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经藏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4-29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转轮经藏窟
     
          大足北山佛湾第136号转轮经藏窟,窟高4.05米,宽4.1米,深6.79米,为平顶长方形窟,系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年)期间,由当时知昌州军州事张莘民、昌州录事参军兼司户司法赵彭年以及奉佛弟子王升等集体捐资而成。该窟是大足石刻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该窟的重要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窟内转轮经藏的巧妙设计。
          在窟中间雕刻一转轮经藏,为八角形,整体上分为藏座、藏身、天宫楼阁三个部分。藏座刻一须弥山,在山上有一蟠龙,伸展自若,作戏珠状。藏身下部为莲花形台座,莲台侧面雕刻一栏杆,其上攀爬十余为天真烂漫的童子,姿态天真,在其上雕刻八条龙柱,龙柱之间皆镂空,窟外的光线可通过其间照射到窟后壁造像。龙柱上方为天宫楼阁,亦为八面,其内雕刻亭、塔等建筑。转轮经藏为佛教贮藏经书的器物,多为木结构,此处采取石刻的形式加以表现,颇为殊异,保存了珍贵的宋代转轮经藏形制。
           第二是该窟造像丰富,技艺精湛,是大足石刻造像中的精品。
           造像正壁中间主像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放于胸前作说法状,身后有圆形火焰身光和头光,头有螺髻,发出两道毫光,在窟顶部绕四圈后射到窟口处。左右两侧分别为观音和大势至,皆头戴花冠,密饰璎珞,观音一手提净瓶,一手拈杨柳枝,大势至双手握莲花斜置于右肩处。正壁左右,还刻有童子和四身供养人像。
           在窟左右壁,由内向外分别有三组造像。
           第一组左右对称刻文殊和普贤,皆头戴花冠,胸饰璎.。
           文殊是佛教象征智慧的菩萨,左手握一经卷,右手在胸前结印,双目微睁,双唇微闭,似正在深思,神态中又流露出颇富主见的气质,体现出博学多闻的素养,极具有学者风范。文殊座下是一青狮,狮口阔张,四脚如柱踏于地上,旁站立一身着甲胄的狮奴,正用力拽住缰绳。普贤菩萨以理德第一著称,右手执一如意放于膝间,结跏趺坐于大象背负的双层仰莲台上,脸颊圆润,目光下视,双唇轻翕,呈现出一种含颦欲笑、具有东方女性美的微妙神态,给人以娴静、端庄、秀雅之感,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莲座下为一白象,旁站立犷悍剽武的象奴,紧握象绳。两龛像中狮奴和象奴的威猛形象,以反衬手法衬托出文殊、普贤的文雅、超凡的气质。
           第二组对称刻玉印观音和日月观音。皆头戴花冠,胸饰璎珞。玉印观音手持宝印,面容端庄祥和,披帛舒展自如散于台座上。日月观音结跏趺坐于方形金刚座上,因其手托日、月,俗称为“日月观音”,全身帛带飘逸,极具装饰美感。两身观音造像注重线与面、方与圆、繁与简的和谐统一,繁复的镂刻花卉纹宝冠与简约的丰腴面颊相得益彰,不仅显现出肌肤的细腻柔美,更衬托出观音的端庄温和。
           第三组对称刻如意珠观音和数珠手观音。前者面带微笑,双手捧一宝珠;后者轻拈数珠于胸前,密饰璎珞,造像端庄温和,与前面人称“媚态观音”的第125号数珠手观音表现手法殊异。
           窟门口站立的两身力士像,瞪目露齿,肌肉暴突,手持棍锏,正守护着这一神圣的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