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亦艺也,道之为艺”
胡小刚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 画亦艺道道之为艺
胡小刚
- 1975年9月生于江苏淮阴。1999年9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随王镛、邱振中诸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绘画, 2003年7月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同年攻读在职研究生,2005年研究生毕业。2009年调入北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年书法、文化部青年美术委员会委员、篆刻委员会委员。
(别署缶工 瓦缶)
胡小刚
- 1975年9月生于江苏淮阴。1999年9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3年7月毕业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2009年调入北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东校区。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年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年美术委员会委员。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简历
- 1995年 作品入展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1997年 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1997年 在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举办个人书画展览。1998年 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1999年 作品入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览。2000年 作品入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2000年 作品获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2001年 作品获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2002年 作品获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2002年 中央美术学院,韩国汉城大学美术学院交流展获“优秀奖”。
- 1995年 作品入展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1997年 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1997年 在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举办个人书画展览。1998年 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1999年 作品入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览。2000年 作品入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2000年 作品获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2001年 作品获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2002年 作品获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2002年 中央美术学院,韩国汉城大学美术学院交流展获“优秀奖”。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参展获奖
- 《书法报》《书法导报》《书画艺术》《中国书画报》《名家翰墨》等专业刊物。国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等专业机构收藏。
- 1995年 作品入展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1997年 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1997年 在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举办个人书画展览。1998年 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1999年 作品入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览。2000年 作品入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2000年 作品获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2001年 作品获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2002年 作品获中央美术学院在校生作品展“二等奖”。2002年 中央美术学院,韩国汉城大学美术学院交流展获“优秀奖”。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发表作品
胡小刚/山水画
- 《风帆幕归》
- 《翁费勒的塞纳河口》
- 《黄翠南山》
- 《云山半耸》
胡小刚/花鸟画
胡小刚/书法
- 《菜根谭》
苏轼诗(行草)
书法(一)
书法(二)
书法(三)
- 文/ 赵小来
- 「我眼中的胡小刚」
- 深秋的夜晚,我来到小刚的画室。虽然是相约好的见面,但其实没有所谓“事情”要商议。如往常一样,在香烟的袅袅朦胧里,我们的话题从漫无边际中展开。一边说话,小刚一边在功夫茶桌旁忙碌起来。眼看要入冬了,周围已不那么温暖,小刚却还只是穿着单薄的衣服,额角边似乎还微微有细汗渗出。我猜测一定是刚刚还在用功画画,等我到来的这段时间他必定是不会闲过的,零碎的时间他总有办法整理的很好,这种能力我是不及他的。看到满墙的画和书法我不免稍稍有些嫉妒,装作漫不经心的走过去查看画中的草率,我知道这是在偷偷找寻心里的平衡,但是这样的企图必然是落空的,我只好以不加赞赏来报复他给我的压力。小刚也终究没有请我评论一二,我轻舒一口气,也不知道他能否察觉到我瞬间的尴尬。正所谓“贼不走空”,我来一趟是不能不拿些东西走的。小刚书法和画中的一些技法和构思我是要刨根问底的抢夺到手的,每每问到紧要处小刚也会兴奋起来,坦诚的讲述他的想法和理解,这些都是亲身实践总结出的体会,对于我这个同学兼同行他从未保留,我可以说是受益良多。近几年小刚的画风,又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笔墨”欲凌“印象”而上了。具体地说便是所描绘物象的视觉特征,在他的画中更趋于淡化,精神性随之增强。另一方面,传统的书法性笔墨,则愈趋于浓,——仿佛笔墨自有了生命,渐渐凌驾于造型之上了。故这个阶段,画画对于小刚而言,已不仅是创造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寻求表达方式,它已内化于心灵,而成为一种可触动其形式之创造力的“触机”。如同对于文学的理解一样,绘画需要有对审美规律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因此,一位成熟的艺术家对于物象的塑造和表达绝不会仅仅停留在视觉范畴里。中国绘画的追求之一,便是以笔墨作自我之表达,至于所描绘的物象,对于小刚来说都多少只是借口了。《宣和画谱》云:“画亦艺也,进乎妙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中国的先哲们认为,宇宙的真理和具体到每个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它们的关系正如“明月印万川”,道理和规律是无所不在的。中医学用阴阳五行来直接阐述医理,同样,中国画学在阐述“哲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阐述画理。中国画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它的精神价值也就远远地超出了绘画本身,而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境界。我所了解的小刚是一个有哲学思考的人,从他口中说出的许多“道理”似乎与画有关,但往往也难与画画产生直线联系,这更多的是对于文化和生命的思考。事实上,不管是思考问题还是画画,小刚都是在使用辩证关系去状物写意,在画面上设置各种对立因素,然后设法把它们统一起来。这样,透过笔墨的运行,画面中所体现出来的就不仅是具体的物象或抽象的思想,同时还表现出了一种自然中物我合一的精神和情怀。小刚就是一个这样有“情怀”的人,对物对人都有鲜明好恶,认知必来自于亲身感悟,没有人云亦云,更不会妄自菲薄。时而谈到高兴处我们也要互相吹捧一番,过后细细回想,那是对志同道合的一种真情表达,虽略有夸张但绝非虚情假意。每每回味所论之事,于今后要走之路多有指引之益处。抬头看表,不知不觉中又已过深夜,几次欲起身告辞,总又被小刚劝下再坐。红茶、绿茶、普洱已换过几轮,往事、时事、技法、画论、宗教、理想……我和小刚谈话的轮廓经常是从抽象演变到具象,又不知觉的转回抽象,如果从半路听来一定不知所云。我享受在这样交谈中,庆幸着思想上的默契所带来的畅快,也期待着下一次的水好茶香时……2014年于北京南湖
- 想法和理解,这些都是亲身实践总结出的体会,对于我这个同学兼同行他从未保留,我可以说是受益良多。近几年小刚的画风,又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笔墨”欲凌“印象”而上了。具体地说便是所描绘物象的视觉特征,在他的画中更趋于淡化,精神性随之增强。另一方面,传统的书法性笔墨,则愈趋于浓,——仿佛笔墨自有了生命,渐渐凌驾于造型之上了。故这个阶段,画画对于小刚而言,已不仅是创造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寻求表达方式,它已内化于心灵,而成为一种可触动其形式之创造力的“触机”。如同对于文学的理解一样,绘画需要有对审美规律的哲学层面的思考。因此,一位成熟的艺术家对于物象的塑造和表达绝不会仅仅停留在视觉范畴里。中国绘画的追求之一,便是以笔墨作自我之表达,至于所描绘的物象,对于小刚来说都多少只是借口了。《宣和画谱》云:“画亦艺也,进乎妙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中国的先哲们认为,宇宙的真理和具体到每个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它们的关系正如“明月印万川”,道理和规律是无所不在的。中医学用阴阳五行来直接阐述医理,同样,中国画学在阐述“哲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阐述画理。中国画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它的精神价值也就远远地超出了绘画本身,而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境界。我所了解的小刚是一个有哲学思考的人,从他口中说出的许多“道理”似乎与画有关,但往往也难与画画产生直线联系,这更多的是对于文化和生命的思考。事实上,不管是思考问题还是画画,小刚都是在使用辩证关系去状物写意,在画面上设置各种对立因素,然后设法把它们统一起来。这样,透过笔墨的运行,画面中所体现出来的就不仅是具体的物象或抽象的思想,同时还表现出了一种自然中物我合一的精神和情怀。小刚就是一个这样有“情怀”的人,对物对人都有鲜明好恶,认知必来自于亲身感悟,没有人云亦云,更不会妄自菲薄。时而谈到高兴处我们也要互相吹捧一番,过后细细回想,那是对志同道合的一种真情表达,虽略有夸张但绝非虚情假意。每每回味所论之事,于今后要走之路多有指引之益处。抬头看表,不知不觉中又已过深夜,几次欲起身告辞,总又被小刚劝下再坐。红茶、绿茶、普洱已换过几轮,往事、时事、技法、画论、宗教、理想……我和小刚谈话的轮廓经常是从抽象演变到具象,又不知觉的转回抽象,如果从半路听来一定不知所云。我享受在这样交谈中,庆幸着思想上的默契所带来的畅快,也期待着下一次的水好茶香时……2014年于北京南湖
- 致的,它们的关系正如“明月印万川”,道理和规律是无所不在的。中医学用阴阳五行来直接阐述医理,同样,中国画学在阐述“哲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阐述画理。中国画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它的精神价值也就远远地超出了绘画本身,而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境界。我所了解的小刚是一个有哲学思考的人,从他口中说出的许多“道理”似乎与画有关,但往往也难与画画产生直线联系,这更多的是对于文化和生命的思考。事实上,不管是思考问题还是画画,小刚都是在使用辩证关系去状物写意,在画面上设置各种对立因素,然后设法把它们统一起来。这样,透过笔墨的运行,画面中所体现出来的就不仅是具体的物象或抽象的思想,同时还表现出了一种自然中物我合一的精神和情怀。小刚就是一个这样有“情怀”的人,对物对人都有鲜明好恶,认知必来自于亲身感悟,没有人云亦云,更不会妄自菲薄。时而谈到高兴处我们也要互相吹捧一番,过后细细回想,那是对志同道合的一种真情表达,虽略有夸张但绝非虚情假意。每每回味所论之事,于今后要走之路多有指引之益处。
- 抬头看表,不知不觉中又已过深夜,几次欲起身告辞,总又被小刚劝下再坐。红茶、绿茶、普洱已换过几轮,往事、时事、技法、画论、宗教、理想……我和小刚谈话的轮廓经常是从抽象演变到具象,又不知觉的转回抽象,如果从半路听来一定不知所云。我享受在这样交谈中,庆幸着思想上的默契所带来的畅快,也期待着下一次的水好茶香时……2014年于北京南湖
上海新复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