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寻宝大赛开始了!我为湛江文化遗产代言!
遍布雷州半岛的宝物等你来发现!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湛江日报社全媒发布中心出品
- 都说我大湛江物华天宝,人才济济,看谁与争锋!
- 湛江寻宝大赛开始啦!
- 收下这份寻宝地图,高手们出发吧!
- 戳令旗找线索!
- 点我返回
- 吴川泥塑在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吴川泥塑在本地俗称“泥鬼”,与飘色、花轿统称“吴川三绝”。吴川泥塑源于唐末宋初,原是当地陶工欢度节庆的手工技艺。工艺流程为塑,刻、捏、彩、饰,完成好的泥塑相当精美,色艳传神。
- 吴川泥塑
- 点我返回
- 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
- 吴川飘色源于清代,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东方的隐蔽艺术”,“色仔”多着古装,长长的衣服将支架遮盖,给人神秘感。内容多为群众喜闻乐见、老少熟悉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古代名臣、喜庆娱乐的内容为主,
- 吴川飘色
- 点我返回
- 以麻章区旧县村傩舞“考兵”为代表的湛江傩舞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湛江傩舞图腾崇拜祭祀仪式,是古代先民祭雷遣灾、祷神保平安的面具舞蹈,源于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民间驱疫逐鬼、祈福迎祥、祭祀仪典的一种面具舞。
- 旧县傩舞
- 点我返回
- 表演时鹰腹顶6米高杆,展翅冲天而上,技艺险难,扣人心弦。
- 廉江竹园舞鹰雄是一种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已有300多年历史,已列入广东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舞鹰雄”主要表演鹰与雄在一起嬉戏觅食,又常争斗、互不相让的过程。
- 廉江舞鹰雄
- 点我返回
- 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儿童结合而成,随着龙头昂首前进,远远望去,真是龙腾飞舞,从中可以看出舞者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和聪明才智,被誉为“东方一绝”。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东海岛人龙舞
- 点我返回
- 遂溪“游鱼”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因北坡镇老圩常患旱灾,当地百姓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遂用竹条砂纸包扎成鲤鱼形状,并在鱼腹装上蜡烛,寄寓“游‘鱼’带水、年年有余”。每年大年初三一过,老圩家家户户就开始备竹篾、做鱼灯。三百多年,代代相传,已列入湛江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遂溪游鱼
- 点我返回
- 湛江木偶戏是粤西地区木偶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广东杖头木偶戏的发源地之一,是融合表演、戏曲、雕刻艺术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湛江木偶戏主要流传于湛江市全境,其中以赤坎、吴川、遂溪、廉江等地最为广泛,主要是年例、诞期酬神还愿的一种习俗。
- 湛江木偶戏
- 点我返回
- 簕古龙是赤坎文章湾村特有的传统艺术,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广东省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簕古龙用原生态植物鲜簕古叶片组成龙身,鲜菠萝皮铺成龙鳞,橙子作龙眼,榕树气根作龙须,簕古果嵌成龙牙,活灵活现,是舞龙系列艺术的珍品。
- 文章湾村簕古龙
- 点我返回
- 遂溪是中国醒狮之乡,其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的南狮表演始于明清,200多年来,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威猛而惊险的舞狮成为人们克服恶劣环境的寄托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仪式。2007年,遂溪醒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遂溪醒狮
- 点我返回
- 雷州窑位于雷州半岛,是对雷州地区唐至清代窑址群的总称。宋元时期是雷州窑发展至顶峰的阶段,其产品主要有青釉、褐釉瓷器。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青釉釉下褐彩彩绘瓷器,其烧制年代为南宋至明早期,南宋晚期至元代是其工艺的巅峰阶段,明中期以后停烧,器物以罐、枕等最具代表性。
- 雷州窑
- 点我返回
- 雷州石狗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雕刻艺术,厚重的民俗文化底蕴,被誉为“南方兵马俑”。据不完全统计,仅雷州市内的石狗就有2万多个。雷州石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早在2004年,雷州石狗文化便被列入国家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2008年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雷州石狗
- 点我返回
- 徐闻,是古代历朝经略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南海疆城的前沿要地。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就设置徐闻县,并开辟徐闻港作为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官方史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汉代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徐闻古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