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60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2-05-07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60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第160期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2022年5月9日
  • 业务加油
  • 马某还是马某某?
  • 值班手记
  • 松不得与等不起
    特色 故事 服务
    再主动一些,让任务“追”着你
    挖掘“干货”,实力“拉流”
    不跟风 逆向行 善“翻译”
  • 一线双创
  • 心存疑问 便有新闻
    换个视角观察新闻背后的逻辑
  • ·目录·
  • 值班手记
  • 01
  •        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当前,各项防疫工作按照既定的部署,有条不紊地展开。在现阶段我国为何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的总方
  • 防疫松不得
  •        对于当前的工作重点,市委概括为十个字,“防疫松不得,发展等不起”。这段时间,整个宣传也主要围绕这十个字展开。
  • 毛建国
  • 松不得与等不起
  • 针,权威部门和权威专家已经给出了明确答复。
           4月25日,扬州公共场所相继开放。我们认真研究上级要求,判断当前形势,认为报道的总基调还是要坚持“疫情松不得,发展等不起”。当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对开放的内容给予关注。当天,与采访部门联系,第二天,五版做了专题,报道了市场、图书物、综合体等开放的情况。在报道中,坚持不乱带节奏,把做好防控放在第一位。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随后发生的仪征疫情,并没有造成总体报道的撕裂,保证了党报的公信力。
           4月26日,仪征新集疫情牵动人心。4月27日的报纸,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及时对版面进行了调整。有几篇五一小长假旅游的稿件,整个基调延续的是“开放”基调,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发这样的稿件,有些不妥。夜里,果断撤下。
           4月27日疫情调度会后,市委张书记赶赴仪征,因为报纸已经付印,只是新媒体加上了相关内容。4月28日的市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议稿
  •        疫情之下,要不要发展,应该如何发展?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4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连续两天的报道,给出了明确回答。 
  • 发展等不起
  • 件,有一段内容:当天上午,张书记前往仪征市新集镇现场指导疫情处置工作。将心比心,市领导真不容易。围绕疫情防控,五版做了专题,其中12岁女孩手绘漫画,颇为抢眼。
           4月30日的报纸,围绕疫情防控,除了报道市委活动外,还根据指挥部的要求,重点关注了市场供应情况。文字和图片,都有一定的分量。夜里,版面做好,准备付印了,突然收到市委新审定的稿件。对于这次疫情,前稿用的是“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主动战”,新稿用的是“坚决干净彻底打赢仪征疫情防控歼灭战”,请大家注意相关的措词。  
  •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一般而言,我们对总书记的稿件,直接用新华社,不单独做标题。当天,编辑把这句话拎了出来做了主标。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城市永远的主题,也是我们报道永远的主角。这段时间,哪怕版面再紧张,我们都尽可能地给经济工作留下一定空间。只要能够做大,一定不遗余力。
           4月26日,头版围绕产业科创名城做了一个专题。高邮一季度新招引认定备案科技型企业23家、联环药业投入千万研发盐酸多西环素片仿制药、我国首个屠宰型优质肉鸡新品种诞生等稿件,都有一定看点。
           一点感慨,有些同事可能根本不看报纸。这篇肉鸡新品种,第二天又有另外记者传来同题材稿件。类似情况已经遇到过好多次了。更有甚者,有的稿件,不同记者不同时间上传,但内容几乎一样,不排除都当的是“新闻搬运工”,也不排除有些通讯员一篇稿子传了几位记者。
  •        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是报道的重点,但不是报道的唯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应纳入到报道范畴。而且,要以创新创优的精神做好报道,
  • 提升报道质量同样松不得、等不起
  •        一季度全市累计完成“智改数转”项目244个、美德莱安全注射器占据美国市场约30%份额、市人社局推出十项“暖心服务包”、市市场监管局推行全流程服务、本报参与策划的首期“科创沙龙”举办等报道,都是各有特色。
           这段时间,政策解读类稿件比较多,总编室的要求十分明确,要有采访,要有真正的解读。现在一个倾向有所抬头,很多政策解读,都是“材料搬运工”,没有采访,没有解读,有的列出七八个小标题,再从文件中复制几句话。写稿可能只要几分钟,但编辑处理头很大,不发可惜,发则麻烦。有人可能会说,这可以通过图表去解决。当然,在实务中,我们倾向于这么处理,但在事实上,现在很多图表本身就是阅读障碍,是懒惰无能的表现。         
  • 争取“天天有亮点,版版有看点,常常出重点”。
           日前,2021年度江苏省好新闻评选结果揭晓,集团共有44件作品获奖,一等奖11件、二等奖21件、三等奖12件,获得一等奖的消息是《7万党员上讲台讲党史》。4月26日,新华社、新闻联播报道了《百年初心成大道——党史学习教育案例选编》出版发行,扬州“我是党课主讲人”案例入选,根据宣传部要求,记者进行了落地。我们在编辑时,融进了新华社的有关内容。回顾去年的报道,其实有捉急成分,是在夜里赶出来的,如果准备工作更充分,事先判断更精准,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4月26日,知识产权日,当天二版做了专题,第二天又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对于重要新闻,我们经常进行专题化处理,目的是要形成版面亮点,乃至当天爆点。有时处理不错,有时还很平庸,形容和内容都缺乏冲击力。编辑需要真正投入精力,精心谋划版面,不要辜负好题材,不能有“填充版面”的想法。有没有用心,用了多少
  • 心,在版面上能看到。
           4月29日,新媒体全线发力,上午发布《学习强国扬州平台上线两周年》,下午发布《致全市人民一封信》,都让人印象深刻。《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延续了以往风格,再一次体现了报社水平,引发了广泛的刷屏。由于介质不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无法进行简单比较,但传统媒体学习和借鉴新媒体的一些手法,还是应该的。新媒体围绕疫情做的一些集纳,比如“仪征市新集镇疫情,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直面社会关切,这样的内容,如果刊发在报纸上,也应该有很好的效果。
           当天,五版围绕五一做了专题,三个劳模故事,苔花如米小,也有牡丹香。对于党报来说,人物报道是永远的硬通货。我们也有一些人物故事,但人物多是大爷大妈,故事多是好人好事,缺乏具有时代气质的故事。人物故事的选题,可以围绕“三个名城”,聚焦新领域新业态新人才。这次报道的劳模故事,依然有挖掘的空间,比如扬子江
  • 返回目录
  • 集团崔国富,擦亮“世界美食之都”靓丽名片,就很有故事性。类似的人物故事,同样是品味人生版面的选稿对象。
           4月29日幸福运河版面发的《诗渡瓜洲“开而不发”如何破局——关于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瓜洲核心展示园的思考和建议》,可谓是调研报告的典范;4月28日梅岭杂志推出的听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解读扬州历史故事,策划很有创意。此外,《村里文明墙缘何贴出“脏乱差”》等稿件,角度也抓得不错。           
  •        疫情反复,晚报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报道口径,按照宣传要求,每日在重点版面推出一个版以
  • 疫情反复,及时调整报道口径
  •        4月24日—4月30日这一周,扬州晚报调动各种版面资源,在新闻故事、特色报道、新闻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努力,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报道,让人印象深刻。
  • 肖德林
  • 特色 故事 服务
  • 上的图文报道。
           4月24日扬州一批重点场所陆续恢复开放,市委书记张宝娟在视频调度会上强调,推动重点场所有序开放恢复活力。根据条口记者对逐步开放场所的实地探访,多角度反映人气与烟火气的渐次回归;同时关注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强化新闻服务。
           4月27日,仪征疫情爆发,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市民五一假期选择宅在家。晚报"文化+"梳理了扬州文博场馆五一期间的线上活动安排,为读者宅家"云上"充实自己提供了指南,体现了报纸的服务性。
           4月29日,晚报着重从"防疫不松弦"和"供应有保障"两个角度进行报道,一方面提醒公众继续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告诉市民"米袋子""菜篮子"管够,不必恐慌性囤货。既有面上的数据,又有点上的探访,稿件具有说服力,尤其是超市内货物丰富的图片,起到了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        4月26日"人世间"版面致敬一线劳动者,讲述了一户"铁路人家"的人世间故事。从新中国第一代货车司机,到主持使用新中国自主产权轴温探测技术,再到定居扬州见证扬州铁路从无到有到快,这户人家的故事不仅是铁路人的代际传承,更见证了新中国铁路史。特色版面也要因时而动,紧扣时下热点,往往会有溢出的收获。
           4月27日"人世间"版面又讲述了一对"石油伉俪"的故事,从玉门到大庆再到胜利,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必定会引起一代人的共鸣。希望继续提供与劳动者相关故事,向劳动者致敬;得到的启发是结合特殊时间节点,类似专题化方式聚焦某些特定人群,可以成为一种常规操作。
           4月30日"视觉讲述"栏目聚焦了一名参与30余座桥梁制造的90后小伙的故事,在劳动者的节日推出,充分体现了主题。
           做好疫情下小长假的新闻服务。4月29日"'五
  • 人物故事致敬劳动者
  •        4月初,晚报刊发了晏炳森手稿首次曝光的报道,其中提到了39年前在扬召开的"扬州港海外交通史学术研讨会",记者进一步对这一新闻点进行了挖掘,披露该会议首次提出"扬州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这一观点穿越近40年时光,时至今日愈显重要。当年与会人员有不少来自
  • 追踪报道有的放矢
  • 一'假期服务套餐丰盛。有新闻发布,如"五一"天气预报;有权威回应,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对于"'五一'还能出游吗"的回应;还有专题策划,如养生堂周刊的《若问"五一"健康事请君先看关键词》,为读者"五一"假期的吃、穿、行、养、防病等方面支招。
           4月30日"五一"小长假开始,当天A4版整合了一组小长假期间的服务信息,包括银行网点、门诊时间表等,让读者假期"不跑空"。此外,5月1日起实施的一批新规也都颇为重磅,编辑进行了集纳与解读。       
  •        晚报"一席谈"版面开设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这是晚报"开放式办报"的有益尝试,也期待越来越多社会人士共同"入席"对谈。4月28日的名城对话《"世界美食之都"扬州对话"世界美食之都"成都》增加了报纸的重度与特色。4月29日,"科技沙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当日开讲内容专家围绕"汽车轻量化"主题,对扬州这方面实力进行了展示、展望,讲述很接地气,避免了一般讲坛的过分蹈高,同时,这种形式与本报开设的"一席谈"版面有诸多
  • 对话新闻形成新期待
  • 全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更彰显了这一结论的权威性。遇到好的新闻素材,就要紧追不舍,唱好“连续剧 ” 。
           “刘畊宏女孩 ” 成为最近网络热点,记者就此热点做了落地,从健康角度对科学健身做了提醒;随后,评论等版面也发了两篇“同题作文 ” ,从社会层面做了评述,对这一热点的本地化呈现既有服务性又有思想性。     
  • 返回目录
  • 共通之处,最好能够结合起来。
           两篇文化人物报道很及时,新闻性强。扬州籍翻译家刘成富,因翻译法国名著,收到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感谢信,正值马克龙当选连任总统之际,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而文中的这部法国名著,也为文学爱好者打开眼界;文学名家吴周文老师去世,刷屏朋友圈,记者迅速采访了相关稿件,"大家说"也推出了回忆文章,对这一新闻处理比较充分。
           《9旬老人与151岁古树的"半生缘"》《一面2000多年的铜镜成为奶奶留下的"传家宝"》,这两篇稿件以物为线索,讲述了两个浓缩版的"人世间"故事,中心词都是"保护",古城保护意识已经深入每个扬州人的生活细节里,同时,稿件都具有揭秘性,古树与古镜所经历的历史沧桑,耐人寻味。
           此外,《包过拿证、月入过万……你拿到的证书是真的吗?》,由头是人社部门开展的专项治理行动,记者不是简单将其作为部门工作报道来写,而是据此展开调查,这样的采访作风值得肯定。
  •        四月的末尾、五月的开端,“烟花三月”余韵袅袅、对假期的渴盼悄悄生长,但仪征新集疫情忽起,让有条不紊的宣传节奏稍显动荡,我们迅速调整心态、转变方向,承担起主流新媒体平台的责任、发挥政务影响力特色,端微协同作战,采取全天候紧盯战术,在动态发布上要求迅速、准确、权威;在新媒体产品制作上,追求“有实用价值的创新”。
  • 赵钢
  •  再主动一些,
    让任务“追”着你
  •        四月底,仪征新集突然出现小规模疫情,每日均有新增无症状患者,接下来就是小长假,人员流动可能会比较频繁,怎样引导市民“静”下来,减轻扬州防疫的压力。根据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平台紧急创作推出“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这封信和去年疫情期间的“扬州家书”比,既有传承、也有显著不同。所谓传承,就是还是要保证真情实感、娓娓道来;但本次仪征疫情是小规模可控的散发,这封信就不能那么“浓”、那么“重”,这一封信主要是要完成两个新任务:把小长假期间扬州最新防疫政策简洁、清晰地传达出去;对市民进行提醒和引导、并适当进行心理疏导。在集团领导多次指导、修改、提升后,4月29日晚间,“给市民的一封信”得以定稿,并以扬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名义发出,这封信在发布客户端和微信双平台都迅速突破10万+阅读量。同时,扬州所有新媒体平台同步转发“一封信”,影响力巨大,在朋友圈引发了
  • 防疫报道:锻造“战斗力”
  • 刷屏效益,再一次体现了集团的战斗力和水平。
           体现影响力的还有“疫情防控电子手册”,也是有关领导要求发布来制作,我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精力,彻夜加班,克服没有现成内容的困难,搜集各种资料和政策、分成九个部分整理出防护手册,一边把文字送给指挥部和卫健委审核、一边同步制作产品,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制作了H5和电子手册两个版本提交宣传部和指挥部,等候通知择机推出。
           疫情防控的其他宣传,我们也很及时、到位。围绕主城区两次区域核酸检测,除了第一时间推送通报外,重点策划了1+1配套的新媒体产品“一图读懂,为什么核酸检测如此重要”,把资讯和释疑、服务等结合起来。针对生活物资保供,集团记者也迅速组织了不少实地探访类稿件,有现场、有数据,我们第一时间编发推送,对于稳心理和稳市场起了一定作用。
           在日常的防疫报道中,我们强调踩准步伐、推出“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为积极应对疫情新变
  •        “五一”小长假到来,关于节假的报道,是不是只有四季歌可唱?我们觉得,还需要去发现和提供一些新的东西,因为新闻永远需要“新鲜感”。
  • 节假报道:提升“发现力”
  • 化、新冲击,扬州再推“1+N”政策措施助企纾困,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扬州发布平台连夜与7家部门一一对接,立即制作相关的一图读懂专题。强调防疫宣传视觉化呈现。全套“抗疫虎”表情包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号召大家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虎虎生威社会"大防线"。
           关于疫情的各种报道和资讯,无论是客户端还是微信,阅读量动辄10万+,看到飙升的数据,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扬州人如此信任发布平台,我们必须把最新的政策、有质量的报道和新媒体产品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作为本地最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在重大的社会公共议题里,我们不能只做传递者,还要作为参与者,去推动、去服务。
  •        疫情之下,暂时不方便“去远方”,不妨把目光转向身边,我们策划推出了全新栏目“Discovery扬州”,号召大家深度体验我们的城市,跳出习以为常的禁锢,去发现新的秘境和风景。这个新栏目目前已推出四期:“分花拂柳,怕惊醒‘旧梦扬州’”,跳出景点,在寻常巷陌中发现烟火精髓;“忍不住化身一条自由的鱼”发现新的扬州网红打卡地跑鱼河,并跳出单纯拍照打卡的局限,从地理和历史两个角度进行了拓展,文章有“颜值”有“姿势”;发布小编交出了自己私藏的“最美环形”,带大家发现和探索一条含“氧”量、含“文”量、含“史”量、含“诗”量都极高的最美徒步线路;“搭个帐篷赏花海”则敏锐发现了今年小长假风靡全扬州的微露营独家风潮。
           所以,节假报道要有一定的新鲜感,除了惯例的各种数据、动态之外,还是要关注“lifestyle”,要发现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潮流,因为新的东西一定反映了社会的某种变化,新闻人需要抓住这些变化。
  •        复盘近期工作,我们有一点迫切需要提升,那就是要更加主动一些、加强自己的主动性和主动力。
           这个在疫情报道中比较明显,我们总是在等主管部门或者领导指示,比如电子手册、比如一封信,虽然每次也能顺利完成、有时还完成得不错,但总是跟着任务“追”会越来越累,有时候为了抢时间甚至不吃不睡。其实把节奏变一下,把被动等
  • 一种缺憾:缺乏“主动力”
  •        当然,该唱的四季歌还是要唱。这个小长假覆盖了两个节日,劳动节和青年节,这两个不同节日的主题还是要有所体现。关于劳动节,发布推出了“1+1+1”的新媒体主题小套餐:一张开机封面营造节日氛围;一个互动H5以手为意像、感谢为关键词,让用户来选择并解密;一组海报致敬“平凡”,因为一切伟大都来自于踏踏实实的“平凡”。关于青年节,则以“百年青年家书”为主线,以互动H5邀请读者共读。
  • 返回目录
  • 待任务变成主动发现和准备任务,从追着任务赶到拉着任务跑,“抢”出一些提前量,那我们工作的状态可能会轻松一些。当然疫情报道有很多限制、管理很严,很多同志不太敢主动突破,其实除了指挥部通告等“硬货”之外,在防护指导、信息集成、服务加成、心理疏导、资讯深度加工等方面,我们完全可以更主动一些,比如有一篇集纳问答《仪征新集疫情,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效果就非常好。很多时候,根据疫情的动态发展,我们是可以预判下一步该做什么的,完全可以早一点动手,在去年的扬州疫情报道中我们就做得比较到位。说到底,还是要把“主动”这两个字真正刻印在自己的意识中。       
  •        内容、表现手法,是新媒体两大重要担当。4月25日—5月1日这一周,热点迭出:3名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遇难、油价上调、福禄寿乐队成员杜雪儿走私毒品获刑、仪征疫情……晚报新媒体编辑沉下心来,挖掘内容干货,通过实力拉升流量,在“1+n”工作法的加持下,晚报微信稿件阅读量已提升到“521”阵型。   
  • 古洪庆
  •  挖掘“干货”
     实力“拉流”
  •        值班这一周正好踏入五一假期,出行政策、防疫新闻成为关注重点,也因此收获多条10万+。4月25日中午推送的《最新!江苏13市出入政策来了!》,详细归纳全省各市的出入政策,正好切中用户需求,阅读量很快就跨过了10万+。4月27日-28日两天,关于仪征疫情有关信息相继披露,晚报微信紧随发稿,连续收获3条10万+。这再次印证本地突发重大新闻是“拉流”顶梁柱。
           这周,除了疫情相关信息,扬州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调整、一批人事任免、原扬州化工园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健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等稿件成为热点,本地新闻强势发力,几乎占到一半,一改过去本地稿件缺失状态。这个变化非常值得肯定,希望一直坚持。
           改变,使得整体阅读量维持在高位。3名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遇难、油价上调、福禄寿乐队成员杜雪儿走私毒品获刑、机动车登记新措施5月1日起
  • 微信:抓住重大新闻“拉流”
  •        从去年尝试直播开始,晚报新媒体坚持每周至少做一场直播。至今,直播选题已涉及寒冬赏雪、东方白鹳、扬剧木偶、踏春赏景、夜查酒驾及全国和本地重要新闻发布会等,面非常广。常规选题直播收看人数一般在2000-7000人,比如“疫散云开共赏扬州好风光”系列,数据在同城直播中已非常不错,但总感觉很难进一步突破。这方面,我们首先要关注选题问题:
           其一,直播选题要掐准用户的切身利益。4月26日晚,晚报视频号进行扬州交警夜查酒驾直播,收看人数高达173.4万人,是晚报新媒体尝试直播
  • 直播:找准硬核选题“推流”
  • 实施……拓宽选稿范围,内容定位“重要”“突发”,报道向常规化转变。目前,阅读量已呈现出“521”阵型:头条阅读量保持在5万以上,二条在2万以上,三条1万以上,不仅是拓宽视野全面选稿的效应,更主要的是内容的变化,拓宽了用户眼界,满足了更多网友的需求。     
  • 以来的最好成绩。其实,早在1月12日,晚报视频号首次直播夜查酒驾,直播数据就高达21.4万人,是之前一段时间的峰值。可见,直播选题与用户利益关联度高低,会对直播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其二,直播选题要把准用户的关注热点和兴趣点。4月16日,晚报视频号直播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返回,这是全国关注的航天大事件,虽然主流平台都在直播,但因晚报视频号介入较早,留住了很多用户,关注度非常高,达到了11.3万人,同时在线收看也超过了5200人。这条新闻既是当天的热点,也是不少用户的兴趣点,不火不可能。
           其三、直播选题要与用户所处时间环境产生关联。时间再向前推一点。1月31日,晚报视频号按照计划直播木偶剧《铁道小飞虎》和扬剧《白蛇传》,当天8点首播20点复播,其中8点首播4456人观看,而20点复播的数据竟达 9.1万人,一个是白天忙年时间,一个是晚上吃团圆饭守岁时间,数据天壤之别,是因为晚上的直播正好满足了用户的应景需求。
  •        如何进行新媒体稿件的内容编辑、归纳组合?如何在各账号平台间打通稿件,做到内容共享?晚报新媒体编辑逐步发挥“1+n”工作法的优势,向工作效率、运营效果最大化迈进。
           市供电公司门口的蔷薇花墙成为市民打卡热点,发现这一线索后,各账号、平台编辑间相互共享,晚报短视频编辑获悉后立即前往拍摄,制作发布到晚报官方抖音快手视频号,又共享给其他编辑。随后,扬州文旅编辑根据其账号稿件风格,整理出《五一游扬州 |全城都在追的花墙打卡,在这些地方》,对全城花墙进行整理归纳,并推荐给网
  • 1+n:引导平台账号“交流”
  •        选题,是直播的关键内容。除宣传需要外,常规运营重点要放在关注选题方向上。选题方向准了,向用户“推流”,就会收获高流量;否则,事倍功半。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直播选题研讨,强化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将镜头对准普通市民网民,对准他们关心的人和事。       
  • 返回目录
  • 友,这样工作方式的转变,将所有账号形成合力,将一个事件迅速在最大范围内进行了传播。
           刘畊宏的“本草纲目毽子操”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引发全网挑战。本地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的是晚报新媒体代运营的运动扬州微信,编辑也将信息进行了共享。晚报新媒体视频编辑积极寻找切入素材,最终找到了线索,推出“@刘畊宏交作业啦!扬州‘大白’申请出战!”,将短视频关注度一下子拉到了30万播放量的高度;紧接着,晚报微信跟进:在国台办举行例行记者会上,刘畊宏被点名表扬……进一步将该新闻事件推向了热点,引发了各种版本的模仿。
           “1+n”工作法推出的前提是“共享”,“共享”的目的是“交流”。打通部门内部运营的所有平台账号,共享新闻线索,“交流”编稿思路,“交流”表现手法;通过相对固定的标准格式丰富稿件的同时,解放编辑,缓解人手紧张。虽然初现成效,但需长期探索。       
  •        节日或纪念日往往形成一个报道热点,主要是数量上的热,内容上的热则较为稀罕。两者有较大不同,数量上的热本质是跟风,是凑热闹;内容上
  • 乘热抓选题,不跟风凑热闹
  •        从抓选题,到对选题的开挖,再采访成稿,梳理我们的报道得失,以期对提高扬州向上发稿命中率有所启发。
  • 王玉龙
  • 不跟风 逆向行 善“翻译”
  • 的热则是乘热抓问题、抓典型、抓活鱼,由热到热地形成受众关注、社会聚焦的热点。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各地区各行业围绕读书,传来了数量丰富的稿件,有面上报道的全景呈现,也有点上报道的多姿多彩,还有海报短视频的声形并茂,更多的还是一些大路货,没有新意没有特点,比如图书室不打烊、农家书屋开启云上阅读,比如一个老师带着几个孩子阅读,人没换,翻来覆去变换拍摄角度,凑合几张图片成图集。一个特定日子的报道,你有我有大家有,就得比拼抓选题的功夫,简单地以为乘着读书日,组织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报道,应个景,实则是一种侥幸,很难有好运气。因为你这么想,别人也这么想,同样想法的人多了,同质化的内容就会泛滥,跟风容易变成人云亦云,报道既无新意,又无深意。
           大量读书日稿件,但被上级平台选用的寥寥无几。《江苏扬州:“朱自清读书节”举办千场活动 助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以上千场活动的气势赢得关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全民阅读高质量这一问
  •        江苏平台很少退稿,要么不用,要么滞后选用,但滞后选用的不多。《扬州邗江河东村:专家组团上门指导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是很少退稿中的一篇,编辑审核退稿批注该稿是“单次指导活动”。对很多通讯员而言,不怕退稿,就怕石沉大海,批注意见后退稿,其实是一次有益的指导。所谓“单次指导活动”,是指该稿为活动消息。江苏平台一般不发消息稿件,除非从全省来讲,这个消息足够重大、足够新鲜。当然,一次活动不是不可以写,而是不要只写这一次,要围绕主题丰富素材,要有点有面,有点的亮度,有面的宽度。
           向上供稿,内容要求重大,很难达到,追求足
  • 反弹琵琶,获取新鲜资源
  • 题;《扬州高邮临泽镇:全民阅读十举措 为民量身定“阅”》则是运用场景化写法,把全民阅读十项举措写得生动活泼,可亲可近,可学可用。跟风凑热闹与乘热抓选题,虽然都是瞄准的某个日子的热,但是两个热的目的、意义、效果大不同。
  •        报道科研成果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化,让多数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储备和
  • 科研报道“翻译”见高低
  • 够新鲜,是相对更能达到的目标。新鲜,有的是突然发生的,更多的是发现,用不同寻常的思维发现不同寻常的事物。比如农村的文明墙和宣传栏上见多了各种优美的村容村貌和村规民约,也见多了类似千篇一律的报道,而《扬州邗江金槐村:亮家丑促共建 文明墙上贴出“脏乱差”》则报道金槐村的文明墙上贴着一组“脏乱差”图片,相比那些千篇一律的好,这个丑,就显得新鲜了。这个新鲜首先来自村里工作的创新,正如村负责人所说“这次把‘脏乱差’亮出来,就是要以不怕丢丑的精神,形成共建共享的氛围”。用非常规方法推进文明创建,是一个村的工作思维,也是一种很好的报道思维。要挖到“别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报道资源,除了要有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知度外,还要有反弹琵琶、逆向思维、另辟蹊径的观察角度。
  • 修养的人看得懂,得到清晰的认知。
           首先要做好“翻译”,把受众难以理解的术语转化成可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表达,或用受众更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全国首个屠宰型新品种花山鸡培育成功”,这项科研成果对行业转型升级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报道中的关键概念或词语,交代不够连贯,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比如文中的“屠宰型”,前后作了一些分散介绍,有一定阅读障碍,集中起来的意思是:花山鸡从散养到笼养,整齐度更高,适宜屠宰;屠宰后体型肤色美观,为活禽销售变生鲜销售打开市场。科研成果的专门化、专业化、深奥性特点,需要报道用好知识背景,做到形式生动、表达通俗。
           其次要深入浅出,但并非只是做简单的文字说明,否则文章就会单调乏味,而是要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量,缩小科技和读者的距离,并找到受众易理解、能读进去的切入点。有一篇稿件报道了“联环药业研发的一款仿制药获得国家药监局销售许可”,文中的仿制药本身就是一个与大众相关的切入点,但对仿制药的背景没有作交代。“仿制”一词在很多人的
  • 返回目录
  • 印象中,多是一个贬义词,更应交代一下,什么是仿制药,国家为什么鼓励仿制,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仿制药是对专利过期原研药的复制,质量和疗效一致,价格却大大降低,这就是国家鼓励、百姓叫好的原因。交代了这一点,这篇报道就大大增强了其内容与众多人联系的相关性,才能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科研成果最终运用于生产生活,因此这类报道应该在可读性、服务性、关联性上追求更好的呈现。         
  • 一线双创
  • 02
  •        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来自发现。如何发现?媒体人不仅要有知识储备和专业积累,也要善于思考,采访中多带几个问号,随机应变、另辟蹊径,往往会有意外收获。这很关键。
  • 吴生锋
  • 心存疑问 便有新闻
  •        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办事效率,便民利企,是全国从上到下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举措,也是近年来新闻宣传的热点。其中,设立“办不成事”局长热线、服务窗口,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很多地方都围绕“办不成事”推出了窗口、热线,破解政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这类的正面报道可谓连篇累牍。
           扬州经开区去年5月10日在全市最早开设了“办不成事”局长热线,当时也进行了及时报道。时间过去了大半年,局长热线运行情况怎么样了?是不是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目前解决了多少件“疑难杂症”?企业
  • 带着问号,有了意外发现
  •        获3月份创优作品的《局长热线咋变冷了》,原来只是一次扬州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办不成事”局长热线为企业和群众解决“疑难杂症”成效的正常采访,就因为在采访现场带着问号,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好选题,最终写出一篇好稿件。
  • 和群众反响如何?今年春节上班后,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会,记者就在第一时间联系了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回复是局长热线今年以来还没有接到求助电话。当时心里就产生一个疑问——局长热线怎么不热啦。考虑到节后刚刚上班,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可能不多,便计划等过段时间再采访。
           3月中旬,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去了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服务大厅,看到有30多位前来办事的人正在安静地排着队伍等待办理相关审批事项。在与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孙淼的交流中,得知今年两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办事的人打局长热线。提前准备好的采访选题看似走进了“死胡同”,没有新案例、新故事,这条局长热线的新闻怎么报?
           新闻无时无刻存在着,就看媒体人如何发现。我们转念一想,局长热线遇冷不是更有新闻性!于是,当即调整采访思路,另辟蹊径、顺藤摸瓜、抽丝剥茧,从而获悉经开区局长热线遇冷的背后,是他们以局长热线倒逼,进一步优化、再造审批流
  •        如果没有用心精心制作,再好的食材也做不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同样,面对采访到的第一手资料,如果不按“创新创优”的标准,用心精心打磨,再好的素材也成不了一篇好新闻。
           选好角度。为什么要开设特事特办的局长热线?为什么经开区的局长热线现在不热了?这是政务服务面对的考题,也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我们从“局长热线变冷”这个角度切入,聚焦其背后的故事。原来,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反向思维,以“办不成事”局长热线,倒逼审批工作人员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对企业和群众可能遇到的“办不成的事”进行梳理、研究,在全市率先实施项目审批“五证联发”,在实现“拿
  • 精心写作,凸显新闻价值
  • 程,实施“极简化”审批模式,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好做法。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也越来越兴奋,意外地抓到了一条“大鱼、活鱼”。       
  • 地即开工”的基础上,创新地加快实施“极简化”审批模式。正如经开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所言,最考验营商环境的,其实还是常事常办,不找人也能办成事。求助局长热线属于特事特办,说明审批过程中还存在“隐形障碍”,需要举一反三地去解决和完善。现在,前来办事的人“进一次门、跑一趟腿”,就能在一个窗口把所有事办成,根本不需要费心劳神打电话找人了。这才是政务服务的目标和核心。
           角度选准了,就要精心写作。通过对采访素材的精挑细选,我们在写稿时已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了,从标题、导语、背景、事实、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反复推敲和打磨,努力做到以最精炼的语言、最充分的内容清晰流畅地表现出来。标题的热线“热”与“冷”对比,既突出了报道的主题,也设计了悬念,吸引眼球,提高了稿件的可读性。同时,见人见事,运用现场、案例、数据、背景等,把经开区硬核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真心实意“把企业和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的好做法、好经验写
  •        《局长热线咋变冷了》是对“办不成事”局长热线的一次冷思考,缘于记者多个问号、多看一眼,“意外”获得的新闻。
           心存疑问,实际上考验的是记者的眼力,即新闻的发现力。“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观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由此可见,眼力对提升新闻产品的质量来说是多么重要。眼力也时常被业界称为记者应有的第一基本功,是记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果当时抱着事先准备的选题,心里没有问号,也许就失去了这条“大鱼、活鱼”,至多写出一篇“锦上添花”的应景稿件。
           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有一双“慧眼”,是一个敏锐抓住机遇的发现者。眼力就是新闻发现力。如
  • 练就眼力,多出精品力作
  • 实写精彩,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主题,放大了新闻报道的价值。 消息刊发时,编辑又配发一篇《热线冷了源于事好办了》评论,画龙点睛,突出了报道的主题,放大这则消息的新闻性和导向性。
  • 返回目录
  • 何练就眼力,增强新闻敏感,我国和西方的新闻理论和名家前辈都有全面概述阐述。结合《局长热线咋变冷了》的采写过程,个人认为,平时要加强政治理论、业务学习,养成“吃透两头”习惯,在勤思考、更下沉、多练习中不断提高新闻发现力。一旦发现好的新闻线索,就要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眼里放光、全身投入,用心用情用力,而不能浅尝辄止、轻易放弃。同时,还要跑出去、沉下去,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群众心里,在奔跑中去寻找和发现好的新闻题材,并准确鉴别、深入挖掘,在时代背景下找到落点,因为新闻无处不在、新闻就在我们身边。
           当然,这篇消息虽获得月度创优作品,但对照集团提出的“创新创优”和冲奖拿奖的标准,还存在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以后继续提升业务能力,努力写出更多的好新闻。        
  •        《虎年开局,看“扬州慢”如何跑出“快节奏”》被评为3月创新作品,其新在突破了单纯的活动性报道,转换了视角,观察到新闻背后的逻
  • 邹平
  • 换个视角
    观察新闻背后的逻辑
  • ↑ ↑ ↑ 识别二维码观看 ↑ ↑ ↑
  •        在全媒体时代,单调的活动性报道已经很难满足政务报道需求。如何跳出领导活动报道,更好地展现领导意图和执政理念,是摆在跟班记者面前一道新的课题。从去年开始,总编室领导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合并同类项找到某些工作、某些领域的执政规律,进
  • 创新实践,提升服务能力
  • 辑,提升了政务报道内涵;同时,也是集团编委会对我们不断创新新闻实践的鼓励。
           与同仁分享我们的实践体会与探索。
  • 一步提升服务市委中心工作的能力。
           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会、重大项目集中观摩、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虎年春节后,市委、市政府聚焦经济发展打出了一套施政组合拳。这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执政理念,活动与活动之间有哪些逻辑联系,又传递出什么样的经济信号?在周总的指导和部署下,《虎年开局,看“扬州慢”如何跑出“快节奏”》(下文简称《快节奏》)从“开局就起跑”的奋进姿态、一体推进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的发展质态、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的优良生态等三个方面,全面深入阐述了扬州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奋力夺取一季度开门红的发展路径。
           还有,此前关于发展经济和基层治理两件事、早茶会的报道,都是我们落实总编室要求的尝试。
  •        政务类报道,要学会转换视角,多视角观察诸多活动背后的深意。
           首先,要转换平台视角。以往的报道大多是站在市级媒体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新的新闻宣传要求需要我们跳出扬州媒体,站在省媒和央媒的角度去看待扬州事件。最终,根据新闻题材和主题的不同,我们的作品会出现在不同层级的媒体平台。比如,这次的《快节奏》稿件就是在中央、省、市三级新媒体平台推出。
           其次,要转换写作视角。在正常的活动报道中,记者往往是处于相对客观的第三视角,克制地阐述新闻事实,领悟并传达领导意图。而新的新闻形式,题材也从单纯的消息类报道转为了通讯报道,视角维度也变得更广,加入了更多基于新闻事实的主观分析。从空间而言,平行视角也悄然转变为俯视,跳出扬州去观察扬州,将扬州置于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去分析思考。
  • 转换视角,做强政务报道
  • 返回目录
  •        要完成这一转换,不断适应新的变化,需要我们在平时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善于透过新闻事件的表象去发现更为深邃的内核。同时,也需要提高持续学习的能力,多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关于这类政经类新闻的写法,在学习中提高,努力成为一个政务报道的多面手。       
  • 业务加油
  • 03
  •        5月3日早上9点,一条有关杭州马某和杭州马某某的新闻在网络上刷屏。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称,2022年4月25日,杭州市国家安全局依法对勾结境外反华敌对势力,涉嫌从事煽动分裂国家、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马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此案正在深入调查中。
           消息一出,众多媒体相继转载了该新闻。“杭州”和“马某”两个关键词迅速引发网友的联想。
  • 马某还是马某某?
    一则报道引发的“乌龙”
  • 使用化名要避免误解、猜测
  •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媒体报道中化名少打了一个字,差点引发一场无妄之灾,这是化名称呼使用不当引发的问题。那么,使用化名有哪些注意点? 
  • 马某还是马某某?
  • 一时间各种猜测、言论在网上流传,相关公司股票也受到波及,开盘跳水,整个香港的科技股都受到影响。媒体也注意到这则新闻化名的使用问题导致的一系列蝴蝶效应。
           知名媒体人、前《环球时报》总编辑、现任《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胡锡进随后发布微博称,据其向权威部门确认,杭州市国家安全局抓的是“马某某”,不是“马某”。写“马某”的报道都是不准确的。
           之后,环球时报、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等多家媒体转发相关新闻时,“马某”被更正为“马某某”。 
           只是少打一个“某”字,新闻的意思却完全不一样了。马某和马某某截然不同,到底是机构发布信息时没考虑周全,还是媒体报道时改动成“马某”?应该搞清楚,避免下次出错。 
           此次因为“马某”称呼引发对某知名人士的猜测,是典型的化名称呼使用不当引发的问题。 
  •        那么,新闻报道中化名的使用,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避免造成误解、猜测。
           在新闻报道中,化名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大体
  • 化名使用该注意什么?
  •        新华社编辑整理的《新闻报道常见差错提示》一文中提到,涉及到如下报道对象时,通常不宜公开报道其真实姓名:
           1.犯罪嫌疑人家属;2.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3.涉及案件的妇女和儿童(有特殊要求情况下);4.采用人工授精等辅助生育手段的孕、产妇;5.严重传染病患者;6.精神病患者;7.被暴力胁迫卖淫的妇女; 8.艾滋病患者及HIV(病毒)携带者;9.有吸毒史或被强制戒毒的人员。
           涉及这些人时,稿件可使用其真实姓氏加“某”字的指代,如“张某”“李某”。     
  • 不宜公开报道真实姓名的情况
  • 分为两种情况:全部化名,比如马某某;和部分化名,用保留姓氏的方式,如马某X简单的称谓。
           使用化名时要以不可辨认为原则,避免被识别出真名,对当事人产生伤害、不利影响,或引发侵权纠纷。新闻报道中无法用真名,可以用姓氏加某、或ABC这种代号的形式,既可以保护当事人,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猜测。
           比如,5月3日这则轰动的新闻中的报道对象可以称为马某某,或者马某X。
           其二,必须显著标明化名。
           新闻报道中使用化名应该明确标明,否则会被误认为是真名,甚至可能会被当成假新闻。
           第三,避免损害新闻真实。
           化名采访源,会削弱新闻真实性和媒体公信力,公众会质疑是否为假新闻或捏造的采访对象。
           四,避免化名无效。
           比如一些拐卖案件的报道,虽然使用了化名,但报道信息提供了详细家庭住址和人物特征,读者足以推测出其真实身份时,化名也就失去了意义。 
  • 返回目录
  •        五、警惕化名信源新闻造假。
           通常,记者在使用信源时都应该指名道姓,还应该交代信源的背景和来历,新闻报道中使用化名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故意使用化名捏造出采访对象,那就是新闻造假。
           综合自《传媒茶话会》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