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之一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郭龙江
发布时间:2017-12-01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禅宗思想渊源》是吴言生老师《禅学三书》里的一本,我买时只买了这一本,隔了一段时间方读,读来拍案惊绝,然后想找剩下两本《禅宗哲学象征》和《禅宗诗歌境界》时,已经售罄,于是只有买影印版的,以慰怅然之心。
           以前读历史,总有一种莫名的疑惑,就是四大文明古国唯有华夏诗书有继,传承不绝,其余如古巴比伦已灰飞烟灭,古印度古埃及也已“换了人间”,而且,与之相伴的,我们的文明是有“第二春”的,就是在秦汉第一帝国时期后,又有隋唐第二帝国的再一次强盛。后来,看到一个解释,就是一是中国幅员广阔,为魏晋时“衣冠南渡”,保留文明火种提供了回旋余地,这是从地理角度来解释;二是魏晋时佛教传入中国,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砥砺融合,激发起了中国文化深层次的变革和反思,而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禅宗,我最开始的了解来自中学时金庸武侠小说转载一段公案,六祖慧能“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一偈,其绝对层级的主观唯心主义,较神秀“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愿将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的不绝对不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无疑更充满思辩色彩和哲学魅力。
           读罢《禅宗思想渊源》,在眼前不禁展现出一幅历史文化的长卷。佛教传入中国,从“渐悟”转为“顿悟”,从向外在的佛祖寻求真理转为向自己的内心发掘生而有之的“佛性”,从思想上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逐渐融合,同出一源的。或者说,佛教传入中国,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后,产生了有别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也有别于一般意义汉传佛教的禅宗。如“师法自然”既是中国传统国画的艺术传承,又是中国哲学的柱石根基,既是儒家,更是道家的重要理念。而禅宗的“本来面目”超越时空,不受污染,纯洁、清净、永恒,正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哲学根源上圆融互通,交相辉映,互渗互浸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出“赤子婴儿”,庄子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焉”;到禅宗的《大乘起性论》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偈语中“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而王阳明说“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是儒道释三家在面对人生、意欲、本源、皈依等问题时,做出的共同选择——转向自己的内心,通过自问自省自觉,力图依托自己主观的精神世界,以“心”为原点为出发点又作为最后的收敛点和归宿,为世间万物和个人进退取舍提供哲学意义上的寄托和解释。所以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另一面,“穷”时 “独善其身”,行动上是“忘情于山水之间”,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力图回归本心,追求自性,达到自由和洒脱,这一点上禅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禅与士大夫,或者说禅与儒教,儒教经世济国,行圣人道,教化天下,治理国家;禅宗则是士大夫个人的情怀雅兴,是“心”的自得与清净,更是仕途失意时诗文应酬、纵情山水的心灵归处。此时的禅宗,已经不是礼佛恭严的原教旨意义的“佛教”,而是中国文化“心学”“心性”的一介分支了。
           禅宗还具有特别的革命意义。一是它的“呵佛骂祖”,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于自己的神祇都是非常尊敬的。原教旨意义上的佛教也是如此,但是禅宗以一种“呵佛骂祖”“佛头着粪”的革命态度兴起于神州大地,它用“佛性”代替佛,用“心”代替佛,用“道”代表佛,一定程度上甚至用否定经典否定偶像否定一切的极端方式,来强调修心,强调摆脱外在束缚,只求深入内在的“佛性”。二是它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甚至认为文字是束缚自我觉悟得到解脱的枷锁。最著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典故,禅宗的《五灯会元》里有,被疑是伪经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有,但从思想源流上,公认这是禅宗的主张。而且这个“拈花微笑”的故事,和其他类似的典故偈语公案,既有“不立文字”的神秘,又有“不可说不可解”的会心与玄奥,文字机锋又深得中国历代文人的喜欢,成为士大夫闲来无事脱离体力劳动范畴的一种思辩游戏。甚至往深处说,这是一种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的超越,由“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转向“呵佛骂祖”,“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这种从对文字的解放转入对经典的颠覆,从传教方式的神秘和革命转为对偶像的蔑视,其中的哲学含义值得玩味和体会。
            读书须读经典,读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谬误与不足。“不二法门”这个词,自己写文章时也经常用,一直以为是“没有别的法门”的意思,也就是“不具有”“第二路”的意思。读完本书,发现“不二法门”是“不思善,不思恶”,“不可二分”的超越相对、超越二分、超越简单对立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是高摄全局的整体的超越的俯视人世的“法眼”在静观着这世界云起云灭,花落花开,悲欢离合,世间百态。一读之后,始觉汗然,为自己的浅陋无知,又觉震撼,为禅宗的视界广大,气象万千。
           说到禅宗,还必须一提的是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禅诗以其文学性与禅理禅意,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光寒十四州”这样气魄的作者,竟然是一介诗僧,但这毕竟还只是贯休的晋见之作,算不上真正的禅诗。本书里转载了《五灯会元》里“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一读便忍不住惊绝。风吹竹叶,月映其影于阶上,清风习习,竹影微动,直似轻扫台阶,而尘不为所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的心在动”,让人不由想起这禅宗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而下句写冷月凄清下,月光直入深潭,水清冽以至于对月光似乎无遮无碍无痕,让人想起《红楼梦》中“冷月葬花魂”的清凄淡寒。而“诗佛”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都充塞着禅思禅意。此外,如“恒河沙数”“拈花微笑”“不二法门”“天女散花”等无数典故,都是禅宗或者说佛教对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学的贡献。
           禅宗是中国文人心底别样的情怀,也是我们每个人心底自然而然的亲切所在。作为无神论者,虽然对宗教并不信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它体会它,尤其是禅宗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它的境界它的美学它的情怀都值得我们去深深体会和感受。尤其是禅宗在涉及个人进退荣辱时那种得失随意一切随缘的豁达,对今天的我们尤其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从个人修养和心性境界看,都依然是值得我们击节相赞,身体力行的一种态度。所以,多了解一些禅宗,读一读吴言生老师的《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诗歌境界》《禅宗哲学象征》,无疑是非常值得的。

  •            如来拈花自一笑
    ——读《禅宗思想渊源》有感
                        李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