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都——樟树药文化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樟树市宣传
发布时间:2016-10-31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樟树医药发展与药交会的发展历程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樟树药文化
  • 樟树药文化
  • 樟树,素有“药都”之称。樟树古镇,从东晋以来,逐渐发展为我国南方的药材集散地和饮片成药的加工基地。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崇高声誉。
  • 樟树药文化
  • 一、原始医药阶段
  • 二、”药摊“形成阶段
  • 六、”中国药都“阶段
  • 五、”药材之总市场“阶段
  • 四、”药码头“阶段
  • 三、”药墟“、”药市“阶段
  • 樟树中医药业源远流长。其起源与发展几乎与中华医药史同步。纵观樟树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 樟树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樟树筑卫城、樊城堆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创了古老的原始文明,不仅学会了农织渔猎,制陶建室,而且初步懂得并应用原始医药卫生知识,例如:用火焙烧居室的墙壁和地面,以避湿驱寒;用烧热的泥土、石块缓解某些腹痛和不适;用石砖、骨针治疗人体局部关节疼痛等等。这些原始医药卫生知识,对后来樟树医药活动起着开源拓流的作用。
  • 一、原始医药阶段
  • 进入殷商时期后,樟树吴城地区的先民对医药卫生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巫祝们在祭祀祈祷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医药知识为人驱邪治病,这是巫、医混同时期。随着酿酒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人们懂得了酒既可以使人兴奋,也可以使人麻醉,进而学会了利用酒的这种特性来治疗某些疾病;后来,又懂得了药物浸酒的方法。因而在樟树中医药界一直流传有“酒药同源”之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吴城地区先民大逐渐掌握了原始环境卫生知识,自觉地将窑炭区、冶铸区、墓葬区与居住区隔离开来,居住区有着明显的排污排水设施遗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 一、原始医药阶段
  • 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樟树阁皂山一带以符箓驱邪治病为手段,进行布道传教,因此,张道陵被樟树医药界奉为“医道同源”的创始人。东汉末年,道教灵宝派创始人葛玄在阁皂山采药炼丹,治病施诊,创立“葛家道”,开创了道教采药治病之先河,带动了阁皂山附近村民的采药行医活动。到三国孙吴时期,已有村民在淦阳(今樟树市城区)街头席地摆摊售药,悬壶施诊,成为孕育樟树中医药业的“胚珠”,因此,葛玄被樟树药界奉为“医药同源”的“奠基人”。

  • 二、”药摊“形成阶段
  • 唐朝统一中国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特别是大庾岭商路和海上通道的开辟,更加刺激了各地商贾往来。处于南北交通枢纽要津的樟树,药业迅速发展。早期药摊已衍变成“当墟而集”的“药墟”,即药材行业的专营场所。在樟树进行转手贸易的药材商人日益增多。进入宋朝以后,“药墟”形成了“药市”。在药市附近,药摊、药店、药栈林立,充分显现了樟树药业行会的萌芽特征。“药市”既是药商云集的交易场所,又是药业行会组织的所在地。“药市”这一名号已经纳入了文人墨客的题咏之中。与此同时,药材炮制得到飞速发展,医学也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

  • 三、”药墟“、”药市“阶段
  • 南宋初年在药市附近建立了药师院,明初改建为药王庙,成为药界组织“药王会”的活动中心。每年九月间,在药王庙开展药材交流活动,订有各种交易规章制度。樟树十里码头,装载药材的船只木筏终年不断,号称“药码头”。
  • 四、”药码头“阶段
  • 民国时期,中华医药界屡遭挫折,发展艰难,樟树医药业也经历了一段艰苦历程。但江西省内大部分药材仍集中到樟树制作、转运,樟树享有“江西全省之药材总市场”称号。
  • 五、”药材之总市场“阶段
  • 新中国成立后,樟树中医药业迈入振兴时期。自1958年开始,樟树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药材交流会。至今,“樟交会”已经成功举办了47届。樟树是全国三大药材交流中心之一,在全国药界享有盛誉,有“中国药都”之称。
  • 六、”中国药都“阶段
  • 三、转型发展期(2002年至今)
  • 一、发展初期(1958-1965年)
  • 二、快速发展期(上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 樟树药交会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三个药交会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主要是根据制定的药品(药材)生产计划通过在三个药交会上来落实:上半年的企业生产计划在樟树药交会落实,下半年的在河北省安国县的安国药交会落实,河南省辉县百泉药交会主要调整每年生产计划的余缺。
  • 樟树药交会发展历程
  • 1958年10月,解放后的第一次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在清江饭店举行。到会代表100人,成交(订单)金额150万。1958-1965年,共召开10次樟树全国药材交流会,累计到会代表5000多人,成交额达5亿多元。随后的十年内乱,百业凋零,樟树药交会亦未能幸免,停办了16年。
  • 一、发展初期(1958-1965年)
  • 1982年,清江县委、县政府新建高10层的药都宾馆作为药交会吃住场所,以及2.5万多㎡的药材交易市场,有摊位2000余个,展馆200多间,这使大会有了正规固定的交易场所和食宿点。
  • 1980年11月,樟树恢复举办了樟树第11届全国药材交流会。此次交流会中西合璧,有中药材、中成药、西药、药械。到会单位1041个,代表2673人,交流品种7000多种,成交金额12439万元。
  • 二、快速发展期(上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 1989年,紧临药都宾馆新建以药都大厦为主体的15000㎡交易场所,交易展馆200多间,摊位2000多个,与药都宾馆连成一体,硬件设施进一步扩大。该年的第20次樟树药交会成交金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显示出改革开放后樟树药交会强大的生命力。自此以后,每年的药交会参会人数、品种、成交金额均直线上升。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全国医药行业日新月异,樟树药交会更是年年创新高。
  • 1988年12月,清江撤县设市,成立樟树市药业管理局,负责药都樟树药业的日常工作和一年一次的全国药材交流会。
  • 二、快速发展期(上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 1999年第30次至2001年第32次药交会的参会人数及成交金额都在以上几届樟树药交会之间徘徊。
  • 1998年,樟树第29次全国药材交流会到会代表集中,人数稳中有增,厂商3千多家,人数逾3万人;交易活跃,参展的药材5000余种,其中成药1800余种,形成药材与成药并存,药品与药械共荣的局面。
  • 二、快速发展期(上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 2002年,樟树全国药交会的会场设到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内的商务会展中心(建筑面积8000㎡)为主会场,设300多个3×3㎡的国际标准展位,另在市场内设立1000余个露天药材展棚(2×2㎡)。
  • 三、转型发展期(2002年至今)
  • 2006年,樟树第37届全国药交会期间,举办了“同一首歌·走进药都樟树”演唱晚会。修建用于药交会开幕式使用的“药都广场”,药交会的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
  • 三、转型发展期(2002年至今)
  • 2008年,39届樟交会期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药都国际药膳养生文化旅游节”,展示了药膳美食展评、烹饪绝活表演、药膳品尝、药膳养生论坛、药都养生保健游等内容,吸引了全国目光聚焦。
  • 三、转型发展期(2002年至今)
  • 2013年,44届药交会开幕式上,樟树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中国药都”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被权威机构认定的中国药都。
  • 三、转型发展期(2002年至今)
  • 2016年,47届药交会以振兴“中国药都”为目标,发挥药交会品牌效应、中医药产业聚集效应和“樟帮”文化优势,不断壮大医药产业集群,推动中医药产业触网升级,打好中医药文化特色牌,打造中医药发展的“樟树样板”。
  • 三、转型发展期(2002年至今)
  • 构筑一个中国现代中药硅谷
  • 建立两个中心:
    一是建立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心
    二是中药商流物流中心
  • 打造三大平台: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
    二、中药质量检验检测平台
    三、中医药文化交流展示平台
  • 建设四大基地:
    一、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二、中药保健品研发孵化基地
    三、中药饮片加工示范基地
    四、中医药养生保健基地
  • 未来五年,我们将以振兴“中国药都”为核心,以国家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为契机,建设四大基地、打造三大平台、建立二个中心、构筑一个中国现代中药硅谷,形成千亿产业聚集地。
  • 下一阶段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