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端午文化 实践端午习俗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周子鉴
发布时间:2021-06-14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记附校二(1)中队端午节主题活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附校二(1)中队端午节主题活动 
  • 实践端午习俗
  • DUAN
    WUJIE
  • 发掘端午文化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 上滑翻页
  •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对屈原拳拳爱国之心赞赏有加,但又对忠烈之魂一去千载不能回感到无奈和惋惜。如《端午》(唐·文秀)中绝句“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宋·张耒)中诗句“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即事》(宋·文天祥)的一句“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这些诗句无不表达了后世作者对屈原没有遇到明君的同情和惋惜。     
  •   在端午来临之际,附校 二(1) 中队王乐天等队员们,通过摘抄《和端午》(宋·张耒)等完整古诗词来表达对伟大诗人屈原的崇敬之心。
  • 上滑翻页
  •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古代诗人或是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离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别样的日子别样的情怀,形成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   附校二(1)中队王瑞玲等队员们通过摘抄《同洲端午》(唐·殷尧藩)等诗词,感受诗人们的别样情怀。
  • 怀

  • 上滑翻页
  • (一)

  •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人们在江面上争相比赛划龙舟,这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短短几句诗词将赛龙舟选手们挥桨斩浪、激情澎湃;鼓声既响又急;坡上观众喊声突发、惊天动地;锦标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描述的淋漓尽致。因此,有机会一定要去亲身感受竞渡现场的速度与激情。
  •   不是糯米放太多了,就是箬叶破了,还有彩绳怎么也裹不紧……真是手忙脚乱,等到好不容易裹出来一个像样的粽子,真是可以大声欢呼了!     
  • 上滑翻页
  • (二)

  •   粽子又称角黍和筒粽,是端午节必吃的一种食物。端午食粽之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但是要包出一个像样的粽子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啊,这不,附校二(1)中队但铭浩等队员就体验了包粽子的“艰辛”。
  •   附校二(1)中队蒋罗璇等队员也在端午节挂上了艾草和菖蒲,手上艾草的青香久久都未散去。     
  • 上滑翻页
  • (三)

  •   从陆游的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和“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可以看出古人一直都有挂艾草、洗草药水的习俗。很多地方都会在端午节这天将艾草和菖蒲挂于门庭,意为祛除有害虫子等,图个平安。
  •    附校二(1)中队吕昊翰等队员在端午节做了形态各异的美丽香囊,香囊配方也是多种多样,有清香驱虫的、有安神助眠的、有预防感冒的……用五色丝线结一个手环或是蛋袋,戴在手上或挂在脖子上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 上滑翻页
  • (四)

  •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结彩绳、佩香囊亦有辟邪驱鬼护身之意。
  •   通过学习和摘抄端午诗词,以及实践端午习俗,附校二(1)中队的队员们对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