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32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1-10-11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32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2021年10月12日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第132期
  • 时习之
  • 学习路上
  • 省记协向全省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
  • 业务加油
  • 一线双创
  • 值班手记
  • 报道中人物称谓怎样使用才合适
  • 战“疫”长图战力为何MAX
    一次深情的“回眸”
  • 做必读、可读、耐读的新闻
    让报纸更有温度
    敬业专业 报道纷呈
    让直播更多地在线
  • 目录
  • 01
  • 学习路上
  •        10月9日,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全省新闻工作者发出倡议,号召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坚决抵制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等新闻违法违规行为,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以忠诚干净担当的铁肩膀担负好新时代的职责使命。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打假治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到一线去、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深入采访,调查研究,练就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 省记协向全省新闻工作者
    发出倡议
  • 返回目录
  •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3.坚持强化互联网思维,守牢网络传播主阵地,遵循网上网下一体化整治原则,既从网络上看现象找问题,更注重从现实中挖根源治根本,积极构建良好的网络传播秩序。
           4.坚持“自律”加“他律”的监管机制,对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认真自查自纠,严格“三审三校”,把牢新闻生产的各个关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5.坚持“见贤思齐”的进取精神,持续深入开展“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以全国、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坚定信念、崇高品质和职业操守,共同维护好江苏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传播秩序和舆论环境。
           来源:江苏记协     
  • 02
  • 值班手记
  •        这周(9月28日—10月2日)新闻宣传,主要围绕市委全会和国庆展开。固定动作多,对做好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次疫情防控带来了太多思考,于媒体而言,如何更好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做到篇篇精品、版版精彩,可能不太现实,但次优选择,提供更多必看、可看、耐看的报道,这样的追求是应该有的。
  • 毛建国
  • 做必读、可读、耐读的新闻
  •        所谓必读新闻,就是受众肯定读的新闻。形式创新、载体创新、技术创新,最终落脚到新闻传播上。无效的传播,就是无用的传播;脱离传播效果的创新,只是自欺欺人或者自娱自乐。版面做出来了,我们有没有自信,有几则读者必读的新闻或者版块?
           对于党报来说,发好必发稿件,是讲政治的基本体现。这周规定动作比较多。9月30日,头版一条总书记活动,其他都是全委会;10月1日的头版,总书记两条活动,本地领导7个活动;10月2日头版,4条领导活动,然后是贯彻全会精神稿件。连续三天的二版,都给了全委会。必发稿件有没有传播度?当然有。这是党报的巨大优势,并不是什么负担。正如疫情期间,一条条看似干巴巴的通告,都是流量的保证。但必发并不等于必读,在必发与必读之间划等号,对媒体人来说,可谓是永恒的命题。
           去年6月9日,盐城召开全市民生补短板工作会议。第二天,《盐阜大众报》头条刊发消息《市委市
  • 做必读新闻
  • 政府召开全市民生补短板工作会议——初心不忘 人民至上  在补齐民生短板中创造过硬成果》,二条位置刊发侧记《一枝一叶总关情》,并配发了一篇评论《定心入神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可以看到做足了新闻。
           当天的会议上,盐城市委书记戴源提到,如果中小学教室空调用电容量不够,要停掉属地街道、政府办公楼的电,给学校让路。这个点,《盐阜大众报》没有报道。中国青年报记者也参加了这个会,并且关注了这一点,据此写成新闻《盐城:政府机关用电要为中小学教室“让路”》,发在第二天的《中国青年报》头版。目前,这篇稿件入选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二等奖。两相对比,意味深长,估计每个条口记者都会感慨一句话:那些年错过的新闻奖。
           爆款,当然都是必读。有所遗憾的是,这周缺少几个真正的爆款。但有些新闻,乃至版面处理,还很不错。我们处理版面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主题来集纳新闻,以期打造亮点,形成叠加效应。第
  •        比必读新闻弱一点的,则是可读新闻。简单地解释,就是新闻可以一读,于记者而言,不只是为了“扒分”,于编辑而言,不至于只是填充版面,最起码稿件和版面出来了,不会索然无味、乏善可陈。出版界曾经流行过一句玩笑话,“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国家浪费纸”。一笑之余,值得深思。
           这周,具有可读性的新闻有很多。围绕市委全会,我们刊发了各县市区、功能区主要负责人的访谈。集团编委会一直强调报纸的思想性,理论评论是报纸思想性的重要组成,但不是唯一组成。好的领导访谈,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过个性、精彩的语言,把领导们的思想展现出来。个人觉得,《解
  • 做可读新闻
  • 十四届全运会在西安圆满闭幕,扬州选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编辑看到选题后,提前与记者联系,9月28日,在五版做了一个专题。29日,头版发了市区快速路北线通车的消息,5版围绕交通建设做了个整版。目的都是想打造几个“必读点”出来。
  • 放日报》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每次上海市委全会后,都有对各区领导的访谈,真的让人看到“火星冒冒”的。我们的访谈,需要增加访和谈的内容,要有真正的对话。
           市委全会一再强调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风反映作风,贯彻全会精神的报道,不能陷入就会议报道会议,应该更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报道各地各部门的创新想法、生动做法。
           9月29日,扬城各大影院复工。此前一天,记者对各大影院复工情况进行了采访。稿件完成情况很好,公众关注点基本都抓到了。当天版面处理也很不错,尤其是压题照,有大片感觉,给版面增色。第二天,不同条口的记者再次进行了探访。
           教育新闻也有热度。按照部署,10月8日,全市小学经验收合格的,将组织学生返校。9月28日的六版,发了三篇教育新闻,分班、双减、防疫,采访很扎实,有传播度。此后有一篇教育双减新闻,我们没发,除了版面紧张外,还因为稿件复述教育部文件比较多,而且有常识错误。教育部
  •        新闻是易碎品,但是,做新闻的人要有工匠精神,提供经受得住读者挑剔的目光,能够让读者反复阅读,读后还想读的新闻。编委会力抓新闻业务,强调新闻基本功,显然有着这方面的考虑。全媒体时代,提升报纸的竞争力,做耐读新闻是一个方向。
           围绕当前的报道重点,是可以出耐读新闻的。根据上级要求,加大对为民办实事的报道。来稿很多,但偏小偏碎,而且集中于社区。民生小事需要关注,但报道不能过于碎片化;社区新闻需要关注,但我们不是社区报,也不能所有记者都去当社区记者。围绕“为民办实事”,不妨打开视野,关注更多的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
           避免低级错误,这是做耐读新闻的基本前提。从来稿看,各种低级错误还不少。比如,标点符号
  • 做耐读新闻
  • 的“双减”,针对的是义务教育,可稿件却大讲特讲高中学校。       
  • 返回目录
  • 的使用错误,不少稿件都存在。有一些说法也要注意,比如疫情防控,这次市委全会定的调子是“夺取了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而不再是以前的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了。
           还有领导活动报道的规矩问题。八项规定,对领导活动有着严格要求。目前,有几位市领导兼任县市区工作,一些活动并不具有全市性,但也被当成市级层面工作来写了。有时不同条口几个记者分别传来稿件,有的都已经见报了,还有记者从其他条口传来稿件。一些部门会议,也写了某领导在会上提出要求。总编室要求领导活动写出新闻,非市领导活动当然更应该按新闻写。     
  •        图解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对大政方针、重要会议精神、大事件的解读中,让枯燥的数字、文字变得直观生动。在对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召开、全市中学生返校复学、市区快速路北线通车等重点新闻的报道中,编辑部发挥晚报特色,做好权威发布,在解读中求精炼,重图表,努力提升报道的传播力。
           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召开,头版“以赶考姿态奋进现代化新征程”制图统领,拎出奋战四季度之六大重点;三版“一图读懂”,传递给读者最准确的信
  • 图表思维,让新闻更好表达
  •        9月26日-10月2日这一周,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举行、全市中学生返校复学、市区快速路北线建成通车、国庆黄金周开启……《扬州晚报》紧扣重点,关注热点,贴近百姓,努力让报纸更有温度。
  • 邹亚琴
  • 让报纸更有温度
  • 息,以大事大处理的版面语言,最大提升传播力。
           中学生返校复学,需做好哪些准备?头版“返校这些事儿,划重点啦”,将健康监测、防疫物品、就餐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培训等相关要求,拎出干货进行图解,以时钟盘为底图的设计,使平面的文字产生立体的视觉效果。
           市区快速路北线建成通车,文字和摄影记者发回的报道内容多角度。有驾车体验“20分钟从翠岗路抵达高铁站”,有提醒“这些匝道口别走错”,还有进展“这三条路将可直通快速路”,做到了权威与服务兼具。头版的主图区,除了快速路北线鸟瞰图,还制作了线路走向示意图,三段快速路组成路段、节点互通,一目了然,传递信息更具象化。
           编辑在编稿及组版过程中,“图表化地思考”很重要,应该根据新闻价值,和版式联动,寻找机会运用信息制图,并鼓励记者也这样做。只有当采编和美编版式都把信息制图看作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信息制图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才能有助于新闻更充分地表达。     
  •        “为谁而写”,这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记者在采写稿件、编辑在组版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希望传递什么信息,而要具有读者思维,要考虑受众想要看到什么样的信息,即内心要有读者意识,找寻读者阅读习惯,不断调整报道视角,对接读者阅读兴趣。
           有用:读者读了管用。国庆黄金周,天气、出行、购票等信息读者较为关心。天气晴好为主“热力四射”,出行注意避开易堵路段,多趟增开列车经停扬州,景区节目单、大银幕菜单来了,“向往扬州”网红打卡地榜单发布,运河水上观光巴士及古运河水上游览线恢复运营,餐厅上新“秋季菜单”……一组热点贴身资讯成为报纸的主打,有权威发布,有记者探访,有效整合成专题版面,满足读者对新闻实用性的需求。黄金周期间,很多记者奔跑在路上,将触角伸向景区、餐饮、车站、重点工程、公园、医院等。有扫描式的探访报道,有疫
  • 读者思维,让新闻更有温度
  • 情防控的调查提醒,相关出行、出游以及就医等假日资讯,对市民比较实用。关于返校复学报道也是如此,有新学期这样“双减”、小学新生阳光分班的提前探营,更有专家老师们开出的“收心指南”,信息、服务比较全面,让家长们心中更有底,这也是实用新闻的价值魅力。国内要闻方面,新冠疫苗加强针谁先打?10月新规事关你的房子车子等,也是围绕热点和服务选用稿件。
           有力:读者觉得可信。“晚报调查”紧跟热点,注重舆论监督的实效性。西区圆通包裹多日停滞,市民反映较为集中。记者进行了多方调查,并联系圆通速递官方客服,对方承诺会在24小时内答复,调查报道贴近了市民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新闻追踪可追出影响力,也是赢得读者的杀手锏。首篇报道刊出后,记者继续追踪,“圆通快递为何停滞?”,调查点从收件转到寄件,并有驿站的回复和提醒。疫情防控常态化,快递外卖的配送与接收成为热点话题。快递和外卖能否进小区,接收安全吗?记者走访多个小区,调查比较全面,及时为市
  • 返回目录
  • 民释疑解惑。此外,餐饮业复工后迎来“招工潮”;手机防窥膜用了伤眼睛?有调查也有分析,体现了记者的发现力。类似这样的晚报调查介入社会热点,切中读者的关注点,给出了及时的解答,这样的新闻谁会拒绝呢?
           有情:读者觉得可亲。有温度的新闻,往往能打动人心。人物报道“生于斯长于斯从教于斯 他为乡村孩子点燃一盏明灯”,有细节、有场景、有感情,真实感人;近百幅老照片引发“回忆杀”,带读者重温扬城旧时光,亦承载着浓浓的情怀;高邮东方白鹳有了人工巢,也是记者持续关注的素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凡人传”关注的是一位罕见病患者的故事,读来给人以启发。寻亲故事《时隔61年兄弟喜相逢 还找到了老家的亲人》很传奇,道出了温暖背后的悲与喜。
           值得一提的还有,假日期间,“马上办”版面不停档,每天一个版,马上办记者奔波于大街小巷,无论是调查稿件还是琐碎民生,都能做到保质保量。
  •        9月27日—10月3日这一周,横跨国庆前夕和半个黄金周,既有节前的市委全会、快速路通车等大事,也有国庆假日的全景、盘点等。采编敬业专业,报道可圈可点。
  • 谢翠红
  • 敬业专业 报道纷呈
  •        9月28日上午,扬州城市建设史再添浓重一笔:快速路北线正式通车。与此同时,作为我市城区快速路环重要组成部分的运河快速路南段(城南快速路-文昌中路段),也于当天上午建成开通。恰
  • 快速路通车报道:探访全 服务足
  •        9月29日,中共扬州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在扬州召开。这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的一次重要会议,传递了哪些信息,提出了哪些要求,扬州将怎样干,发布及时刊发记者采写的会议报道,将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制作的融媒体产品少而精,发力准,包括《【市委全会·动图】 “赶考”新征程,扬州这样干!》《【市委全会·海报】全力以赴,跑出“加速度”》《【市委全会·句透】以赶考姿态奋进新征程》以及同期声视频《赶考新征程,扬州这样干》等,聚焦会议重点进行提炼解读,向读者精准传递全会精神。     
  • 市委全会融媒产品:少而精 发力准
  • 逢国庆前夕,这两段快速路的通车意义非凡,也备受市民关注。
           记者第一时间报道通车消息,《【视频】全长约20公里!刚刚,扬州三条快速路正式通车》《正式通车!文昌中路今起接上快速路》,还做足了相关的服务:《记者体验快速路:方便!从西到东畅行20分钟抵达高铁站》《今天开通的快速路北线怎么走?专家帮你指路了~》《快速路北线哪些匝道可上下》。
           快速路北线通车后,对市区交通的分流作用如何?国庆长假,记者再次探访,推出一组报道《夜晚的快速路什么模样?跟随记者的镜头看看》《【民生传送·视频】市民国庆出行新选择!这条新开通快速路你走过没?》《运河快速路文昌路以南段通车,分流作用明显》。
           北线通车后,大家都在期待润扬快速路早日建成通车。工程进展如何?《【视频】国庆假期,润扬快速路施工情况如何?记者探访……》;西区市民很关心润扬快速路通车后,怎么从最近的匝道上
  •        今年国庆黄金周有两大热点,让市民感受深刻,心潮澎湃。
           一是持续攀升的气温。已经10月了,为啥天气越过越热了?天气稿《34.3℃!假期余额不足,扬州“热力”不减》及时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了解释,并预报了未来几天天气走向,及时性、服务性强。
           另一大热点来自国庆黄金档电影《长津湖》。自9月30日上映以来,引发全民收看热潮。这样一部高热度的电影,本地媒体对电影本身、动态及市民反响的报道较为匮乏,比较遗憾。但是一篇落地报道《藏在电影<长津湖>里的历史,三个冰雕连其中一个来自“江都独立团”》,还原了扬州志愿军参与那场惨烈战斗的悲壮故事,值得一读。 
  • 国庆黄金周,“热”力四射
  • 高架、下隧道?《视频│润扬快速路几组匝道雏形展现,未来可以这样“上天入地”》。
           整组报道,体量大,战线长,探访全面,服务充足,体现了条口记者的专业与敬业。       
  •        “马上办”报道主要为读者维权,国庆期间机关职能部门休息,采访不到人,稿件怎么办?“马上办”团队紧急商议,从三个方面保证稿件供应:一是提前征集市民、游客关心的问题,进行长假探访,或采访相关部门、律师等;二是梳理发布报料后台线索,将有价值的线索提前安排给记者进行现场采访,为假期备稿;三、安排工作人员假期到岗,回复后台报料,并整理给“帮你问”栏目。
           长假期间,“马上办”记者一直奔波在路上,采写了一批硬核监督稿件,如《节假日停车乱象多,这些路段违停现象亟待整改》《莫名刺鼻异味引居民投诉,气味到底是哪来的?》《这里的绿化、水草疯长,居民盼修剪》《这突然冒出的房子不属于违建,原因是……》《市民建议被采纳,曲江公园增添实用休憩区》《过马路时总是提心吊
  • “马上办”国庆七日帮
  •        此外,聚焦出行服务,发布提前开通了《路况直播》,为市民、游客出行提供了即时资讯。
  • 返回目录
  • 胆,这些大车有人管吗?》《公园外围紧贴栏杆做生意?部门回应……》《准备假期兼职吗?这两个案例助您避免“入坑”》《城管出击整治,公园外围夜市摊“清零”》……既为市民办了实事,又充实了报道内容,为记者们的敬业精神点赞。       
  •        手机视频直播脱胎于电视转播,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现已成为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重要传播手段,是公众号传播平台的一个有机补充。因其不受直播次数和时长的限制,更有着新闻发布的即时性、现场感,逐步引起新媒体人的追捧。     
  • 李文峰
  • 让直播更多地在线
  •        重大事件报道地方媒体如何介入?过去传统媒体都是采用央媒的稿件,新闻的时效性严重缺失,受众接收到的不少是旧闻,而不是新闻。
           在信息爆炸式呈现的现在,人们在社交中对“第一手资料”的需求旺盛,独占式新闻资讯,会在社交中成为话题引导者。那么,地方新媒体怎么才能打破区域的限制和信息滞后的局限?利用视频号直接转播央媒或地方媒体的新闻现场,成为地方新媒体平台进行增值服务的重要手段。
  • 重大事件
    利用视频号转播
    满足受众对最新资讯的独占欲
  •        面对这一传播趋势,如何造就一个不同于网红直播室的热门新闻直播号?这已成为新媒体人当下的必答题。
           前一段时间尤其是在疫情后恢复常态以来,晚报微信平台重点就两种形式的直播进行了尝试,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     
  •        抖音、快手、视频号三个平台均适合直播,但
  • 身边事件
    选择适合平台直播
    借给受众一双现场“直击”的眼睛
  •        国庆前,我们就转播了央视关于珠海国际航展的直播,给晚报新媒体用户送上了一份及时视觉大餐。飞行表演的全程直播,吸引了2万用户同时在线,获得了近3万的点赞。这还是我们视频号用户只有1万多的情况下产生的传播效果。国庆天安门升旗有11万人在现场观看,我们的直播同样了吸引了1万多人参与。
           先前,我们连续关注的河南强降雨,每次都能吸引万人左右在线观看,其中郑州的直播吸引了1.6万人同时在线。
           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转播式直播常态化,力求做到“天天有直播”,培养起受众的观赏习惯,从而在公众号之外,让视频号在直播中异军突起。     
  • 本地新闻选择哪种平台直播很有讲究。
           服务性新闻一般针对本地受众,信息的有用性限制了传播面,所以这类新闻现场适合选择在视频号直播。而其他一般性新闻因为对传播对象没有适用的限制,适合在抖音和快手直播,因为这两个平台的粉丝较多,传播效果更好。
           国庆前,我们搞了三场直播,一个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现场的直播,一个是田家炳中学防疫演习直播,一个是汶河小学阳光分班直播。这三个直播传播对象的适用范围明显不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现场的直播,适用对象非常宽泛,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不同的关注点,所以我们选择在抖音平台直播,晚报抖音号有34万粉丝,当天直播两小时,有6万多人上线观看;田家炳中学防疫演习的受众适用性相对前者较弱,但对学校防疫状况关注的所有家长都能产生兴趣点,所以适用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扬州,我们仍然选择了抖音平台;汶河小学阳光分班,其受众适应范围较窄,主要是汶河家长或者对阳光分班感兴趣的受众,我们选择了视
  • 返回目录
  •        视频号因其完全开放性、即时互动性和自主掌控性,具备了公众号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如何发挥其与生俱来的优势,挖掘其巨大的成长空间?我觉得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转播式直播与自主式直播配合,实现平台直播“天天见”。前者可作为的空间更大。
           二、自主式直播一定要强化计划性,形成直播规律,让受众养成观看习惯。
           三、提升主播的综合素养,强化其摄像、现场采访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直播效果。
           四、每次自主式直播必先踩点、必有详案,强化对直播现场的预测和把控。     
  • 几点思考
  • 视频号平台,吸引了1.2万人次的观看。
           视频直播,让受众通过我们的镜头,实现了与现场主播同一视角,对现场进行全景式的观摩,强化了其身入现场的直观感受;再加上留言的开放,主播与受众的互动,更强化了其参与感。       
  • 03
  • 一线双创
  • ↑ ↑ ↑ 扫码观看↑ ↑ ↑
  •        长图作为新媒体传播的形式之一,以场景化、具体化的功能特点,让人一图读懂。短平快的节奏,区分新媒体的图文形式,能够迅速带动流量,有利于还原新闻事件、深度解析新闻创作。     
  • 于彬彬
  • 战“疫”长图
    战力为何MAX
  •        每天,扬州发布编辑部根据当天的宣传重点、疫情防控专题新闻发布会要点,第一时间确定主题,并立即安排制作,具有极强时效性和指导性。
           扬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各类通告及发布会的解读,政策性极强,是扬州发布战“疫”长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8月1日《外地朋友,扬州一定把你照顾好!》、8月4日《“有求必应、求助尽助”!扬州这样服务保障滞留外地人员》
  •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性强
  •        疫情期间,扬州发布共制作“战‘疫’长图”60多条,每天少则一条,多则数条,内容涉及政策解读、加油鼓劲、科普知识以及居家生活、心理疏导等。从传播效果看,扬州发布的战“疫”长图已然成为品牌,每次推出,阅读量都轻松过万,且被扬州各媒体争相转载。也因此被评为全媒体新闻中心8月创优作品。
           战“疫”长图战力为何MAX(最高的、最多的、最大极限的)?
  •        因为疫情期间的特殊性,公众有很多疑问需要权威解答。扬州发布敏锐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合。如7月30日的《怎么办?怎么办?你最焦虑的,这里有答案...》,则针对当时“扬州出现南京关联确诊病例,我还安全吗?为什么全员核酸检测结果还没出来?出入城为啥这么堵?小区管控,生活有困难怎么办?我急着到外地,怎么办?”等一系列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扬州发布长期以来一贯的表现,相当一部分政策类、解读类长图,是有关部门跳过消息发布的流程,而直接点名要求扬州发布制作。如8月9日《最专业心理援助热线,请转给需要的朋友!》、8月21日《@扬州人,就医的那些
  • 直面问题,指导性强
  •        每天的新闻发布,也是个新闻“富矿”。如8月2日《关爱滞留大学生,扬州正在紧急行动》、8月23日《清单已列好,扬州商场超市这样进行环境消毒》,都是编辑拿到一手资料后,立即安排制作。
  •        近期,“躺赢”一词走在风口浪尖。搁置其争议的一面,如何让用户“躺取”,是值得新闻客户端研究的问题。从传播效果来看,我们事前下了功夫的产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8月4日《扬州“宅家”族,送你最全信息服务手册》完全是编辑部从散布的各条消息中提取、制作而成,综合了停车、水电气、社保、银行、消费投诉等方方面面信息,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被各公众号争相转载。
           8月28日《你关心的问题,答案在这里!》综合了特殊时期,外地滞留人员返程、开学、就医、买药、扬州籍在外地就读学生离扬、“苏康码”由黄转绿等热点问题解答,仅扬州发布APP点击量就超12万。这是同城媒体的一个“同题作业”,扬州发布用了最笨的办法——把这些热点问题解答,制作成了一个个长图,这条报道其实是长图的合辑,
  • 方便读者,细致服务
  • 事儿,一图全看懂》。
  •        在长图制作方面,扬州发布编辑部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精力。每天的宣传重点,值班总监随时提示编辑部,第一时间布置任务;编辑部安排专人,紧盯每日新闻热点。制作方面,每天安排至少一个美编,把精力投放在制作长图;同时,根据需
  • 全力以赴,精心制作
  •        从疫情期间的操作来看,长图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非常明显:与消息相比,长图条理明晰,更利于阅读,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海报相比,它的内容更丰富,指导性更强;与视频相比,它的传播方式更灵活、阅读更方便。
           扬州发布多条长图被作为扬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公益短信,通过电信、移动等运营商向全市手机用户推送。扬州发布编辑部积极对接,每天向相关部门推荐,对点击量起到了相当大的提升作用。
  • 巧借外力,引导传播
  • 最后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 返回目录
  • 要,随时增加力量。可以说,长图制作覆盖24小时。多个长图是深夜接到任务后,立即行动的结果。
           60多条长图,条条精美;虽然同为抗疫主题,但各有特色,绝不雷同。美编们虽然每天都有被淘空的感觉,但仍不断地突破自我,在样式出新和色彩选择上不断创新。       
  •        在全媒体新闻中心7月创新作品榜上,扬州晚报7月1日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在列,这是对我们采编的鼓励。
           与同仁分享特刊出炉经过,也是自我总结提升的一次机会。
  • 桂国
  • 一次深情的“回眸”
  •        百转千回,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辉煌。2021年7月1日,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时刻,扬州晚报以什么报道形式对此进行呈现、铭记?这一问号,回旋于晚报人的脑海。
           凡事预则立,晚报总编室及早谋划,召集编辑、版式等部门骨干力量破题。在思想的碰撞中,思路不断明晰。
           方案决定,以建党百年“百炼成钢”为主题,
  • 采用珍贵历史照片“讲述”还原波澜壮阔的扬州百年,铭记扬州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
           扬州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扬州紧跟党的步伐,践行党的初心,取得了非凡成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在百年党史上,留下了自己坚实的足迹。那一张张历经风雨、血与战火洗礼的老照片,正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者、讲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就是历史,就是历史最佳的“代言人”。
           策略甫定,晚报编辑部门迅速与图片(会展)中心对接,拿到一手的图片、史料。在广泛掌握报道素材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图片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以大事件、重要节点为坐标,实现有机架构。
           浓墨重彩歌盛事,建党百年“百炼成钢”主题报道以时间为主线,共由6个版面组成。A1、A16百炼成钢(全景)、A3百折不挠(1921-1949)、A4百转千回(1949-1978)、A5百业俱兴(1978-2012)、A6百舸争流(2012至今)。
  • 返回目录
  •        封面、封底打通,“百”字串连百年、串起版面,一气呵成,大气磅礴。在版式上力求创新,以巨型“100”字样巧妙编排图文,形成视觉重心,彰显主题烘托情感。
           总的说来,这组主题报道视角真切、独特,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和时代意义。宛如一条光影“长廊”,可亲可感,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飞越时代,留下一次深情的“回眸”。       
  • 04
  • 业务加油
  •        现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常见“先生”“女士”的称谓,有时读起来感觉很怪。“女士”的称谓是从西方传来的;“先生”一词中国虽古已有之,但以前是专门用来称呼师长和有德望之人的,后来受西方文化影响,才扩展至所有男性,但这个扩展和“女士”一词一样,主要用于社交场合,属
  • 普通社会新闻中的人物称谓
    应符合传统习惯,避免使用尊称
  •        一般情况下,在新闻报道中描写人物,记者都会注意在肖像、行为、语言等细节方面做到符合人物身份、服务报道主题,让人物真实生动。而要做到人物的真实可信,除了以上各种细节,还有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恰当的人物称谓。
           报道中人物称谓怎样使用才合适?     
  • 报道中人物称谓
    怎样使用才合适
  • 于一种尊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市井里巷,还是田间地头,我国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动辄称呼他人为“先生”“女士”的习惯。
           “先生”“女士”尤其不该用于发生不文明行为的人身上。比如酒驾者、寻衅滋事者等,至于违法乱纪者更当禁用。不久前,北京某地法院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导致60余人被隔离观察的输入病例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有媒体公众号在报道这则消息时,标题是:“服药退烧、一路瞒报回国致63人隔离的黎女士,被判刑了!”不少人看了这个标题都觉得这里的“黎女士”三字很刺眼,原因很简单:将受到刑事处罚的罪犯冠以“女士”的尊称,有违正义良知。
           普通社会新闻中的当事人,如果不便使用真名,最简单最客观的莫过于在姓氏之后加个“某”字。如果是正面报道,可在姓氏后加上符合人物年龄、身份和中国传统习惯的称呼,如李大妈、王大爷、刘老师等等,比起“先生”“女士”之类的称谓,它们更贴近百姓、更接地气。
  •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化名的现象在近年越来越多见,“发明”化名,最初或许是源于对被报道者隐私的保护,尤其在负面报道或纠纷类报道中。事实上,对于负面新闻中的人物称谓,最常见的“姓氏+某”方式,既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也不构成对被报道者隐私的侵犯。而如今,化名还有被随意滥用于普通报道甚至正面报道中的趋势(甚至还有“化姓”的),这一做法让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真实是新闻的基石,何人(Who)作为其中一大要素,其真实也是新闻基石之一。如果人物是虚假的,受众就有理由怀疑报道中其他新闻要素和细节的真实性。所以,滥用化名会给新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虚构的人名也有悖新闻写作基本准则。至于在正面报道中使用化名,更应该杜绝。曾有篇报道写台风夜某处一房屋进水被淹,屋主一家被困,邻居出来帮忙救人,或许是该邻居要求别写出
  • 负面报道中的人物称谓
    应使用“姓氏+某”,杜绝使用化名
  •        进入网络时代,许多人都有网名,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人物名字,可不可以用网名呢?这要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与化名不同,网名是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的,对一些活跃于网络的人士来说,网名相当于第二个名字,在一定范围内为公众认可,但网名仍与真名实姓有别,故而在时政类等严肃题材中并不适用,但在文化休闲娱乐类题材的报道中,视情使用未尝不可。比如,在报道一位年轻的民间手作爱好者时,应采访对象要求使用了她的网名,理由是她身边的朋友都习惯叫她的网名,真名在朋友圏中知道的人反而不多。而且,她在送评作品上的署名也是网名,她的网名“潇潇”与普通的人名很接近,放在报道中读起来也不违和,就同意在报道中
  • 文娱休闲类题材
    可视情使用网名,应与内容相协调
  • 其名字,报道中给该邻居取了个化名。结果,有附近群众质疑说这里并无叫此名字的邻居,报上是在瞎编。滥用化名,把真新闻都变成了假新闻。
  •        在我们平常的称谓中,在某人的姓氏前加“小”字的,如小王、小李,属于一种昵称,一般只在熟人之间使用;而在姓氏前加“老”字的,如老赵、老钱,则含有尊重之意。这些称谓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与年龄有关。还有在名字之前加“阿”字的,如阿芳、阿刚,更属于亲友间的亲热叫法。此类称谓若出现在无关是非的新闻人物身上尚可,若对一些负面人物使用,必然影响报道要传递的思想的正确性和严肃性。曾读过一篇关于警方铲除一个犯罪团伙的报道,里面有个小偷年纪小,报道就称他“小王”;吸毒者年纪大,就
  • 报道中的称谓应保持客观中性
    慎用带感情色彩的称法
  • 以网名称呼她。 并不是文娱休闲类题材的人物都可使用网名,网名毕竟不正式,长篇报道的主要人物如果全文用网名称呼,会影响报道的严肃性和公信力。过于搞怪或文字过多的网名、有些经商人士常用商品或店铺名作网名,这些都不宜用到报道中。
  • 返回目录
  • 叫他“老李”;有些犯罪团伙成员之间彼此称呼“阿某”,报道也照单拿来使用,都有失妥当。 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决定了昵称等带感情色彩的称谓必须慎用。
           新闻报道的生命在于真实,能否吸引受众在于报道角度的选择和细节的挖掘,至于报道中涉及的人物称谓,应遵循真实简单的原则。只有客观、恰当、符合人物身份和情境的称谓,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准确、贴近受众。
           来源:传媒评论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