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生僻字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wo
发布时间:2017-12-27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微信群聊
  • 《说文》:“钺,大斧也,一名天戉。”
                      “大者称钺,小者称斧。”
  • 钺,由斧发展而来,比斧大,是古代的武器、刑具和典礼或出行时的仪仗用具。
    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石钺,新时期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过玉钺,商代才开始有青铜钺。钺体型笨重,杀伤力不如刀戈,因此多被当做礼兵器,只有天子和较大的奴隶主贵族才有使用钺的特权。

    钺的造型,与斧十分相似,差别在大小上,《十八般武艺全书》记载很详细:钺头较斧大之三分,钺杆比斧杆约长50厘米。另外,钺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斧刃则比钺窄。
  • ————————————————
  • yuè
  • 战国  平肩圆刃铜钺

    藏于四川博物院
  • 商  兽面纹铜钺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
  • yuè
  • 夏  镶嵌十字纹方钺

    藏于四川博物院
  • 战国 人物纹靴形铜钺

    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 ————————————————
  • yuè
  • jiǎ
  • 《说文》:“钺,大斧也,一名天戉。”
                      “大者称钺,小者称斧。”
  • 古代中国先民用于盛酒或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由新时期时代陶斝发展而成,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通常为三足,一鋬,两柱,侈口。
    即有三只长长的杯脚,侧边一个把手,口沿有两只柱,器口多为广口的圆形喇叭状。

    斝和酒器爵比较相似,斝比爵大。主要区别在口部,爵前有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而斝无流无尾。
  • ————————————————

  • 清 掐丝珐琅饕餮纹出戟斝

    藏于故宫博物院
  • 商代 册方斝
    是少见的方体斝
    藏于故宫博物院
  • jiǎ
  • ————————————————

  • yǎn
  • 《汉书·百官表》:“昆甑研,善生甗。”
                     
  • 先秦时期蒸食的炊具,相当于现代的蒸锅。在商至汉代又作为礼器。
    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盛食物,下部是可以用来加热煮水的鬲。甑加鬲,就成了甗。
    甗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初为陶质。商代开始有了铜甗,多为圆形,甑鬲一体,直耳柄,广口,束腰,袋状腹腔,袋足或柱形足。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刻兽面纹。
    西周时期出现甑与鬲分体式,有些使用附耳。中期出现了方形的甗。春秋后多为分体式,且甑演变称口径远大于底径的斜腹式。
  • ————————————————

  • 商 妇好三联甗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西汉 彩绘陶甗

    藏于河南博物院
  • yǎn
  • ————————————————

  • qiāng
  • 《说文》:“斨,方銎斧也。”
    《诗·幽风·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
  • 古代的兵器和劳作工具,类似斧。差别是装柄的孔是方形的。不仅可以用来砍凿树木,还可以用来挖掘植物块根和作战对敌。如《诗·幽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
  • ————————————————

  • 西周 青铜斧

    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 商代 铜斨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 qiāng
  • ————————————————

  • shū
  • 《周礼》:“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
    《诗·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 是一种古代兵器。最初用竹木做成,用来抵御毒蛇猛兽的攻击。周朝出现青铜殳,战斗力大升,成为车战重要的五种兵器之一。后来,殳的下部增设带有尖刺的铜球,能刺杀亦能锤击,威力颇大。战国末期逐渐成为仪仗兵器。殳仗队就是后来的仪仗队。汉朝以后逐渐淘汰。

    殳,分锐殳,晋殳两种。
    锐殳用于实战,上部有锋利的三棱刃、有的下部有带刺的铜球。
    晋殳用于仪仗,前端没有锋刃,仅有铜套。
  • ————————————————

  • 西周 “必戈”铭铜殳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 春秋 铜殳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 sh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