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坚生 诗词鉴赏 H5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1581513
发布时间:2018-06-20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诗词鉴赏
  • 2017050670
  • 林坚生
  • 《李延年歌》

    《长歌行》

    《短歌行》

    《定风波》


  • 目录
  • 李延年歌
  • 李延年歌
  •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赏析
  • 何以《李延年歌》如此魅力非凡?
    诗文的前四句,“绝世”,“独立”,“倾城”,“倾国”,其实这些词汇都是夸张的,具备冲击力的,也就是说——李延年本质上是想直接写佳人之美。但在写作手法上,他却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最终把美深刻化,全面地描述了令人神往的佳人形象。
    。 

  • 赏析
  • 开篇两句为正面描写,然而正面的夸张终又蕴含着含蓄的意味。绝世佳人,意味着世之无双,意即假如把全世界的美人排列眼前,此位北方的佳人便是美人之首——独特,孤独。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来,假如这位佳人真的存在于世间,她的气质与容颜是要被许多平凡之辈所欣羡的。于是作者笔锋一转,他写了“独立”二字。纵使超凡脱俗,纵使被人嫉妒,她也要活得遗失独立,不被世俗的情绪和评价所左右,坚持着自己的风度,由此可见,这位佳人便有了飘飘然的仙气,仿佛“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求。”不得不说,李延年的笔法直中有曲,把北方佳人的美貌与气质浓缩于十个汉字中,不可谓写得不精彩。 

  • 赏析
  •  
    纵然美得遗世独立,到底观众难以直观地感受。所以李延年又从侧面入笔——到底这位北方的佳人有多美呢?——她回头一看,城墙倾倒,她再回头看看国君,国家不复存在。我们知道,这首歌曲是献给汉武帝的,汉武帝是什么人?一国之君。对于汉武帝来说,国家与人民就是自己最看重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他最骄傲自信的地方。“假如这位佳人看了一眼,我的城墙和国家就会倾覆,这位佳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想汉武帝难免生发处这样的想象。于是李延年的目的达成了,一来极力写佳人之美,二来勾起武帝的想象。
    前面两句固然是写得精妙,然而纵观整个历史,这样写的作家不再少数。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全文最深刻的两句——因为李延年把佳人的美升华了——宁愿倾城与倾国,也要这样的一位佳人存在于世间。说明什么呢,北方的这位佳人的美不仅仅是超越俗人的,更是超越政治的,她的存在如同非凡的艺术品,可以超越世俗,超越时代。李延年将佳人的美提炼了出来,不再把这种美放置于平常的对比,不再让这种美拘束于主流的价值观,而是用一种唯美主义倾向的描述,让佳人与她的美成为了天下无双的存在。

  • 长歌行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了第一句以外,后面的四句都压了十八韵里的第八韵——“微”韵。虽然归是gui,悲是bei,但在十八韵中,他们都属于八微韵。
  • 这十句的结尾是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除了第一句,后面四句的结尾和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读起来就跟唱起来一样好听。
  • 如果文字里能够深藏着音乐,那么肯定是倍增其美感。就比如说,马尔克斯听起来就像是浩浩荡荡,史诗般的交响乐,太宰治听起来就是抑制着悲伤的安静的钢琴曲,其中又掺杂着不和谐的高音。
  • 无论阅读什么,文字,音乐,画面,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很多时候,文字是由音乐来的,比如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如说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如果只是看着整整齐齐的方块字,而永不能听到文字里的音乐,未免是一种大的遗憾。
  • 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积极的愁


  • 古时候,文人最爱借酒消愁。儿女情长可以愁,艰难岁月可以愁,生无知己可以愁,这些是普通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难免遇到的愁绪。但曹操的愁是壮阔的,他君临天下,明明可以傲视群雄,却为君之故,沉吟至今,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他愁的是:没有人才。为什么需要人才?建设国家。他为了建设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上一层楼,迫切的寻找着人才。所以说,这种愁其实是积极的,在痛苦的背后,是曹操一心一意想要往前走的心。

  • 真诚的心

  • 以曹操的身份,招募贤才最容易的手段是什么?说不好听是威逼利诱,说好听点就是站在那儿,就有很多人主动上门了。可曹操在诗文里却没有展示这种自信。他写的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是恐吓,不是批评那些心意不决的人愚蠢,而是希望人才能给突破彷徨认清局势,到自己的身边来。可见他求才而爱才,心中真诚。



  • 求贤若渴
  • 周公吐哺是有个典故在里面的。《韩诗外传》里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意思是说,这周公啊,为了接待贤才,有时洗个头吃个饭都要中断数次,这当然夸张。可是用在这里就是说曹操自比周公,简直求贤若渴——人才再多他都不满足,最好就是天下归心。

  • 定风波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鲍勃·迪伦说:“有些人能够感受雨,而有些人则只是被淋湿。”苏子绝对就是一个能够感受雨的诗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短短七个字,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尽在其中。对于苏子来说,此刻下的不是冰冷的,令人厌恶的,需要去抵抗的雨,而是带有寓言意义的,神圣的洁净的雨。这样的雨水和生命本身一样幸福,仿佛能够洗去过往尘世中的庸俗的情绪,比如说贬谪后的痛苦,心中的孤寂等等。此刻的苏子,感受的不仅仅是雨,而是由雨延伸出去的生命的姿态。

  • 现在很多人的读阅已不再单纯,而是解构和过度深入。我们不停地寻找着现代社会刚刚出现的xx主义和xx理论,亦或是举世闻名的一些思想来辅助阅读和解剖文字,结果导致诗的原意丧失,成为某个论点的牺牲者。人们不是通过大量的特定例子和真实信息来得出一些规律,反而是为了说明某个规律而把一切强硬地变成论据。从这个角度来讲,一蓑烟雨这句诗就不是诗人想表达的一点感受和一种生活姿态了,而是很容易成为某某精神某某思想的最佳代言人。

  • 可苏子写诗的时候,是为了这个吗?苏子是在落雨的山林中突然一笑,继而觉得人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是为了在千百年后被人们肢解得七零八碎而去成为什么代表呢?对于苏子这样真性情的人来说,我觉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诗的本质应该是诗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读喜欢的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明白这一点,并反映到生活中。

  • 我觉得是用生活去读。话不用说很多,脑袋不用想很多,心情烦闷的时候,下雨的时候,把手揣进裤兜出去淋一下,心里想想苏子的诗,自然就能明白了。

  • 谢谢观赏
  • 2017050670
  • 林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