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66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2-06-19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66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第166期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 2022年6月20日
  • 传媒动态
  • 中国新闻奖:取消作品字数(时长)限制
  • 值班手记
  • 做“强刺激”新闻
    围绕新闻热点做特色版面
    请从“报道者”转向“参与者”
    坚守内容之本,舞出“新”姿态
    学习平台青睐啥样报道
    打破“视”界,展现多维度新闻张力
  • 学习路上
  • 一线双创
  • 新闻图片细校对
  • 紧扣特点 巧妙设计
    让新闻也成美文
  • - 目录 -
  • 值班手记
  • 01
  • 毛建国
  •        全媒体传播,尤其是新媒体即时化、碎片化、快餐化传播,对传统新闻造成了严重解构。新的舆论生态下,张扬主流媒体价值,巩固主流媒体地位,做“强刺激”新闻,是个选择。
           强刺激,是针灸术语,指刺激强度较大的针灸方法。引用到新闻报道,强刺激,不仅是指新闻本身的强度,通过要素提炼、包装赋予新闻新的生命,尤其通过深挖一锹,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供一点附加值,多采用一些编辑元素,更加突出思想性、情感
  • 做“强刺激”新闻
  •        一座城市,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各不相同,但发展,是永远的重点。在“三个名城”建设中,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居于当仁不让的第一位置,没有经济发展,城市没有前途,老百姓不会满意,文化也失去了基础。项目建设,就是大考。
           6月8日,全市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一季度招商引资“擂台赛”授旗。6月9日,有意将这篇消息放在了头版报眼位置,并在版式上进行了突出处理。二版发了《项目建设 扬州这样跑出加速度》侧记,大量采用各地各部门原音,充分而准确地传达了会议精神,表达了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抓项目的信心和决心。  
  • 大考,找基点
  • 性、服务性、话题性,从而提高新闻刺激指数,从平凡平庸报道中走出来。
           这周(6月7日—13日),可谓考试周,很多报道都可以也在事实上往“强刺激”的方向做。
  •        我们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报道得并不少,但总体来看,缺少有分量的稿件。这次会议上的很多点,其实都可以跟进,值班纪要给予了提醒。随后,记者丁蕾迅速跟踪采访,拿出了《扬州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蹄疾步稳》。稿件含金量很足,1-5月,我市15个列省重大产业项目开工率为86.7%,投资完成率为43%;362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开工率为80.1%,投资完成率为43%,传递的正是强信息强刺激。6月13日,头版头条见报,编辑还做了图表。
           项目建设成果,不会凭空到来。今年以来,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实施保供稳链、助企纾困、援企稳岗、惠民解难等行动,相继出台“1+1+N”系列助企纾困政策。这周,连续召开了两场“1+1+N助企纾困在行动”新闻发布会。6月9日头版刊发了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截至5月底120亿元礼包惠及22万市场主体这一最具有强刺激的信息。6月11日,刊发了第二场发布会内容,突出了商务部门通过“加减乘除”,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的做法。两篇报道,都配合采用了图表,目
  •        这周是高考周。每年高考,既考学生,也考媒体,大家都在比拼,看谁报道得更好。因为宣传纪律要求,现在的禁区较多,导致一些往年屡试不爽的手段很难再用了。怎么办?能够深入内心、打动人心的,同样是一种强刺激新闻。找出今年高考不同,围绕有用有情有趣有话题做报道,显然是一种可行选择。
           6月7日,五版整版,反映了扬州围绕高考所做的各项工作。高考首日,往年各大媒体都会在高考作文上做文章,由于宣传纪律要求,这样的盛况已有几年不见了。新闻人要有理想主义,但做新闻则要有现实主义,要在既有空间内,尽量做出花儿来。6月8日,报道比较丰富,现场目击、护考行动、温馨故事,都有一定看点,版面呈现有匠心。编辑陈杜华、王久兵,女儿今年高考,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用心用情做新闻,值得点赞。高考作文也
  • 高考,找落点
  • 的就是先声夺人,彰显新闻价值。         
  •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巩固主流媒体地
  • 赶考,找亮点
  • 受版权保护的报道,角度抓得好。6月10日,高考结束的消息、护考助考的故事、青春画面的定格、对40多年前高考的回忆……以“金榜题名”四个字统领,有匠心,有新意。
           高考报道,出现了一幅温情画面。高考结束当天,记者抓拍到了一组图片,邗江中学门口,两个女生,一个坐在轮椅上,一个在后面推着。遗憾的是,记者当时急于抓拍镜头,没能了解到背后的故事,只是猜测两人可能是“一个考场里并肩作战的小战友”。这显然是一种要素缺失,新闻不能靠猜。随后,记者追踪采访,探寻到背后的故事,最终带回了《两位高考女生的“满分答卷”》。
           高考之后,接连推出几篇后高考时期报道。记者张孔生关注了扬州相关的地名,挖掘出了状元巷、三元巷、探花巷的时代价值。记者平时的积累和新闻敏感性充分展现了出来。       
  • 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对我们来说,可谓一场赶考,要靠一篇篇、一天天报道来答好。做强刺激新闻,最是平常见功夫,需要精心对待每一稿每一版,把最亮的点找出来、做出来。
           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夏日来扬共享非遗新生活、扬州好运集”非遗市集开市、2022网红打卡地运河遗产点榜单发布,夺人眼球。扬州是文化名城,非遗值得重做。6月12日,二版以“多彩非遗、精彩生活”统领,做了一个漂亮的专题。三湾的非遗集市、邗江的非遗购物节、高邮的非遗展示等报道,都有一定看点。13日,五版又做了相关专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结束了,但非遗报道不能结束,这是一个值得长线关注,也是能够出新闻的领域。
           6月13日,《何园史料馆升级重新亮相,何园后人王承书——她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报道让人眼前一亮。王承书隐姓埋名30多年,一生说出三次“我愿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6月8日,《倾听古运河“活”起来的扬州故事》,是一篇领导点题
  • 返回目录
  • 的稿件,在很短时间内拿出比较成熟的文章,同样值得肯定。
           一篇稿件提到,为推动“扬州三把刀”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我市将瓦刀、雕刻刀、搓背等技艺纳入到“三把刀”的范畴。这是一个可以单独拎出来的点,建议条口记者跟进。也启示我们,除了“三把刀”,扬州还有哪些刀?夏天到了,夜间文旅经济已经全面热起来了。除了仁丰里,扬州还有哪些夜经济集聚区?走下去、深思考,才有好作品。
  •        千方百计做好“高考大餐”,市场“烟火气”报道持续加温,自然物候报道让人印象较深,特色版面注意新闻热点、副刊不“副”,周末缺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扬州晚报坚守初心,尽力为读者捧上那一片赤诚。
  • 肖德林
  • 围绕新闻热点做特色版面
  •        高考启幕,社会关注度极高,高考报道是“桌底下打拳”,受的限制太多。限制再多,新闻还是要做,晚报竭尽全力为考生、家长服务,从“提醒”“探访”“保障”等多个角度进行关注。
           高考首日,记者在考场外捕捉了不少感人的瞬间:同学帮忙将骨折女生抬进考场、聋哑妈妈送考手语表达祝愿、“00后”警校学生担当护考员……各具特色,故事性与现场感较足。摄影记者带回的一组考生微笑走出考场的图片,也具感染力。
           高考结束,高考散场考场外成花海,是对高考场景的一个凝练概括。“新闻特写”《两位特殊接考人》,讲述了一个温馨故事,9年里,江都巡特警大队一直对家庭困难的小欣进行帮扶,像亲人一样关爱她,跳出了高考写高考。期待下面的后高考时代,从更多角度讲好故事、做好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图片报道很丰富,各个角度新闻图片成为版面(特别是头版)的报道亮点。     
  • 服务贯穿高考报道始终
  •        从呈现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紧抓动态报道,及时关注商贸与旅游等方面最新状态。
           作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首个假期,端午小长假呈现出更多烟火气与火热感。记者抓取到“扬州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揽金1.5亿”和“扬州上榜端午假期出游热度增长前10”两个数字,反映了城市活力的复苏,带给人信心。
           毕业季临近,相关记者可加强关于就业方面的报道,深入招聘会现场,带回最新就业供需信息,为企业和毕业生牵线搭桥,关注就业新动向。扬州出台"八项措施",为沐浴足浴行业解难,也值得进一步追踪。
           6月10日,助企纾困第二场发布会举行,记者没有简单做信息的发布者,而是对扬州商贸企业现状和产业未来发展动向及有关部门帮扶举措,进行了深度观察,并精心提炼出"加减乘除"四个要点,
  • “烟火气”报道持续加温
  • 令稿件有了厚实度和思想性。
           6月11日,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举行,扬州确定“以规划为引领,产业为重点,交通为先导”的路线图,对城市的巨大影响会逐步体现,后续内容很丰富的,值得进一步追踪。
           2.以晚报调查、马上办等专栏为抓手,及时刊发干涉生活的报道。
           “晚报调查”关注了黄鳝,以往价格较高的黄鳝咋成了路边货?黄鳝为何突然增多?市场价格有何变动?记者据此进行了调查采访,感受了生活的脉动。
           《凉风习习的快速路高架下这样纳凉有些危险!》聚焦的是夏日生活中一个不仅不安全而且也很不文明的现象,《10年义务当"巷长"有事找大彬!》反映了一个普通厨师的公德情操,两个有关文明的稿件对比刊发,褒扬与批评的意味更强烈,很好地实现了编辑意图。
           3.物候报道接地气、表现抢眼。
           近年来,绿化部门对老城区法桐树进行了修
  •        晚报的特色版面在契合新闻热点、新闻表达上另辟蹊径,副刊不“副”,从更加生活化的角度切入生活,更深度,话题说得更透。
           如高考期间推出《李友仁:为扬州院士立传》《华干林 我的大学梦》等,从院士、个人难忘高考经历等方面烘托了高考氛围,特别是“人世间”版
  • 特色版面无缝对接新闻热点
  • 剪,盛夏将至,它们长势如何?记者是有心人,及时进行了回访,契合了市民生活中的感受与关注点;瘦西湖有棵"最贪睡"的树,过了芒种还没"醒",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记者标题起得也很好。
           驼岭巷千年唐槐一直备受扬城市民呵护与关注,去年,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复壮,时值花期,记者进行了回访,为读者介绍了唐槐的最新状况:花量增多,更加郁郁葱葱,令人倍感欣慰。尤其是唐槐枝繁叶茂的图片,在炎夏时节,带给人一种清新与活力。         
  • 面刊发的华干林的高考回忆,故事曲折,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很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这些报道从更高站位来看待现实高考,引人思索。
           全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口述史”《扬州非遗20载》通过亲历者对扬州申遗的回顾,点点滴滴,娓娓道来,揭秘了不少非遗申报过程,许多是第一次披露,有经验也有教训,对于扬州接下来的非遗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第15个国际档案日,推出《江淮安澜扬州工"》,通过一本行将出版的治淮回忆录,揭示了70年来扬州治淮的坚实足迹和背后故事,勾起了扬州的城市记忆,特别是对扬州不少地名的来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起到了存史、解惑的作用。
           6月9日“凡人传”版面刊登了沿湖村渔娘黄成娟的故事。作者以散文化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土生土长渔家女的成长记,也折射出这座渔村的嬗变历程。这篇“凡人传”契合了“喜迎二十大”的报道主题,虽说是成就报道,但不生硬,自然妥当,很巧妙地深化了报道主题。
  • 返回目录
  •        有个可喜现象,周末缺好稿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6月12日刊发的文化遗产日稿件《62年前四望亭“文保合同”见证扬州人文物情》,虽然是主题宣传,但因为有了具体的物件,通过讲述物件与文保的故事,可读性强了。       
  •        这周(6月6日—12日)的报道重点,可简单概括为“三招”:招考、招生、招才。前“两招”,我们总体做得不错。在招才的宣传上,如果仅从报道的角度来看,也算中规中矩完成了任务,但和同城其他媒体相比,明显落后了一步,在“才聚扬城”大学生空中双选会这一重要活动上,表现得很明显:我们仅限于图文报道,而同城媒体组织了直
  • 赵钢
  •  请从“报道者”
     转向“参与者”
  •        六月进入招考季。首当其冲的,就是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高考。社会关注度越高,对新闻报道纪律性的要求也越高。在“不越线”的情况下,前后方一起努力,高考报道有声有色,权威发布、全力护考、答疑支招、送出祝福、现场直击……抓住每个阶段的特点,报道节奏掌握得比较好。
           把服务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编辑整理出2022年高考的“扬州全手册”,一册在手、包罗万有;专家之招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心理调控妙招;淮扬菜大厨为考生列出了临考期一日三餐的菜谱;每年高考期间的发布特色——校长送祝福专题,图文视频并茂,各中学校长情真意切,通过扬州发布为所有考生纾缓、解压、打气,送上诚挚的祝愿。
           高考动态报道也很丰富,持续三天的播报《直击2022高考现场!寻梦、逐梦、六月圆梦!》,
  • 招考报道做好服务
  • 播和对接。这一次对比提醒了我们:要完成一次思维上的跨越,要从“报道者”转型为“参与者”。
  •        有两个主题日的报道,和以往的“应付式、交作业”不一样,出现一批较为可读的稿件。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的扬州特色展现得较为明显,扬州非遗底蕴深厚,报道也很丰富。“遇
  • 主题报道可圈可点
  • 扬州高考进行了全景式集纳,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一时间转载《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汇总》,阅读量较高;图片定格了高考万象,图片新闻《考场外的守望,你读懂了吗?》很亮眼,记者聚焦陪考大军们的一个个眼神,有期盼、有关切、有紧张、有渴望,整组图片很有穿透力、感染力;记者抓住的小故事让高考报道有血有肉:同学帮忙将骨折女生抬进考场,聋哑妈妈用手语表达祝愿,“00后”警校学生担当护考员,两位高考女生的答卷,民警为江都女孩实现“三个愿望”等等,有细节感、有故事性,彰显了温情和人性,都特别动人。
           高考之后,下一步的重点是志愿填报,要想办法为高考生和家长多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和服务。 
  • 见非遗 美好扬州”的主题视频展现了非遗和生活之间的连接;H5《测一测你的“非遗含量”》,以试卷+档案+藏宝图的结构,融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直播、图集以及各种图文动态报道多姿多彩,外宣也有所体现,新华社聚焦了扬州的非遗体验。摄影记者在江苏省系列活动暨“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主会场(镇江市)捕捉的《视觉讲述 | 非遗保护传承路上的一对“父子兵”》具有特色,将镜头瞄准省级“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江民和儿子李华俊。值得一说的,还有“四望亭‘文保合同’”一文,一张旧合同浓缩了62年的岁月,从文本里看见扬州文保工作的底蕴,延伸阅读里又探寻了四望亭的身世。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扬州发布推出融媒专题,包括视频、H5、海报,运河大剧院上演主题灯光秀,在1.7万平方米的幕墙上投影出“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等字样,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了一定声势。“档案故事”里的“扬州治淮”,从数十卷《治淮汇刊》中寻找历史烟云,展现扬州治淮的功
  •        民生新闻一直是媒体拉近读者的利器,这方面有几篇稿件写得不错。两篇“小布调查”:环卫车应该在哪“过夜”?记者实地夜探、留照为证,并联系相关责任单位,对方表示将尽快督促整改,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监督力度。“六月黄”比
  • 民生新闻贴近读者
  • 绩,再现了“挑退了洪水、挑来了水源”改天换地的壮阔画卷,还对治淮新村等扬州地名的来历做了阐述。
           还有几篇人文稿件让人印象深刻:《67年前的幼儿园“毕业报告书”你见过吗?扬州藏家为您解读》,以毕业季为由头,讲述苏北(扬州)保育院的故事;《何园史料馆全新亮相,听听何园后人女科学家王承书红色故事》,讲述了一个爱国女科学家的风骨和情怀;“科举历史街巷”,实地探访状元巷、三元巷、探花巷,探寻地名背后的文化渊源、讲述古城保护背后的故事,恰好又和刚刚结束的高考对应起来,给扬州考生讨了一个“口彩”。
  •        6月10日,扬州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联合举
  • 新闻直播留下遗憾
  • 不上“五月苦”?通过调查和医生的权威说法,明确告诉市民,“大补蟹”的传言并不靠谱。
           扬州工人文化宫承载着几代扬州人的记忆,记者采写的《工人文化宫20年来第一次“大动作”,来看看有啥变化?》,展现了工人文化宫改造后的多方面变化,颇有看点。
           就业和升学都是民生热点,扬州发布做了相应聚焦:首先是就业,根据相关部门点题,推出了一图读懂《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扬州10条”条条暖到心坎上》,关注新就业业态的群体,并将扬州相关政策做了清晰的解读,一目了然。建议相关记者重点关注新就业群体,采写鲜活的就业故事。再来看升学,每年此时,小升初都是扬州家长最操心的问题,我们不仅第一时间一次性推出专题,发布5所民办初中学校最全招生简章,还把这些学校全部请进直播间,做招生政策答问,做足了服务。       
  • 办2022年扬州市“才聚扬城”大学生空中双选会和“扬州夏日·人才‘盛汇’”活动启动仪式。此次空中双选会吸引了全市123家重点企业参与,面对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116所高校发布岗位需求信息12242个,活动还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40所高校设立分会场。
           这场重要的活动,我们第一时间发了图文报道,但也仅仅止步于图文报道。而同城其他新媒体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联动直播,1个主直播间对政策推介进行全程直播,8个分直播间为企业引才直播间,8位青春靓丽的主播在直播间和企业HR互动,与广大学生们进行交流。他们从报道者变成了参与者、组织者,效果极佳、影响极大。
           还有两场关于直播的报道:《海关关员变主播,直播送政策助企发展》《市总工会举办网络直播招聘会,化解“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矛盾》,其中,扬州海关已经是第六次利用钉钉直播间,进行“线上直播”模式举办政策培训宣讲了,而我们都只是用图文报道了相关的活动。
  • 返回目录
  •        这三个案例告诉我们,融合意识的锻造依然任重道远。为什么不参与到火热的直播之中去呢?为什么不提前对接,把直播搬到扬州发布上来呢?我们不能永远做人家直播活动的记录者和看客,而应该成为参与者。    
  •        六月第二周,进入高考时间,热点多、敏感话题也多。如何在守好纪律的前提下,发挥官媒账号优势、寻求突破?一周值班,感触很深,内容的权威性,官媒的公信力,是一般自媒体账号无可替代的属性,我们要坚守内容之本,多产出才能多输出,实现新媒体发展的良性运转,舞出“新”姿态。
  • 古洪庆
  •  坚守内容之本,
    舞出“新”姿态
  •        高考,是6月的强关键词。往年高考第一天,媒体都会盯着作文大做文章,今年由于宣传纪律要求,很多自选动作取消。如何在遵守纪律的情况下灵活进行报道,特别是新媒体,怎样报道才能出彩而不逾矩?
           无论面对什么情况,编辑们要做的是第一时间准备稿件。为保证准确,他们时刻关注央媒、省媒,在这些主流新媒体平台发稿的“样板”下进行编辑,同时,希望通过考场外的新闻图片,向考生、家长传递信心。这就是很多自媒体不具备的责任。在多方合力下,语文考试一结束,晚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推出了《刚刚!2022高考作文题出炉!》,并将江苏多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呈现,最后还附上一张“致高考”的设计图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整条稿件一气呵成,权威、准确、快速,赢得了网友的点赞。
           高考可圈可点的稿件不少,我们主要落点还是
  • 热点关键词:高考
  • 考点外的故事。
           《两位特殊接考人》,讲述了两位穿着制服的民警手捧鲜花接江都考生小欣。背后是江都巡特警大队9年来一直对家庭困难的小欣不仅进行物质帮扶,还像亲人一样关爱她。9年的爱心接力,也是一场大考。
           《两位高考女生的“满分答卷”》,报道的是蒋王中学学生王梓叶推着轮椅上的同学王书清走进考场的温情场面,这样的故事即使高考结束仍在持续发酵。
           《考生丢失身份证 考点门口“秒办”》,6月8日上午,一考生丢了身份证,家长紧急向警方求助,派出所及时快速处理,在考点门口,现场为考生办理了临时身份证明。
           宣传纪律,是一种常态。作为地方媒体的新媒体,关键是要精准把握政策,编辑平时要对平台、账号、用户兴趣进行定位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对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就能“舞”出精彩。         
  •        这一周,国内还有不少突发新闻,其中“唐山打人”事件成了顶流。案情曝光后,晚报微信公众号没有跟风炒作,而是从警方追捕开始切入,周六周日两天连发六条稿件,稳步跟进,总关注度超过20万。不难看出,这些关注度高的新闻都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传播快、交互性强、易形成话题。这也是新媒体选稿的考量标准。反之,不具备这样特征的稿件都必须要编发,还要根据当次稿件的安排,妥善处理。这周,在编辑操作层面,提到最多的就是“换稿”。主要是有以下四种情况导致:
           其一,稿件不均衡。6月6日晚,编辑稿件安排:头条《北京7人被批捕!》,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7名犯罪嫌疑人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批捕;二条《突发!一地发生刑事案件,3人死亡》,黑龙江发生1起因感情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三条《中国国防部正式回应!》,内容是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就加拿大炒作中加军机相遇事
  • 编辑关键词:换稿
  • 件答记者问。这样的安排确实有看点,但媒体不能一味追求眼球、传播效果,还有媒体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所以要求将二条换成一条中性稿件。
           其二,头条不硬。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文一半”。对于微信公众号,头条是“大图+文字”叠加式导读,彰显的就是“皮”和“题”的重要性,头条选不准就意味着当次更新的失败。6月9日晚,编辑选择的头条是《明确了!这不应成为一种常态》,标题很软,再配上一张只有“关注”两个字的图片,感觉就是一篇广告软文。编辑也叫苦:“实在没有稿件。”无论怎样,肯定要换稿。经过几轮筛选,最终选择了一条涉疫情的稿件,发布后,传播效果还不错。
           其三,漏稿。当次更新,所选稿件一般,最热的新闻却被选漏了,这时必须要换。6月12日早晨,编辑选中了“知网凌晨公告”:即日起,向个人用户直接提供查重服务。值班发现,11日晚,根据河北省公安厅指定管辖,唐山打人案指定由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侦查办理。从时间上看,都发生
  •        扬州京杭运河将添新大桥、公安交警开展集中夜查行动、扬州支援上海抗疫女护士跪地救人……这一周,晚报短视频账号发布了28条稿件,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建设、文旅宣传、典型案件和吸引人的社会新闻。播放量排在前几名的是:
           “江都区财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扬州市空
  • 视频关键词:加量
  • 在我们更新的空白期;从内容判断,“知网公告”影响人群有限,唐山打人案关注度会更高。两相比较后,果断选择后者。
           其四,选用旧稿。6月7日早晨,编辑将前一天换掉的《一地发生刑事案件,3人死亡》又重新选用送审。前一天已放弃,隔了一天再选用,还叫新媒体?果断换成“‘清风郑州’6日夜发布《情况通报》”,对“郑州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快速追责,回应社会关切。
           换稿,是常规工作,编辑要常回头看看,实时总结,才能快速提升判断能力和布局能力。         
  • 港新城管理委员会财政局原局长秦安鉴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播放量78.5万,评论688条,点赞量4444;
           “凌晨,男子高邮湖下网,满载而归时被民警逮个正着”,播放量45万,评论125条,点赞量1283;
           “江都邵伯湖上漂着一女子!货轮驾驶员及时抛出救生圈……”,播放量34.3万,评论54条,点赞量1916;
           “扬州公安交警开展集中夜查行动,查处2235起”,播放量31.6万,评论118条,点赞量2010。
           作为扬州晚报的短视频账号,本身具备明显地方媒体特征的账号,主要内容应落实在本地资讯。以上稿件也说明,偏社会新闻类的本地资讯是网友关注重点。这就是选稿方向。
           最近几周,由于受缺稿影响,适合新媒体发布的优质内容成稀缺品。这一周只筛选到28条,其中有4条是非本地新闻,对照“每天不少于6条,每周发布不低于42条”的工作要求,显然不够。如果一
  • 返回目录
  • 个账号活跃度不够,沉寂久了,就会成为“死号”。再想提升流量、涨粉,会异常困难。只有发稿达到一定量,在网友眼前出现的几率高,账号才能更“活”。所以,接下来的工作一定要在 “加量”上多下工夫。         
  •        学习平台有较多文史党史栏目,对史的报道,
  • 活化历史,时代视角求新意
  •        哪些稿件会被采用,尤其被上级平台青睐?从历史题材的活化报道,到小众题材的持续发稿,再到亮点题材做出特点,学习强国平台这周(6月6日—12日)采用的稿件从多个方面给出了正面答案。同时,两种情况下的退稿,也从反面给出了答案。
  • 王玉龙
  • 学习平台青睐啥样报道
  • 如果纯粹的资料陈述,难免会让多数普通党员干部学习起来感到枯燥和乏味。《江苏扬州廷柏桥:以烈士之名 铸乡村之魂》则进行有益探索,从史中发掘现代意义,使之与当下发生联系,让历史为今人借鉴、激励今人。从标题到内容,报道不仅仅见史,更突出了史的现实价值,标题“铸乡村之魂”突出了桥的精神传承价值,文中写道:“在蔡廷柏烈士精神的感召下,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村里组成了一支既是退役军人也是村主要干部为主体的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他们退伍不褪色,服务百姓不遗余力,创新创业走在前列,奉献爱心乐此不疲。”该稿很快被全国平台“‘桥’见党史”专题选用。
           被省平台选用的《扬州宝应凤山桥:缅怀英烈桥 激励后人魂》也有类似特质,它再现了英烈夏凤山的生平事迹,记录了家乡人民筹资兴建凤山公路桥、凤山园、夏凤山烈士纪念馆感恩之举,把烈士精神遗产变成当地发展财富的一举两得。报道不仅写史,更交代了史的现实意义。
  •        稿件想上全国平台难,难的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如果能找准一些小众题材,关注一些新开专题,把地方资源和上级平台用稿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上全国平台并不难。
           6月6日,全国平台选用了图集《江苏扬州茱萸湾风景区:动物过端午 享花样美食》,所在频道是全国平台开设的唯一动物频道——大熊猫频道。来自茱萸湾的报道,因为大熊猫的出场,已多次被全国平台大熊猫频道选用:如3个月前的短视频《江苏扬州:茱萸湾动物园大熊猫开“吃播”》,6个月前的图文报道《江苏扬州茱萸湾动物园:有暖气 有加餐 来看动物安逸过冬天》,9个月前的图集《江苏扬州茱萸湾景区:“云”游动物园 看“萌
  • 国宝熊猫,全国平台成常客
  •        对史的报道,从时代立意,采用时代视角,把一段史实复活,给读者带来对历史新颖的解读,产生的效果将与众不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关于党史文史报道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大。         
  •        三农题材成为一周报道亮点。《扬州仪征黄营
  • 三农报道,亮出特点走得远
  • 宝”悠闲生活》,11个月前的短视频《江苏扬州茱萸湾风景区:熊猫过端午 爽吃“竹笋粽”》。以上报道分别发布于大熊猫频道“熊猫头条”“爱看熊猫”栏目,此外该频道还有“熊猫直播”“熊猫学堂”“熊猫家园”“熊猫公园”等栏目,这为报道者有的放矢,更多更好地向上发稿提供了参考。
           7日,短视频《江苏扬州邗江区:十年邗上》被全国平台“我们的新时代”专题选用,它通过居家老人、青年创业者、幼儿园孩子三个人物的经历和见闻,讲述了城市十年发展带来的个人生活点滴变化,展现了三代人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的新时代”专题报道分视频和图集两种呈现形式,内容则是集中报道各地在实现全面小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生动实践,用镜头记录家乡变化和普通人建设美丽中国的动人瞬间,展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村:村企联建梨飘香 村民喜获“双收入”》报道的是村企联建推动种植转型,带动富民增收。《扬州高邮:无土栽培新模式 蔬菜种植更智能》《“扬麦23”亩产创历史新高 为粮食安全贡献“扬州方案”》《扬州江都:机收减损大比武 可增收小麦255万公斤》3篇报道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新技术试验应用推广,实现增效增产增收。不同的是,《扬州江都:机收减损大比武 可增收小麦255万公斤》报道的是通过运用新农机,提升新技能,达到“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效果。相比而言,最后一篇报道内容更新鲜,更有特色一点。这篇报道当天被省平台选用,而“扬麦23”报道则在几天后被全国平台选用。
           除了成就报道和经验报道,三农人物报道也较为丰富,比较有特点的如《彭云:匠心制茶、股份合作 带动200户茶农共富》,它记叙了主人翁从一个茶文化爱好者到辞职种茶制茶,再到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200多户茶农共同致富的转变,既展现了他先后成为制茶“全国技术能手”、全省乡
  •        一周审稿过程中,有多篇报道被退稿,问题主要是两种情况,都不是第一次出现。一是完全从宣传角度出发,把工作亮点淹没于面面俱到中;二是把电视新闻报道文本拿来,稍作修改后提交上传。
           第一种情况如《扬州江都:金融纾困有力度 供水服务有温度》,从当地一家企业的角度,报道了两家企业干了两件毫不相干的事,一件是龙川控股金融公司创新推出系列金融纾困服务举措,另一件是龙川控股水务公司围绕优化水务营商环境,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什么放在一篇稿件里来写?原来,它们唯一相干的是,这两家企业同属于龙川集团。这种内容拼接,表面看有点扯,实际上是一种宣传思维作祟。其实,为企业提供金融纾困,还是有特点的,围绕这个来报即可。
           第二种情况如《扬州广陵:智慧农业激发乡村
  • 两种情况,审核退稿成常态
  • 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的人生成就,更展现了个体与集体相结合的放大价值。  
  • 返回目录
  • 振兴新活力》,从题目看很大,应该是报道一个地区智慧农业整体情况的,但整篇报道的具体事实只有张洪程院士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和试验,仅以一句话“广陵区将做精农业特色文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来概述广陵区整体情况,这明显以偏概全。电视报道以镜头为主,不能简单地将其文本复制上传。       
  •        在百度资讯栏搜索关键词“扬州”,首先跳出的便是扬州网刊载的各类资讯。长期以来,扬州网都是百度抓取扬州新闻的主要平台,也正因为此,网站坚持把本地新闻做足、做全、做透,编辑部基于日报、晚报、发布客户端三大平台稿件,多角度、多形式的二次创作,再次传播,努力递扬州好声音。
  • 田文荟
  •  打破“视”界,
    展现多维度新闻张力
  •        提到6月,人们联想到的第一个热词便是“高考”。每年高考都是教育舆情聚焦的重要节点,为此,扬州网提前谋划,紧扣考前、考中、考后各环节工作,全力做好高考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从6月5日开始,平台首页持续更新“护航中高考”相关新闻,积极主动做好政策解读、考试信息发布、温馨提示、心理辅导等,编发了《扬州今年高考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我市22000余名考生今高考 加油吧!扬州少年》《带着这7位校长的祝福 冲吧!少年!祝你们旗开得胜》等稿件,多角度多层次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积极主动纾解考生焦虑。高考期间,网站还特邀网信办评论员及时撰写网评《高考随想》,浅谈重视高考其实折射的是大家对于教育的期待,做好高考舆论引导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高考宣传中,网站积极发挥网络专题优势,尝试打造网页版的“一图读懂”,如“招考直通车”增设了“校长说”栏目,
  • 紧盯热点 快抓“要”点
  •        初来网站,看什么都是新鲜的,网络化表达的各种形式丰富了网站的内容。浏览全国各地新闻门户网站不难发现,地方新闻网站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为正面宣传加分,各地精心打造本土化的品牌栏目,成为城市宣传主阵地,比如深圳新闻网打造了一批深网品牌,用记者或融媒工作室名称命名栏
  • 跨界整合 视评出圈
  • 将记者稿件进行整合,名校校长集中亮相,为考生送上高考祝福,传递高考正能量。
           此次高考报道策划也给网站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在积极寻求解决“为谁办、给谁看”这个根本问题中逐渐活泼起来,充分发挥网站页面优势,让专题报道从可读变为爱读。
           当然,高考报道也有一些遗憾,比如缺少裂变式转发的“高考加油”海报等新媒体产品,当天中国新闻网等各类网站微博都刊发了相关产品。未来,我们的网站也要提前策划,在微博等平台提前造势,提升平台影响力。       
  • 目,如“法律‘玲’距离”“刘婷心观察”等等,栏目个个接地气,精致有个性。扬州网也可尝试围绕融媒中心设计推出融媒中心专题专栏,形成报业集团门户网站宣传矩阵。
            再回来看扬州网,编辑在编发报道时也有意识做到栏目特色化,比如扬网深度栏目,编辑部尝试由原来时政类新闻调整为央媒关注扬州新闻,做好扬州城市宣传窗口,旗帜鲜明地宣传城市精神;再比如广陵潮评栏目,作为网站重点栏目之一,编辑用心制作了二级页面,欲将其打造成思想观点的高地,设热点锐评、漫评、名家专栏等子栏目,形成主流价值的朋友圈。但对标其他城市,形式还是略显单一。
           为此,编辑部尝试策划视评《文旅市场有力复苏 江苏扬州刮起“夜游风”》,得到了多部门大力支持:区域融媒中心一部记者张旭和网站编辑陈晓旭共同撰稿,房产新媒体工作室王婧负责朗读,摄影部张卓君、孟德龙提供了美图,视频部编导季璇将照片剪辑成视频,最终诞生出首条视评作品,一
  • 返回目录
  • 经推出就获得了省委网信办全省推送。
           这是编辑部的一次大胆尝试,虽然仅是省推送,但这样的二次加工出来的成果让网站全体同仁备受鼓励,在集团领导的鼓励下,大家也更加坚定了创新创优的信心和决心。未来,我们希望继续和融媒中心一同携手,发挥网站的力量打造出更多的精品。         
  • 一线双创
  • 02
  •        每年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是千年古城的春天邀约,更是千年古城的春天进发。因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今年“烟花三月”与往年不一样,媒体如何展示一座不一样的扬州城?扬州日报策划推出跨版专题《上云端 下扬州》,作为参与者,从策划、组稿、编辑、编排,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 朱东伟
  • 紧扣特点 巧妙设计
  •        该跨版专题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抓住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云”特点,以“上云端 下扬州”为主题,通过云招商、云服务、云治理、云游览、云听曲、云品味六个方面进行聚焦,展现扬州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展现扬州建设“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的奋进姿态,向天下发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云邀约。
           纵观版面,简洁大气、结构清晰、设计精巧、独具匠心,国风手绘的整体风格与烟花三月节和扬州城市气质很搭。二十四桥桥洞及倒影构成的圆形,与直播架的光圈巧妙融合,契合“上云端、下扬州”的版面主题。值班编委、编辑和美编在版面构思设计上下足功夫,提前谋划,精挑细选能够代表扬州新老气质的地标,文昌阁、五亭桥、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大剧院、扬州东站等一一呈现,展现了扬州的古典之美和时代之光。
           再看稿件,六个主题分别聚焦“三个名城”,既有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等“硬货”,也有文旅、美食、曲艺等“风雅”,再结合疫情防
  • 控的背景,使得“云上扬州”也别有一番“风味”。在稿件结构上,以点带面,既有一线生动故事,也有全市工作情况,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扬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的阶段性成效。
           版面的最终呈现效果令人满意,也有很多值得总结思考的地方。
           一是版面设计要有整体性。一般来说,跨版呈现往往主题明确,因此设计也需具有整体性,有一个主要的形象标识,以避免版面给人散乱的感觉。
           二是版面要素风格要统一。一个版面,要素很多,标题、主图、小标题、导语、文章、附图等元素的设计呈现,要风格统一,给人以协调感。
           三是要在稿件服从版面和版面服从稿件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动手谋划版面之前,应先把握版面的主要倾向的形象展示还是文字表达,后续在设计上和稿件编排上予以考量,使设计和文字达到互生共荣、相得益彰的效果。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写道:新闻版面要求体
  • 返回目录
  • 现政治性、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标题准确生动,照片文字与图示兼顾,编排整体协调,版式设计讲究、新颖、有特色,便于阅读。
           在编排版面时,我们循着这个标准去努力探索、突破和创新。         
  •        2022年4月18日开园的北湖湿地公园,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了热闹话题,媒体纷纷争相报道,《那一片洒落星光的湖面 聚集过一群有趣的灵魂》便是其中之一,着重从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向读者介绍北湖,帮助市民认识北湖、了解北湖。 
  • 王鑫
  • 让新闻也成美文
  •        这篇报道获4月创新作品,分享我的采写经过及体悟。
           对于扬州人来说,此前,北湖是比较陌生的地方,其中的文化内涵,大家更是所知甚少。如何揭开北湖的神秘面纱?记者邀请扬州著名文化学者殷伯达进行“一席谈”。
           原来在300年前,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有一大批文人雅士曾生活在北湖或到过北湖,有许多惊艳过人间的北湖文人轶事和文化传奇。比如清代的李渔来到北湖,拜见大作家徐石麟时,徐石麟将他载至湖中,“默坐终日”,也就是说,面对着李渔的侃侃而谈,徐石麟只是看着他,一言不发。相对于李渔,徐石麟在中国文化的知名度肯定不如李渔,但是他为何能够这样对待李渔,而让李渔不觉委屈,这就需要多大的才华,才能让心高气傲的李渔为之叹服啊?
           就像这样的故事,在记者和殷伯达的对谈之中不断出现,一个个性格鲜明的隐居人士,一一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走到读者的面前。
  • 返回目录
  •        这篇报道通过细节、故事和文化成就,展示了北湖的文化魅力和精神气象,也掀起了一股对于北湖文化的研究热潮。
           殷伯达的文字优美抒情,具有鲜活的张力。记者行文之中,也将这样的“美文”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新闻报道,不能只是满足于报道一件事情,如果文字足够优美,对于媒体传播也有很大的提升。这篇稿件,从标题开始《那一片洒落星光的湖面,曾聚集过一群有趣的灵魂》,到整篇文字的行文风格,都是浪漫的,文气的,充满阅读欲望的,新闻稿件归根结底也是文字,所以提升文字的美感,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次有趣的阅读之旅。
           既是新闻也是美文,让读者在获得新的信息的同时,又得到了美的陶冶,这应是我们媒体人的追求。
  • 学习路上
  • 03
  •        前段时间,关于教科书、教辅材料插画的相关新闻霸占热搜,劣质插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教材、绘本插图出错引起全国震动,不禁让人从图书插图想到新闻图片和新闻配图。 作为专业校对,对待图片校对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怀有十二分的敬畏之心。新闻报道中的图片校对,校什么?怎么校? 与同仁研讨学习。
  • 程宝军
  • 新闻图片细校对
  •        这里的是非问题专指图文要一致、文图要相符。譬如我遇到过一次,明明配文是风吹麦浪,遍地流金,今夏我市小麦获得大丰收,可是细端详图片,却赫然是金灿灿的油菜花。还有图片上明明是
  • 解决图片的是非问题
  •        千万不要以为图片无关政治,恰恰相反,图片中藏着大政治,作为校对首先要有政治意识,绷紧政治弦。
           在校对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譬如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漏了台湾甚至少了南沙群岛,这是绝对禁止的。譬如版面报道重大灾难,旁边一角落却上了一幅类似载歌载舞的庆祝图片,非常不合时宜。譬如有报纸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图片制作过程中进行了镜像处理,数字70变成了07,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政治问题。把好政治关,需要我们有一双政治眼晴。     
  • 校对图片的政治问题
  • 返回目录
  •        细节问题自然要细心,譬如一幅禁止吸烟的图片,经过剪裁只剩下两个大字——吸烟;譬如活动时间是2022年,图片上的标示时间却是2021年;譬如核酸检测要求人与人要相隔、不要彼此交流,图片上却是一群人扎堆,不乏交头接耳者;还有电话号码漏号的、活动名称出现错字的,二维码乱配的、图片链接乱链的,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一句话,虽然校对无法修改图片,但是校对不能放过图片上的任何错误。     
  • 关注图片的细节问题
  • 七尺男儿汉,说明中却用柔弱女子她;明明图是在室外浇水,文却说在室内流汗;明明描绘的是冰冻三尺的三九,配图却是挥汗如雨的三伏,大家都露胳膊露腿。
           所以,图文校对不能割裂,校文要看图,校图要看文,特别是遇到一些数字图表、含有会标或活动名称的图片,图文更是要反复对照。     
  • 评奖信息
  • 04
  •        6月13日,最新版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公布。作为我国新闻界最高的两项荣誉,“两奖”变化很多,其中,首次取消各类新闻作品字数(时长)限制。
           第三十一届(2021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时对各类参评作品有严格的字数或时长要求。比如:文字消息不超过1000字;文字评论不超过2000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不超过5000字;文艺评论、杂文不超过2000字;报告文学不超过8000字;特写不超过3000字;广播消息不超过4分钟;广播评论不超过15分钟;广播新闻专题不超过30分钟;广播新闻访谈节目不超过1小时;电视评论不超过40分;电视新闻专题不超过45分钟;短视频现场新闻不超过3分钟;短视频专题报道不超过8分钟;移动直播不
  • 中国新闻奖:
    取消作品字数(时长)限制
  • 返回目录
  • 超过180分钟;创意互动不超过30分钟;新闻论文不超过8000字。
           看最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各类参评作品均没有强调字数的限制。
           从各地公示的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看,推荐表中压根就没有作品字数、时长的选项。
           一件新闻作品的影响力,不在于字数的多少或时长的长短。
           这种颠覆性的改革,传递的信号很明显,媒体人供给内容时,也别再看重字数或时长了。
           来源:长江传媒研究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