人,中小学生20941人。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从全区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和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确立了推动信息技术科学发展的思路,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机制,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二元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11年我区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大连市第39中学、中山区解放小学等12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大连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实验校、示范校,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全区教师、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
        二、规划与管理
        中山区出台了《中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中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山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制定了《大连市中山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完善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明确了我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
    为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中山区建立了组织责任体系,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信息中心。中心现有专职人员5人,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二元管理人员”团队作用,共同完成区域教育信息化全部工作。
        建立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坚持月例会制度、下校检查调研、信息反馈与交流制度。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纳入中山区年度综合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有反馈,有报告。依据检查结果定期组织区内中小学信息化与应用经验交流,积极发挥示范校的辐射引领作用。
    三、高度重视、经费保障
        逐年增加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近3年来,先后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3259.8万元, 20%用于教师培训、25%用于软件开发和资源库建设、55%用于硬件投入的比例分配资金,保证了区域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
    全区现有学生机4483台,教师机2470台,计算机师机比与生机比达到市考核标准。自2007年始,区政府每年设立7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运转和设备维护,为全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硬件建设
        中山区信息中心拥有专业的视音频编辑系统和摄录设备,有较专业的录课室,今年暑假期间又在进修学校投入20万元新建一个专业录播室,目前,进修学校信息中心已有两个专业录播室,完全能满足各级各类优质课,特别是一师一课的录制,能够独立摄制、编辑、制作各种音像及多媒体教材,能够满足我区目前教育教学的需要。
    中山区中小学全部实现“班班通”工程建设,班班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大部分学校具有独立的摄录编设备和技术能力,能够独立摄制、编辑、制作多媒体教材,部分学校建有自动录播和视频资源管理功能的数字化微格教室。制定了中山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按照《关于印发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工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管理细则(试行)的通知》(大教[2009]43号)的文件精神,我区建立健全区级技术服务站和服务网络,服务站现有专兼职人员10人,占全区学校总数的30.3%,按照《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工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管理细则》的要求,分别建立了服务体系的业务管理、人力管理和资金管理体系,信息设备完好率达到95%,并且在维护过程中坚持使用市工程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平台,网络平台上有齐全的使用记录。
    五、资源建设
    加强区域资源建设,建有以基础教育资源库、校本资源库、精品课程资源库、名师课堂、数字图书馆为基础,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内容丰富、多层次、智能化、开放式的中山区教育教学资源库,支持所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使用的资源开发与应用支撑平台。每年通过引进购买、自主研发等多种渠道进行补充和更新,通过国家、省、市、区举办的各项大赛为渠道,征集、发布“一师一课”、名师精品课例、德育精品课例、骨干教师精品课例及优秀微课作品、教学设计等优秀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六、信息环境与资源应用
    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计划的要求,全区各校能够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每学期各学科教研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网上教研活动,部分学科进行了微格切片录像,并附有说明及配套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案、评课、教师间讨论等内容,有录制完整的课堂实录。全区各中小学具有近90%教师实现了教案电子化、具备网上备课、搜集、下载教学资料的能力,100%教师能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教案及教育教学素材、录制的示范课、精品课在本校或在全区实现共享。
        各校积极开展网上校际间研修活动,探索网上教研的有效方法,总结经验,提高网上研修效率,积极探索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七、队伍建设
        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制定了《中山区教育技术能力(初、中级)培训实施方案》,经过三年的培训于2015年底完成培训工作,培训合格率达98%。
    积极组织校长、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和网管人员参加信息技术专项及信息技术科研培训,先后制定了各级各类培训方案。2009年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先后举办两期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封闭式培训班,共投入资金50 万元,切实提高信息技术专干网管的信息素养和业务水平。
        八、应用成果
    近年来,中山区有8所学校承担了国家、省或市级信息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先后有10所学校获国家、省级信息技术实验校、市级信息技术示范校和国家级网络道德实验校。
    在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区100%的一线教师参加了活动,共晒课2066节,晒课比例为87.2%,其中,获区优课 297节,优化率为12.5%,市优课190节,优化率为8%,省优课147节,优化率为6.2%,部优课112节,优化率为4.72%,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前茅。
    几年来,我区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精品课、课件、论文等大赛,获得国家、省、市等奖项500多项,所获奖项数量及等级均居省市前列。
    组织全区学生参加省、市信息五项竞赛、计算机奥赛、机器人大赛以及省级以上各类信息技术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提出了“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应用为本,注重实效”、“统一标准,归口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积极抢占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发展。
    我们确定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个优先”的整体发展思路: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建设区域教育信息化“三级网络”体系为重点,以满足师生发展需要、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为重点;优先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优先落实教育信息化项目经费,优先解决教育信息化师资。
    中山区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实施了“二元管理”模式, “二元管理”人员由所在学校和教育局信息中心双重动态弹性管理。其人事关系和在基层学校所承担的教学、培训等任务由基层学校负责管理;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承担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库建设、计算机、电教设备设施维护维修等工作,实施信息技术 “二元管理”解决了信息化建设困扰我区多年的人员问题、技术问题、资源整合问题和功能发挥问题。《人民教育》及《大连日报》分别以《教师高地是这样筑就的》、《信息化为教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题报道了中山区信息技术 “二元”管理模式经验和中山区信息技术“二元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果。
        九、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区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变革和优化了教学过程,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高了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和素养,积累了大量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存在的不足。如,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总体水平还需新的跨越;全区生机比例虽然已基本达标,但计算机配置尚需更新;教学资源与应用软件建设水平还要再上新台阶;学科教师信息素养有待于提高,这些因素导致个别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推进速度迟缓。 
    今后,随着我区信息化建设向高标准、高水平迈进,积极探索我区现代教育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应用和推广工作,加快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中山区
  • 2017
  • 中山区实验学校
         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汇报  
                                                
    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位于中山区友好路279号,是区内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当前实验学校办学实施设备齐全,信息技术教室、电子阅览室、网上阅卷室、录播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我校是大连市信息技术考试备用考点。学校的每个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每位老师都有一台办公电脑,极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在网络应用方面,构建高效的管理网络统领工作。将实践、验证、出新的“实验”精神作为学校的精神与教育价值追求,引领师生“在新的实验中成就梦想”。 
    现就我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情况向各位领导做汇报
    一、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是已经作为一项生存技能而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形成共识,所以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我校建有完善的规划管理与组织机构,设有专门的的信息领导小组,采取校长牵头,信息主任落实,各教研组配备资源开发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每周开一次例会反馈与交流信息。信息技术部也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落实工作。
    (二)资金保障
    每年教育局都有专门款项用于信息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定期升级换代设备。近五年来先后有联想台式机,联想一体机,弘基台式机,联想笔记本逐年更新,同时,我校也在办公经费方面向信息倾斜,做到资金保障。
    (三)环境建设
    在中山区教育局的重视和领导下,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环境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具体表现为:
    1.生机比、师机比均高于相关标准要求。
    我校在校学生431人,拥有微机126台,生机比达3.4:1,远高于5:1的标准,我校教师教职员工102人,拥有电脑128台,师机比达1:1.2 ,这些都完全达到国家1:1标准,设备充足,保障有力。
    2.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配置先进。
       我校每个普通教室均配(计算机+视频展台+60英寸以上平板电视机)多媒体设备,具备电视节目接收、课件播放、网络浏览等功能。满足室内全校大型集会现场直播需要,也可以实现课程远程观摩,收看卫视与现代化教学的需要,2013年,教育局又新配发了电子白板,教学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3.录播室,多媒体教室使用率高。
    我学校建有自动录播和视频资源管理功能的数字化微格教室。自建成以来,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录播观摩、录课并在各级平台上传,甚至教研活动以录播的形式开展,实现了吸收与输出的双向传递,成为我校使用率极高的功能教室。使用高峰时甚至需要提前预约,同时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平均每人录课2-3节。资料容量很大。
    4.网络建设。
    我校很早就建有有独立的10M接入Internet的网络中心,路由、交换、应用服务器等设备齐全,操作系统均为正版、数据库等软件系统和安全体系及病毒防护系统完备。今年年初,我校网络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光纤接入升级为100M。 很好的满足教育局,进修等单位临时会场的需要。
    (四)信息资源建设
    有好的硬件设施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积
    累和利用。主要表现为
    1.信息资源库不断更新。
    我校建有信息资源库,有专门的存储硬盘和设备,每一
    个组都要建设自己的资料库,并且不断补充和更新,每年更
    新量高于5%,已实现资源共享。完成区域资源统筹建设任务,建有齐全的本校学科资源并做到部分与市、区共享。同时我校信息部门建有本校教师基础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统计信息齐全。不仅如此,我校已完成本校学生基础数据建设,
    学生成长档案、评价等信息齐全。 
    2.积极参与市、区、校资源建设。
    我校大多数老师均建有个人教学综合应用空间,并开展
    资源建设、备课和网络交流。
    (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为更好满足学校老师对信息设备的使用,我们也特别重视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1.设有专门设备维护小组。
    学校设专职信息技术教师3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到A级标准要求, 1名信息技术教师达到B级标准要求。完全满足常规的信息设备维护需要
    2.建立教师自主资源体系建设服务小组。
    我校教师积极使用市服务体系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建立教师自主资源体系建设服务小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支持服务小组、图片、音频、视频和平面动画制作处理支持服务小组,几何画板支持服务小组,建有网页制作支持服务小组,做到每组都有技术骨干,保证了技术的覆盖面。很好地保证了教育教学需要。
    (六)成果显著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归根结底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学
    校在学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也极为重视,根据上级要求
    1.信息技术开课率做到100%。
    我校91%的学生达到《大连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修订)》。我校普通与专用教室信息技术设施周平均使用节数已超周学时的50%。完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覆盖率要达到100%。每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学科数达到开课学科数的60%以上。
    2.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极大提高。
    我校95%专任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备课,其中85%专任教师具有自己所教授学科本学期的一整套、按册章节结构设计,包括课件、教案及部分素材的网络教学资源,其中精品还在网上与全区共享。真正做到网上校际间研修。同时我们也正在探索高效、实用的网上校际间研修的方法。
    3.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由于校领导的重视,我校除个别教师外,都已经提前完成信息技术中级培训。全校校级以上学科骨干教师100%达到B 级标准要求。电子白板投入使用以后,我校多次组织电子白板培训,目前能够做到每一位教师电子白板运用娴熟。同时我校还对45岁以下老师多次进行微课制作培训等各种培训,使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4.家校互动平台为家校沟通提供便利。
    目前学校每个班级和教研组有自制的主页,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均建有自己的博客(QQ空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网上交流频繁,总次数每学期超过700次。信息平台为家校互动提供极大的便利。
    5.教师获奖。
    由于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组织工作到位,我校老师积极参与各种信息技术技能竞赛并获奖,仅2016年,我校有吴玥文等7人获部级一师一优课奖项,一人或省级优课,两人获区级优课奖,获奖率之高,获奖质量之高,居全区前列。这跟我校重视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是分不开的
    二、存在问题
        网络是开放的,信息是多元的,网络带来便捷同时也带
    来隐患,网络安全,病毒攻击造成网络瘫痪,个人信息安全
    成为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三、今后努力方向
    结合学校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中山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将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纳入到信息技术建设的重点工作中。认真做到:
    (一)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借助培训,普及校园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对于教师的课件制作,文字处理,设备使用,软件处理给予全力技术指导增加培训的次数,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做到与时俱进。
    (二)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信息技术科,力争做到100%的学生达到《大连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修订)》。
    (三)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和应用,加强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指导。使其更加顺畅为教学服务。
    (四)提高校园网的使用率,增强教师的网络建设应用意识。争创中山区乃至大连市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
                              

                            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
                                   2017年9月8日

  • 实验学校
  • 2017
  • 中山区中心小学
    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汇报

    一、学校简介
    (一)师生人数
    教职员工76人,学生1508 人。 
    (二)校园及设施情况
    现有普通教室30间,每间教室配有计算机1台,实物展台1台,等离子电视1台,电子白板1台,投影仪1台全部接入互联网,实现了班班通功能;专用教室11间,也全部接入互联网,其中音乐教室3间,每间教室配有计算机1台,DVD机1台,液晶电视1台;美术教室1间,配有计算机1台,实物展台1台,液晶电视1台;科学实验室2间,每间教室配有计算机1台,DVD1台,等离子电视1台;计算机教室2间,共配有学生用机110台,学生电子阅览室1间,配备计算机14台;Dell工作室1间,配有学生上网本24台;另配有计算机学生自主用机24台,分布在学校大厅和走廊。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研修活动对接
    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通过加强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近年来,学校逐步建设智能化校本研修环境,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探索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成长新模式。学校的网络平台提供了很好的跨时空“对话”交流功能,通过视频直播、视频点播、网上教研、网络应答平台等合作研修方式,实现了多种形式的网络学习互动。
    1、注重硬件投入。学校的各类信息化设施设备完好率达97%以上;校园计算机网络接入传输速率为100M,网络到桌面传输速率为100M,信息点覆盖全校所有场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每个普通教室配有计算机、50英寸等离子电视机和实物投影,电子白板以及投影仪,班班具备电视节目接收、课件播放、网络浏览功能。
    学校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投入,新增了集多媒体技术、自动控制跟踪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于一体全自动课堂录播系统,将教师视频、学生视频及多媒体课件等VGA信号进行智能化跟踪切换录像,自动生成视频课例资源,将课堂录像变为一种常态行为,将学校课例资源的建设变得简单容易。
    2、注重任务驱动。学校在开展网络研训平台活动中注重“三定”——定时、定主题、定人员。每次在线研讨前都要在先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基本需求,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有的放矢抛出在线研讨的主题;在网络研修的过程中负责教师注意及时调控,注意以信息技术手段引导教师关注重点、跟帖、互动,从而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提升,使教师群体的参与程度向纵深发展。
    3、注重预设生成。每次研修活动前,教导主任空出一段时间将研讨话题抛出,在充分预热的基础上,让大家有话可说。同时,学校也会给邀请的专家提供一段时间预热,让参与者有备而来。另外,我们更尊重真实的生成。往往在一次研讨中,主持人团队会分工合作,通过及时的回复、评价为研讨导航,或者适时创设思辨情境,引导研讨深入开展。
    4、注重共识跟进。教师研修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每次在线研讨的结尾,研修团队都会进行提炼总结——从研修的内容出发,提炼出指导教学行为的基本理念,再根据可能,将理念系统化为理论。共识的形成与延伸是收获的重要方面,而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这才是教师研修的目的所在。
    (二)加强信息技术与课题项目对接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依据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以课题研究项目为依托,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使先进经验和基层实践多层面互动、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
    学校在2010年1月引进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互联数字化课堂,建设了dell教室,添置了笔记本电脑收纳推车、上网笔记本、多媒体投影仪、电子交互式白板等设备,创建了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移动学习环境,彰显了个性化的教学新形式。学校教师在运用新技术手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探究中,变革“班级教学”的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资源学习,促进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养。为了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和实践,学校每学期组织实验项目教师分批赴外地参与学习,分享优秀实验学校做法和感受,听取专家最前沿的理论指导,引导教师掌握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有效指导实验教师使用项目研究模版,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实施课堂教学改造。学校向教师推广教学所需的技术工具——白板,帮助教师学会利用白板功能,在基于网络教育环境下引导学生学生通过协作交流、实验探究与观察来实现知识建构。
    参与课题项目的老师们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以寻找身边生活问题为探究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围绕概念和模型,在重视证据收集中引导学生记录、讨论与合作。两年多的项目推进中,参与的教师在科学、数学、英语等学科,展开了“我的影子为什么变了”“小车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财小能手” 《The three little pigs》等十几个项目的综合实践研究。课例及项目作品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优秀奖14名,宋英老师作为辽宁省首位获得一等奖代表,在大会上进行了有关《密铺》教学设计发言。
    申报的省级课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法及途径研究》、《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建设研究》现已结题。
    我校以省级课题《网络支撑下的校本研修》为引领,下设以教导处、骨干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的各级各类子课题共计6个,通过多级项目牵引,扎实深入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对接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的水平高低最终体现在是否能够成功地将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否“能够利用技术支持教学革新和持续性专业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者。为使教师提升信心技术教育的能力,学校着力完成以下信息技术建设任务:
    1、营造教育氛围。
    注重利用社会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学习的素材,与课程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学习、评议、分析和讨论资源,在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中,提高教师信息判断、收集、处理、生成及传递能力。
    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实践中应用。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在多角度、多层面的教育资源挖掘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意识,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安全教育,经常开展常规性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负责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市科技馆、现代博物馆,大连大学科技馆、农科院研究所、西郊度假村种植园、可口可乐公司等基地参观体验。不定期举办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生命奥秘塑化展等信息技术科普活动及信息技术应用知识讲座,同时借用外部力量组建高端信息技术竞赛指导的联合体,与外校教师校际联动设计机器人足球比赛的程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信息技术比赛活动;由教师出设计方案,请大连市极地馆的专业人员技术把关,合资开发了校园生态的水族循环系统。
      关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育人环境建设。引导教师明确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使用现代化技术持续探究的动力与创新能力。学校以空间为切入,从科技乐园、科技之光、探究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方面,把有限教育空间无限放大。以现代技术为切入,利用声、光、电现代信息技术修建了“美丽的鱼世界”“四季星空”“影视欣赏厅”等设施。从天到地、从地到天,让校园处处呈现生命的、生态的、生活的现代化文化气息。
    2、整合技术课程。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注意及时抓住各种契机,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出发,丰富课程建设内涵,提高教师信息能力。借用“在线视频”直观性、共享性这一功能,与校本课程对接,我校康小楠老师对自编写字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录制了一套教学指导版视频教材,挂到网站的“在线视频”栏目上,每周校本写字时间,语文教师就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即时播放课程视频,结合个别指导,完成写字校本课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现在,不仅写字校本课,英语午读校本课,新版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推广,学生逃生演练各楼层的疏散同步指挥,红领巾电视台等教育活动都在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将教育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学生储备不足或技能掌握不到位,就会制约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借用先进的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依据,化解学生的探究难度,实现认知过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近年来社会上新兴的英语点读笔技术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而如何将这个技术为学校教育所用还是一个空白。利用大连市点读笔科研项目招标的契机,学校引入《点读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创建了寓教于乐轻松活泼的课堂,营造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识字、说话、思维等能力,体现了电子产品与教育行业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
     几年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实践让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电脑”、“白板”、“远程”,而是一种迅捷及时的资源“整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全方位地支持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学习活动。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主阵地,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培训教师;通过设立研究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创新、引领教学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从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向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转变,教学应用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教学应用成果层出不穷。
      在最有利的时机做及时的信息技术引入,以高端信息技术服务于人才培养,信息技术让学校在资源利用、课堂转型、教育策略调整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值、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可能性。借这次辽宁省信息技术教育现场会的东风,我校全体师生将以迅捷的思维,更优化的行为向信息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迈进!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
    (一)存在问题
    1、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难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
    2、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信息化建设任务紧迫,学校现有个计算机老师3人,承担着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电化教学、网站维护、网络维护、计算机维修及相关设备的维护,没有专人做校园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从琐碎初级的使用到复杂的系统维护,经常是使用者不断为一些小问题寻求帮助,计算机老师实在分身无术,疲于应付。
    3、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教师自制课件的数量相对减少。
    (二)整改措施
    1、围绕教学,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的教,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工具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因此对教师进行培训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学会用这些技术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2、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信息化教育的实现过程中,教师应该搜集各方面的媒体素材,并把收集的素材能进行合理的加工,形成实用的容易获取且交互性强的教育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广泛共享,弥补一点教育资源的不足。
  • 中心小学
  • 2017
  • 让信息化为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西岗区教育信息化情况汇报

    近年来,西岗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这一重点民生工程的发展,立足于均衡和公平,以办“百姓家门口好学校”为目标,在设施改造,设备更新及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保证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是倾力改造信息化设备,打造智慧校园,鼓励创新应用,使我区校园信息化设备普遍得到更新,智慧校园建设精彩纷呈,信息化应用效果显著,组织和开展各种信息化竞赛活动成绩斐然。
    下面,向各位领导和人大代表汇报下我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
    一、西岗区教育概况
    西岗区现有中小学校31所,其中小学20所,初中学校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高中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现有在校学生18,000余人,中小学在职教师共计1,820人。
    二、西岗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基本情况
    西岗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教育局的科学指导下,起步早、发展快,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资源积累,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到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均为西岗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组织体系建成,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
    已经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主要领导亲任组长。形成了由教育局牵头,西岗区教育信息中心统筹规划与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专家顾问团队和外包服务公司提供专业技术支撑的整体工作思路。各学校都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配备了信息化专干教师,负责各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工作。
    (二)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环境搭建完成
    西岗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信息化环境完备。全区中小学校已经实现了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环境的全覆盖,接入宽带10M以上的学校达100%。2014年,教育局与中国电信大连分公司签署《共建智慧校园战略合作协议》,引入电信百兆光纤进校园,全区各学校接入电信宽带均能达到100M,有力促进了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工作。全区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100%,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比例达到100%。截至2015年,我区已经在中小学校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了更高标准的校校通、班班通。所有班级配备了数字化教学设备。同时,每所学校都根据需要建设电脑教室、自动录播教室、动漫探究室、数字地理教室等专业教室。全区中小学教师用计算机、学生学习用计算机已于2015年全部更新,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小学达到7:1,中学达到6:1。校园安全预警系统和网络监控全面普及,各校建设了校园信息发布系统。
    (三)建设应用经费保障,信息化设备和环境得到优化
    近年来,区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巨大,重点用于更新教学设备,引入专业维护团队和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自2014年起,先后完成了学校广播设备改造、计算机教室及网络设备改造、校园监控网改造、创新实验室建设等项目,总投资达到6,250余万元。尤其是2015年投入4,470余万元,用于更新教师办公和学生机房设备,搭建校园无线网络及智慧教育平台等,使学校信息化设备和环境得到全面优化。今明两年,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更新中小学校班级多媒体设备,预计投资600余万元。
    (四)教学应用有效落实,信息化应用初显成效
    我区各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广泛,课堂中大量使用多媒体音视频技术,促进了教学应用。在全面开足开齐中小学信息化课程的基础上,创新开设了智能机器人、比特实验室等拓展课程;在教师培训、应用和教师、学生信息化竞赛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绩。尤其是国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优课评选结果和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中考成绩等都走在全市前列。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引领,实验小学成为“全国中小学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项目”学校,其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充分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的应用案例《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新生态》,入选2016教育部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学校(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和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评选),于2016年12月在沈阳参加辽宁省信息与通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创新展示评选交流会并进行专题汇报。
    三、西岗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具体应用情况
    西岗区教育局能积极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大连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精神,采取“项目推进、责任到人”的方式加以具体落实,并形成了部分“重点优势工作项目”和“自主创新工作项目”。
    (一)建设“知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互联网+服务每一个”的教育愿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9月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17年,教育部又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大连市教育局也提出了该项计划和要求。
        早在2013年,西岗区委做出了建设“智慧西岗”的战略决定,“智慧教育”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建设目标和内容。2014年,在全国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局围绕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智慧西岗”建设总体目标,根据“智慧教育”建设方案,立足小班化教育实际,开始研发和应用“知校”智慧教育云平台。该平台提供区域教育建设全终端覆盖的教育管理服务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旨在用最先进的载体做最本原的教育,实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等教育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营造服务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育新生态,实现“互联网+服务每一个”的教育愿景。
    这是一个利用云计算、无线通讯、移动互联等技术,为教育机构和教育相关人员开发设计,基于APP和PC同步建设与应用的专属平台。它可以让每类教育受众群体都能成为知晓和参与区域、学校发展的主人,建立一种关系紧密相连的全新教育生态圈。它是一个可以同时实现“三通两平台”功能的个性化平台,采用功能模块化和便捷的自主设计。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都能在丰富多样的资源中自主选择、各取所需,同时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的互联互通。
    “知校”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将信息化渗透到教育的宏观设计和微观循环系统,打破了家校沟通的时空界限,开通“电子家访”热线、通过“云端亲子沟通”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真正实现了家校“零距离”的共育理想。截止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已达60,859人,已在区校(园)两级论坛中讨论上万个话题,有效达成了对教育的共识。发布作业和教育新闻等通知类内容数十万条,安全常识百余项内容,云端课堂数千节,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原创文章数万篇。该平台还成为广大教师素养提升的自助咨询台,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利用知校平台开展网络研修活动,平台空间形成了培训评估、外语、幼教、政史、数学、科学、艺体、语文8类研修班团队,自觉形成了多个研修共同体。三年来,各共同体陆续发布了近2500个研修专题,供全区中小学教师学习和互动研讨。
    “知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及其应用成果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得到国家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展览会”上广受好评,并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高度认可;各级各类媒体曾进行报道。多地来西岗实地学习考察并邀请我区赴外地传授经验。该平台的使用,融洽了多维教育关系,建立起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等教育主体之间信息对称和无障碍交互的全新“O2O”模式,服务于多维关系的有效改善,为教育新生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性的关系环境。它的使用,促进了教育管理的自动自觉,使家庭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家长们不再抱怨与学校和教师的疏远,更多的是享受着与教师、校长间朋友般的交谈。它的使用,使教育工作者的自主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教师和校长们不再被家长的不理解所困扰,更多的是创造性地建设学校和班级的空间,带着满满的爱和幸福在工作。它的使用,更使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取得新突破,全面实现了“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得到家长的充分认可和广泛好评。
    (二)建设创新实验室,为区域开展“物联网+STEAM教育”创造条件
    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2016年起我区开始实施“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两年共投入357万元,在5所学校建设了实验室。
    创新实验室是以“物联网+STEAM教育”为教育理念,通过CDIO课程模式(构思—设计—实现—运营),把最先进的物联网科技与创新三维艺术紧密融合,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跨学科、文理交融、多元并举、个性化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在建设与实施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功能型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物联网科技和全面素质教育两个教学层面,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科学知识的追求探索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具备创新人才的全面素质。
    创新实验室项目建设,采取了“点面结合”的布局方式,其中的“面”是指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该中心为辽宁省及大连市科技活动先进指导单位,拥有一批水平高、科技创造和指导经验丰富的科技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作品多次在全国和省市竞赛中获奖。作为全区学生科技活动场所,在这里建立创新实验室,是为了更好发挥该中心在科技指导中的带动作用,通过创新实验室课程的开展,能使全区孩子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使全区孩子普遍受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和资源公平。“点”是区内四所校园科技活动开展较好的科技点校,在这些学校建设创新实验室,有利于学生接触到国内先进的校园科技动态,从而更好地促进本校科技发明和科技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且这四所点校分布在三个片区,未来对其他片区学校的科技活动也能起到良好的辐射和影响作用。
    (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充分发挥硬件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
    1.持续开展了教师和管理干部教育信息化培训。
    “十二五”期间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成果曾先后获得大连市和辽宁省嘉奖。
    “十三五”以来,依据“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共计完成七个模块,近千人次的考前培训,助力教师学习,提升了教师群体信息素养。
    2017年,我区启动了“十三五”中小学干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已经有13位校长、4位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率先完成信息技术网络培训任务,并取得了合格证书;目前正在进行初中语数英、理化生六个学科近500名干部教师及教研员的网络培训。选派4所学校干部教师参加了教育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
    上半年,区教育信息中心陆续完成了8门课程,共计932人次,合计160学时的线下集中培训任务,为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本研修奠定了课程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培训者,储备了二级培训师人选。同时对全区中小学网管员进行了进行了网络安全与维护,计算机故障排除等系列内容培训,提升了网管员的安全意识和服务能力。
    除此之外,我区还积极组织全区师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信息化大赛,以赛促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大连市举办的摄录编、APP软件开发等各类信息技术培训项目。
    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
    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我区给予高度重视,把此项活动看做是再次提升教师群体素养,展示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果的重要契机,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激发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创新的热情,推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三轮活动,我区全员教师100%报名参与。累计晒优课1300余节,基本实现“一师一优课”目标。前两轮活动,我区获得的部级、省级优课比例名类全市前茅,并在首轮活动后的全市工作表彰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
    (四)有效利用素质教育中心资源,发挥研究和指导优势,提升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为我区传统的学生科技指导和活动中心。近年来,伴随着政府对信息化设备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该中心重点开展了信息化为手段和背景的学科融合研究。同时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组织开展以信息化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活动和竞赛,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先后配置了小机床、智能机器人、生物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信息化设备,建设了消防科普基地、LED博物馆、无线电科普基地、智能家居体验中心、“密室逃脱”、“金点子创意体验长廊”等信息化项目,提高了信息化与技术学科相互融合的程度和水平,为学生课程设置和活动设计提供了多种方案和选择。“物联网+STEAM教育”创新实验室项目,就是以该中心的STEAM教育为牵动,带动其他四所学校共同开展创客教育,推动教育成果推广的范例。
    几年来,素质教育中心的信息化应用和指导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深远的影响。2014年7月,该中心挂牌成为“辽宁省机器人教育研究基地”,同年12月成为全国教育机器人等级考试考点。2015年12月该中心被授予“全国创新教育联盟创客培养基地”,2016年3月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创客教育实验室“MIXLY创客实践中心”。2017年,该中心的融合信息化创新教育成果--“MCCE激励•创造”理念下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被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评为100佳优秀成果。
    (五)抓好电子政务应用,公开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高西岗教育整体建设水平
    大连市教育局建立的电子政务平台,集信息发布、行政办公、经验传递、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为网上办公提供了便捷条件。西岗区教育局及所属各单位都能充分利用好这个专属平台,积极支持和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目前,西岗教育局的信息发布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本区的“知校”智慧教育云平台,另一个就是大连市电子政务平台,全区教师的平台注册率已达100%。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在校学生注册该平台的宣传力度,使政务平台能更好地惠及学生及家庭。另外,我区在学生学籍管理方面,也能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利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两个公共平台,严格实行网上操作和管理,按时上报数据,保证信息准确,从而确保了学生学籍管理的规范和公开性。
    四、西岗区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目标
    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分别下发了《辽宁省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稿)和《大连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2020)》(征求意见稿),这为我们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依据。结合我区信息化建设现状,教育局也对全区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初步构想,总体思路是,到2020年,力争全面完成《大连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区内人人可享有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环境,拥有支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高素质管理、研发和应用人才队伍,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区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在此基础上,实现基础支撑环境建设、信息化应用能力的部分指标领先于全市平均水平。
    五、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信息孤岛问题依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解决。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各校教师积累的大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仍然没有实现共享。究其缘由,既有缺少好平台支撑的原因,也有教师不愿提供资源共享的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建议:举全市之力,建立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和服务平台做支撑,同时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中来。

                                           西岗区教育局
                                          2017年9月8日
  • 西岗区
  • 2017
  • 依托信息化媒介 支撑特色化办学 
     助推品牌化发展
                       ——大同小学信息化工作汇报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适应挑战的需要。这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与促进教育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制高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推广,我校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层次正在接受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洗礼。如何应对信息化建设,顺应潮流,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提高师生的信息化水平,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硬件投入是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提
    (一)设施设备
    1、广告机。全校共有10台广告机(26寸5,42寸4,55寸1)),分别位于五个楼层,用于宣传学校德育教育和教育教学活动。
    2、远红外线监控。全校有两套监控系统:校园监控和食堂监控。校园监控分别位于教室、楼梯口、走廊,共计82个点,对校园提供安全保障。食堂监控位于食堂各操作间,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3、云存储设备。学校备有一台云存储设备,用于学校收发材料,教师上传资源,便于资源共享和学校资料收集整理。
    4、录播教室。学校的录播教室设施设备完善,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微课研究等教学活动最好的信息化手段,尤其是在进行一师一优课的录制过程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录制效果良好。同时,录播教室还兼顾校园电视台的功能,用于学校大型活动的转播,每个教室里通过访问网址可以同步收看。
    5、全校无线网络全覆盖,分别位于走廊和每间教室,保证学校内网络畅通。
    (二)教育教学支持
    1、学生计算机。学校配有两个电脑室供学生上课使用。
    2、实物展台。教室配备实物展台,方便老师教学。
    3、打印机。区教育局为班级配备打印机,为教导处配备打印机和复印机。
    4、超短焦投影及电子白板。区教育局为各班级及专用教室配备超短焦投影及电子白板。
    (三)信息技术教学
    全校现有两名信息技术教师,完全胜任一到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教学。(从今年9月份开始由于课程改革,一年级课程取消)
    二、着力软件使用是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
        我校从2014年4月起开始全校推广知校智慧平台,至今已经三年多的时间了。从抵触反感到欣然接受,从下载注册到任务分工,到模块更新,到操作规范,一步一步从被动“知校”到主动“知校”。现在,它已经成为记录我们大同小学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与每一位教师、家长、学生都密切相关。我校知校平台的多个栏目,聚焦了学生最关注的,老师最需要的,家长最关心的的内容。
    (一)知校让学生们的学习更便捷
    临时随家人到国外借读的学生小陈每天按照老师在知校上发布的作业,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老师通过通讯录对小陈进行学习指导和交流。对于班级点滴里发布的活动掠影和介绍,小陈会和妈妈一起参与评论,并及时把自己在新西兰的学习生活情况上传发布,尤其是他给那边的小朋友传播中华国学经典的照片,让老师、同学、家长为他点赞,这期间仿佛他就在我们的校园和大家过着一样的学习生活!
    (二)知校令家长有着更大的收获
        每年新生入学前,我校都会对一年级家长进行知校的使用培训。而知校,让他们的这些困惑迎刃而解。“学校简介”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对学校不再陌生;“校园公告”让他们按时参与 准家长的培训,学生分班,开学典礼活动。“校园广播”是家长最感兴趣的,学生们朗诵,放歌,讲故事,说英语,每每在这里听到自家小豆丁甜美的声音都让家长兴奋不已。“成长空间”更是记录着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足迹,点滴的变化与收获,增加的体重和身高都是知校细致入微的体现。知校里的每一个版块都让家长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教育的温度。
    (三)知校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助力。
    平日里,通过知校交流反馈作业,统计请假人数。假期中,更是通过知校追随每一个孩子的脚步,参与到学生的假期学习生活中。在这里,学生们晒书画作业、国学诵读音频、义工劳动成果、科技发明研究、游学精彩瞬间。教师们一个个耐心的点评鼓励。在关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们也不断地互相学习,提升自我。关注交流中,全体教师分享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展现了教师的大爱;“小故事、大智慧”案例体现了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知校”正以独有的功能和魅力,开创着家校沟通的新方式。知校,让管理、服务更加便捷,透明;让沟通交流更加顺畅,无限;让资源分享更加丰富,及时;让成长记录更加鲜活,珍贵。以知校为媒,我们相伴成长。
    三、整合信息化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2016-2017学年度,我校响应区教育局的号召,认真落实“一师一优课”活动的要求,推进全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一)充分制定活动方案
    为确保活动有效开展,我校首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促使宣传动员、过程指导、晒课评比、后期制作、网上研讨等工作落到实处。动员培训会上,信息技术教师就如何注册、实名认证及晒课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了演示培训,针对教师语言的干净利落、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时间的控制、环节的转换等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从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打磨,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使教师们掌握正确的网上晒课操作方法,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晒课成果显著
    根据局要求,我校两个学期在“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上均晒课43节,占全校总数80%,其中有13节优课在平台上通过了审核,占全校总数25%。教师在经历反复的备课、磨课、录课过程中课堂质量不断进步,加上后期信息技术教师的精心制作及格式转换,视频效果良好。我校获10节县级优课,6节市级优课,3节部级优课。
    (三)建立优课资源库
    在获得佳绩的同时,我校借此契机充分利用一线教师的优课资源,建立本校的优课资源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校内创设学习的平台,组织互相看优课视频研讨活动,汲取他人智慧,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提升全体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通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校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队伍,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四、信息化设备更新的建议
    设备更新应结合实际情况。信息化设备的更新是有一定年限的,但因学校每天的课时量大,每个单机设备的使用频率高,时间长,所以损坏几率相对较大,尤其是教室里用的设备。建议设备更新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决定,而不应要等到报废年限统一报废。
    以上是大同小学的信息化工作汇报,大同小学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工作下,学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会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促动下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
  • 大同小学
  • 2017
  • 掌握信息 优化教育 赢得未来
    ——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第一生产力。掌握信息化,用它来优化我们的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在信息化建设之路上,起步早,尝试多,一直葆有探索前行的热情。应对非典,我校首推了“空中课堂”;诊断教学,我们进行了“视频案例”;迎接信息化的到来,我们尝试了网络教学……
    新的教育趋势,又让我们抓紧了前行的脚步,现结合学校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设备配备是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我校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和关注下,2015年配备教师办公电脑宏基V450一体机129台,宏基D430电脑4台,学生用电脑联想启天—M4550电脑150台,宏基V430一体机56台,配备熊猫广告机34吋10台,26吋10台,立式56吋2台,大型无线AP10台,中型AP6台,小型AP6台,实现教师实名制管理,网络光纤由移动变更为电信,广播系统更换2套,增加播放面积。
    学校依托硬件设备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结构,即学校建有QQ群,微信群,年级建有微信群,班级建有QQ群和微信群,达到通知和消息从上到下及时到位。
    二、知校应用是信息化沟通的重要渠道
    学校通过搭建并应用知校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智慧管理,强化了家校沟通,共享了教育资源。
    我校在知校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功能分为“校园”、“班级”“消息”“成长空间”(学生端)、管理(老师端)、“微课”功能页。及时发布校园、班级公告,家校沟通更加及时;实现了多方面校园宣传,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平台资源共享,切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其中功能模块设置包括校园公告、校园安全、校园广播、初三备考、校报关注、每日菜谱、家校交流专栏、责任督学、SHOW生活、核心价值观、在线作业、班级点滴、班级即时消息、校园通讯录、校园欺凌治理等功能栏目,为学校和老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智慧化掌上信息化校园。
        此项工作的亮点如下:
    1、独立APP。知校智慧校园让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独立的APP,学校专属平台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可根据学校的特色及需求进行平台二次开发,让学校的特色得到更好的展示应用。
    2、专属定制。学校客户端LOGO、闪屏、功能模块图标,功能模块的内容形式等均可根据学校本身的校园文化特色进行自定义的设置。
    3、一个软件多个功能。知校智慧校园是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OA办公、校园文化宣传建设、教育资讯、学生在线教育、家校沟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分为学生端和教师端,使用方便,功能齐全。
    三、一师一课是信息化推进的有效载体
    我校借助教育部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推动学校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活动中,我们得到了教育局领导和进修学校各领域专家的大力扶持和悉心指导,学校与区信息中心密切联系为教师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我们建设了专门的摄录教室,更新并增加了摄录设备,培训摄录教师多人,并为参加活动的课例统一制作片头。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历时3年的此项活动,我校131位教师全部参与至少一次,此过程促使学校信息技术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一)练就了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
    我校负责“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录制的教师团队,本着自发的热爱,经过市区的专业培训,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专研,成长为集摄录、剪辑、合成、刻录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
    (二)提升了每位教师的信息素养
    微课的制作是每一节“优课”的必备工作,教师们由之前对微课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熟能生巧,中间经历了自我的努力学习,同伴间的相互协作,学科间的取长补短,个体上的研究创新,三年间,每一位教师的信息素养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三)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教研形式
    在“优课”的推广阶段,我们借助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课”案例分享点评在线会客专栏,参与主题经验介绍,接受专家点评,开展在线交流,进行网络教研,校园里形成了“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 的教学应用环境。
    (四)积累了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
    每一轮活动中,我校面向区域推出的“优课”都建立在学校先行的评比基础上,因此,活动的参与面广泛。教师准备课例时,会查找大量素材,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生成更为优质的资源,充实到教研组的资源库中,成为学科所有教师的共享资源。
    四、信息加试是信息化普及的检测手段
    我校一直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足规定课时,保证信息课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7周课。学生统一到多媒体机房上课,教师认真备课,用心准备素材,精讲精练,确保学生每节课实际操作时间不少于25分钟(1节课40分钟)。
    初一初二的信息课主要是为学生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培养核心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而服务,学生经过两年基础、系统的学习,能够根据需要,恰当选择软件,熟练操作,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升入初三后,各学科均为中考学科,学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且信息技术学科又存在需要实际操作的局限性。因此,初三信息课授课教师更是提前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讲方法,在课堂上求高效,在课堂上出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近五年的中考信息技术加试中,我校均取得优秀率95%以上的好成绩。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中考信息技术加试中,我校的Excel模块(五个模块中最难、最体现学生能力的一个模块)得分率全区第一。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生的不懈努力,离不开老师的坚持付出。中考总复习时,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两级分化严重,且我校各班学生数较多,老师难以做到逐一解答,面面俱到。结合我校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学生互助氛围较好的情况,授课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内操作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帮助组内其他同学答疑;将中考每一小考点做成微课,放到网络共享中,学生有疑问时可以针对性的迅速浏览、学习;将每一次模拟考试的正确操作通过录屏软件制作成为小视频;将每次的习题分模块进行整理,方便学生分模块练习。
    临近中考前,主校两个机房对学生开放,学生分批自主练习,全体信息教师坚守机房,随时解答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今年是中考信息技术加试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后的考试,不仅更新了考试环境——操作系统,更新了考试模块,而且还添加了新软件的考查。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新的挑战。但坚信,在“我还能做得更好”这一工作信条的指引下,34中人会更加努力,再续辉煌!
    五、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班级的投影设备老化,维修费用过高;
    2、教师的信息化技能需要不断提升。
             

                                     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
                                        2017年9月7日
  • 三十四中
  • 2017
  • 加速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局
                               2017年9月

        沙河口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应用为先、装备完善,努力实现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十五年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夯实基础,强化应用,走内涵发展之路
    我区始终坚持硬件配备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与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相互促进的工作思路,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优化硬件建设,推进信息化基础发展
    1.硬件环境建设。
    2002至年今累计投入1.75亿元,用于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区生机比为7:1,师机比为1:1,建成了46家校园电视台,配备投影仪868套、实物展台1050套。2010年至今更新了带电子白板功能的触控电视900台,全区所有教学班级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到100%。各中小学均配备了自动录课系统,部分中学配备了数字化地理和数字化理化生实验室,部分小学配备了数字化科学实验室。
    2.网络升级改造。
    2017年2月起,为所有学校进行了50、100兆光纤扩容并配置流量监控设备,今年7月为全区中小学更新核心交换路由器。光纤升级改造项目解决了部分学校未接入教育网问题,改善了基层学校校园网阻塞的现状,提高了网络运行速度,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基础。
    3.设备配备管理。
    我区所有教育信息化设备配备,在招投标、设备安装、设备调拨、工程验收等环节,都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区有关规定。设备维护采用外包形式,建立有效的服务支持体系,学校报修响应时间不超过24小时,年均处理设备故障近5000 件次,集约式管理节省学校人力物力,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巡查制度,每学期教育局对学校至少进行一轮设备专项巡检。建立评价机制,对基层学校的设备使用率、完好率进行跟踪调查,量化考核结果并计入年终学校考评成绩。
    (二)创新软件应用,推动信息化内涵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我区把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上,注重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1.教学资源开发。
    我区从2006年开始积极探索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截止目前,共完成1-9年级全学科26万余项课程资源和个性化资源的开发。我区的教学资源库是全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分学科区级自主建设的资源库。精彩纷呈的教学资源吸引着全国教育同仁的目光,页面浏览量超过208万次。
    2015年始,我区在原有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上,在省内打造了第一个微课资源平台,该平台也是沙河口区教育民生工程中很重要的一项,可同时满足教育内网、外网的访问诉求,系统设置为公开浏览权限,满足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学习需求。目前已上传579个教学微课片段,开发出基于虚拟表现力的交互式物理实验资源61个、化学实验资源42个、数学自主学习微视频300多个。
        2.管理系统研发。
    我区自主开发了十余套管理应用平台,有管理扁平、节约成本、时间空间不受限等特点,推动了校间、区域教育管理高效规范发展。我区平台中的“教师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督导评估综合应用系统”、“责任区督学管理系统”已在大连市乃至全省其它县区得到推广和应用。
    3.平板电脑教学实验。
    2011年,我区选择3所学校、4个班级开展个性化学习实验,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台平板电脑,从学习模式、应用平台、应用资源、分析监测四个方面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一对一教学研究。同时开发了语文、数学和英语部分年段的课前、课堂、小组讨论及个性化问题等资源包。
    实验项目在推动教育教学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把更多的教学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了学生受益、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目标。
    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60 %的新建小学为例,经过两年的跟踪对比,从区内检测数据来看,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对比班7个分值。2014年9月至今,教师发表、获奖的各级论文达20余篇。各学科先后有15节课参加国家、省、市信息化比赛并全部获奖。学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一对一”数字环境与数学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顺利结题,2016年申报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移动学习平台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研究》获准立项。学校作为区内信息化应用典型在全区大会上做课。
    二、强基固本,优质高效,谋变革融合之计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正是我区正在积极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一)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我们对全区教师进行了“研训-运用-展示”三位一体的应用培训。两年来,聘请专家进行专项培训超过3万余人次,确保先进设备高效使用;推进“送训下校”活动,累计培训课时超过500小时,广泛开展的多媒体应用成果评选等竞赛活动10余次;与庄河、长兴岛建立三地教学联合体,我区发挥龙头作用,深入开展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应用培训,由单向输入逐步转向三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2012年为两地教师进行了3个批次、12个课时信息技术培训,共培训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400人,注册用户7700人。
       (二)深化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
    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提升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品质。“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区域资源统筹建设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于2011年12月结题,中央电教馆研究部领导对此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和《云技术下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先后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十二五”重点课题,其中《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研究》已于今年上交结题材料。
    (三)开展优课选拔助力教学实践
    积极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将此项工作视为教师实践教育与信息化融合的宝贵机会。教育局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强化部门协作,为该项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对该项工作的培训与把关,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在学校和教师创建“优课”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各学校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共同研讨,奠定了该项工作的人力基础。近三年共上传实录课2100余节,近两年获评市级优课261节、省优课154节、部级优课90节,获奖总数位于全市前列。
    三、不辍耕耘,天道酬勤,结事业蓬勃之果
    随着教育信息化融合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为学生教师发展提供助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应用,提升了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涌现出一批教学骨干,在学科教学领域建树颇丰。目前,师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已100%达到市级信息化实验校标准。师生参加各级电脑作品、机器人等信息技术大赛捷报频传。2014-2016年,我区师生在各级教学及应用大赛中,共有94人次获国家级奖项,180人次获省级奖项,在全市名列前茅。
        (二)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夯实基础
    十年来,区教育局连年获得大连市教育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一、二、三等奖,三次获得市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估第一名。先后5次在全国、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交流会上做经验介绍。2012年,我区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综合试点区”,我区教育网被评为“全国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2012年9月,2015年5月,我区两次代表大连市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2013年10月,在辽宁阜新举行的全省课堂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我区做为大连地区唯一发言单位做经验介绍,获得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2014年10月,我区获评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典型区,是大连市唯一被认定的区级单位。2016年3月,我区顺利通过了“全国教育信息化综合试点区”验收。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硬件建设亟需专项资金投入。由于中考计算机加试内容的改革和教材的变动,我区现有的部分计算机无法安装最新的微软操作系统,不能满足新教材和考试内容的要求,需要更换的计算机4000余台,更新资金约1800余万元;移动环境建设和校园智能管理系统是大连市“智慧校园”基础支撑环境建设项目,3年内市内区域要达到20%的智慧化校园的建设比率,我区共有学校51所,需配备建设移动环境和校园智能管理系统的学校为12所,所需资金约为800万元。以上两项约需2600余万元专项资金。
    2.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根据“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能力标准要求,目前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高,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对不足,如何提高干部、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成为挡在我们面前的必做题。我们将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培训,尤其是在移动环境下教师使用移动终端在内的多种设备的能力,力争实现考勤、图书借阅等全部智能化。
    3.软件开发还需加强。目前我们的资源和管理系统的开发虽已经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但是资源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尚有极大的空间,如何建设广覆盖的符合区情、校情、学情,贴近教师日常教学的资源和管理系统,是我们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建立教育无线网络环境。随着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和融合,学校的各项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工作越来越依赖良好的网络环境,而随着移动终端的接入和平板电脑教学的开展,无线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及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区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大区内学校的无线网络建设力度,制定三年计划,与“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接轨。


    2.建立智慧化校园。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大数据给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与挑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教育管理、思维方式、教学评估等无不受到大数据的影响。我区将有针对性的对日常教育教学、队伍管理、学生行为习惯、资源使用、校园安全等方面的大数据进行采集。同时建立涵盖智能考勤系统、借阅系统、资源应用系统等数据分析系统,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发展规划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决策依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成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推动力。我们将在市教育局的带领下,与全市教育同仁一道,共享实践经验与成果,共同打造现代优质的教育,更好地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为党的十九大献礼!
  • 沙河口区
  • 2017
  • 加强应用 融合创新 打造一流信息校园
    沙河口区中心小学
    2017年9月

    信息技术应用是现代教育腾飞的翅膀,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知识和学习的观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具有现代特征的学校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多年来,沙河口区中心小学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的努力下,不断向教育信息化迈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打造一流信息校园。
    一、加强基础建设,实现学校教师共进。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规范、设施完善以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一)制度保障,管理日趋完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在提高认识,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转变观念。我们坚持以信息环境建设为基础,以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为重点,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建立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目前,学校管理制度齐全,严守教学常规,开足课时,课时覆盖率、学科覆盖率、教师普及率均达标。
    (二)硬件投入,资源不断充实。
    近几年,区政府为我校投入100多万资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也自筹资金,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设施和升级改造工作,优化信息环境。我们对信息化环境进行全方位升级完善,学校网络光纤接入,教师、学生和家长均可登陆浏览学校网站。2013年11月,学校安装了自动录播系统,实现课程同步录播、上传、资源共享、家校互联等多项强大功能。
    目前,我校学生1342人,生机比7:1,师机比1:1,两个计算机教室向学生全天开放。34个班级实现班班通,配有电视触控一体机和实物展台。校园广播电视台配有齐全的采编播设备,兼具校园广播功能和电视直播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教学资源库的库存量超过3TB,学校图书室使用图书管理软件,实现了图书电子化管理。
    (三)软件开发,素养持续提升。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教师是关键,我们经历了教师从“为用而用”到“任我所用”的过程,用信息技术带动教育改革。近年来ipad、手机、微课也走进课堂。我们开展微课程制作培训,智能终端应用在课堂教学的培训,信息技术设备现在已经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探究教育改革的基本工具。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开展扎实有效的信息教育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我们积极派送教师参加各级培训, 100%的教师已完成中级培训。校内自主培训了制作演示文稿、电子表格应用、上网搜索下载材料、课件制作、微课制作、个人博客的使用、综合事务管理、电视触控一体机和交互式录播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100%的任课教师能熟练掌握以上基本技能,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打造数字校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我们通过搭建多层面的信息平台,建设多功能的应用模块,拓展多种服务功能,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我校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和亮点。
    (一)三通两平台,信息化建设新突破。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这是当前课改精神所大力提倡的。我们通过建设“三通两平台”网络环境,来支持这种个性化教学,支持以学为主的、互动的、研讨式教学。所谓“三通”,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近年来,我们更新学校网络,百兆宽带已经将整个学校链接;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我们建立了学校资源库,完善学校资源,深入到教学的每个过程,师生可以按需获取资源;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有教师的空间,班级有班级的空间,每个空间可以打通,管理、服务、教学、学习、教研、交流。努力实现“一班一空间,班班有特色”。所谓“两平台”,一个是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教学平台,一个是以信息为核心的管理平台。在教学平台建设上,以学科组为单位,每学期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等上传到资源库,为教师查阅资料提供方便。利用数据平台的分析管理,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教学策略。我校拥有“飞秋”办公应用系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分布式人事考评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充分发挥着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提高管理效能,实现全面无纸化办公。我们认为,加大“三通两平台”建设,使教室、课堂的概念,突破了传统的课桌、黑板、粉笔和教材的局限性,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一师一优课,学校教师共提升。
    学校借助一师一优课的信息化平台,让资源优势更加明显,全校共有60余人参与晒课活动,有3人获得部优,5人获得省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们充分地利用ipad、手机、微课等多种形式,运用多渠道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我们认为,通过引导教师共同利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果,自觉、自发地开发使用有效的资源,逐步形成涉及各个学科、内容广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联系的、系统性强、水平高的教育教学资源,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这些资源,被在广大范围使用、维护和更新,水平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精,突破传统的教育交流瓶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直接推动学校教师双提升。
    (三)校园新媒体,拓宽展示渠道。
    建设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家校沟通平台,探索利用新型网络社交平台为学生服务的方法,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结合在一起,搭建快速、便捷、准确、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增加了学校品牌竞争力。校园电视台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四)自动录播系统,网络教研常态化。
    自动录播系统,是通过现场采集授课人的影音、实况、讲义等,自动整合成与讲义同步的多媒体演示题材,具有完善的内容编辑、影音剪接、课程出版等功能。录制的内容可以上传到服务器,还可以发布到互联网。免除以前需花费大量时间、人力才能够完成的后期制作程序,是真正理想的网络课堂教材制作工具。教师在自己的课堂做到随上随录,课后回访,可以起到反思教学过程,修改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实现组内教师网络研讨,提高研修实效性。
    5、教学资源库,为课堂提供素材。
    学校成立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小组,由学校领导、任课教师、技术人员组成,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形成了教师提供素材,教导处整体把关,技术人员精心制作的工作流程。我们既注重资源库的不断更新,又注重教学资源库的质量,各年级都有相关负责人,并对上传资源有相关的要求。同时我们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归入资源库并与“飞秋”连接,科学、有序、方便、快捷。目前,我校资源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容量大,已经超过3TB。
    三、注重内涵发展,实现技术与课程共融。 
    教育现代化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诸多要素,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为优化教学过程、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保证,创造条件。
    (一)新技术应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伴随着网络平台功能的不断提升和教育教学资源的逐步丰富,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演示,用多媒体的形式变得轻而易举,比如危险的科学实验,数学公式探究过程;以信息技术方式展示,使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比如数学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在教学中,ipad和触控电视等信息技术设备进入教室,成为新一代教学的强大辅助工具,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产生了质的变化,生成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英语的课堂检测环节,学生在ipad上答题,答题情况随即通过网络上传到数据分析平台,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再比如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运用ipad模拟各种乐器,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实现互动式教学;体育课可以把学生的动作录下来,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纠正。总之,ipad的灵活应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了个性化学习方式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运用微课程,创新课程建设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课程也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学校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数据共享”的原则,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全学科开发微课程,建立微课程资源库,逐步形成学科体系,以“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创新应用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更加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要求我们更加明确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建立新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课程与教学,让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打造一流信息校园,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 中心小学
  • 2017
  • 建设信息化学校 培养全面发展学生 
    大连市第二十一中学
    2017年9月

    大连市第二十一中学始建于1936年,迄今已历经80 多个春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自2014年5月4日新校舍投入使用以来,学校信息化设备得到极大地改善,伴随着沙河口区创建国家教育强区的东风,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的信息化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积极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现将学校信息化工作做以汇报:
    一、不断加大投入,全面建设信息化校园
    2014年新教学楼投入使用以来,沙河口区教育局为我校配备了大量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并为每位教师配发一台笔记本电脑,学校每年拿出近万元,用于对信息化设备的维护和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培训。现如今,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管理均体现信息化数字化的特点。
    (一)软硬件建设前沿化
    1、学校有办公电脑75台、教师笔记本电脑93台、教室多媒体电脑25台、学生用电脑135台,生机比达到4:1,师机比达到1:2。实物展台27套,投影设备33套,触控电视29台.
    2、我校主控室、校园网络以及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录播室等专用教室及设备基本齐全。专用教室均已安装防盗报警系统。全校90个摄像头,对学校各个区域进行无死角覆盖监控。
        3、根据教育局统一要求,学校使用电信100兆光纤宽带,达到所有终端随时链接网络的要求,并远远超出“班班通”的要求。
        (二)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    
    1、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校各项管理的工作效率。依托软件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使学校各项管理信息更加及时,加快了业务办理速度。同时,可方便、快捷的自动产生各种报表,增加了管理数据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促进各项管理的规范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不规范、易出错等现实问题。
    2、信息化在各个方面促进了高效、有序的完成学校各项工作。学校的校产管理、财务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党务管理、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如财务管理系统、考勤系统、教师人事考评系统、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招考试系统、图书管理借阅系统、教学成绩统计分析系统等。
    3、通过“21中家校联系QQ群”、“21中教师办公微信群”、“21中党员教师微信群”、以及各个班级“家校联系微信群”的使用,让信息化交流和移动互联网沟通成为工作常态。
    二、不断完善制度,全面推动信息化应用
    学校不断完善信息化应用制度,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创建学科整合平台,通过培训和评比,促进信息化工作持续有效的推进。
    (一)信息化工作推进规范化
    1、学校注重管理,先后建立健全了《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计划》、《学校网管员职责》、《计算机房管理使用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常态。学校的少先队、团委、学生会、德育处等部门开展工作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与网络安全意识。
    2、学校开足开齐各个年级国家课程要求的计算机课。全校15个班级,每天多媒体使用率最多可达71.4%。计算机教室全天候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开放。学校坚持开设与网络信息有关的校本课程,很多学生通过校本课学会了多种技能。
    3、学校配置有3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有兼职网络管理员1名。计算机室、多媒体室、多功能教室、理化地生实验室均有专人负责。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人员能够认真履责,保证学校网络安全畅通、各个终端设备正常使用。
    4、每年初三计算机加试,我校学生通过率均达98%以上。
    (二)多媒体运用常态化
    1、为了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研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工作。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副校长以及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为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成员覆盖到每一个学科。
    2、自新校址回迁后,学校通过FTP校园局域网,汇总了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源,目前,教师在校园局域网里下载课件、教案、试卷已经成为习惯。同时把经过完善的教育资源再上传到FTP中自己的文件夹下,以供别人下载使用,形成了良性的资源循环和积累。
    三、不断加强评比,全面培养信息化人才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更新教育的思想教育观念,提高全体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不断地创设有关信息技术学习的机会,使广大教师在培训中受益、提高,并在各种评比、比赛中屡屡获奖。
    1、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到微课程的制作和评比中,让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校园里得以推广。
        2、积极参与信息科技与教师专业发展高端活动。近年来有30多名教师参与了相关培训,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进程。 
    3、学校教师全部通过国家计算机中级考试,对教室中配备的多媒体的操作比较熟练。在近三年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校有137人次参与晒课,并先后有4人获部级(国家级)优质课,11人获省级优质课。
    四、不断强化反思,全面促进信息化深度融合
    在信息化工程推进过程中,学校软硬件均有必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可以说,我们还需不断地“精准改进”。
    (一)存在问题
    1、虽然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已经达成共识,但是每一个教师个体对多媒体应用的熟练程度还有提高的空间。教师使用多媒体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学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还没有达到饱和,学生、教师对各种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还需学校创设平台。
    (二)努力方向
    1、加大学校多媒体设备功能资源的开发,同时通过规范的检查和正确的引领,达到提高使用率的目的。
    2、学校将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为教师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各种展示平台,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也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的催化剂。21中人将不遗余力的在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 二十一中
  • 2017
  • 求真务实 探索创新 以区域教育信息化
    助力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
    甘井子区教育局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甘井子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5所,教职工5592人,在校学生92256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已达51%。
    十三五以来,区委、区政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新型城市化、创新驱动为引擎,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协调、更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大连市“两先区”建设中担当主力。
    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为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区委、区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决策、优先投入、优先发展战略。2012年以来,先后通过了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验收,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15年,获评“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典范区”。
        近年来,甘井子区委、区政府始终致力于全区高水平、高品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公平、优质、特色发展。引导全区校长教师队伍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办家门口的好学校,使教育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渴望优质教育的孩子们。
    为此,甘井子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立足学校工作中“课堂教学”主阵地,从理念更新、协同创新、思维训练等角度进行了探索,初步构建了“互联网+课堂”的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甘井子模式”,努力探索出了“政府扶持,提供保障;顶层设计,搭建平台;统筹安排,组建队伍;多措并举,强化队伍;项目引领,高位发展;校企合作,提供支持”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努力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更深层次的融合,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奠定了基础。   
    一、优先投入,高标准建设学校信息化环境
    甘井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坚持“科教强区”战略,坚持对教育“优先决策,优先投入,优先发展”。近几年,为实现争创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工作目标,区政府累计投入近3亿元为全区高标准配备了自动录播教室、便携式采编播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动态视频展台等高端信息化设备。其中,近三年全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分别投入1250万元、400万元、2300万元。定期淘汰更新陈旧设备,仅以2017年为例,就投资1700万元为学校淘汰更新了触屏系统447套,动态视频展台349套,班级计算机460台,教师备课用机213台,学生机房4套。达到了师机比1:1,生机比7:1,所有教室实现“班班通”,其中,互动模式的“班班通”1860余套,并逐年增加自动录播教室和电子白板型班班通配备数量,夯实了学校信息化发展基础,改善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逐步缩小了校际间在硬件环境上的差距。
    根据大连市教育局和财政局文件要求,在甘井子区教育宽带网络扩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运营商签订扩网合同,根据在校生数量制定了200兆和100兆两个标准。现已投资了284万元完成包括全区中小学校在内的108条宽带网络扩容工作,其中,200兆72条,100兆36条。所有学校通过专网连接到甘井子区教育局机房,实现互联互通,为我区深入推进教育云工程,进一步开展校际联盟和集团化办学提供了网络环境保障。
      二、顶层设计,高水准搭建甘井子区教育云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教育云服务模式”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制定了区域“教育云工程”方案,并得到了专家的论证和认可。现已投资搭建了“甘井子区教育云”的技术支撑平台和底层基础架构,并自2014年起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完成教育云应用软件的工程,面对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不同群体开发了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疫情监测防控系统、责任督学系统、“教客·人人通”学习平台、“互动课堂”教学平台等,建设了校园网站群、班级主页、社区学习平台、新课标主题资源库、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根据区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及时完善改进平台功能,其中,2016年在原有网络教研系统的基础上,升级改版为现在的“教师教育网”。平台充分发挥了网络优势,克服了时空的障碍,教育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网站上搭建了教育动态、干部培训、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名优工作室、区本资源六大板块,其中名优工作室又细化为“名优校长带教工作室”、“名师带教工作室”、“名优班主任工作室”。教研员通过网络引领全区干部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干部教师培训、网络教研等工作,仅2017年上半年,全区已开展网络研修活动53次,上传各类资源6500份,三类“名优带教工作室”共创建研训活动25次,部分名优工作室的点击量近2万人次。同时,注重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截止目前云平台上已存储视频、文字和图片类资源总计达3T,并在逐渐增加。网站平台已为研训教师以及全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干部和教师开通空间账号,并且各空间互通,避免“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意义上 “三通两平台”的宏观设计目标。云计算模式的实施,不仅降低了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提高了扩展能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学校的运维压力。
    三、统筹安排,全方位组建教育信息化队伍
        区委、区政府依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要求,2013年正式成立了甘井子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为教育局下属独立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0人。信息中心负责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负责软硬件的使用培训和管理,指导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组织指导现代教育技术教科研及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设立专门的第三方企业维修站,实现了运维工程服务外包,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成立由区政府督导室、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组成的甘井子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实现区教育局全面负责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区政府督导室负责监督与评估,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与应用的“三位一体”的信息化运行管理模式。下设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推进办公室,地点在区教育局信息中心。所有学校相应成立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保证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能落到实处。
        四、多措并举, 持续提高教育信息化队伍水平
        为使我区教育信息化从以硬件建设为中心向信息化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转变,提高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根据“培训在先”的原则,每年均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采用集中培训、专家讲座、外出学习、到校指导、远程互动以及典型推动等方式分门别类组织了针对学校管理者、专业教师以及学科教师的多项培训。为保障培训任务的完成,每年从全区教师队伍建设5000万专项资金中拨付一部分专项经费用于信息化的相关培训。近几年来,无论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还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转变和提升,我区也涌现出一批专家型的校长和教师,他们在区内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多次受邀到外省市讲座,其中,华西小学在今年被教育部评为“网络空间人人通”的大连市唯一的国家级培训基地,将承担对全国骨干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任务。
    五、项目牵动,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高位发展
       “十二五”初期,在完成辽宁省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的研究》结题工作的同时,经过调研和申报,2012年我区又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签订了信息技术创新融合的实验项目协议,成为国家级课题《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实验区。研究团队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思维发展型课堂”研究为切入点,依托区域教育云平台中搭建的“教客·人人通”学习平台,为创新实践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专家开通空间账号,在项目专家组的引领下,创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按照试点先行、分批分次的顶层设计理念,实验规模从2012年的第一期三所小学的5个班级到2014年第二期十所小学的25个班级,目前已拓展至第三期34所小学的150余个实验班级。课题的立项与实施标志着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及高校专家教授的引领下高位发展。截至2017年7月,“教客•人人通”学习平台的网站访问量达1908万,发布个人日志52680 篇,积累课程资源42706个,参与课程讨论评论60余万次,此平台成为师生新课堂模式下学习交流的重要载体。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发现最初的学生机房授课模式,不论是电脑数量,还是教学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便利性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弊端,在广大师生的迫切需求下,在校园网络逐步升级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授课地点已由学生机房,逐步向普通教室过渡,构建了“教师端交互电子白板+学生终端+‘互动课堂’教学平台”的智慧课堂环境,传统课堂向“BYOD课堂”(自带设备进课堂)模式转变成效明显,目前,全区已经有100余个pad班级,并在逐年增加。博伦中学和红旗高中与“北京四中网校”合作,共同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也凸显,并在红旗高中和博伦中学召开了多次全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截止目前,博伦中学全校1352名学生全部参加课改研究。同时,为了让“智慧课堂”惠及更多学校教师和学生,现已投资249万元/年,在保障全区pad班级应用的基础上,又在全区中小学校的学生机房里安装了“互动课堂”平台,通过培训,引领各学校创新应用,让没有pad的师生也能受益,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辐射面正在各个学科中进一步扩大,并成为区域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流方向。
    生长在大数据时代的新一代学生,做为时代的“原住民”,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长大,不论是自身需求,还是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高阶思维能力已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这也与国家最新提出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吻合。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数字化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构性思维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等方面显著提升。比如,甘井子区鹏辉小学两个实验班的语文学科就是一个代表:二年二班在学期末看图写话中,作文成绩遥遥领先,作文A等率高出平行班40个百分点;同样,三年三班在期末检测中,作文A等率高出平行班48个百分点,这是学生们长期参与网络阅读、打写及评价的最直接结果。还有一些学校,校长与老师并不满足于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的常规融合,而是根据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和方向,自行开发设计更高层次的信息化融合模式。比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自2014年起,在“BYOD课堂”环境下开展“全脑阅读训练”课程研究,目前已升级至“全脑思维训练”4.0版,过程中科学利用记忆、阅读、思维规律,协调左右脑机能,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得到平衡发展,大脑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也是学校送给学生“对话”未来的成长福利。同时,实验班的学习模式也在逐步发生转变,学生个性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进一步成熟,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提供了丰富有效的学习载体。
    六、校企合作,以一流领先技术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
    甘井子区信息化的高水平、高品质地加速发展,除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外,还得益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近几年,我区通过多方考察、政府组织专家论证等环节,与专业公司建立了服务支持合作模式,探索政府购买运维服务和软件应用租赁服务新途径,呈现了未来教育购买社会服务的新方向。
    按照区教育局在统一云平台下应用、资源、数据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建设模式的理念,服务企业实现了教育云模式下的平台整合、资源整合、应用整合和技术整合,完成了甘井子区教育基础架构云、教育云平台、教育资源建设、教育云服务、教育云门户等基础架构,为下一步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近3年,在甘井子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累计投入平台及系统租赁费用近300万元。校企合作不单是体现在租赁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共建过程。每年都进行多次的学校、企业和区教育局三方在一起的研讨会。2017年上半年,大大小小的交流研讨会月均进行20余次,总计近百次。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教育部门负责引领牵动,学校提出学科需求,企业提供专业技术,甘井子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之路正是在这种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校企共谋、共建的交流与碰撞中协同探索前行。
    七、多措并举,全区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效果凸显
    通过平台搭建、项目牵动、专家引领、校际联动、校企合作等举措,甘井子区教育信息化在融合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13年甘井子区教育局被辽宁省电化教育馆评为“省电教系统先进单位”; 2013年甘井子区应邀参加了全国教育技术2013年年会,并在会议上发言; 2013年在甘井子区召开了信息化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现场会暨国家课题《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中期评估会,教育部、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权威专家莅临现场,并给与高度评价;2014年以信息化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甘井子模式”被编入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编写的《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2014》一书第二章前三节内容,全国发行;2014年甘井子区教育局应邀参加全国智慧教育峰会,并做经验交流;2015年,甘井子区在“全国首届教育信息化应用典范推选活动”中,荣获“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特别实践奖”,华西小学荣获“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先锋学校”称号。中国教育报以“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为题专版报道了甘井子区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经验。甘井子区教育局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荣获“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近五年,全区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信息化相关研究课题48项,撰写论文100余篇,在各类刊物发表文章36篇。全区教师参加相关比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44人次,省级67人次,市级126人次。全区共有200余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比赛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在全国已经进行的两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区无论是参加“晒课”的教师数,还是获奖人数,均居全市前列。特别是在中央电教馆举办的“2017年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我区获奖教师达80人,占全市半数以上,甘井子区广大教师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道路自信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在甘区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专家型校长和教师,仅以华西小学为例:
    校长:王利军,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现兼任中国教育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央电教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课程专家、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课程专家、辽宁省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专家库专家和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专家。
    近五年,华西小学教师有134多节电子白板课例、9节微课、36个数字教学案例、19个教学软件、38篇教学论文、一部微电影在国家级信息化比赛中获奖。学校先后接待全国各地专家同仁的参观考察45次,并承办了中央电教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场培训。干部、教师先后23次赴浙江、西藏、内蒙、吉林等外省市做报告并进行培训。学校获得了“大连市信息化工作实验学校”、“大连市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全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实验学校”、“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先锋学校”、 “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部分政策需要完善。目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比赛多数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实施,颁发的获奖证书也是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盖章,但此类证书在我市对于教师的评优评先等工作无效,影响了学校干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建议:完善现有的人事制度,认可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的各类证书,为我市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深入可持续开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学校缺乏专职的信息专干,现有信息专干均为兼职,一定程度影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议: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的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专干,可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承担干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校级培训;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引领全校师生应用;负责学校内部网络及设备的运维管理工作等。
    (三)社会和部分家长对学生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学习的理解“误区”,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拓展造成阻碍。
    建议:利用各种公众媒体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力度,让家长和社会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各位领导,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甘井子教育将紧跟时代步伐,紧扣区域教育“积极打造名优队伍,科学布局优质资源”建设主题,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融合创新,特色发展”为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强化举措,努力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格局,为全面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助力,为深入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甘井子方案。
  • 甘井子区
  • 2017
  • 推进智慧教育 成就智慧华西
            ——华西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实践

    华西小学始建于1995年,是大连市甘井子区一所普普通通的公办小学。近几年来,秉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慧教育受益者”的办学理念,努力创建智慧化的学习环境,打造学本的智慧课堂,培养创新的智慧教师,开发多元的智慧课程,形成了以云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信息化应用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化校园办学新特色。下面我仅从智慧课堂和智慧课程两方面谈谈我校的一些探索实践。
    一、依托多媒体环境,打造学本的智慧课堂
    近年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为教育发展带来的全新革命,我校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立足学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区域内率先开展了CIS语文课堂、电子书包课堂、同步课堂、翻转课堂、思维训练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CIS语文课堂
         在传统语文课堂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增加了拓展阅读和课堂打写两个环节。课堂上学生人手一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外阅读和话题写作,彼此之间分享交流,互动评价,形成了一个立体交互的成长空间。
        课堂上教师精讲慎讲,学生多读多写,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实验班的孩子一学期一本微作文集,记录了异彩纷呈的童年生活,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充分认可。
    (二)电子书包课堂
    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电子书包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我校提出让学生自带设备(BYOD)进行学习的设想,得到了家长的普遍支持。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了基于电子书包的数学翻转课堂、基于电子书包的CIS语文课堂、基于电子书包的英语自主学习课堂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电子书包系统以学情分析为核心, 以立体互动为关键, 以个性化辅导为重点,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场景,是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这种学习方式既是人机的互动,也是信息的互动,更是思维的互动。
    几年来,我校的电子书包课堂走进成都、长春、鄂尔多斯、酒泉、西藏等地,呈现了一节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电子书包课堂,做了精彩的专业培训和专题报告,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整合信息化资源,开发多元的校本课程
    在遵循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学校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建构出了智慧学生培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涉及二大课程板块、六大课程门类,60多门可选课程。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开辟多方位的学习生活领域。
    (一)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         
    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是我校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深度融合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我校教师自行编撰24本电子教材,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弘扬了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深刻诠释国学艺术的无限魅力。
    (二)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我校多元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板块,包括热转印、3D打印、数字美术、机器人等多个课程,是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中,学生温荃电子画作品《腌酸菜》荣获一等奖,在辽宁省机器人大赛中,我校于弋桐任宏达荣获一等奖。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中,我校10名学生荣获机器人大赛二等奖。
    我校被中国工信部电子学会和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授权考点”,“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培训点”。
    历经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实验学校”等诸多荣誉。先进的办学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辽宁教育》、《大连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有162节教学课例、38篇论文、42个数字故事、19个教学课件、11节微课、一部微电影在国家级各类大赛中获奖。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干部教师外出进行经验介绍41人次,信息化应用培训138次,552课时,累计5360人次。  
    在省信息技术骨干评选活动中,我校有四位老师当选。其中,学科融合骨干全省200人,大连市26人,我校有2人。专业技术骨干全省100人,大连市14人,我校有2人。
    日前,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32所学校作为国家“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大连甘井子区华西小学成功入选,成为辽宁省四所之一、大连市唯一一所国家级培训基地,将承担我国教育部的相关培训任务。
    伴随着今年改扩建工程的开工,学校软硬件环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我们今天正在实施的是智慧教育1.0,明天将朝着智慧教育2.0时代迈进。
  • 华西小学
  • 2017
  • 依托教育信息化,“翻出”幸福教育路
    ——大连博伦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汇报

    大连博伦中学,现有28个教学班级,学生1350余名。教职工92人,专任教师89人,其中本科学历70人,研究生20人。拥有高级教师47人,市区骨干教师18人,区品牌教师4人。多年来,我校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秉承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全力打造博伦的幸福教育之路。
    一、强化教育信息化意识,争做“幸福教育”的领路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大数据时代进入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刘延东副总理2012年9月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曾指出“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推广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校以董树金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坚定了加快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决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并制定了“以点带面,逐渐铺开”的工作方针。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校领导小组经过反复研究并与专家多次论证,决定与北京四中网校爱学平台合作,在逐步成型的“二三三八”教学模式研究中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以“翻转课堂”为研究课题,开启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践之旅。
    二、提升教育信息化素养,培养“幸福教育”的践行者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践行者、排头兵。为此,学校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
    (一)专家引领,奠定“信”的基础
    在推广“教育信息化”的初期,我们双管齐下,一方面董校长多次通过讲座、发放学习材料等方式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提高教师认识、培养教师参与意识;另一方面我校多次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理论培训。
    (二)学习取经,吸收“信”的理念
    1.鼓励教师学习,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我校在全区普及国家初级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我校教师参与区内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先后有35人通过了中级考试并获得了证书,占全校教师率为39%。
    2.以赛代训,加速教师成长。
    我校积极为教师提供相关平台,通过各种比赛加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近三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白板大赛”、“一师一优课”、省电教馆征文大赛等活动,先后有23人次获得奖项,其中获得部级奖项达8人次,省级5人次,市级3人次,区级7人次。
    在校内,每年一届的“博伦杯”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也已经成为青年教师的必考项目。
    3.教师“走出去”,经验“引进来”。
    我校先后派出近三十位教师到北京、山东、长春等地学习观摩“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课的制作技术、“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先行地区取经。
    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通过讲座、论坛、沙龙、汇报课等形式对全校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使信息技术理论和应用得以普及。
    (三)走出博伦,树立“信”的形象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在我校的逐渐推广应用,我校“翻转课堂”的研究不断深入,我校的实践成果也得到了兄弟学校、乃至其他省市教育同行的认可。
    从2016年开始,先后有金州101中学、博思中学、博雅中学等多所兄弟学校到我校参观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大连市英语教研员刘婧雯老师到我校下校调研期间,通过听评课、集备研讨等形式,对我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及“翻转课堂”的工作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我校英语教师在市区教研活动中做了翻转课堂教学的经验介绍。
    我校李虹老师作为我市“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代表到苏州送课,受到了与会同行的认可。
    2016年5月20日和12月13日,我校先后两次承办了“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全国主题研讨会。会上,范敏丽副校长对于我校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情况进行了介绍,九位教师在研讨会中进行了教学汇报展示及经验交流,获得了与会全国各地专家领导、教育同仁的一致认可。
    (四)科研助行,提升“信”的高度
    我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课题研究。其中国家级课题两项(《基于微课的学科导学模式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教学研究》)、市级课题一项,教研组集体结题相关省级课题一项(《点读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研究》),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也开始涉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推广的相关内容,这对于我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三、打造教育信息化课堂,构建“幸福教育”的主阵地
    我校在推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中,以“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借助爱学平台,打造幸福教育课堂。
    (一)以点带面,稳步“翻转”实践
    经过2014年的探索尝试,我校师生对于“翻转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实惠有了切实的体会,2015年9月开始我校在七八年级各班级中全面推进了“翻转课堂”,并先后在2016年9月开设了两个PAD实验班、2017年9月开设四个PAD班,进一步探索教育信息化与高效课堂的实践应用。
    我们先后为教师进行了三次全面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对学生与家长就平台使用和小组合作模式进行了多次培训。并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促进家校共同学习成长。
    对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我们力争扎实有效,不求速度,但求质量。
    我们多次邀请了北京四中网校的老师到校进行课例示范,使得我校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具体操作方面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学校内部,我们采取“骨干引领、全员参与”的方式,所有学生和中考学科教师都参与了进来。
    每学期骨干教师 “翻转课堂”示范课每人2节(示范课1节、复习引路课1节),全校教师上“翻转课堂”研讨课累计可达40余节,随着我们对“翻转课堂”实践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师生从教育信息化的推广中受益。
    通过教师、学生在每次“翻转课堂”后的反思,我们不断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努力使“翻转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学、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
    (二)聚沙成塔,凝聚“翻转”智慧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任何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仅是建立在先进经验的汲取,更在于集体的智慧、教师在互助、碰撞中产生的智慧火花。这种火花来自“北京四中网校”老师在教学形式、教学流程与我们的研讨;这种火花来自集备中教师对于“翻转课堂”提高教学实效的研讨;这种火花来于年轻教师对于老教师技术上的帮助,老教师对于年经教师知识把握的指导。
    (三)平台助力,提高作业有效性
    1.作业布置具体化。
    借助爱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看视频、微课的方式学习,完成相应的作业,使学习更有体系、可预习、可检测,形式也更多样;学生在一次作业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平台反馈进行二次作业布置,作业布置更有针对性。
    2.作业完成多样性。
    借助爱学平台,学生作业可以在平台上完成,也可以在书本上批注上传照片,还可以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完成,呈现方式更多元。同时由于教师可以进行平台设置,学生只能在发帖后才能看到答案,也不用担心学生抄作业的现象发生。
    3.作业检查数据化。
    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手机、电脑进行作业批改;作业反馈可以更及时,平台自带催交功能,通过信息手段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率;可以直接得到学生的各题得分率、易错点等数据,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教师进行二次备课,矫正达标。
    (四)自我管理,培养高效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可以利用平台布置作业、组织测试、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在线教学、开展课后辅导、进行课外拓展、举办特色主题班会、开设选修课、学生预习、召开校园会议、讲座、进行家校沟通,循序渐进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过程。
    四、完善教育信息化设施,打造“幸福教育”的软硬件
    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是建设数学化校园的物质保证。我校近几年先后修建了电视台、改建了多媒体教室、完善了录播室,充实了校园网页,打造了“数字校园”工程。
    目前,教师电脑持有率100%,学生机178台,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机比。班级配有电子白板28块,专业教室配有投影仪3台,我校现在共有PAD实验班6个,有网络交换机8台、师生课堂使用PAD300余台。
    近三年我校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近30万,其中“网络平台”费用26万,其他硬件设施38000余元。
    五、直面教育信息化困惑,探索"幸福教育"的光明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中我们有疑惑,更有困难。
    1.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广中如何使老教师更好的跟上新形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2.由于我校所处地区家长构成比较复杂,层次差距较大,教育需求差别较大,如何更好地进行家校沟通,做好家长培训,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3.由于我校不少孩子家庭监管不力,如何确保信息化教育设备有效利用,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困境。
    虽然我们在推广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但是我们相信,教育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将克服困难、不遗余力、继续前行。


                                     大连博伦中学
                                   2017年9月7日
  • 博伦中学
  • 2017
  • 信息化让教育走上发展的“高速路”
    ——瓦房店市教育信息化情况汇报

    多年来,瓦房店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创新思路,立足于均衡和公平,加快推进我市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尤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是鼓励创新,全力打造,大大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瓦房店教育的基本概况
    目前我市有6所高中,31所初中,39所小学,28所村小,163所幼儿园。全市有中小学在校生61968人,包括高中8590人、初中17529人、小学35849人,另有在园幼儿16772人。
    二、瓦房店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基本情况
    瓦房店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大连市教育局正确领导和科学指导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资源积累,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到教育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为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目前已初见成效。
    (一)建立工作机构,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瓦房店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育信息化推进实施工作。各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配备了信息化专干教师,负责各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工作。
    (二)提高硬件配备,做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1.计算机配备情况。
    瓦房店市中小学校共计配备计算机1.2万余台,其中学生机7千余台,教师机5千余台,均达到了生机比7:1和师机比1:1的要求。2017年,我市又加大资金投入,为学校配备计算机840台。另外,大连财政局、教育局共同成立的“涉农地区办学条件改善项目库”,为我市信息化硬件配备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在大连市、瓦房店市政府两级财政的支持下,我市教育系统计算机将按需逐年升级更换,全力满足我市各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使用需求。
    2.“班班通”情况。
    目前,瓦房店市“班班通”工程通过三期招标工作,全市中小学已全面完成部署工作。2011年,第一期“班班通”工程招标采购了702套“白板+短焦投影+展台”模式“班班通”设备;2013年,第二期“班班通”工程招标采购了821套“白板+短焦投影+展台”式“班班通”设备;2016年,第三期“班班通”工程招标320台“触控一体机”式“班班通”设备。在“班班通”使用中,为了实现校内的资源达到共享目的,教育局举行了校内FTP资源服务搭建与使用的培训,让学校通过各教室“班班通”设备连接到学校自建FTP服务器,将教师的课件与资源实现简单的共享,与课堂使用结合起来,初步达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
    为进一步确保“班班通”正常运行,及时更换老化和损坏设备,今年计划新购置1500套触屏一体机,更换掉一期和二期的“班班通”设备,2018年将余下的未更新的全部更换为触屏一体机。
    3.“人人通”情况。
    目前,我市统一的“人人通”平台尚未建成,市级网络资源服务器中心、教育专网及教育云平台尚未建立。为了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加快教师对“人人通”空间的了解和使用,目前,我市在几所较大学校开展了“人人通”试点工作,利用学校自有的FTP服务器,让教师在校级网络空间开通“人人通”,并积极上传、更新优质教学资源,以实现分享和共同学习的目标。
    (三)优化网络环境,加快学校信息化进程
    2008年,瓦房店市中小学宽带全部铺设完成,瓦房店市内中小学及乡镇中心校以上单位网络带宽均为10M,农村村级小学校及幼儿园带宽达4M,瓦房店教育局的宽带目前已实现100%的接入率,达到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宽带接入达100%的要求。随着光改工程实施,瓦房店市的所有宽带均改为光纤宽带,这为瓦房店市的后期光纤升级扩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信息化教育质量
    目前,我市共有信息技术教师194人。信息技术教师是实现学科教学融合的中坚力量,让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的结合才能让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之中。瓦房店市近两年已通过教师招聘时的政策倾斜,每年按一定比例加大信息技术教师招聘数量,尤其是涉农地区的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面开展瓦房店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6年,全面完成了全市市内中小学教师全员的线上及线下培训,合格率达100%。2017年上半年,已完成涉农地区2538名教师的线上培训,合格率达99.87%,线下培训将于2018年初全面完成。我市全部教师均通过了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初级培训,考核合格率100%。每年均有三百余名教师参加中级培训,考核平均合格率87%。积极参加大连市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培训,经过9个班次的培训,我市共有50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分别通过了摄录编培训、网络安全培训、APP开发培训。
    (五)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学校信息化教育内容
    为培养学生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我市开展了瓦房店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小学生机器人运动会、中小学生网络征文、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论文评选、教师说课大赛、教师微课比赛、讲台之星评选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中使用信息化设备、提高信息化运用能力、培养信息化思维方式,以活动促应用、以活动推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参加大连市相关比赛和活动,学习其他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促进我市学生、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升,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奖率逐年提高。近三年,我市学生、教师参与的大连市级以上的各类比赛、评选,累计获奖人次达800余人次。
    (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成果丰硕
    我市各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广泛,课堂中大量使用多媒体音视频技术,促进了教学应用。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4-2015年度,我市共计109所学校1460名教师参加晒课、评课,共晒课1487节。经过全国网络评选,我市产生了部级优质课22节,省级优质课55节,市级优质课110节,县级优质课188节。
    2015-2016年度,我市共计86所学校2138名教师参加晒课、评课,共晒课2167节。经过全国网络评选,我市产生了部级优质课38节,省级优质课78节,市级优质课215节,县级优质课501节。
    2016-2017年度活动正在组织开展中,各级单位全力以赴,争取取得更好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总体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宽带带宽标准已远不能达到教育教学与办公的要求,空中课堂、在线学习、资源下载互传等均不能正常传输数据,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工作发展;各学校计算机配置仍需加强;教学资源与应用软件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学科教师信息素养需要进一步培训和提升。 
    四、下一步打算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和大连市教育局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现状,今后我们将做以下两大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宽带扩容工程
    按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及《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辽教发[2013]110号)要求,为尽快实现地区班班通工程及宽带网络校校全面覆盖,结合“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异地同步课堂”等教育信息化项目,计划于2017年11月份前完成教育系统宽带升级工程。升级后的农村小学及幼儿园带宽将达到50M,中心校以上的学校带宽达将达到100M,12所大型学校及考点学校带宽将达到200M。随着网络带宽的全面升级,我们将全力建设瓦房店教育专网,同时将对1500余套一、二期班班通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二)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
    目前,我市教育系统仅有的网络平台是大连市建立的“大连智慧教育平台”,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平台中的管理和信息分享需求,我们计划开展“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
    “三通两平台”工程是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着眼未来教育发展长远需求,在理论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制定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
    计划于2020年建成“三通两平台”。建成后,瓦房店市将拥有独立的教育城域网,并拥有市级教育网络中心服务器组,上下行主出口两个,带宽各自达到1G。该平台将包含国家要求的“三通两平台”的全部功能,并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特色,逐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三通两平台”向上可以兼容国家及省级各级各类平台,完成相应功能;自身可以提供资源云平台精心资源分享和融合,还可以建立自主、特色的服务模块;向下可以服务学校,根据需求建立学校门户网站及特色管理平台。
    “三通两平台”在我市数据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库。这一数据平台一方面可以为全市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全程跟踪分析,及时向学生、教师、家长反馈成长过程中的情况,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全市教育情况相关数据,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我们将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应用和推广工作,加快瓦房店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促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将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迈进。
  • 瓦房店市
  • 2017
  • 瓦房店市第三十一初级中学
    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

    瓦房店市第三十一初级中学始建于1969年9月,伴随着如梭的岁月,一所落后的农村中学经历了日月的洗礼,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倾力支持和帮助,至今已形成一所占地面积18988平方米,拥有教学楼5160平方米,教师49人,学生287人,领导团结奋进,职工爱岗敬业,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充实的,让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的农村学校。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那就是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利平台。2005年,农远工程为瓦房店市第三十一初级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上级政府投资50余万元,为我校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远程教室。对此,广大师生充满了新奇与喜悦。老师们在好奇的基础上,增强了求知欲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摄取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多年来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及资金保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我校转入瓦房店市以来,上级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更是加大投入,有效的推动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到目前为止,上级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先后四次为我校师生提供了106台价值四十二点六余万元的计算机设备,先后两次为我校十七个教学班安装了“班班通”教学设备,投资二十一点三余万元。期间,还多次投入资金为这些设备进行维修检查。目前,我校共有远程教室一个,学生上课用多媒体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人手一机,教学楼内不同角度安装了监控摄像,监控室一个。确保了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其他相关负责人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实际, 建立了“行政与技术两条线管理”的共管机制。行政方面:从基础设施、支持服务两个方面进行管理;技术方面:从资源建设、教学应用、用户行为三个方面实现从网络平台到信息资源再到用户的全程监管。
    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员培养长效机制。本着“普及兼顾提高,应用兼顾开发”的原则,通过外出学习、全员短训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通过不同层次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目前,我校大部分教师可制作幻灯片,制作课件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及教师展现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
    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我们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是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育科研,鼓励支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充分运用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例如12999数学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大连智慧教育平台等网络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实施技术和课堂的整合。二是深入课堂,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组织教师上好公开课、示范课和研讨课,同时举办教育资源进课堂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利用典型课堂案例进行教学交流、研讨与反思等。
    学校优质的管理保障体系、先进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催生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丰硕成果。
    信息化建设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的个个领域,有效引领着学校发展。
    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师的备课资源,更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备课和上课的质量。2014年,我校姜明老师执教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课,在2014学年度辽宁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荣获优秀课例;沙飞老师获得瓦房店市此项活动优秀奖。同年,我校被授予瓦房店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四星级学校”。2015至2016学年度,姜明老师和李文生老师的课件获得大连市优秀课例;邢益顺等四名老师的课件被评为瓦房店市优秀课例。2016年9月,姜明老师被评为瓦房店市“课改创新之星”;2016年11月姜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2017年,在瓦房店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校教师全员参与,其中11人被推荐参与瓦市评比,参与率超过上级要求。同年,在农村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培训中,我校教师参与率百分之百,通过率百分之百,优秀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五。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不甘落后,踊跃参与,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我校历年来初三中考信息技术加试,在老师的精心指点和学生的努力学习下,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能够顺利通过。为我校中考取得好成绩打下良好基础。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按照原定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整合和建设各类信息系统,构建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整合。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和师生信息库建设,实现信息系统应用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按照以人为本,深化建设和应用管理。从而引领学校信息化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全力助推学校全面发展。 


                      瓦房店市第三十一初级中学
                                  2107年9月
  • 瓦房店三十一中
  • 2017
  • 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飞速发展
    瓦房店市瓦窝镇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让我们的生活快速便捷。像手机,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吃穿用玩一应俱全,我们在外购物可以不用现金,不用刷卡,直接手机微信支付,即便是到地摊上买几斤水果,也可以用手机解决。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教育教学当然也离不开信息技术。今天,各位大连市人大代表和各级领导光临我们学校,是对我们教育的关心,特别是对我们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种关心,我们非常感谢!下面,我就把我们瓦窝镇中心小学的基本情况和信息技术在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当中应用情况向各位代表和领导们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瓦窝镇是个人口相对较少的乡镇,我们的学校也是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这所学校从2010年起至今7年的时间里,经历三次变化,2010年,我们正式由普兰店市规划到瓦房店市,经历了属地划分的变迁;2013年,由于校舍危旧老化,破损严重,属于D级危房,瓦窝镇政府领导积极争取、多方筹措资金,投入1800万元对旧校舍原址拆除新建,我们经历了漂泊在外,借住中学学习生活的历程;2017年5月新建校舍竣工,2017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全体师生欢天喜地地回迁新校舍。同时,我们把不足百人的三所村级小学——王家小学、宝玉小学、瓦窝小学合并到中心小学,我们共同感受到四校合一,共迁新校的快乐。短短7年,在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怀下,我们的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建教学楼占地面积12000平,建筑面积5560平。学校拥有普通教室18个,专用教室13个,行政办公室和教师办公室11个,生活用房17间,满足了教育教学需求,新校舍宽敞明亮,美丽大气。教学设备高端先进、完善齐全。合并后的瓦窝镇中心小学共有45名教师,318名学生,14个教学班。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情况:
    在新校舍建设过程中,恰逢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我市积极推进的大好时机,瓦房店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育,把均衡发展的重心放在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而且一次性到位,从2014年至今,仅仅这三年,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瓦房店市教育局共投资280万元,为我们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其中触控一体机84万元,购买教师一体机电脑、高配置的学生电脑共56万元,学校网络建设,广播音响设备及一楼大厅LED大屏幕40万元,投资100万元为学校新建了录播教室、多媒体会议室。如今的瓦窝镇中心小学信息化教学设备先进,品种齐全,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100%,多媒体教室占学校所有教室比列100%,实现了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
    三、教育信息化在我校的应用经历了三个历程:
    1、2000年,初识电脑,我们练就了快速打字的本领。
    17年前,我们就接触了电脑,我校当时开展快速作文教学研究,自己编写了校本教材,因为学校经费紧张,拿不出印刷费,所以,我们就自己买电脑,自己打印装编,那时候老师们都想练练手,争先恐后地抢着打印教材。此后的几年里,教育局和地方政府先后为学校配备了25台电脑,我们建起了学生计算机室,学生上课学,老师课下用,掀起了学电脑用电脑的热潮,学校各种教学材料全部是电脑打印,老师们学会了打字,做表格,做课件,上网下载资料等信息技术,并应用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2、2011年,电子白板走进教室,信息化教学全面铺开。
    瓦房店市教育局共投资了28万元,先后两次为学校10个教室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并配备了24台电脑。教育局组织教师培训,如何使用,如何维护与管理。老师们兴奋不已,大胆尝试,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生活里。
    (1)信心技术在各个学科全面铺开。有了电子白板,每个老师都建立了教学资源库,老师们课前都会精心设计每一堂,做PPT课件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照相、录制视频,收集筛选课堂教学所需的教育资源, 积累储存优质资源,并与同伴共享。同时,老师们也在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让孩子们课前上网查找资料,提前预习,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爱学乐学,老师教得轻松愉快。
    (2)信息技术广泛用于校本研修当中,录课,嗮课,评课,研课,成了教学研究最便捷的手段之一。随着“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老师们由原来的怕录课到现在的主动录课,随时录课,喜欢上了录课,因为没有负担,更多的录课是为了自我教学反思,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改进,录课多了就选出优质的课,参与各级教学平优活动。
    (3)充分挖掘手机功能,让手机这种大众化的工具广泛应用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建立各种手机微信群,QQ群,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师生沟通,将学校的各项工作要求,工作情况随时发布到群里,让老师、学生、家长及时收看,及时反馈,及时交流。
    广泛使用手机里文件传输助手功能。教会老师使用手机电脑文件互换法,在电脑上下载微信电脑版软件登录电脑版微信,出现提示后在手机上确认登录:打开手机微信,出现windows微信登录确认,点击登录,微信中出现文件传输助手:以后打开这个文件传输助手,我们就可以随时将手机中的文件与电脑进行切换了。
    文件传输助手,可以让老师们随时随地将手机上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文本故事等,及时应用与课堂教学当中,应用与学生教育当中。同时它又是我们随时写文章,记录一天中的备忘事情的好帮手。
    3、2017年,新校舍的落成,信息设备的更新,开启了瓦窝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新时代。
    一楼大厅的LED大屏,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窗口,这块大屏及时将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以字幕,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向老师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教育。
    二楼带有WAIF的计算机教室不仅上信息课用,还要用于对学生开展各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活动。
    三楼的录播教室成了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孩子们展示才艺的主战场,录播教室实现了上课、录课,播放同步的功能。老师们常常是主动请缨,准备好一堂高质量的课,就要求带领学生到录播教室上课,录课不再需要架着几台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弄的老师紧张,孩子害怕,观摩也无需都集中到教室里去看,可以远程收看,省去很多人力物力,节省资源。
    四楼多功能会议室有三块LED大屏幕,灯光音响,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为学校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学校的最大特点是学生活动多,各种节日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校园艺术周活动,最美学生才艺展示活动等等。400多平的多功能会议室能容纳下全校学生,我们我们组织学生活动再也不用风吹日晒在室外进行了。
    所有的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都安装了触控一体机,无论年轻教师还是年老教师,只要是上课,就要用到触控一体机,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向高品质课堂迈进。
    如今,我们瓦窝镇中心小学,相比于其他农村小学可以说拥有了一流的校舍,一流的信息设备,我们也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打造出一流的教师队伍,努力使用好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努力方向:
    1、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2、加强对教学软件的深度开发和运用。
    3、培养专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
    4、继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最后,衷心感谢为新校舍建设,为给学校配备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而奔波劳碌,呕心沥血的瓦窝镇政府的领导和瓦房店市教育局的领导们,感谢各位人大代表的关心和关怀,请相信,我们的学校一定会越办越好的。谢谢大家!

                           瓦房店市瓦窝镇中心小学
                                 2017年9月7日


  • 瓦窝镇中心小学
  • 2017
  • 用信息化助推学校工作发展
     ——大连市第一中学信息化与学校工作创新应用工作汇报
    大连市第一中学
    (2017年9月2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连一中全体师生热烈欢迎大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领导和专家莅临一中指导工作。接下来,由我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情况,请予以指导。
    大连一中是一所建校近百年的老牌重点中学。学校始建于1922年,195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1978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几经变革,如今已发展成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大连市外语特色学校。全国、省市级各类奖项、种种殊荣,彰显了大连一中的物华天宝,地灵人杰!
    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近1100多人。在职教职工120人,其中正高职教师1人,特、高级教师97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6人,国家、省、市区级骨干教师89人次,全国优秀教师1人,大连名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7人,大连市优秀班主任14人,市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获得者各2人。全校教师锐意改革,务实求真,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学校实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实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开设德语、法语等第二外语课程,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着力提高外语水平,打造外语特色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15607㎡,建筑面积12700㎡,运动场地10000㎡,体育馆1000㎡。学校办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二个,音乐、美术教室各一个,现代信息技术教室二个,科技活动室、演播室、智能机器人活动室各一个,400个座位图书阅览馆一个,多功能会议室二个,学生食堂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同时,学校每间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有利条件。
    虽然我校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但要想在办学品质、教育内涵、教育竞争力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必须依托教育信息化作为强大的支撑,用教育信息化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人类已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需要我们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教育信息化。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根据大连市教育局对普通高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学校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发展构想,制定了“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途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学校在教育教学应用、教科研探索、学习型团队建设、校本培训、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信息化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校应用信息化的水平和效能,促进各项工作实现发展。下面,我将从三个大方面向各位汇报我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做法:
    第一方面:我们的做法
    一、构建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
        1、成立了以张校长为组长,书记和两位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大连一中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和督导学校教育信息工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序、高效推进。
    2、学校先后制定了《大连一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机房管理使用制度》《校园网络使用管理规定》《网络管理员职责规定》等规章制度,建立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评估制度,提高数字化的应用效率和效果。学校配置有2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聘用1名兼职网络管理员。总控室、计算机室、多功能教室均有专人负责。教育信息化设施管理人员能够认真履责,保证学校网络安全畅通、各个终端设备正常使用。
    二、加大现代化硬件投入。
      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学化校园的物质保证。我校近几年先后修建和改造了校园电视台、总控室、演播室、信息技术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体育馆、校园监控,充实了校园网页,努力打造“数字校园”环境。
      1、学校通过大连市教育城域网与互联网沟通,带宽100M。校园网络完全覆盖全校,校园无线网络也已覆盖教室教学区和办公教研区。校园内建有网控中心,配备有服务器4台,承担学校的校园网络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校园内网信息发布管理、文件资源管理,实现信息与教学资源校内各终端共享。
      2、学校所有教室全面布置安装了数字化教学系统,配备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投影仪、实物展台、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些信息化设备与传统的黑板有机结合起来,助力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每个班级配备了无线路由器,利用无线网络实现网络化师生互动。
      3、学校在办公室为每位教师配备安装了台式机电脑并接入互联网,师机比达到1:1,教师办公电脑和移动终端均采用固定IP地址、用户名和密码的上网方式,方便网络管理,有效提高了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网络打印机供各教研组共享使用,在杜绝了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办公效率。
      4、体育馆增设高清LED屏、灯光、音响等信息化设备,实现学生集会、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展示展演等多功能化。
      5、学校两个信息技术教室,每个教室都配备一台教师电脑机和60台学生电脑,配备了网络交换机,并设置了两个独立内网,有各自的IP地址,教师机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软件连接学生电脑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6、全校安装了144个红外摄像头基本覆盖了整个校园,确保了校园安全。
    三、加强教师培训,形成长效机制。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信息化。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和根本。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都是钱的问题,倒还不难解决,而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信息化,没有教师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关键,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也是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因此,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必然举措。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师观念
      引导教师进一步学习、领会相关课程改革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及《新课程标准》,提高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学习国内外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并恰当地运用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习,教师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2.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中,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为保证拥有一批水平高、能灵活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 
      首先,对各教研组中具备较高信息水平的、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些人既有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之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这些教师又能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在本教研组内进行各种信息技术培训,这就使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得以普及。
      其次,学校利用每学期教师上班至学生上课的时间,在五楼计算机教室对全体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的普及性的全员培训,科学规划,层次分明,按需开展,注重实效。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
      第三,推进专家“引进来”培训策略。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展前沿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先后几次邀请大连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大连市教育学院、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和部门的相关专家到校,为青年教师进行白板使用和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
      第四,实施“走出去”学习策略。为了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学会用信息技术引领教学改革的本领,学校组织教师代表赴广东东莞参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学习研讨班的学习。在为期5天的学习培训中,教师自备电脑,下载安装相关软件,在教授的引领下进行实操演练,不仅收获了理论上高屋建瓴的认识,更收获了实际应用的技术,收获颇丰。
      实践证明,对教师进行有层次的、以点带面式、全员参与的培训,有利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全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一线教师都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多人次在国家级、省市级课件资源制作评比中获奖。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白板、微课制作与应用等)比赛中获奖。
      3.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管理与指导,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
      坚持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统一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校本培训,以满足教师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强烈欲望。学校可通过组织培训、专题研讨、评课讲座、应用展示、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念逐步跟上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从而由观念的转化带动工作的发展,强有力地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在培训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积累经验,从培训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改进,形成了很多优质的培训教程和典型案例。对于这些教程、案例,我校进行统一整理,形成了城南校本培训经典教程和城南校本培训经典案例集。这些教程和案例集被全部放在了学校资源平台上,供教师随时学习,并辅以相应的专题板块供教师深度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 大连第一中学
  • 2017
  • 四、信息化与教学有机融合。
      第一,我校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教师备课、上课的常规要求,把教育信息技术水平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指标。
      第二,把教育信息化应用,纳入教学检查内容的必查项目。每学期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把资源整合,网络课件制作作为教案的重要指标;把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手段运用情况、效果,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纳入教学过程考核。对做得好的及时肯定;做得不足的及时查问情况,并予以引导;重视不够的及时谈话教育;考核结果和评优晋级挂钩。
      第三,定期开展“教学设计”的活动。通过青年教师培训和“师带徒”结对子等有效载体,学校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展示、网络课件评比、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要求青年教师全员参与,将教师提供的参展参评的课件刻录光盘收录档案馆并展示在校园网上,由学校组织评委进行评议,评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将评议结果与学期考核、教师评优佳钩。这不仅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展示与交流,起到较好地示范引导作用。
      第四、通过上公开课,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我校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范围内的课堂教学大奖赛。每个教研组在上好组内公开课,同课异构课的基础上推选1——2名教师参加全校范围内的教学比赛。学校制定详实的比赛评分标准,成立专门的听评课委员会,完备集中听课、赛课、评课、总结表彰等环节。在校级优质课评选细则中,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度作为重要指标写进评课标准中,其目的就是以赛课促提升。要求所有的公开课都要用好网络资源,将信息化应用的情况及效果纳入评价指标。课后评议中把资源整合、网络课件的制作、使用等情况作为评议、反思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一举措不仅起到引导教师重视运用教育技术手段,重视资源应用的作用,还促进了教师对资源有效整合,网络课件优化组合的能力。近几年,我校教师参加全国、三省四市、辽宁省、大连市等各种公开课比赛,有超过30位老师获得一二等奖。
        第五、通过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有效助推我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得以提升。近三年的优课名师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克服学校自身硬件落后不足等困难,主动与教育学院联系,聘请专业的录制团队为参赛教师录制高水平的课。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发动集体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思考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使用进而发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这一点上,老师们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的优课名师活动,我校教师的晒课数量不断提升,2017年超过85%;获评国家级、省级、市级优课数量稳步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六、以网络平台促使教学交流常态化。我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以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交流、网络培训和教育论坛活动,目前我校教师创建的网站、博客等个人网站已在同行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我校教师qq群“一中人”、“教研组长群”、“青年教师群”、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三个年级的qq群、微信群等教学交流也异常活跃,极大地便捷了沟通,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资源信息共享,提升了教学的凝聚力,增强了团队作战的能力。
    五、信息化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融合。
        信息化技术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我们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突出德育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研究信息化技术下的德育工作新特点,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更新德育观念,构建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化技术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开放性与交互性、趣味性与隐匿性、预见性与能动性等特点。
         (二)建立校园网络德育基地,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作用。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网络德育基地比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基地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德育工作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强。目前,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建立了一些网络德育基地:如血铸中华:http://www.china1840-1949.net.cn;民族魂:http://www.chinaspirit.net.cn;九一八网:http://www.china918.org/等都是很有特色且极具德育震撼力的优秀网站。学校还根据自身的特色、德育资源和优势,建立本校的网络德育基地。让学生在“建设”和“参观”基地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并接受教育。我校的网络德育基地开设“德育管理”和“学生活动”等栏目。“德育管理”下设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体育卫生、德育活动、学生天地等,学生活动下设学生会、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暨义工活动、研究型学习、科技创新活动、校园生活等。在每个栏目中都设置有互动的平台,来访者通过发贴子论坛等形式进行平等的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健康的网络世界中,自由驰聘,任意翱翔,感受网络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扬起了前进的风帆。这样真正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发挥了德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对引导学生正确上网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三)创新网络实践活动,在网络实践体验中成长。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令他们困惑的问题,当他们不愿意向父母、向老师倾诉时,这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和校园贴吧,给予学生发言讨论和展示的阵地。通过网络平台发帖子、创作稿件和录播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们有机会真诚倾诉,一吐为快。通过心灵对话,相互解答心中的疑难问题,最终使困扰自己的问题烟消云散。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来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需要知识共享,于是这些平台就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的需求,当哪个学生有解题的奇思妙想,有对解决问题的“金点子”等等,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使他们相互受到启发,把事情解决得更巧更妙。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校园公益广告设计比赛,开展节约水、电等能源,保护有益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等保护环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调查造成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的原因,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大量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消除污染的设想,研制消灭污染的仪器设备---达到了学生在自觉、愉悦、创新中学习环保知识的目的。
         (四)建立网络家长学校,架起教育孩子的桥梁。
         传统的德育网络是指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配合,产生教育合力的自发性组织。长期以来,由于联系不便,沟通不及时,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条件制约,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是很好。由于互联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的开放式德育立体网络的建立成为可能。而关键在于应首先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我校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在家长学校栏目中,可以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的发展动态等放到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平台中,让家长及时充分了解;也可以把学生的表现情况、成绩状况、个性特长、获奖情况等通过电子邮件、短信活微信告诉家长,及时配合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为家长提供了一系列成功教子的案例和方法,向家长们介绍新课改和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家长们在公众平台和微信群,可以讨论一些具体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出谋划策,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不足。
         (五)开展网络心理辅导,为学生健康发展导航。
         互联网的交互性与虚拟性优势、信息的及时性与丰富性优势为心理辅导开辟了新的渠道,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辅导环境,并避免了因学生个体的认识误区而产生的羞怯心理。目前,有很多相关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网站都很有特色,通过他们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对话交流,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坦率地对老师的教学提意见;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定时地发给学生一些邮件,指出他的缺点,对其提出希望和要求。当然,在节假日,师生之间可以群发邮件、电子贺卡,互送祝福,同学们会感到班主任、班集体是情感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另外可以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变化。指导学生克服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虚幻性、上瘾综合症;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因人机交往带来的人际交往障碍;指导学生克服因人机带来的过度的自我顷向与独立的个性;对上网成瘾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脱离“电脑人”,成为健康人。
         (六)发挥班主任作用,进一步增强网络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德育工作者习惯进行的德育,不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把道德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往往收效甚微。实际上,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网络德育中的作用,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一是要求班主任运用QQ和微信平台,建立“学生QQ群”“微信群”、“学生家长QQ群” “家长微信群” ,鼓励老师成为学生的“QQ好友”、“微信好友”,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便捷性,通过对话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创新德育工作途径。二是要求班主任建立自己的班级论坛。利用网络班级论坛召开网络班会和网络家长会,就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网上讨论和辩论,学生不管是以公开或隐匿的身份与教师交流,学生都可以敞开心扉,说真话、讲真事,不用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缩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距离,减少心理防卫。教师也可以通过匿名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辨明真伪,同时还可以以真实的身份主持班会,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心灵碰撞。
  • 大连第一中学
  • 2017
  • 六、夯实“校本课程”,寓教于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没有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谈不上学校教育信息化。学校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让网络数字技术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智能机器人”社团进一步深化。
      智能电脑机器人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进行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在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达到学习目的,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2005年开始,学校创办智能机器人社团。在信息技术邵顺治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系列活动。以任务型的活动方式为主,引导学生理清程序设计思路,编写程序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社团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完成各种任务,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重在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多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灭火、机器人足球等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获奖达30余项,被评为大连市优秀学生社团,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特长搭建了平台。随着机器人的更新换代,学校开始组织人员进一步整理完善机器人校本教材,补充多种比赛类型的机器人编程技巧的内容,并增设机器人比赛项目,如机器人擂台、机器人相扑、机器人舞蹈、工程机器人等,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提升教材质量。
      (二)“星空电视台”社团推陈出新。
      校园“星空电视台”作为一个由学生自发组建,学校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规范运作的学生电视台,近几年在信息技术大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大提升的背景下良性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为学生社团活动配备了专业的录播设备,可以同步实现录制、编辑、直播、收听收看全程目标。学生在朱军老师的指导下,从节目编排、播音录制、剪辑处理、同步播放收听等几个环节入手,运用其掌握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节目的录播任务,为广大师生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广播节目,丰富了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很多学生也在此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学校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主干力量,提升了信息素养,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展露头角。
      (三)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社团管理效率。
        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实现其在新形势下的跨越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推进社团管理信息化。
        1、 利用信息化,对社团基本资料进行集中管理。
        社团基本资料包括社团简介、工作活动安排、社团成员、社团各项管理制度、社团活动以及其它需要处理的信息,利用社团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团各种资料进行规范科学信息化管理,为社团与社团成员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团委之间搭建了快捷沟通桥梁。
        2、利用信息化,对社团活动进行管理。
        社团的主要工作就是定期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开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活动宣传准备、活动开展、活动总结评价。我校校园网络设施完善,在社团活动管理中,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对社团活动进行大力宣传,使社团活动成果得到更及时的展示。
        3、利用信息化,方便社团之间互相沟通,提高团委对社团管理的效率。
        由于社团的各项资料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社团的各种资料、社团活动计划安排等及时上网公布,便于查询,为社团成员了解社团、社团与社团之间互相了解提供了便捷路径,提升了管理的科学化,使社团的沟通工作顺畅高效,同时也方便学校团委对社团的管理与监督,提高校团委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能力和效率。
        4、利用信息化评价系统,促进社团自身建设。
    信息化管理对社团自身建设发挥重大作用。通过学生社团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我们能够及时对学生社团活动的计划、安排、活动过程情况等信息进行发布,方便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情况进行全面及时了解。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方式或构建网络评价系统,收集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的评价、建议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与处理,使社团能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知道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的诉求,促进社团下一次活动更好开展,促进社团朝健康良性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普遍性来看
        (一)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艰巨。
      包括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家长们在内,仍然有些人对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还存在偏差,依然用旧有观念、惯性思维来理解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在内涵把握上,仍然停留在建设层面,忽视应用导向,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信息化的本质要求。在建设方式上,更倾向于 “自己投入、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维护、自己使用”的传统模式,对借助社会或企业力量联合参建的创新意识理解不到位。
      (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还需进一步增强。
      从学校的层面看,或多或少存在着学校“上热”和个别老师“下冷”的不对称现象。
        (三)条件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
      在经费保障上,学校目前均未设置资金专项,使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经费瓶颈。在机构保障上,大部分学校尚未设置学校层面的信息中心,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推进,往往由副校长牵头,由教导处、科研室、总务处相关人员代为履职,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面临职能缺位。在制度保障上,上级部门并未出台明确的工作指导意见,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容易出现标准不一、重复建设等现象。
    二、从我校来看
    1、班级投影设备开始老化,学校维修费用过高。
    2、学校多功能厅2016年基建装修和信息化预埋完成后一直未配套信息化设备,现在还无法实现学校公开课、教师诊断课、全市学科教研活动、市级以上级别优质课大赛等功能。近年随着教育发展以及上级部门对教师一师一优课的要求更高也很具体,教师也有这方面强烈的要求。因此,学校计划将多功能厅进一步进行改造,增加音视频、灯光系统,实现录制、保存、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
    3、目前,优秀教育资源以及我校优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思想只能在他所任教的小范围里传播,受众面较小,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共享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更无法方便、快速的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保存、积累起来。学校计划将原有校园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系统升级重新整合,改标清系统为高清系统。教室、多功能厅、体育馆等处教育教学活动可任意组合在全校范围播放。
    4、学校计划将全校教室增设可视化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有序的整合来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基于网络来实现资源的无界限传递,将无形的资源与有型的设备统一兼顾管理,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络协作教研、名校网校、校务和教学管理。
    第三部分 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
      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最大的问题是观念陈旧。建议上级部门组织开展推进教育信息化主题宣讲活动,让教育信息化新观念新机制在教育系统内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广大教师中入脑入心。
      2.尽快出台教育信息化相关制度规范
      如学校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设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硬性制度要求、确定公用经费用于信息化的比例等。
      3.加大教师培训提升力度,除教育学院组织的教师研训活动之外,建议加大全员、骨干、青年教师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广大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4.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 大连第一中学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