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91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2020-12-13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91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2020年12月14日
  • 第91期
  • 时习之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学习心得
  • 《一块烧饼》的大视角和厚底蕴
    重拾“好文章”的标准
  • 目录
  • 他山之石
  • 看新华精彩版面如何“造起来”?
  • 佳作赏析
  • 419字消息获中新奖一等奖,
    是改文风的胜利
  • 一线双创
  • 时刻将“创新创优”放在心中
  • 值班手记
  • 新媒体报道的“抢”与“守”
    饱含热情做新闻
  • 龙虎榜
  • 11月红队、创新创优作品
  • 龙虎榜
  • 01
  • 返回目录
  •        各中心、部门:根据全媒体新闻中心红队评选标准,11月份教育融媒中心、文体旅融媒中心被评为红队。望各中心、部门对标找差、比学赶超、力争上游。
  • 11月全媒体新闻中心红队
  • 返回目录
  •        各中心、部门:经平台推荐、部门申报,以下作品被评为全媒体新闻中心11月份创新创优作品。望各中心、部门再接再厉,多想好策划、多写好稿件、多编好版面,创新创优、比学赶超。
  • 11月全媒体新闻中心
    创新创优作品
  • 值班手记
  • 02
  •        回顾值班这一周(11月30日至12月6日)的新闻处理,有值得庆幸的部分,重要信息谨慎发布,不跟风、“守”得住;也有需要提醒的,个别条口对接存在脱节问题,动态新闻不能第一时间“抢”发布,影响了新媒体的传播力。
  • 谢翠红
  • 新媒体报道的
    “抢”与“守”
  •        连淮扬镇高铁通车在即,扬州市民对高铁的关注度也空前高涨。最近一段时间,扬州发布报料后台几乎每天都有网友咨询高铁的进展情况,其中,询问最多的是高铁的确切通车时间、以及通往高铁站的公交线路(自家门口能否乘公交直达高铁站)等等。
           每次看到网友询问高铁通车时间,有庆幸,也有些后怕。
           不禁回想起两个月前晚上值班时的焦灼与纠结。当天(10月12日),多家媒体刊发了“连淮扬镇将于12月3日正式通车”一稿。扬帆当天下午5点多推送了这个消息,条口记者主动联系编辑部,转达铁办意见:扬帆发的不对,已经删除,让发布不要跟发。可到了晚上,搜狐、紫金山客户端等又先后推送了这条消息,扬子晚报也发了,而扬帆的稿子还在。到底能不能发?编辑部再次联系记者,记
  • 一丝庆幸:
    慎重报道高铁通车时间,确保了权威性
  • 者也一再联系铁办,最终还是不能发。第二天,更多的省媒、门户网站也推送了这条消息,似乎12月3日通车已经板上钉钉了一样。编辑部权衡再三,最终没有跟风。
           12月3日已过,连淮扬镇高铁并没有通车,在打脸部分媒体的同时,也令发布人松了一口气,更证明了当初的坚持和谨慎是对的,我们守住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当天跟风发了“高铁12月3日正式通车”的消息,发布报料后台最近可能就会收到一堆网友的质问。不仅是难堪,影响的也是自身的公信力。
           经验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对于重要的消息,谨慎对待永远不会错。
           如今,高铁通车正式进入倒计时,发布的报道全面升温,火力全开,各类融媒体产品纷纷上线:【视频】推出乘着高铁游扬州系列、《扬州东站灯光首秀,彰显城市新风尚》,【VR】列车,前方到站……;高清大图系列《从高空俯瞰高铁扬州东站,是啥模样?》《巨龙腾飞!高铁通车倒计时,
  •        值班过程中,发现很多条口记者的对接很到位,有些甚至会拿到独家和更快的新闻,比如城建、教育等。但也有个别条口存在记者对接脱节情况,导致动态新闻不能第一时间发布。
           12月3日上午10点,同城新媒体推送了2020年扬州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消息,并附发了具体表彰名单。早班值班总监朱总发现后,及时在全媒体群里询问“这个条口是哪位记者跑的?请快点提供稿件。”当班编辑也及时联系了条口记者。然而,直到下午3:40,才收到记者的稿件,内容却是受表彰劳模的一个倡议“扬州劳模昨表彰会上发倡
  • 一点提醒:
    个别条口对接脱节,新闻需要提速
  • 扬州东站周边各道路亮灯》《连淮扬镇高铁是如何建成的?快看,那些瞬间都被“定格”了》《【高铁来了·航拍视频】红霞映照扬州东站》,图片震撼、大气、养眼,满足了网友对高铁的关切。     
  •        进入大雪节气,扬城气温跌跌不休。期盼更多暖“心”闻上线。
           截至目前,扬州发布“暖新闻”栏目已刊发稿件700多篇,最近发表的有《仪征这位辅警:你满身是泥、赤脚抬担架的背影真帅》《扬州车站大巴上一
  • 一个倡议:
    寒冬,期盼更多暖“心”闻
  • 议,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共建强富美高新扬州”。不是表彰消息,也没有表彰名单,没头没脑,根本没法采用。
           当班编辑联系记者后,直到下午5点,才收到了消息《扬州近200名全国及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受表彰(附名单)》,随后记者还传来了采访3位劳模代表的稿件《听!扬州劳模、先进工作者背后的感人故事》。内容很翔实,只是太迟了。比同城新媒体晚了7个小时。对于新媒体来说,传播效果肯定大打了折扣。       
  • 返回目录
  • 老人昏迷,民警快速救助化险为夷》《有人落水!他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河中……》《扬州公交司机停车救人,乘客纷纷点赞支持!》《满满都是爱!三大本护理日记,记录扬州好媳妇悉心照料“植物人”婆婆》等等,这些新闻充满正能量,在寒冷的冬天,读来十分暖心。
           暖心,还要有贴心的服务、真心的帮扶。扬州发布启动了2020年寒冬“暖心大行动”系列活动,马上办栏目联合扬州市禹振飞慈善公益基金会,发起该行动,将邀请扬城爱心商家、公益团体和市民,伸出爱心之手,给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环卫工、建筑工人、贫困家庭等特殊群体送去温暖。每一场活动提前在扬州晚报、扬州发布平台预告,记者全程参与报道、视频记录。 
           除了机动新闻部,期盼更多融媒中心,提供暖心闻、暖策划、暖行动。   
  •        前辈说,要做好新闻,首先要热爱、有深情,只有动了真情,新闻才会有情感,才能感染人。所谓好记者、好编辑,都是饱含热情地做着自己的这份工作。这周(11月29日—12月5日)值班深深感受,只要投入了,报纸就好看,否则处处捉襟见肘。
  • 肖德林
  • 饱含热情做新闻
  •        “高铁来了”预热报道全面启动。连淮扬镇铁路通车在即,牵动各方视线,其动态令人关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值得深入探讨。预热报道不断线,角度多元,不仅保持了热度,还有一定的报道深度。如:《高铁时代 这里将打造成扬州新"城市客厅"》这篇报道没有停留在动态进展层面,聚焦高铁时代扬州商业格局将会有什么变化,切入得比较深,也鼓舞人心。高铁是最近报纸的最大主角,图片比文字更有吸引力。“交汇点”11月30日报道了连淮扬镇高铁通过初步验收的消息,配合文字报道,摄影记者很快拍摄并传来了一组扬州东站最新的图片,值得点赞;12月5日,一组高铁东站的探访图片给版面增色不少,这是编前会布置的,记者落实迅速,打的是有准备之战。
           报纸版面不仅是新闻信息的载体,也是情感传递的载体。蒙古国捐赠的羊肉运抵扬州,送给援鄂医护人员,虽然是一则简短的消息,但这是持续近一年
  • 晚报视角报道好重大主题新闻
  •        好的民生新闻,一般隐藏在每日流动的庸常生活之中,要写出好的民生新闻,必须深入深入再深入。
  • 深入挖掘接地气的民生报道
  • 严峻抗疫斗争的一个温馨的"彩蛋",也是全国人民持续关注近半年的网络热点。12月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央媒微信公众号都对雷神山医护吃上蒙古羊肉进行了报道。12月2日,晚报头版聚焦这一话题,选用了轻松卡通的基调,将蒙古羊肉从蒙古到武汉再到扬州的过程,以图片形式串联起来,对新闻进行了拓展,增加了信息含量,传递了浓浓的温情。 
           2020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召开,南京城市圈扩容,还签署13项合作协议。扬州将打出哪些牌,都市圈出台的政策与扬州市民有什么关联,这是当天晚报关注的两个重要方面,拎出了影响扬州市民生活的4个方面红利,在编辑上二次加工,制作成图表,报道可读,处理到位。     
  •        12月4日的报道《"上天"还是"入地" 快速路路口怎么选?》从读者关心的角度,直接切入问题。道路路口设计是市内交通的大事,该新闻多方采访城市管理者,很好地回答了问题,且每一个问题都有"含金量",这也是记者长期观察、搜集问题的结果,值得一读。标题制作也很生动。如果说不足,还是专业化了一些,可以更明白晓畅一些。“晚报调查”关注的儿童酱油、刷脸进小区引发的争议两个话题,贴近性很强,特别是儿童酱油的调查,既有知识性,也有指导性;关于老小区改造,12月2日的版面处理将两则相关稿件进行了整合。既有改造样本("高龄"的工人新村小区"换新颜"),又有改造经验(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如何"逆生长"),同时又有面上的介绍(今年32个老小区列入整治计划)。
           期待更多报道"破圈"。所谓破圈,就是要动脑筋,发现别人没有重视的东西,采访别人难以涉足的场域。如12月3日傅抱石画作《大涤草堂图》在嘉德秋拍上以1.38亿元成交,是一则文化圈的热点新闻。记者没有就画作本身过多着墨,而是重点围绕
  •        每日的新闻在版面呈现上都有它该有的位置和处理方式,稿件处理得当与否体现了编辑的水平,必须认真处理好每一条新闻,从位置到用字、用线等等,都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我们对一条新闻的理解、表现能力。
           12月6日,“让平凡人上头版”栏目,重点关
  • 精心编排好每天的版面
  • 大涤草堂与扬州、傅抱石与扬州,以及傅抱石、徐悲鸿师徒佳话等故事展开,做到了文化新闻的"破圈",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非书画专业人士的目光。希望更多专业领域的报道,在写法和内容挖掘上,能够多多 "破圈"。
           好新闻需要好图片呈现,好图片更需要好的文字配合。12月1日,一名选手在南京马拉松比赛中蹒跚冲线的镜头,图片具有震撼力,记者了解到这位选手为扬州大学学生,迅速完成采访写作,成为当天报纸上比较好的稿件之一。         
  • 注了仪征的一位辅警,深夜跳入冰冷刺骨的淤泥,救助即将没顶老汉,报道抓住了细节,时效性强,而且记者具有较强的图片意识。头版在处理时抓住"泥"字,充分运用了赤脚抬担架救人的视频截图,尽管图片不太清晰,但画面有震撼力。经过多次调整,版面颇有冲击力。
           12月4日A4版推出的 "画说扬州是个好地方" 主题是扬州美食,如何以绘画呈现美食之都?前期选择的运河、古城、特色美食等元素过于繁复,且过于偏古,编辑策划小组最终选取有代表性的扬州宴席、淮扬菜的经典菜肴,以及特色小吃重新包装组合,以漫画人物"萌萌包"串场,呈现的版面活色生香,有垂涎欲滴的冲动,图文交融,相得益彰。以此思路,这个栏目可以选择表达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
           新闻处理的技巧在版面精心安排中体现。12月2日《嫦娥五号成功落月》是截稿前消息,头版和A16版都进行了认真处理,特别是A16版编辑很快综合了一条稿件,与其他省内媒体相比,毫不逊色。
  • 返回目录
  •        当然,这一周出版也有一些不足,如:如何迅速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是我们面临的窘境,某些方面好像已经闭目塞听了;再如感人的故事除了周末的辅警,其它故事都显得一般了,引起关注的不多,或者有的故事新闻在内容挖掘、写作上还有空间。
  • 一线双创
  • 03
  •       11月,文体旅融媒中心再次被评选为“红队”,这是集团党委、编委会对每一名记者严格要求下的结果,也是部门全体记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梳理文体旅融媒中心11月份的工作,重点选题申报以及重点稿件见报均是满分完成。中心每位记者均有重点选题申报,且其中不乏好的作品产生,这体现了我们时刻将“创新创优”放在心中的信念。  
  • 文体旅融媒中心
  • 时刻将“创新创优”
    放在心中
  •        重大主题报道是文体旅融媒中心11月份工作的重中之重。
           “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作为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原点城市、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也一直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努力谱写新时代扬州运河发展的崭新篇章。在此背景下,记者采写了《扛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担当》,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实践,虽是重大主题,却以精当结构、灵动文字呈现,从精细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科学化利用、国家化交流四个方面,结合大量鲜活事例,讲述扬州感恩运河、守护运河、反哺运河的使命与担当。
           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来到碧波荡漾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一名小男孩一边拍着手,一边大声说“习爷爷好”。稚嫩的童声、橙色的上衣,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声音最大的小家伙”是谁?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很多网友和读者好奇。记者第
  • 返回目录
  • 一时间联系上了小朋友的家长,上门接着孩子和家长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的地点,帮助孩子重新回忆,还原当时的场景。在后期采写过程中,用简短而朴实的语言,完成了《总书记和这位小朋友亲切互动》这篇报道,率先在同城媒体乃至全国媒体前刊发。并与视频中心很好地进行配合,以图、文、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了全媒体融合产品呈现,第一时间在扬州发布发布,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创新创优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是所有记者长期追寻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只有时刻铭记集团党委、编委会对新闻采写的要求,坚持创新创优、内容为王,才能做好新时代的媒体人。文体旅融媒中心的记者将会一如既往、继续努力,争当创新创优的排头兵。      
  • 学习心得
  • 04
  •        认真学习了《义乌,一块烧饼》(简称《一块烧饼》)这篇文章,很受启发,也勾起了很多回忆。《一块烧饼》语言朴素,娓娓道来,没有煽情的渲染,也没有宏大的故事讲述,但内容却直击人心,义乌人敢为人先、危中寻机、抢占双循环商机的经济活力跃然纸上。
           可以看出,作者对义乌的观察是细致的,虽然报道标题是“一块烧饼”,但与出租车司机聊天、看到义乌社区医院里接种新冠疫苗的人、进火车站走道两边“抢占双循环商机”的标语等一个个生动细节,印证了义乌经济活力四射。     
  • 嵇尚东
  • 《一块烧饼》
    大视角和厚底蕴 
  •        这是行走式观察的采访敏锐力,是很多资深新闻人的习惯,也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可很多年轻记者习惯认为,坐下来与采访对象正式对话,才是采访开始。实际上,采访前的准备,对环境观察,以及所有与被采访人相关事物的接触,都是采访的一部分。
           试想一下,如果作者对义乌情况不熟悉,不知道义乌人“鸡毛换糖”的创业发家史,以及义乌人靠着小商品四海闯荡的群体创业经历,以及国家倡导的抢抓双循环机遇的政策,一块烧饼也不会激发出作者的思考。
           此外,报道的语言风格很值得学习。在很多主题宣传报道中,运用煽情语言和大量观点嵌入,对于提振士气、烘托氛围,非常有必要,但并非在所有报道中都适用,也并非为所有人都接受。
          以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无论是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作者与读者因不同场景的区别,对同样文字的感受是有差异的。作者可能写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但读者没有作者的经历,可能会认为作者在自嗨,反倒削弱了对报道内容的认可度。     
  • 返回目录
  •        如何避免这样的感受误差?作者在行文时,必须要技巧性地将读者带入到场景中,通过“代入感”提升文章的认可度,坚持以事实说话,以细节支撑故事,以矛盾和逻辑架构内容。
           一位同行曾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文字中不能有形容词,因为形容词是主观的感受,不是客观事实。这句话未必全对,但对启发我们用事实说话,用细节支撑故事,有提醒意义。     
  •        周总推荐的《义乌,一块烧饼》,读来十分过瘾。1500字的篇幅,如行云流水,让人一气读完。这足见作者的笔力,也让我反思,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好笔力的基础是脚力和眼力。这是一篇“记者手记”式文章,可能是作者在完成一篇深度调查报道后的“副产品”。但单是这一“副产品”,就可看出作者走了多少地方、接触了多少采访对象,更重要的是,在行走与采访的过程中,对于义乌人及义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深刻的思考。     
  • 曹燕
  • 重拾“好文章”的标准
  •        正是在积累了大量素材之后,作者才会游刃有余、淡定自若地讲述“一块烧饼”的故事。文章从一块烧饼引出一名广东商人,又引出疫情对义乌的影响,以及义乌商人的转型,最后升华到“敢为天下先”的义乌精神。层层递进的同时,又不露痕迹,在聊家常式的行文中,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作为一名编辑,读完之后扪心自问,遇到类似的文章,我会不会将其选到自己的版面上,并精心处理。正如周总在例会上所言,现在我们报纸上很多文章,连编辑也读不下去,更何况读者了。这既是说给记者听的,也值得编辑反思。我为何会将那些文章选上版面?对于 “好文章”的判断,是否有所失准?
          “好文章”的首要标准应该是晓畅易读。这是《义乌,一块烧饼》给人的第一印象——“轻”,即文字轻松。这既需要记者加强笔力的锻炼,也要求编辑有“慧眼”和“巧手”,将耐读的好文章选上版面,让不太好读但又有一定价值的文章变得轻松易读。     
  • 返回目录
  •        “好文章”更高的要求是主题鲜明突出。这是《义乌,一块烧饼》更大的价值——“重”,即主题重大。这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敏锐的新闻判断力、对于重大新闻主题的把握。
           在日常编稿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题材重大,但行文枯燥乏味;文笔流畅,但题材偏弱。如何在编辑过程中,做好“轻重平衡”,值得认真思考。     
  • 佳作欣赏
  • 05
  •        看着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348件),突然眼睛一亮,《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篇发表在《人民日报》、曾让我一口气读完并拍手叫好的短新闻,获得了文字消息类一等奖。
           细细品味,实至名归。我敢说,该文获此大奖,是“改文风”的胜利,是短新闻的胜利,是时政新闻的胜利。
           《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一篇现场短新闻(属消息类),它满足了好消息的五个字标准:“新、重、快、活、好”。
           ,就是有新闻性,或者说必须是真新闻。作为大国领袖,习近平主席访欧的一言一行,世界瞩目,媒体争相拼抢报道。
  • 419字消息
      获中新奖一等奖,
    是改文风的胜利
  •        ,就是新闻的主题重大,有分量。习近平主席参加的活动很多,而记者以敏锐的新闻眼光,抓取习近平主席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会见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个瞬间。一问一答之间,习近平主席大国领袖深沉的人民情怀跃然纸上,感人肺腑,令人动容。
           ,就是时效性强,新闻报道与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越好。这则消息,人民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刊发,凸显新媒体在当下媒体传播中“快速传播”的独特优势。
           ,就是报道的表达方式生动活泼。该文419字,8个自然段,文字短小精悍,洗练干净,跳跃灵动,富有人情味。该文注重表达技巧,尤其善用视觉和听觉萃取新闻。记者用眼观察方面写道:“全场目光注视着他”“听到众人的笑声”“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稍作停顿,他继续讲到”等。记者善用听觉记录事实,采用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相互补充的方法行文,保障了全文既流畅简约,又突出重点。
  •        “最后,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不知能不能问一下?”
           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院,习近平主席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临近结束时,“70后”的菲科突然抛出了这句话。
           全场目光注视着他。
           “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
  • 习近平: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2019年03月24日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        ,就是指社会效果好。该文一改报道领导活动“强调”“指出”、高高在上的呆板模式,文字清新活泼,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显才气,该文很快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一下子成为金句,感染和鼓舞无数国人。
           一起再来细读这篇原文:     
  • 返回目录
  • 的心情?”听到众人的笑声,菲科补充道:“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
           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稍作停顿,他继续讲道,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勠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我有这份自信,中国人民有这份自信。
           “欢迎你到中国去!看看一个古老而现代的中国,看一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
           收到习近平主席的邀请,菲科朗声答道:“我一定会去的!”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来源丨新闻前哨(ID:xwqsb207)(作者:仙桃日报社总编辑 丁浩宇)     
  • 他山之石
  • 06
  •        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作为新闻报道主场,新华日报提前谋划,全力以赴,高密度、高质量地推出一系列精彩版面。
           精品创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创意到成品,从构思到执行,从框架到细节,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是反复“折腾”,来回打磨。
          本期《时习之》转发新华风特辑,请主创小编聊精彩版面创作背后的故事。     
  • 看新华精彩版面
     如何“造起来”? 
  •        创作者(郭新海):
           总书记视察江苏,是江苏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大事就要大手笔,丢大石头,起大波澜。作为新闻报道的主场,新华日报版面呈现既要浓墨重彩,更要出新出彩,把总书记在江苏视察的新闻现场表现好,指示精神传达好。
           总书记视察江苏报道收官之际,参考其他媒体
  • 关键词:内容是最大的形式
    《新华日报》 11月15日  1-4版
  • 常规操作就是头版刊发消息提要,二版消息,三四版画刊,其它版放本地回访和反响。这样照搬,简单、安全,但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出版部不顾连日来的疲劳作战,主动向编委会请战,跨版创意与总编辑不谋而合。
           创新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内容是最大的形式。跨版在内容谋划上坚持大道至简的理念,化繁为简,在标题制作、摘要提炼和图片选择上下足功夫。“三个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精准浓缩总书记对江苏的谆谆嘱托,三行主题错落编排气势磅礴、鲜明突出,成为撑起整个版面的“眼”与“魂”。四部分标题摘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两张主图选自两个视察点,并列排放,大气厚重,形象地还原了总书记视察期间与当地群众互动交流的场景。形式设计坚持浓而不艳,重却不繁。以烘托喜庆热烈的氛围为主,结合本地特色,报头大量使用彩带、线条勾画剪影,不抢镜、不越位,却又与主要内容相辅相成。色彩选用红黄为主,浓而不艳、淡而不俗,将江苏人民的喜悦与
  •        创作者(张晓贞):
           为了契合长江大保护的报道主题,插画设计思路用水波和浪花的主元素贯穿始终,连接水下岸上生态,串起江苏沿江八市。以清新的蓝色和充满活力 
  • 关键词:三个凌晨五点
    《新华日报》11月12日 T2-T3跨版
  • 自豪表达得淋漓尽致。       
  • 的绿色为主色调,紧扣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长江江苏段地理走势进行创作。
           手绘主体设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意在表现良好的水底生态环境,主元素是具有特色的水中生物。用捧起的双手转换成的浪花造型,寓意着长江生态环境需要人类的共同呵护。右半部分在长江江苏段走势的基础上,将沿江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融汇在浪花里,串珠成链,结合鲜明、亮丽的主色调,全面展现长江江苏段建设人文、生态、宜居环境的生动实践,强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主题。
           构建思路只是第一步,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几百张素材,两百多个图层,数十张原型图片,选图、勾线、上色,每一笔,每一层都要精雕细琢,仔细盘算。五加二,白加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琢磨这幅图。一笔又一笔,一遍又一遍,翻过来改过去。随着元素的添加,色彩的变化,雏形呼之欲出,心情也越来越亮。 
  •        创作者(李宁凯):
           跨版以手绘插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将江体剖面与长江江苏段走势图有机结合,并在长江两岸加入了相关元素,如岸上的人和植物、水中的鱼、空中的鸟。 围绕手绘画面,在版式上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沿江八市的数据、案例等信息进行上下摆布。细节上强化了各地图标并将数据单拎,照片做了今昔对比,结构清晰,版面就更美观易读。
           由于时间紧迫,手绘和版式设计几乎同时进行,但后期在二者合体过程中,困难超乎想象。从空间腾挪到编排调整,从色彩搭配到图片挑选,从元素修改到内容增减,一次次碰头,一遍遍修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打磨。部主任带领攻坚小分队白加黑连轴转,三次磨到凌晨五点多。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幅波澜壮阔的长江生态大保护优美画卷呈现眼前。     
  •        创作者(李宁凯):
           新华日报版面创新既要从大处着眼,强调权威、厚重、大格局,也要注重细节上的精雕细琢。细节的处理更能体现严肃大报的温度、风度和柔软度。
  • 关键词:千挑万选 精雕细琢
    《新华日报》 11月12日 T1版
  • 大江作证封面版就是在大格局下精心雕琢的体现。
           底图选择千挑万选。封面效果如何,底图是关键。为了呼应“大江作证”的主题,底图一定要大气,大江奔流、东去入海的气势要出来;视角要有纵深感,视野开阔,能展示沿江生态治理成果;画面要美,色彩要符合时节。所以在选图上着实下了功夫,从大量素材照片中优中选优,可谓千挑万选。
           标题设计精细打磨。从一开始的手书体,到黑体系列,再到宋体系列,一遍遍尝试,最终选择了气质儒雅且又不失庄重的特雅宋体。标题编排采取了大小错落、互相叠加、自上而下的布局,灵活多变且分量十足。标题颜色青黄蓝紫互相晕染,与底图的色调 保持一致,使得版面的大气和谐。
           细节处理精雕细琢。左上角的蓝色波浪线,与底图中的江岸走势相互映衬,美化了版面。远处隐约的地标剪影,昂首飞翔的白鹭,让版面“活”起来,“动”起来。     
  •        创作者(戴春阳):
           悠悠长江水,塑造了独特的长江文化地标,绘制成一幅文脉悠长、风光旖旎的长江胜景图。跨版设计则是在“文”“雅”细节上下足功夫、精心修饰。
           刚开始设计时将一幅长卷图放在中间,《人文周刊》的刊头、边框两边都有,用白色的衬底,文字上下平均分布,效果并不理想。在初稿设计中尝试将
  • 关键词:在细节上下足功夫
    《新华日报》11月13日 14-15跨版
  • 长卷整体居中,但长卷太窄,整体放大,空间又不够,也缺乏错落感。后来试着把原来长卷图标化整为零,错落布局,并融入山水背景图;将《人文周刊》 的刊头做了减法,只保留一边并去掉边框,让版面“透气”;大标题使用方正启体将导语放在前面配上圆框加以衬托,顿时整体版面就有了文雅的感觉。
           版面长图与内容巧妙融合,编者按的细致处理,特别是独到的字体选用给版面带来生机。错落景致长卷融入山水背景图,镂空的印章增强了版面的整体性。形式的变化带来韵味的提升,细节的调整让版面更加文雅、有格调。     
  •        创作者(张迪):
           精品版面打造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折腾,敢于推倒重来,敢于自我否定。运河跨版从字体选择到版式设计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琢磨,甚至
  • 关键词:推倒重来 从头开始
    《新华日报》11月13日 4-5跨版
  • 推倒重来,从头开始。竖跨版开始是以完整的运河江苏走势地图构建版面格局,这样的弊端就是地图喧宾夺主,占用太多空间。整个编排方案在交版当 晚被否决,自我否定的代价就是从头开始。为了腾挪空间,美编手绘了简约版的青绿色运河流势图,并标出必要水系,这样使得版面整体效果更加清爽。青绿色为主的色调设计,凸显江苏充满水润、温和气质的水乡特色。11城的人文介绍散落在运河两岸,用点曲线勾连,使得整体效果整洁,不失些许灵动。题图的水墨山水,意蕴朦胧,运河的人文美尽显其中。下衬运河段实景图,色彩统一,取景漂亮。
           为符合版面人文的气质,底图的寻找“众里寻他千百度”,来来回回换了很多张。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时刻,竟偶然在同事个人收藏里寻得一张大图,刹那间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版面创作就是不断进化的过程,尤其是打造精品版面,更需要敢于自我否定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        创作者(张迪):
           “强富美高”报道版面创意已有多次,区别于以往简约雅致,这次采取“浓墨重彩”的风格进行表现。方案构思来源于江南花窗造型,
  • 关键词:“浓妆艳抹” 另辟蹊径
    《新华日报》11月14日“强富美高”特刊
  • 返回目录
  • 将“强”“富”“美”“高”列于不同形态的花窗之中。花窗边上的水纹纹理,也体现了水乡的地域特色,纹理中嵌入江苏各地地标建筑和关于“强富美高”特色图案,版面有内涵且更有形式,让读者“读懂”小编暗藏的“惊喜”。另外,版面主色调也随着主题变化各有不同。五颜六色的版面见报效果非常出挑,也许会让人感觉有点“过”,但正是这样的“浓妆艳抹”,才更寓意着新江苏发展的浓墨重彩。
           江南花窗的美在于形式,小编更希望透过花窗窥见“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斐然成绩。
           来源丨”新华夜归人”公众号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