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工业“两学一做”学习内容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长安工业集团
发布时间:2017-09-15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承德“塞罕坝精神”启示录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塞罕坝精神”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生动诠释了塞罕坝三代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追求和壮志豪情,对推进开放创新、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幸福承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塞罕坝精神”的核心本质是艰苦创业——时代在变,但塞罕坝人不畏艰难、玉汝于成、创业干事的家国情怀始终没有变。艰苦奋斗体现在塞罕坝人身上,就是一种奋发有为、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塞罕坝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对于常人来说,仅适应这种极端环境就已非常困难,但塞罕坝人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年均积雪7个月的高寒塞北,一年120天零下20℃以下天数的恶劣气候环境下,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以坚韧不拔的斗志,以攻艰克险的坚守,以永不言败的担当,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终于创造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伟大业绩。
      “塞罕坝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无私奉献——社会在变,塞罕坝人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价值观念始终没有变。无私奉献体现在塞罕坝人身上,就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林业周期长、见效慢,10年树木,而高寒地区的树木不止10年,像落叶松、人工林要达到成熟的状态至少需要40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选择了林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就是选择了清贫,这正是“塞罕坝精神”的价值所在。为实现这个价值,塞罕坝人视林场为家乡,将绿化当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建场初期,承德二中刚刚毕业的6名女高中生,毅然决然地离开城市来到塞罕坝林场,书写了“六女上坝”追逐青春梦想的感人故事。
      “塞罕坝精神”的支点是科学求实——条件在变,塞罕坝人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做事基石始终没有变。科学求实体现在塞罕坝人身上,就是尊重规律,求实做事成事,善作善成的不懈追求。塞罕坝的建设是在物质和技术几乎一片空白的前提下开始的,但塞罕坝人始终坚持科学求实,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与跨越。塞罕坝人依靠科学技术,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创造出一个个营林技术的新突破:引进的樟子松很好地解决了塞罕坝西部沙丘的树种问题;从东北引进日本兴安落叶松解决了本土生长量不足;自主研发容器苗造林基质配方,走在全国容器苗造林的前列;创造了“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法”、“苗根蘸浆保水法”、“越冬造林苗覆土防寒防风法”等技术,成为全国科技兴林的先进典型;在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塞罕坝发展史就是中国高寒沙地造林科技进步史。
      “塞罕坝是精神”的动力是开拓创新——背景在变,塞罕坝人永不止步、永远向前的驱动力始终没有变。开拓创新体现在塞罕坝人身上,就是一种敢于拓荒、锐意进取的不屈劲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塞罕坝林场曾经多次遭遇阵痛、陷入困境。1963年造林失败,塞罕坝险遭“下马”。但塞罕坝人求新思变,不断总结提炼,确定了以修枝、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为主的森林经营生产体系,总结出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间抚育利用和主伐利用相结合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经验,创造出造林、幼抚、定株、修枝、疏伐、主伐、更新造林等循环有序的森林培育作业流程,整理出一套适合塞罕坝林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为全国森林经营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塞罕坝精神”的源泉是爱岗敬业——观念在变,塞罕坝人舍我其谁、守土有责的观念始终没有变。爱岗敬业体现在塞罕坝人身上就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钉钉子精神”。创造的绿色奇迹离不开爱岗敬业的干部职工,这是林场从一穷二白到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 陈瑞军、初景梅夫妇常年坚守“夫妻望火楼”守护森林,由于远离人群,缺乏交流,儿子长到8岁时说话还不清楚。第一任技术副场长张启恩,是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当领导点将派他来塞罕坝的时候,他没有犹豫,和爱人一道,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3个孩子举家迁到塞罕坝,因其在工作中干劲十足,被人们誉为“特号锅炉”,成为林场科技兴林的元勋。第三乡林场的一位营林区主任邓宝珠,爱树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他怕一次造林不成活,就在造林的同时直接造上备补苗,让备补苗和造林苗同步生长,发现哪有空缺了就及时将备补苗移过去。塞罕坝人这种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精神,表现出了对绿色、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热爱。
      “塞罕坝精神”的追求是使命至上——环境在变,塞罕坝人坚定信念,肩负使命的理想抱负没有变。使命至上体现在塞罕坝人身上,就是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塞罕坝林场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先进群体,一个肩负党和人民重托的优秀群体,一个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群体。塞罕坝几代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个人追求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新时期,塞罕坝人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弘扬“赶考”精神,凝聚圆梦力量,再次融入了世界生态建设第一大奇迹——“三北防护林”“再造三个塞罕坝”的伟大征程。
  • 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塞罕坝三代人在创造令世人为之动容的绿色奇迹的同时,也锤炼出了以艰苦奋斗为底色,极具时代内涵的“塞罕坝精神”
  •   52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价值追求,以坚韧不拔、使命至上的顽强意志,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理念,以求真务实、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人工林海的人间奇迹,为京津冀及华北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锤炼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爱岗敬业、使命至上”为核心的“塞罕坝精神”



  • 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
    承德“塞罕坝精神”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