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07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17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07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2021年4月19日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第107期
  • 时习之
  • 他山之石
  • 新华社媒体融合尝试“揭榜挂帅”
  • 业务加油
  • 一线双创
  • 值班手记
  • 总编寄语
  • “引语”如何活用?
  • 一图胜千言
  • 主题宣传要多讲好故事
    逢大事出彩 把新闻写活
    让新闻价值“最大化”
    想做事 会做事 做成事
  • 创优出成果 努力再推进
    优秀作品是怎样“炼”成的
  • 目录

  • 总编寄语
  • 01
  •        2020年度江苏省好新闻(文字作品)评选近期在扬州举行并揭晓,集团成绩喜人,获奖作品数量、等级均创历史新高。创新创优出成果,我们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不足,继续苦练基本功,深入“走转改”,扎实推进采编质量再提升。
  • 周明涛
  • 创优出成果 努力再推进
  •        本届江苏省好新闻评选,在扬州主场,我们崭获了8个一等奖,主场之外在南京等地评了新闻版面、副刊等项目,我们也拿下了1个版面一等奖和1个副刊一等奖,副刊作品《一群扬州逆行者的生日故事》还被省记协推荐,报送中国新闻奖。
           这次评选成果体现出了我们的进步,获奖数量、获奖等级取得历史最高水平,更关键的是送评作品的总体质量、整体水平也很高,这是我们能够获得这么多奖项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析归因,除了主场优势,以及李总在“前线参战”的因素之外,首先,要归功于我们主创人员的付出,可以说凡是送评作品,作者都花了功夫、吃了辛苦,是很投入的,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第二,要归功于我们的编辑,稿件确保无差错,才拿得出手,这些稿件责任编辑是认认真真反复推敲修改的,有些甚至是重新写。最后,要归功于分管及值班总编、编委,对于重点稿件,相关领导和值班编
  • 看到进步:每个环节尽心尽力尽责
  •        省一级的奖项评选结束了,接下来更高的目标就是中国新闻奖。除了省记协向上推荐,还有其他报送渠道,包括个人自荐、单位他荐等。希望各位各显神通,积极报送,凡是二等奖以上的作品,要努力去自荐、他荐,十八般武艺都要用上。
           大家要自信。我们二等奖以上的作品是够条件的,是完全可以去自荐、他荐的。要提醒的是,高校他荐和个人自荐只能二选一。高校他荐有个好处,一旦被选中了,直接就进入决赛。而自荐,中国新闻奖评选办公室先要组织初评,淘汰一批,再进入技术评审,最后再进决赛。不过,如果没有十足把握,高校这条路不要轻易走,自荐也是条十分重要的渠道。
  • 继续跟进:各显神通,多渠道冲大奖
  • 委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与记者编辑一起,一段话一段话,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反复琢磨。
           正是因为这几个方面、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尽心尽力尽责,我们才取得了这样的进步,才有了这样丰硕的成果。       
  •        尽管今年取得大丰收,是历史性的收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迫切需要改进。
           我们最主要的薄弱环节、不足之处是:有高原缺高峰。我们还没有一篇作品能够让省记协的同志说一定要送出去,送出去一定能获大奖。这说明什么?缺高峰,缺“硬通货”。怎么改进?新闻发生时,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有反应,第一时间抓住新闻的硬核,第一时间出作品,而且是成熟的作品。
           这方面的教训很深刻。如:丈夫牺牲、军嫂隐瞒了儿子10年,是发生在扬州的新闻,由于我们第一时间没有抓住这个硬核,就错过了,等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一消息源是别人的,省广电总台的
  • 需要改进:正视不足,深入“走转改”
  •        评奖跟进工作,请新闻办负责,组织大家认真填表,其中推荐理由十分重要,还有自荐、他荐的时间和程序要注意,每个环节都要过细又过细。作者要认真填写,分管领导要认真把关,然后新闻办审核,到时候给我再看一下,单位盖章。     
  • 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说明,记者的新闻敏感性特别重要,敏感性不够,新闻稍纵即逝。牛过了河再拽尾巴,拽回头的可能性很小。再如,今年我们参评的五峰山大桥报道,也有类似的遗憾,虽然报道最终搞出来了,但由于一开始没重视、没去抓,当天下午才联系采访,结果只采访到了一个人。像这一类的报道,应该要采访一批人,包括攻关者、项目负责人以及相关的协作单位,没有一批人的采访,作品怎么能生动呢?夜里发现问题,已经没有办法再补充采访了。中国高铁、大桥、公路、港口的建设水平世界领先,凡是有突破的,那都是世界级的,一定是容易出新闻的。这是个新闻富矿,以后相关条口、相关部门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要再发生这种事情。
           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区域二部一位记者把2019年其他同志写的稿件,大量重复用到他的作品中。那天,其稿件本来准备做头条的,夜里被值班编辑一检索发现问题,赶紧撤销。这种事情居然也会发生?我跟新闻办讲,查实必须严肃处理,14日,
  • 返回目录
  • 集团编委会出了一份处罚决定,不仅罚款还要通报,部门要进一步批评教育,其他同志要引以为戒。 改进作风,要深入“走转改”。可以说每一篇优秀稿件都是“走转改”的成果,记者必须“走转改”,如果不到现场去,不跟新闻人物面对面沟通采访交流,写出来的作品哪来的现场感,除非是杜撰。杜撰的作风很恶劣,抄袭和杜撰都是不可容忍的。
           各级领导要带头带队“走转改”。这方面我们有好的传统。凡是领导带队“走转改”出来的作品,往往是精品力作,比如《金飞达逆风飞扬之谜解析》,省记协主席周跃敏、《传媒观察》主编沈志强在全省新闻界培训讲课时,一直把这个作品作为案例反复讲。
           总之,我们需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提升,把整体宣传质量、创新创优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争取一个更好的收成。     
  • 李峰
  •        4月6日到10日,2020年度江苏省好新闻(文字作品)评选在扬州举行。本次评选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专栏、重大主题策划六大项,全省80多家媒体400多件作品参评。
  • ——担任省好新闻评选评委的感悟
  • 优秀作品是怎样“炼”成的
  •        毫无疑问,硬核新闻有它的不可替代性,既有时代的前瞻性,也有唯一性。除个别作品是灵光乍现外,大多都是记者多年跟踪,一朝厚积薄发。
           一看这些一等奖稿件标题,你就感受到新闻的硬度:《苏陕对口帮扶协作迎来历史性时刻陕西所有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我省昨起统一人身损害赔偿城乡标准同命不同价从此成历史》《苏州在京发布全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以科学指标体系探索“苏州经验”》,这就是硬新闻的力量。     
  • 硬核新闻是永远的王炸
  •        扬报集团赢得“好收成”,其中一等奖作品8件,二三等奖作品各9件,获奖数量、等级位居送评单位前列。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最根本的还是靠作品说话,优秀作品是获奖的通行证。
           参与评审,感悟良多,主要讲讲一等奖作品给我们的启发。     
  •        无论是什么题材的新闻,要写好,故事、故事、还是故事。这次好作品评选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概无例外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参评作品中,抗疫题材多如牛毛,但徐州日报的作品《大年初三到村口,正月十七进家门——9名大货司机“居车隔离”14天》从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被一致公认推选一等奖。这是一篇700多字的
  • 优质的故事是永远的王牌
  •        重点要推荐一篇常州日报的消息《农村承包地近40年一律没有不动产权证的历史结束全国第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颁发》。这是一个重大的全国新闻,讲述了在农业农村领域改革走向世界的中国故事,常州是试点,意义十分重大。稿件多角度采访了省市相关部门、银行部门,用浅显通俗的话,把新闻事实讲清楚了,在全省、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记者紧盯相关的题材有6年。
           硬核新闻我们也有,但总体偏少,所以要具备“涵养”新闻的意识,在合适的时间点引爆它。
  • 消息,讲的是丰县大沙河镇的9名大货车司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离家不远的河堤上自觉隔离了14天。记者敏感地意识到这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的一个典型,他连线了这9个司机,连线了当地的干群,多线采访,而且文图并茂。文中写到“昨天下午3点,丰县大沙河镇六座楼村的9名大货司机,结束了自我隔离,离开生活了14天的大沙河河堤,在家人和乡亲的一片掌声中回了家。”接着交待背景,从1月22日到腊月二十八,这9名司机到浙江去进货,被困在了金华,然后一合计还是回去吧,年初三凌晨他们到了镇外。随后又用直接引语“‘虽然咱没到过疫区,可也是从外面回来的,咱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车队队长李念辉先开口了。‘是的,咱要对得起全村老小。’‘要不,咱先隔离几天再说。’9个大老爷们一致决定,在空旷的大沙河东大堤上把车停下。天刚亮,他们拨通了村党支部书记李清玲的电话:‘李书记,我们虽然没到过武汉,但还是决定自我隔离,请村里的老少爷们放心!’”然后乡亲们赶来了,整个一个现场描述,
  •        题材硬,故事硬,怎么表达出来呢?文字锤炼就是基于准确基础之上的优美表达。那些优秀作品,你还真找不到它的缺点,无论是语法、文字、标点等等。所以说,文字的锤炼、精心的写作,永远是王道。
           但在这次评选中,大家也发现一些通病。一是信源,消息来源来自于会议、文件的有点多,这类作品基本上奖次都很低。会议新闻,照搬会议材料,没有补充采访,没有故事,没有直接引语的,从来不会博得评委认同。二是未来时的新闻多,就是将来会怎么样,大家对此类稿件也不“感冒”。还有一些缺乏现场,采访不够深入,通篇没有人物,没有画面,没有声音,作品品质大打折扣。
  • 文字的锤炼是永远的王道
  • 白描的手法,展开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优质的故事很多,比如连云港日报的一等奖作品《220个“红手印”再留“第一书记”》写得很好。通篇多个人物的采访,写作比较精巧。     
  • 返回目录
  • 这些通病都是我们平时一直强调要杜绝的,这也反过来说明,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一直倡导锤炼采访、写作基本功,质量再提升,业务大练兵,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
           在树立信心之外,也要自己问一下自己,如果离开了手机,离开了电脑,离开了百度,你还会不会采访?还能不能写作?
           以上粗浅感悟,与大家共勉。       
  • 值班手记
  • 02
  •        回顾值班一周的报道,宣传重心转向烟花三月旅游节,“4·18”预热报道有声有色,亮点突出;也存在一些需要提醒的问题,比如党史报道过于琐碎,新闻性弱;遇到突发事件,记者对接主动性有待提高等。
  • 谢翠红
  • 主题宣传要多讲好故事
  •        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开幕在即,扬州发布“4·18”预热报道持续升温。建立专题《2021“烟花三月”节》,除了常规报道外,重点突出了对今年“4·18”主会场的报道。
           其中,视频及航拍组图尤为亮眼,体现了记者的用心。如视频中心的《高大上!4k超清探“烟花三月”节开幕式主会场》,记者用4K镜头拍摄视频,从外而内,对运河大剧院进行了细致探访,全方位呈现给网友;记者张卓君的视频+组图报道《惊艳!夜幕下的扬州运河大剧院流光溢彩》,视频效果惊艳,令人难忘;记者张孔生的图文报道《看!扬州运河大剧院风景如画》,聚焦运河大剧院绿化景观及周边环境,绿树鲜花、假山亭廊,风景如画。
           为纪念烟花三月节二十周年,推出“盛事二十年 故乡一生情”——乡贤祝贺寄语系列主题视频,目前已出三期,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
  • “4·18”预热报道,有声有色、 亮点突出
  •        近来,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100周年的报道非常多,但是,质量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一方面,有的稿件不错,注重讲故事,有可读性。如《一本工作证背后的“忘年交”》,视角独特,95岁的史美鹤老人讲述了党的地下工作者黄福海的革命故事。
           还有“红色地名”专栏的一组报道不错,如《月塘地下交通站:抗战时期沟通淮南抗日根据地与江南的重要通道》《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拉开“东进序曲”大幕》《郭村保卫战纪念馆:打响东进序曲的关键之战》《三江营革命烈士纪念馆:攻克国民党军在江北的最后一个堡垒》等等。
  • 党史报道,要讲故事、杜绝琐碎
  • 工程院院士钱旭红;阮元后人、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江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选取的几位重磅人物,地位高、成就大,说得也很好。彰显了平台的影响力。       
  • 每篇讲述一个红色地名的位置、来历以及背后的故事、史料等,在建党百年之际,重温那些红色故事,很应景。
           另一方面,党史类报道也出现了琐碎的苗头,很多报道宣传性强、新闻性弱,甚至什么工作都和党史学习挂钩,生拉乱扯,很容易变成低级红、高级黑。
           举一例。近日收到一条记者来稿,标题为《一堂党史课,解决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老城区开接通燃气听证会 古城将告别煤气罐》,写的是14日上午,东关街道个园社区举行听证会,经社区居民举手表决,全票通过了接通燃气方案,古城将告别煤气罐的历史。新闻内容不错,但硬扯上党史学习教育,就很别扭。文中称“在党史教育活动中,个园社区意识到,应把党史教育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老城区接通燃气又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仿佛不开展党史学习,这事就不给群众办了,好好的新闻变味了。提醒大家注意一下。     
  • 返回目录
  •        原定4月8日晚8点进行的世园会明月湖大型无人机表演活动,因故未能如期进行,弄得编辑部很是被动。因为发布白天已发了记者写的活动预告,并且做好了直播准备。
           当晚一切准备就绪后,到了8点没有动静,8点30、9点,仍没有动静。编辑很着急,网友更着急。不少网友看了发布预告晚上专门赶去看表演,结果迟迟看不到,通过评论和微信质疑发布刊发假消息。编辑不断联系前方记者,直到9点40,组委会才发来延期通告。为了周知网友消除负面影响,编辑部没有贸然删除之前的预告消息,将延期通告单发后,同时加进了预告消息。
           这件事虽然责任不在我们,但是对平台造成了负面影响。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前后方,尤其是前方记者要主动和编辑沟通,便于及时回应网友关切。
  • 一点提醒:突发状况,前后方要加强沟通
  •       4月5日到4月11日一周值班,有三个强烈的感受:一是恰逢4月8日的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扬州日报》继续保持传统风格,逢大事必出彩;二是面对突发任务,日报采编团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三是一批主题性报道写得有料有趣。当然,有些业务上的问题,同样也需引起重视。
  • 嵇长青
  • 逢大事出彩 把新闻写活
  •        4月8日,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开幕。4月8日的日报怎么办?版面怎么呈现?早早向总编辑周总作了汇报。每逢大事必出彩。这是日报的办报传统,也是又一次检阅。
           《扬州,这样演绎世园之汇》,头版几乎拿出半版的篇幅给了这篇通讯。从卉看会、以会促“汇”、会中有“惠”,将扬州以举办世园会为契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民生福祉的办会理念尽情呈现。
           世园会的宣传,实际上是一个长线宣传的过程。从3月份开始,逐渐进入了沸点。报业集团动用全媒体资源,派出文字、摄影、视频等兵团式采访团队,对世园会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出现了不少精彩的亮点,比如市民逛会、“世园号”列车出发了、非遗进世园、世园效应催生旅游新热点、园中看世界风情各不同,等等,记者关注世园会、报道世园会,笔下有画面、文中有风景,令人感慨:文字报道也有文字之美。     
  • 兵团出击,盛会报道里有喜忧
  •        4月7日,参加盛会的领导、嘉宾们陆续抵扬。4月7日,拿出一份怎么样的《扬州日报》,连市领导都十分关注。市委常委、秘书长韩骅专程嘱咐报社集团领导,要在4月7日的《扬州日报》上呈现扬州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尤其是要展示去年以来,市委   
  • 思路一大变,天地宽几许
  •        当然,世园报道也有诸多遗憾。扬州世园会,是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举办的一次国际性盛会,彰显了中国体制的优越性;是扬州践行“两山”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窗口式展示;是扬州园艺技术、工匠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次盛会背后的深刻寓意,没有在相关报道中表达出来。另外,盛会来了不少嘉宾,包括一些驻华大使、领事和相关人员,这是推介中国、宣传扬州的难得好机会,遗憾地是,记者在相关专访中,由于事先设置议题不到位,没有很好地引导嘉宾去谈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暴露式”地让嘉宾夸谈扬州印象、城市感受,访谈不深入、议题太浅显。     
  • 市政府在主要领域高质量发展上的理念和扬州实践。
           4月6日晚11:20左右,周总来电传达市领导的办报指示,要求4月7日的头版不着痕迹、不加刻意地把扬州去年以来招商引资暨项目建设攻坚战、园区“二次创业”、推进技改强链扩链补链、基层社会治理等大会精神,在版面上得到呈现。
           这是一个突发的宣传要求,也是考验日报办报能力、办报水平的一次校检。当晚与总值班拾总商量,决定以现有栏上稿件为基础,重新进行编辑:将原三版广陵区按照行业分成4个招商组展开招商引资擂台赛、地方金融局出台优化金融环境政策九条、邗江区蒋王街道拉长一产产业链接连上工业和服务业的三篇稿件进行组合,分别用“亮剑”“亮点”“亮眼”三个关键词串联,每一篇稿件1000字左右+200-300字短评,形成了扬州招商引资、优化提升营环境、乡村振兴三大工作宣传板块。新闻是时鲜的,短评是到位的,实现了周总布置的办报意图。
  •        新闻是以一个具体的事实为基础的,把工作中的新闻“拽”出来,就要抓住新闻事实这个硬件不放松。这一周,许多报道做到了这一点。
           从公号里找“背后新闻”。广陵区湾头镇借助公众号对外出租工业老仓库、老厂房,整饬一新的工业遗产,反而变成了一个时新的创意工厂。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昔日“工业锈带”,今成“产业秀带”》。我们在工作中,时不时会关注相关单位、部门的公众号。这也是我们记者平时的选题来源渠道,透过公号找线索,透过一般找不凡,透过表面找背后,好新闻,功夫都在诗外。
           从活动中找“有料新闻”。4月10日,星期六,头版出现缺稿问题。值班时搜罗了公共稿库, 
  • 提供几个“挖”新闻的新思路
  •        办报是考验智慧的,更是考验平时的积累。从夜里11:20接到指示到次日凌晨1:30完成版面,我们经历了一次大考。也正是这一次次大考,激励着日报的采编团队增知识、强本领、长才干。
  • 发现头一天扬州刚刚举办过一场“扬州优品品牌出海”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论坛。记者遵从的是一个论坛活动写法,但里面存在价值信息——去年扬州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超5亿美元,300多家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新增了1亿美元的出口主要订单。这类信息,过去没有报道过。最有价值的是,在扬州出口领域,跨境电商异军突起,这是一个好的经济现象,成了扬州2020年度稳外贸新亮点。当晚,重新对稿件立意进行了改造,打磨成了一条经济硬新闻。
           无独有偶,同样是4月9日,高邮市举办了一场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原稿仍然存在同样一个小毛病,就是有价值信息淹没在简单的活动报道里。未来一盏路灯,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杆顶能停无人飞机、灯杆识别违停自动发声驱离等等,这是一个关于照明的“未来场景”,更是高邮路灯照明的发展趋势,很有启发性,也是一条不错的经济新闻。
           以上,都是值班时从常规报道中拽出来的“好”新闻。同时也提示记者,写会议报道、活动报道时,尤其要注意挖掘其中的亮点、看点,找
  • 返回目录
  • 唯一性、首创性、启发性的内容。对于编辑来说,遇到类似稿件,要多找找信息中有趣、有用、有料的核心新闻,然后抓住了放大来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定能收获很有价值的报道。
           把走基层报道做出“味”来。有许多稿件都是走基层走出来的。一方面,为记者沉下身去叫好;另一方面,后道编辑再出彩,让走基层的报道看得到菜园、闻得到鸡叫。《农机、科技、算计、手机:“四只鸡”帮忙,大户种田打开致富路》《沿江这个村有本“花”样致富经》等等,都是后道编辑时经过精心打磨,报道读起来很有趣。乡村振兴,是党报“上线不掉线”的主题宣传,希望记者在今后的类似主题报道中,把乡村、乡情、乡愁写得有趣又生动。       
  •        2021扬州世园会备受瞩目。盛世逢盛会,从前期的预热,到开幕的浓墨重彩,采编加强联动,创新策划,力求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新闻价值。
           预热报道有看点。“一线探园”等专栏,内容角度新。《带您瞧一瞧 世园会里的桥》《细数绿雕之“最”》《看扬州展园的扬州情缘》,从不同角度领略世园会风韵,并起到一定导览作用;世园会公交专线、“康康·乐乐”邀您共赴世园会等,内容
  • 世园报道 创意呈现
  •        4月5日-11日这一周,晚报重点对2021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同时持续关注疫苗接种、宁扬城际等热点,并在编辑手法、版面表达上进行创新,让新闻价值“最大化”。
  • 邹亚琴
  • 让新闻价值“最大化”
  • 丰富,角度多元,缤纷多彩。版面上借力新媒体,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如《快看!央视镜头下的扬州世园会》《世园会国际馆亮灯 “江豚”活了》,编辑附上二维码引导读者观看视频,让版面容量变大,也增强了与读者的交流互动。 
           4月8日世园会开幕当天,编辑部打破日常版面设置,以“世园揽胜”为主题,以3个跨版的篇幅,呈现这一扬州盛事。其中,一、十六跨版长卷以大图+亮点定格世园会之气象;二、三版以纵深报道、展园亮点及服务攻略凸显世园会之精彩;四、五版以手绘世园会地图供读者游园打卡。整个专题浓墨重彩,版面大气,兼具可读性、服务性,体现晚报特色。
           4月9日,继续三个跨版报道盛会。前方记者强大阵容采访,稿件、图片丰富,既展示各国各地园林特色,又亮出扬州风情、扬州精彩。后方编辑求新求变,对盛会进行多维展现,让读者离世园会更近。头版以“园来这么美”为题,充分运用现场图片,分别从景美、工美、味美、人美、意美等角度“审美”开园盛况,呈现了一场最美人间四月天的盛宴。 
  •        与新媒体相比,纸媒时效差的弱点显而易见,但如果注入编辑思想,从读者的角度,对新闻进行创新组合,则可发挥报纸在内容上的特长和优势,从而提高新闻影响力。
           4月9日晚,有两则新闻引人关注:一是宁扬城际环评二次公示,计划12月底开建,全线16座车站首次曝光;二是小秦淮河综合整治启动,打造文旅
  • 热点新闻 组合报道
  •        开幕后,世园会报道热度不减。世园会内的非遗展,飞驰于江浙沪皖的“世园号”高铁,主流媒体的花式推广……保持了一定的报道量。其中“世园号”高铁,记者经努力沟通、审稿后得以报道,一组画面感极强的图片为当日的头版增添了亮点。
          当然,面对大主题报道,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提升之处。要想拥有“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话语魅力,记者要更加善于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编辑更要学习借鉴新媒体的表达方式,构建新的版面表达体系。       
  • 风情休闲带。前者为江苏环保公众网上信息,后者为记者稿件。这是两个读者非常关注的信息。编辑经过判断,对稿件进行“归堆”组合,强化新闻的聚合力。头版以“越来越近!”“越长越美!”为题组合呈现,增加制图和效果图,丰富新闻内容。16座车站的走向制图,让读者一目了然;小秦淮河效果图,则给读者“还原”了未来繁华河街生活新模样,保证了新闻内容的全面性。这种组合使稿件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产生1+1>2的效果,“放大”了版面的信息量。体现创新组合的,还有《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首次亮相国家博物馆并将入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大运塔试亮灯这组新闻。记者编辑持续关注和跟进,为周末版面增添亮点。
           此外,关于疫苗接种等话题,版面上也进行了重点报道或组合发布。《你关心的新冠疫苗接种问题 省疾控专家权威回应》《“苗苗苗”后,他们“初体验”是这样的》《34秒视频记录疫苗接种背后》等,稿件不是正襟危坐、拿腔拿调,而是针对读者关心的热点释疑解惑,通过接种者现身说法,努力提供
  •        舆论监督的力量在于报道发表后能引起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并促成问题的解决。报道一定要追求有回应、有结果,才能“打”出声威。这一周,一些稿件围绕民生困扰、生态保护等进行舆论监督,取得较好效果。
          比如,“马上办”关于向阳河特大桥上钓鱼人的调查,记者现场调查后,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两地公安表示将联动巡查,目前整治结果初步显现;仪征东风村养蛆调查,给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养殖场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引潮河清淤对于黑水鸡带来的影响、邵伯湖有人用丝网捕鱼两篇稿件,则提醒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保护生态。此外,东关街拉客电三轮、无牌停车场、文峰佳苑小区地下停车场的连续报道,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市民点赞。
  • 舆论监督 追求实效
  •   对读者有用的信息,新闻有指导性、服务性,让读者读后有触动、有收获。       
  • 返回目录
  •        当然,做舆论监督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曝光与揭露,不能渲染和夸大负面的东西,应注意从负面新闻中挖掘正面意义,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比如,关于高邮“伯勤”地名的由来,记者接到线索后进行调查,并向百度及360问答作了反馈;同时挖出了烈士毛伯勤的感人故事,链接“31位烈士在高邮留下名字”,增加了新闻的厚度。 
  •        4月8日,世园会开幕当天,扬州晚报微信的专题策划“指上世园会”阅读量斩获10万+,诞生了世园会新媒体宣传的一个爆款产品。
          这个爆款的生产给我们启发:首先要想做事,其次要会做事,才能做成事。
  • 李文峰
  • 想做事 会做事 做成事
  •        在选题策划会上,我们提出能不能做出一款高传播的新媒体产品?大家都觉得很困难,认为,前期宣传过多,各个场馆的图片已经不大可能再对受众产生多大的吸引力。
           谈难点会抑制大家的创作冲动,我们转变思路,请众小编开动脑筋,认真分析世园会有没有“引爆点”?通过对世园会报道的收集,以及受众占有资料的整理,小编们觉得,这一题材有几个能量点值得去引爆:
           一、世园会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尤其江苏省内受众关注度更高;二、各国、各省展园建设各有特色,吸引眼球;三、主题化的建筑如国内最大人工瀑布、会活动的江豚造型展馆等,都是世园会的看点;四、扬州人对世园会极大关注并引以为傲,这种自豪感是新媒体作品实现多次传播的原生动力。
         基于上述四大能量点,我们初步判断,该新媒体产品具备了成为爆款的可能性。因此,在策划会上,我们提出了阅读量突破10万的创作目标。     
  • 想做事:目标要高远
  •        有了做事的冲动,但要实现目标,路径选择非常重要。
           有些编辑提出,借鉴以往4·18专题制作的经验,用震撼的美图刺激受众眼球,将各个场馆在微信模板上全部展示出来。
           人都有思维的惰性,喜欢参照以往,但是“会做事”者往往会追求突破以往。我们就提出:过去的成功做法当然可以借鉴,但可否这样思考——这个专题能不能做得不同?能不能更有新意?
           细细分析下来,大家也发现套用4·18专题制作模式并不可行,因为世园会场馆有60多个,即使一个场馆只发两张图,再加上展馆介绍,这个微信页面将会很长很长,势必会削减受众的阅读兴趣,抑制他们转发的冲动。
           一个成熟的新媒体产品,不仅内容要有吸引力,版面呈现的逻辑性也要很强。逻辑框架越清晰,越能有助于受众轻松阅读。从这点看,微信页
  • 会做事:创新作底色
  •        定目标、理思路以后,接下来就要看大家的执行力,要依靠很强的执行力去突破一个个难点。
           果然,实施过程中,难点一个接着一个:
           要区域示意图,园区方说主管领导没审阅,不能提前提供。摄影记者张卓君的航拍图给了我们新的思路:用航拍图来替代示意图,呈现更为直观,页面效果更好、更震撼!
           拿到整个园区的航拍大图后,又发现场馆在图中过小,无法辨别;我们又把“一图”改成“三图”,分别为国际园、国内园、江苏园。
           用“点”链接,在试用过程中发现触发不灵,对
  • 做成事:攻坚以克难
  • 面呈现过长并不适合传播。平面展示的方法行不通!
           页面要简单,内容要丰富,只有通过页面制作的立体化呈现来实现。因此,逻辑框架就被大家商议出来了:创新制作方法,“以一图带多链”,采取微信画面区块内联H5的形式。     
  • 返回目录
  • 点击的准确性要求很高,手指在屏上触摸更为困难。集思广益,把“触发点”改成“触发块”,只要受众点中图片任意区块,对应的场馆内链就会跳出来。
           为解决内链H5页面呈现过于单一的问题,编辑陈宇影不怕麻烦,改用多版型制作,确保了每一个展馆都能精美且多元素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而链接页面的精美设计,也成了这次受众转发的诱因之一。
           由于场馆建设进展不一,部分场馆在开园前才能建好,前方记者采集回来的图片不全,经与园区协商,我们派刘江瑞抢在开园前专门去补拍。
           微信发布后,果然引起了受众的热情转发,当天实现点击量过9万。小编们兴奋了!
           他们同时敏感地意识到,只要世园会宣传效应不减,“指上世园会”页面转发的可能性就依然存在。他们又在接下来的世园会后续报道中增加了超链接,用海报的形式,进一步吸引未点击受众的阅读和分享,次日,“指上世园会”就实现了传播过10万。
  • 一线双创
  • 03
  •        3月,武汉大学邀请援鄂抗疫医护回武汉赏樱,3月17日,扬州医疗队员唐莫萍成为首批赴约的队员之一。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好题材,晚报头版以主图形式进行了聚焦。
           2019年晚报改版以来,主打海报化、封面式的头版,每天的主图选择都颇为费心。值得点赞的是,包括新闻当事人唐莫萍及记者都十分用心,分别提供了唐莫萍一年前离开武汉时在方舱医院门前的留影、一年后同一地点的留影及在武大赏樱的照片。这就给编辑提供了编排的思路框架,即以图片对比的方式,展现这一年来武汉浴火重生的变化。
           然而,上述照片都是单张照片,难成气势;而且,我们想要表现的是作为一个英雄群体的援鄂医疗队员受邀回汉的主题。考虑到这次赏樱活动已持续几日,编辑就在新华社图片库里检索,找到一张
  • 王子明
  • 一图胜千言
  •        有了这几张图片,版面已基本成型。接下来,就需要一个画龙点睛的标题了。编辑紧紧围绕一个“樱”字做文章——“‘樱’无恙”一语三关,
  • 全国医护在武大赏樱的大场景照片,作为背景底图,由点及面,对版面主题进行了升华。    
  • 返回目录
  • 既是“樱花”的“樱”,也是“应当”的“应”,还是“因为”的“因”,表达了独特的情感与编辑思想。
           平心而论,这个版面能够获评全媒体中心月度创新版面,并得到周总的点赞,对我而言,有些意外。因为相比于其他版面,整个编排过程,并未太费周章,一来,新闻本身就是个好题材,二来,记者提供的素材比较成熟。然而,这正说明,好的版面还是要以内容为王,好的主图还是要以图片本身为主,而无需多度修饰与炫技。这一理念在后来的三江营5位烈士亲人来扬祭扫的主图编排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记者提供了角度丰富、画面感人的图片,版式在主图制作过程中,几乎未做任何修饰,起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因此,借此机会也再次恳求各位记者,遇到好的新闻、好的故事,一定要多带好图回来,毕竟作为平面媒体,有越来越多的好图片,才越能体现我们的比较优势。     
  • 业务加油
  • 04
  •        “某某某对记者说”“某某某告诉记者”“某某某介绍”……在新闻写作中,这类引语表述很常见。特别是在新闻通讯写作中,如果过多运用此类表述,容易破坏新闻阅读意境,不免让人审美疲劳。
           翻阅一些大报新闻作品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新闻记者并没有在文中直接用“说”“介绍”这样的字眼,而是基于新闻事实,合理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间接表达出人物之间的对话,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新闻作品的灵活性,带给读者们美学体验。     
  • “引语”如何活用?
  •        在新闻写作中,可以通过神态描写引出人物语
  • 用神态来刻画“说”
  •        让新闻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表述人物引语可以多使用动词,让表达更有色彩。比如,可以运用“嘱咐”“叮嘱”“如数家珍”“打开了话匣子”“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等表述等替换“说”等字眼。
           例如,《人民日报》2016年07月22日刊载的《唐山四十年》写道:解仁义主张往长远来看,“当时这家企业是有困难,但它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有优质的固定资产,有期待翻身的员工,不是包袱是金子!”作者没有刻板地写“解仁义说”,而是用“主张”这一动词代替。“主张”意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这篇新闻通讯中如果用“说”字显得分量不够,用“主张”则能反映出表达内容的含金量。     
  • 用动作来演绎“说”
  •       在新闻写作中,用心理状态来诠释“说”字也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心理状态不是记者主观臆测、凭空想象,而是通过采访了解到的新闻人物的真实心理状态。比如,可以合理使用“心里直犯嘀咕”“犯了愁”“心里打翻了五味瓶”等表述,客观诠释“说”字。
  • 用心理来诠释“说”
  • 言,使得语言与神态相得益彰,让报道更加生动传神。比如,可以运用“扭过头去”“眉飞色舞”“喜上眉梢”“话里话外满是感激”等。
           例如,《新华日报》2012年11月23日刊载的《一张照片,兑现承诺》写道:“高兴,真高兴,这都得感谢大妹子!”“大妹子亲自送来照片,俺俩一直盼着呢。”22日上午,徐州市小北门社区居委会,90岁的孟广兰老人和82岁的姬兰英老人手捧一张她俩的合照,直抹眼泪。记者并没有用“说”这个字眼,仅仅神态就将老人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再用“说”字,势必造成表达上的重复繁冗。       
  • 返回目录
  •        例如,《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5日刊载的《老郭脱贫记》写道:老郭的老伴儿着急了:“万一出不来苗,地黄收不着,麦子也毁了。”在这段文字中,“着急了”既是神态描写,也是心理状态描写,通过“着急了”传达出老郭老伴儿的内心焦急。如果直接用“说”字,就弱化了新闻人物焦虑的心情。
           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闻泰斗”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灵活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诠释新闻写作中的“说”,正是新闻散文化写作的有益尝试。需要提醒的是,在此类写作中,要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能步入“文字游戏”“写作炫技”的误区,造成本末倒置。
           来源丨遇见文案       
  • 他山之石
  • 05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为创新主题报道,自2020年底以来,新华社推出“揭榜挂帅”创意策划机制,激发所有编辑记者打开脑洞;创意一旦被采纳,一支跨部门、跨“兵种”的全媒体报道团队迅速集结,以项目制方式,打造文、图、视协同作战的融媒“集团军”。
          “揭榜挂帅”机制之下,有哪些“点石成金”的故事?     
  • 新华社媒体融合
      尝试“揭榜挂帅”
  •        总浏览量2.5亿!
           这是“揭榜挂帅第一榜”、去年年终报道《拼过2020的你还好吗》的“单项得分”。此外,相关互动话题微博阅读量超5000万,各平台互动量超百万。
           “这份成绩单,是由全社6个部门、11个分社、17位采访对象、20篇融媒报道、21名项目组成员、25个日夜汇聚而成的。”“第一榜”挂帅人、新华社摄影记者邢广利说。
           而这一串数字,源于新华社大院里一张海报上,让邢广利“心里一动”的一句话:报道资源由你调遣。
           “过去报选题,通常是谁报的谁干,干完了就完了。”邢广利说,“可这次不一样,报了选题之后,创意策划得到总编室的支持,可以跨部门、跨分社联动,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 你有创意就来“揭榜”
    报道资源由你“挂帅”
  • ↑ ↑ 点击《拼过2020的你还好吗》视频 ↑ ↑
  •        这次“揭榜”,临近不平凡的2020年年末,做了多年摄影记者、对视觉高度敏感的邢广利,提出“回访新华社摄影记者拍摄过的普通人,看看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朴素的想法,却直击人心。层层筛选后,邢广利不仅中了榜,还“挂帅”一支队伍:在新华社总编室的牵头协调下,由总编室、国内部、参编部、摄影部、音视频部、新媒体中心等部门的骨干力量组成项目组,并在半天时间内组建了涉及11个分社、50多位编辑记者的分社报道团队。     
  •        这支队伍,对每一位采访对象都采写了鲜活生动的文字报道,采集了丰富细腻的图片和视频,文、图、视一体化设计,并可根据不同终端平台的需求,进行定制加工、剪裁组合。在运营推广环节,新华社的“航母级”传播矩阵也起锚鸣笛,多终端账号“万箭齐发”。
           “一块砖”也能指挥“大厦”——面向一线,这个机制激发所有编辑记者打开脑洞,让创新充分涌动起来、冒出头来,极大地解放了新闻生产力。
           第一二期时作为参与者“抬轿子”的新华社视频编辑蔡志坚,成为第三期“揭榜挂帅”的挂帅人之一,挑起了大梁,推出“幸福是__来的”系列融媒报道。
           “很多想法靠我单枪匹马是实现不了的,我们整个音视频部也不行,因为‘兵种’单一。”蔡志坚说,自己“死磕”了好几天产品的包装、视频的片头效果,但这些活对新华网新疆分公司的杲均丰来说则是手到擒来,还比自己做得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做全媒体报道确实需要跨部门合作,
  •        “第二期‘揭榜挂帅’以春节报道为主题,我就想着可以通过航铁订票量、社零消费额、快递单量等大数据,体现全国人民响应就地过年的情况。”新华社职工王娜说,她既不是记者也不是编辑,在新华网政务大数据事业部工作不满3年,面对“揭榜挂帅”的创意征集令,有了如此“灵光一闪”。
  • 真正的“珠蚌”
    是促进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 全兵出击。”
           不过揭榜人不能止于靠创意“揭榜”,更要扮演统筹、协调、指挥等“挂帅人”的角色,真正做到“调兵遣将”“来之能战”。
           “‘揭榜挂帅’不同于‘金点子奖’,提出创意,还要推动创意得到强有力的落实,具有很强的实践属性。”作为前三期“揭榜挂帅”主要协调人、新华社总编室研究室副主任罗宇凡说,“它不仅是创意生成机制,更是一个实践机制探索。”    
  •        “经过大家的打磨,我的小小创意被极大地拓展了,完成度高达300%。”王娜笑着说。
           化用一句歌词:揭榜人“输入一滴水”,“揭榜挂帅”机制“输出一片海”。第一期的创意核心是“回访拍摄过的普通人”,最终报道是聚焦“拍
  • ↑ ↑ 点击 《数你不易,其实你很牛》视频 ↑ ↑
  •        这“一闪”,在创意汇总筛选阶段,激发了大家的灵感。多部门交流碰撞之后,最终决定做一个系列报道——依托大数据,将片警、火切工、治冰师等不同行业普通人一年里的奋斗“量化”,文图视共作画笔,“画”出奋斗中国人的群像。
  •        “一开始,我觉得创意是最有价值的,而随着‘揭榜挂帅’机制的运行,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
  • ↑ ↑ 点击 《遇见五年后的我》视频 ↑ ↑
  • 摄过的戴着口罩的普通人”,做“因图寻人创意互动”;第三期有2个创意中榜,一个创意是“以幸福为主题做普通人的奋斗故事”,最终报道是开放式填空题“幸福是__出来的”,而另一个创意是“以线上投票看网友对十四五的关注点”,最终报道是包含记者自导自演“穿越剧”等报道形式在内的十四五“另类解读”——“遇见五年后的你”系列报道。  
  •        “‘揭榜挂帅’创意策划机制,就是一套‘打通’的机制。”罗宇凡说,“报道资源由你调配”说到底是一个协调问题。
  • 调整“新闻生产关系”
    以解放“新闻生产力”
  • 日益成熟的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罗宇凡说,“好的创意,只有通过有效的生成机制,才能最终成为打动人心的作品。”
           “‘揭榜挂帅’机制以项目制方式运作,是以创意为驱动、具体任务为目标的组织模式,能满足定制化、模块化、个性化生产需求。”参与“揭榜挂帅”协调工作的新华社总编室研究室贺俊浩说。
           过去,往往是文字记者写自己的文字,摄影记者拍自己的照片,发稿时文图一起放,有相关性,却不一定能“一一对应”。但当各路人马相互协同、各生产环节一体设计,文字、图片、视频、海报、漫画等各种报道形式都能保证内容契合、风格统一时,就能给受众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        如果说“全媒体”是一个“人”,传统体制机制下,“他”的“头”可能在总编室,“手”在摄影部,“足”在音视频部。机制打通后,没有了部门分割、资源壁垒,“手足”就能相连,能力就更全面。
           在罗宇凡看来,这是“新闻生产力和新闻生产关系的变化”。“新技术层出不穷,新媒体让新闻与受众越来越零距离,新闻生产力提高了。”罗宇凡说,“但如果新闻生产关系还停留于传统,部门之间各干各的,那就会束缚先进技术,不适应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过去,报道的采写、编辑、发布等流程相对独立,被长期做融媒报道的新华社国内部编辑初杭称为“做饭的不知给谁吃,想吃的不知道找谁做”。
           而在“揭榜挂帅”机制下,挂帅人-主责部门-参与部门-对接人形成采编发全链条,内容制作及渠道包装人员同样参与选题策划、讨论。“加工起点向‘前’延伸,制作终点适度‘后’移,还能对多平台按需投放。”初杭说。在第一期“揭榜挂
  • 返回目录
  • 帅”中,他负责几篇重点报道的文字编辑工作。 “揭榜挂帅”刚迈开3步,已收到全社职工近200个创意,参与到相关报道中的编辑记者已有数百人,还有更多人跃跃欲试。
           “揭榜挂帅”的机制和理念也“潜入”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有了其他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支持与配合,传统部门也能成为最潮的‘仔’。”韩洁说,团队会继续探索如何将跨部门协调与合作日常化,为融媒报道提供更加多样的可能性。
           经过3期探索与磨合,“揭榜挂帅”创意策划机制越来越顺畅,也一直在改进和完善。“随着协调机制越来越健全,调集全社资源的门槛会越来越低。”罗宇凡说,“当‘中榜率’高得像‘买白菜’,而不像‘买奢侈品’,‘揭榜挂帅’就离常态化不远了。这正是我们的目标。”
           摘自丨《新华每日电讯》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