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非遗保护:记住文化的“根”也要与时俱进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湖北民族学院
发布时间:2017-09-22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是什么?

  • 恩施非遗保护:
  • 记住文化的根也要与时俱进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建州,地处武陵山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恩施居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纳西族、壮族等28个少数民族,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使得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更多的关注。
  • 恩施州非遗保护现状
  • 截至2016年底
  • 截至2014年底
  • 恩施州被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项目传承人76人,州人民政府公布州级传承人152人,八县(市)公布县市级传承人316人。
  • 恩施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项,入选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3项,州人民政府公布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0项。
    恩施州被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6人,州人民政府公布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0人。
  • 恩施州非遗保护现状
  •         国家级项目包括薅草锣鼓、土家族打溜子(鹤峰围鼓)、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利川灯歌、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肉连响、地龙灯、灯戏、傩戏、南剧、恩施扬琴、三棒鼓、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15项。
            国家级传承人5个人,分别是肉连响传承人吴修富、灯戏传承人孟永香、傩戏传承人蒋品三、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传承人万桃元、龙舞(地龙灯)传承人邓斌。目前蒋品三、吴修富已经去世。
  •       我们采访了三位传承人,分别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恩施三才板传承人杨洪顺和来凤三棒鼓传承人向前和,以及恩施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恩施扬琴传承人周金福。

  • 传承人:
    传承困境
    依然存在
  • 上滑继续观赏 Continue 

  • 点击此处返回菜单 Back to Menu

  • 杨洪顺

  • 项目完整性和专业性急需加强
    杨洪顺,恩施三岔乡人,生于1943年。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岁正式拜师学起三才板,师承原恩施文化馆馆长王隆钊。他是恩施三才板民间艺术的第四代传承人,徒弟有十几个人,他推介的第五代传承人被评选为三才板州级传承人。
    (图为杨洪顺手持三才板,杨洪顺在展示作品集)
  •       杨洪顺的三才板说唱艺术,在恩施广为人知,在全国也举行过巡回演出。他的三才板说唱,用方言表演,由他自编自导自演完成。三才板的说唱内容都是取材于社会生活,结合社会实践和理论基础,宣扬党的方针政策,表扬当地的好人好事,歌颂正能量,唱的是恩施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
         
         他希望自己表演的三才板艺术,有视频有书载。 提到三才板未来的传承,杨洪顺不无惋惜的说起很多老艺人走了,没有留下什么给后来人。杨洪顺自费出了五百本《杨洪顺恩施三才板专著》,做了四百多副三才板送给学习三才板的年轻一代和文化部门。同时他也希望三才板能够在专业性上加强,能够编排出三才板剧,无论是单个兵表演还是几个人同时参演,在人物和唱腔上都希望有统一的安排和规范。
          

  • 上滑继续观赏 Continue 

  • 杨洪顺

  • 杨洪顺在签写赠书

  • 杨洪顺家中的来访签到簿

  • 杨洪顺和恩师的三才板

  • 杨洪顺提议的村规民约

  • 上滑继续观赏 Continue 

  • 点击此处返回菜单 Back to Menu

  • 向前和

  • 传承基地难以落实    
    向前和,恩施州来凤县人,生于1963年。他8岁学艺,10岁开始登台表演,14岁去往湖南龙山县、重庆西阳县、重庆秀山县表演,15岁后开始经常参加红白喜事表演活动及政策法规宣传表演。向前和能表演22种飞刀绝技。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潜心钻研,创作出了“一心四用”、三个部位、蒙着眼睛等抛刀法。
    (图为向前和在表演飞刀,和学生交流)

  •       2003年,巴东旅游局在全州范围内搜集会土家族民间艺术表演的人才,向前和被旅游局张泽友局长招聘到巴东神农溪艺术团从事抛刀艺术表演,从此,他的抛刀绝技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2004年,由来凤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牵头,组织民间艺人搜集、整理了三棒鼓演唱词精华近20万字,《三棒鼓演唱集锦》出版发行1000余册。
          随着“三棒鼓”表演知名度的提高,三棒鼓这门民族民间艺术也逐步开始走向市场。如今向前和受聘在恩施州华龙城大酒店进行表演工作,工作之余收徒传艺。“徒弟有一些,也都20多岁,很年轻,”说到徒弟,他也有自己的担忧,“最大的遗憾就是传承人不够出色,也不多,我这项一人独演的绝活,恐怕是无人能学会了。”对于子女未能继承衣钵,他也能表示理解,“他们都不太喜欢这种表演形式,也就随他们了。” 
          “其实一直想办个传承基地,但是至今仍未能落实。”向前和不无惋惜的说。经常在全国各地登台表演的向前和,目前最需要的是一个传承基地,将徒弟集中起来学习。
  • 上滑继续观赏 Continue 

  • 点击此处返回菜单 Back to Menu

  • 向前和

  • 上滑继续观赏 Continue 

  • 点击此处返回菜单 Back to Menu

  • 周金福

  • 传承人老龄化,传承青黄不接
    周金福生于1957年,恩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恩施扬琴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周金福1971年进恩施市文工团,1977年他参加过湖北艺术学院,也就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在恩施举办的短期音训班。1991年周金福和同伴一起下海成为自由音乐人。回到恩施后周金福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培训中心。
    (图为周金福和民乐爱好者在培训中心练习)
  • 上滑继续观赏 Continue 

  • 点击此处返回菜单 Back to Menu

  • 周金福

  •     我就是对扬琴有一种感情,也不是说多大的责任吧。”在说到恩施扬琴时,周金福脸上带着回忆的神色。当过十几年演员,下过海教过学生,再捡起扬琴演奏,对他来说更有一种新的认识。恩施扬琴的演唱者也有不少,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乐队组织。周金福将民间艺人组织成乐队班子,专门练习民乐合奏,传承恩施扬琴。周金福和扬琴爱好者们在教学时间每周会在培训中心练习,参加京剧票友演唱会,假期在恩施州城风雨桥等地方进行演练活动。
         非遗文化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会跟着周金福学习,每周六晚上周金福还要去湖北民族学院文传院的京昆研习社,主要教学生唱腔和伴奏。
       对下一代传承人周金福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除了工作单位的人像是非遗,这种民间艺术,真正来自民间的年轻一代学的人很少。”
  • 我就是民族文化狂热分子


         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谭骁说道,“我不是标榜自己的责任,我骨子里爱好这些文化,我就是民族文化狂热分子。我不在办公室处理工作就是和传承人在一起,看民间艺人表演感受他们的生活。我们是基层干实事的,不喊口号。”

         我们采访了恩施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和恩施日报记者岳琴。

  • 我们有80场戏曲进校园的演出任务

    我们每年要完成150场送戏下乡的任务

    我们组织傩戏队在三岔乡13个村里开展13场演出

    每年会发放三四百万的经费用于国家级项目的开展



  • (点击图标听谭骁完整版采访音频)

  • 聆听过一个城市的声音吗?

  • (点击图标观看传承人演出视频)

  • 城市合伙人
    聚全国专业的合伙人之力
    共建中国渠道新生态
  • 保护单位:实际工作中的传承痛处
  • 传承人积极性要靠政府监督
        部分传承人认为只要拜师学艺就完成了任务,每月会领到发放的补助津贴,得到国家评选的传承人名称,传承项目的精髓得不到继承。恩施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谭骁提到,恩施州的曲艺歌舞大型表演类节目较多,“我们对传承人是有要求的,我们要用演出检验传承人。我们每年要完成150场送戏下乡的任务,加大传承人在州里省里以及更高级别的宣传推广和展示力度。我们组织傩戏队在三岔乡13个村里开展13场演出。”
  • 作为政府部门的非遗保护中心通过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引荐介绍给合作单位。但是不参与双方合作,传承人可以自己接商业演出,但是有些传承人经济条件好不会主动接商业演出,在宣传推广上主要是依靠非遗单位进行。

  • 宣传合作平台停留在公益层面
        作为媒体的恩施日报在保护过程中充当了宣传阵地的作用,商业合作不是很成熟,活动由宣传部文体部门策划运作的。恩施日报为传承项目和传承人搭建了一个平台,带有公益性质,媒体进行报道之后,商业合作由双方直接联系。

  • 传承项目保护工作量非常大

    传统剧目的复排工作量非常大。傩戏有很多坛法事,每坛法事可能要演一两个小时,这不是三四天就能完成的事,需要几个月完成。要背词要排练动作,传承基地要给他们提供音响道具服装,排练结束再验收。全程录制恩施婚嫁习俗哭十姊妹需要三四个小时。


  •         目前非遗保护的中心工作分别是“民族记忆”守护工程,“薪火接力”传承工程,“文化悦民”展演工程这三大工程,围绕这三大工程来开展工作。建设传承基地,包括对传承人进行抢救工作和复排传统剧目。针对中小学生因材施教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进行学生辅导和师资培训。同时进行送戏下乡工程,将传承项目推向社会。
  •           政府工作:
              三大工程助力非遗保护
  •      活态传承
           恩施州在全省提出了活态传承的研讨模式,非遗保护中心谭骁认为,非遗保护是以人为本,人指的是传承人。活态传承方式,是实实在在的传承人,言传身教和手把手教学,让传承项目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

           国家级项目抢救工作
           文化部今年下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国家级项目抢救记录完成之后就会开展省级抢救记录工作,按照级别有序进行。操作指南要求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事无巨细都要记录。传承人家里所有的东西,上过的新闻,甚至曾经聊天的记录,包括师父留下的东西,写给徒弟的纸条也都要拍摄。

  •         数字化保护手段
            数字化保护方式不同于博物馆式,数字化保护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规范,一整套数字化材料包括视频歌谱文字图片所有资料。在传承人去世之后即便没有师父亲身教学,把数字化保护的成果拿出来转化成教材,依然可以进行教学传承。湖北的长阳五峰在做三维立体动作捕捉系统,将现场的舞蹈动作进行扫描,可以投影到桌面进行现场教学。

            用专业演员弥补传承模式
            国家级项目学习的人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项目学习难道较高,恩施扬琴作为曲艺形式,要唱念做打俱会。从2012年开始,非遗保护中心试点扬琴和灯戏两个项目,让专业演员学习,最后得出结果是,在保持项目本真和原生态的状态下,专业演员的嗓音和音准要好,表演水平更稳定。这种传承方式并不是让专业演员去替代传承人收的徒弟,是对传承模式的一种弥补。非遗工作人员和老百姓去学传承项目是在一个平台,在评选传承人时,工作人员可以不参与评选。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弥补和完善。
  •      资金扶持
    1.传承人补贴
    传承人各行各业都有,他们要工作但是自发的配合传承演出,需要给传承人发放误工补贴,长期开展活动还要给一定的工资补贴。
    2.布景道具制作
    制作服装和道具,购买乐器,便携性音响等。让传承项目可以像广场舞一样全民参与扩大演出范围。比方说板凳舞,要做服装还要做板凳。灯戏有多支表演队,分布在两个乡有四个表演队,都是老百姓自发组织。但是他们没有服装道具音响,就需要政府部门出资。 
    3.文物点修复利用
    思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相结合。目前计划将恩施六角亭的武胜宫设置成恩施扬琴传承基地,将回廊用做戏曲展览,发放预告定期定点演出,让大众免费听戏。没有演出的时候传承人可以带徒弟培训,这就将演出和培训结合。
         
  • 学者建议:非遗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深度发展。1997年,国家创建北京非遗学院。2013年4月24日,创办了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并致力于培养非遗研发、项目传承专门人才的二级学院。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全国首家“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在莫愁中专开办。
            董晓萍在《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一文中认为,非遗保护涉及两种知识,一种是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一种是未进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知识。政府管理非遗工作,往往以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为主,而我国还有大量的非遗存藏于民间,保护它们需要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以外的多元文化知识。
            在人民网《非遗保护,也须与时俱进》一文中,作者探讨了动漫产业与“皮影戏“合作的现状,并强调“非遗传承人要一手托着传统,一手连接未来。”
  • 他山之石:非遗传承如何借鉴
             
           
            
            恩施地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报酬供求比不上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恩施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还没有形成高新开发区,传承项目保存状况良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将村镇掏空,没有像大城市一样,所有人都去赚钱无人学艺,所以相对来说,恩施的非遗文化保护相对及时。

  •          
            在上海,2013年11月,文化部牵头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并要求各省市尽快成立省级非遗保护协会。
    2014年,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近百家非遗保护专职机构、基层社区和相关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并启动筹备。
    2015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上海名镇枫泾打造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是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和旅游基地。
        
           在安徽,近年来,国务院拟在全国陆续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实验区。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条例》创设性地规定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 解说:金玲

    文字:周美娇 金玲

    视频/制作:周美娇

    指导老师:宋艳丽 吴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