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享人昵称##三槐堂-太原郡#王氏宗谱
王氏图腾
王来源于夏商周之前的部落首领称谓。在古部落中,手持斧钱的部落首领谓“王”,是由倒置的斧钱演化而来,在夏、商、周时期,具有贯穿天地大智慧的领导者,都被成为王。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们僭越规制称为王。至秦始皇统一天下,贯穿天地大智慧的领导者始称皇帝。在汉字的演化中,王字的具象很多,经过专家论证,在兵器斧钺演化到现在王的汉字使用之间的这个王字,最能表现王字的来源,做为王姓族徽最佳,又配藤蔓、葫芦、绿叶、繁花吉祥饰图装饰。王字的特性是至阳至刚。
· 前言 ·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谱是同宗共祖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图籍。
修编家谱是为了寻根问祖,理清宗脉,传承祖宗美德,规范宗亲行为,达到爱祖国,正祖风,弘祖德,育族人,施善举,容百姓,和天下的目标。
有资料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导致人口大量流亡的空缺,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桐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管理,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分人及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桐县、大槐树、老鹳窝牢牢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在祖居地。
我们的祖先正是那个年代,从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徙至安徽凤台淮河一带,距今已有600年历史了。其中一部分先人在淮河沿岸定居下来,因当时战争不断,其中有俩弟兄迁移到丁家集一带落居,老大居住王家古堆,与丁家姑娘结亲生子,后改称为大王庄。老二落居张铺,以农耕为主,繁衍后代,后又有一支人搬到大王庄,就是现在的大王五队。
· 前言 ·
俩弟兄被后人尊称为大来祖和二来祖,目前已繁衍20多代后人,主要居住在凤台境内大王庄、张铺、丁集街、东王、耿王、陈王、十八根枪王庄、刘小庙、大沟沿、曹楼、左庄、岳张集等。王金道一支落户宁国,王金华一支落户河南郑平县,已有联系,并登记本谱。据老家谱记载,还有一分支落户六安,因失联已久,现具体情况不详。
丁集王氏原有完整的家谱一套,详细记载丁集王氏家族繁衍发展的历程,因连年水灾和文革等历史原因现全部遗失。因此重新续修丁集王氏家谱就成了几代人的共同夙愿。最令人难忘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经济和生活相当贫困的岁月里,族人中就有王子珍、王玉田、王玉清、王玉运、王传潮、王家良、王家金、陈王的王家海等人自发捐款,发起续谱之事,由于当时在政治环境限制终未能随心如愿。但是他们关爱家族的情怀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传承。
现在丁集王氏家族,字辈排序只有13世至17世“金玉传家宝(保)”五辈,由于后续无谱,造成后人不知该用什么辈分,出现了乱起名乱占字的现象,家族观念也日渐淡漠,这种现象不改变,有损王氏忠孝传统和良好名誉。于是我王氏家族通过酝酿,拥推出本族第14世王玉耀、王玉文、王玉奎为牵头负责人,组建修编丁集王氏家谱理事会,
· 前言 ·
他们分别担任正、副会长,并成立了几个专门小组,正式启动丁集王氏家谱的修编工作。此次续谱始于2013年3月,统计人数截止为2019年12月27日,至今已长达7年之久,在这7年里,理事会成员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大量走访了在世的本族老人和知情者,多方收集资料,反复协商研讨,不断征求各方面意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现已理清了世系,统一了字号,起到了寻根留本,清缘备查,仰承先志,增知育人,承前启后,凝聚吾族的作用。
目前已完成了丁集王氏家谱的总体框架,新编了王氏族训和字辈延续,为后人续修和完善王氏家谱奠定了良好基础 虽然我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加之我们能力有限,在修编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不足之处,望丁集王氏宗亲谅解。 最后请王氏宗亲记住,丁集王氏堂号:“三槐堂”、郡望:“太原郡”
王永
副组长:
王传云(主编)
组 长:
王家金(副主编)
理事会财务组
王传雨 王传景
副主任:
王传云(主编)
主 任:
理事会办公室(编辑)
王涵
王传勇 王家明 王家金 王家玉
王传伦 王传里 王传保 王传广
王培 王传新 王传为 王刚
会 员:
王玉奎 王玉永 王家平
王玉华 王忠辉 王玉文 王玉关
副会长:
王玉耀
凤台丁集王氏家族理事会
会 长:
凤台丁集王氏家谱字派编序
王氏族训
丁集王氏,三槐分支,尊祖守训,卓尔不群。
孝悌为先,忠信为本,开拓发展,恩泽子孙。
积德行善,不惟俗论,广结贤良,不谋非分。
洁身自律,举止文明,崇尚道德,遵守法令。
有当思无,富当慈贫,回报社会,惠及族人。
和睦邻里,友善宾朋,耕读传家,雪高为荣。
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勤劳节俭,家和业兴。
效果酬志,履职精忠,荣耀吾族,永世不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