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每月一事”,成就良好习惯 满市五小曲敬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敬
发布时间:2016-09-20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满洲里市第五小学    曲敬
  • 推进每月一事,成就良好习惯
  •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他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
            军方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
            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         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关于《合格率的检查制度》,但它却引起了我对德育工作的深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也是如此,要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单单只靠单方面的制度约束,是不会让学生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如果我们也来换个角度想问题,换个方法搞活动,建立出具体的事件库,德育教育也将不再盲目,并且富有挑战性!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把教育目标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去,坚持做好每月一事,这个月我们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         凡事都是预则立,不理则废。给每一件事几个目标或几个要求,然后再去完成,就不会盲目而且又找到了抓手。如何才能通过具体事件来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呢?首先,让我们理清思路来看看我们原来的规则教育吧!
            曾经的岁月里,我们会通过班会、队会、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活动以及严苛的各项制度来约束孩子们的行为,要求孩子们如何做、怎样做。这种被动的制度约束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显而易见,我们会培养出一批“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孩子。冷冰冰的制度约束到底培养了孩子多少的规则意识呢?这些制度约束真的鲜活的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了吗?被动式的遵守规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         单纯拿孩子们走路来说,有老师在的地方,遵守规则的孩子就会多起来;相反,脱离了老师的视线,孩子的本性也必显无疑。随意的奔跑,释放出孩子们淘气的天性。行走中的你推我搡、你追我赶似乎是我们永远要提到议事日程上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们似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制度规则是用来约束我的,制度规则背后的用意根本无从知晓。这种被动式的接受教育势必是被淘汰的教育,我们要想交给孩子们一生有用的东西,就应该让孩子们知道遵守规则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即规则在自己的心中。做到有老师有监督的时候遵守,没有老师监督的时候也能够如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醒自己,天上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自己。来看看我们的具体做法吧!  
  •                  行动一:揭示规则背后的故事
            从事多年德育工作的我,似乎也成了学校的标志性人物。因为但凡有我出现的地方,你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这样的现象:正在楼梯上奔跑的孩子突然止步,正在走廊里大声喧哗的孩子突然无语,原本无序的队伍突然整齐……这种 尴尬的处境真是让人左右为难。尤其是在你责问孩子们为什么要跑闹的时候,孩子们的答案更是值得我们反思。他们会说:“老师,我错了,我真的不应该跑闹,我违反了学校的规定!”一句简单的话语折射出教育的本质问题,在孩子们眼中的规则是做给学校、做给老师看的。他们只知道有这样的规则,老师要求我们要坚守这样的规则,而并不知道规则背后的目的什么,这就是我们教育缺失的部分。
  •        透过现象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与根源,那就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我们首先旁敲侧击地开展了一项主题为“我是安全监督员”的实践体验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DV、手机、相机等不同形式,将你在校园里发现的一些不安全隐患录制或拍摄下来,以班会的形式在班级内交流观看。孩子们的这项活动不是徒劳的,为了让他们能够主动拿起相机进行拍摄,真的能够找到安全隐患问题,学校的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激励的作用真是无穷大,当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收获的喜悦也悄然而至,来到我们的身边。主动拿起相机的孩子越来越多,主动进行安全排查的队伍也越来越大,这时你会惊喜的发现这些安全监督员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洞察力赋予了这个活动以无限生机,让整个活动变得鲜活起来、变得真切起来。因为,我们在汇报总结的班会中看到了这些你平时看不到的、想不到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
  •         他们真的就记录下了有的孩子因快速奔跑而发生了碰撞,还有的孩子捕捉到了因有人大喊大叫而影响到他人上课的情景,更有因为不遵守行走秩序而导致通道拥堵的危险情况……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真实的情景再现让所有的孩子为之一振。教师再次利用收集到的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的实例和照片更是让孩子们看得瞠目结舌。孩子们通过担当“安全监督员”不单单只是完成了一项安全监督的任务,活动背后的实质则是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教育,即不遵守规则的人,可能会得到一些便宜或者图一时痛快,但是往往经常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成为被规则抛弃、受规则惩罚的人。这种渗透于无形之中的教育,更易于被孩子们接受,更容易让孩子们知道规则是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共同制定的契约,规则也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和谐的保障。所以,成为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
  •                   行动二:提炼故事背后的道理
            我们避重就轻、旁敲侧击的活动并不只是想要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自我生成与提炼活动背后揭示出的深刻道理。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事情还需要我们自己来解决,紧接着我们就全权放手,又抛给了学生第二个问题——作为学校的小主人,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看、怎么想?让我们来共同制定一个活动公约吧!于是学校里又掀起了一股讨论风,其间当然也缺少不了老师的渗透性的指导与规划,好为孩子们把握方向。在又一次的班会中,你会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了作用,你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觉得遵守规则的事情要由我们大家共同来做,而不只是老师或者学校领导的事情,我们可以进行自我监督。”还有的孩子说:“严苛的制度会让我们紧张,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区域加强规则约束,而安全的活动区域让我们自由玩耍呢?”更有的孩子说:“规则的落实需要有人监督,但学校设立的值周岗位太过固定,无法监控一些区域的学生活动,也容易出现问题。”……
     
  •         孩子们真的就像一个个小主人,开始自发的为更好地落实规则意识而出谋划策,开动脑筋。孩子们的每一句话也都一语中的,十分中肯,让我们这些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都能够有所顿悟。是啊,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还有很多的缺失,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想不到的问题。孩子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幼小,他们的心灵也像我们一样强大,他们的智慧更是在一次次的交流讨论中迸发出无限光芒。它的好处不只是让孩子们成长了,更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育幸福吗!
  •                 行动三:道理背后的实践改变
            有所顿悟就要有所改变。让孩子们能够自觉的遵守规则,我们就要充分尊重孩子们提出的建议,真的让这些道理能够付诸实际,通过实践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教育模式。
    我们将孩子们的想法整理归纳,最后提炼出了孩子们表达出的两个想法:一是要自己当家做主人,实现自我监督;二是改变的死板的规则约束,为孩子们创造更加宽松的生活环境。由此迸发出我们新的教育举措,并在全校推广。
    给孩子们当家做主人的权利,我们是这样做的:

  •         (一)完善德育常规管理岗位,形成了“两位三循环”的管理模式。
            所谓两位是指“教师岗位”和“学生岗位”,三循环是指形成了由固定岗位到流动岗位,由教师岗位到学生岗位,由学校岗位到班级岗位的循环管理模式。其中又将教师岗位分为管理岗位和监督岗位,学生岗位分为“三支队伍”,即学校文明护绿队、学校文明监督岗、班级文明监督岗。通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实现班级中的学生自我管理,从而使学校监管更加有序、规范。

  • 2015 WEPLUS.ME

  •         (二)开展“我的学校我管理”主题实践活动
            通过建立“两位三循环”的常规管理模式,学校还补充建立了“学校文明护绿队”。“学校文明护绿队”作为学校管理层面的流动岗位,有明确的管理职责、递进的岗位培训,严谨的考核方法,不断指导学生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实现了自主化管理。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说有学生无视管理者的存在等阻碍,学校的主管教师会通过工作培训、情况反馈、教师配合等多种途径树立管理者的威望,现在这支队伍的人数已逐渐增多,从最初的10人,增加到现在的百余人,加上承担固定岗位的学校监督岗、学生监督岗等岗位的学生,已经实现了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的管理模式。

  •         (三)实行“班级岗位责任制”,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我们开始推行“班级岗位责任制”,其中包括卫生、纪律、两操、路队以及值日时间等若干大项的要求,每一大项中又细化为若干小项,涵盖了德育常规管理中方方面面的要求,班级中每人至少承担一项任务,并熟知各自的岗位要求,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熟知每个岗位的人员安排,哪个岗位出现问题,直接对号入座,加强对该岗位的指导。“班级岗位责任制”的推行,不但实现了学生当家做主人的愿望,更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通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后基本可以放手将班级工作交给各岗位负责人。负责承担具体任务的学生也基本上能够熟练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

  •         给孩子们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又不失于规则管理,我们是这样做的:
            因为学校人数众多,孩子们会在下课铃响后于同一时间到同一地点去玩耍,加之有不守秩序的学生,就会给孩子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比如说:曾经就有两个孩子分别贴着教学楼直角两侧的墙根下奔跑,因为孩子的视线看不到拐弯处,而导致在墙角发生碰撞受伤。再比如:有的学生不在柔软的人造草坪上玩耍,而是选择在水泥硬化地面上玩耍,会出现摔跤或受伤。结合孩子们提出的建议,我们在给学生一定空间的基础上,还要规范学生的行为,因此就此设计了“见线成排、按线行走”的要求。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在下课离开教室时,要先有序来到本班走廊,并在走廊中自动形成两排,一排为“活动排”,一排为“入厕排”,两支队伍分别在学生负责人的带领下来到教学楼外。
  •         根据我校自身的校园环境,我们在学生必经的硬化地面上分别用黄色的油漆分割出一至五年级——每个年级的固定通道,各年级各行其道,以此缓解大量学生拥挤在一起的情况,在学生行进至学校红色的塑胶跑道后,“入厕排”的学生有序进入厕所,“活动排”的学生可在操场自由活动,规范而又不刻板的管理形式,既解决了德育管理中容易出现的种种问题,又给孩子们更多自由活动的空间,它所取得的效果要远远超过无数次空洞的说教或是厉声厉色的训斥。当然,成果的取得也不是一天两天的,我们还在不断通过强化要求,班会引领、检查反馈等多种形式使其日渐成效的。
  •         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小事”,让孩子们真正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慎独,也是新教育人本月的必修课。在与新教育结缘的日子里,我们也必将会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通过不断深化每月一事,寻求更多新的发展点和增长点。因为我们坚信,教育工作不是摆花架子供人欣赏的,一定要做到实实在在、扎扎实实,才会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收获桃李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