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见的非遗·畲族银器制作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福建交通广播
发布时间:2016-09-24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福建声音博物馆——用声音,遇见福建。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中国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用植物纤维造出纸张的国度,当中国人学会用剪刀把自己的历史、情感、尊严和心里留在纸上的时候,剪纸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

    福建的漳浦剪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剪纸艺术的突出个案。

  • 畲族银器锻制技艺

    级别:|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市级|

    区域:|宁德|

    类别:|传统技艺|

    畲族银器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银雕工艺与畲族文化相融合的典型表达,是畲族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记载着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畲族文化变迁的发展历史。在畲族银器制作中,以福安叶氏一脉的“珍华堂”银雕最为突出,已传承200多年,对丰富完善畲族银器制作历史起到积极作用。

  • 畲族银器制作工艺精湛、历史悠久,明宣德年间便有“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银人”的繁荣景象。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操、凿、起、解、披” 五种技法和“圆雕、镂空雕、浮雕、平雕”四种工艺,共有30多道手工工序,在锻制、造型、纹样和工艺技术上都显示出了丰富内涵。畲族银器是中国传统银雕工艺与畲族文化相融合的典型表达,产品以畲族银茶杯、茶盘、茶匙、银筷、银罐等实用器皿与饰品为主。

  • 福安畲族银器工艺精湛、历史悠久,在中国矿冶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产品以畲族银茶杯、茶盘、茶匙、银筷、银罐等实用器皿与饰品为主,饰品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胸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 福安畲族银器工艺精湛、历史悠久,在中国矿冶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产品以畲族银茶杯、茶盘、茶匙、银筷、银罐等实用器皿与饰品为主,饰品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胸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 畲族银器在工艺上追求纯朴、粗犷、神秘的色彩,并通过银料纯度和银坯厚度的控制,提升银料的延展性,从而提高银器的表现力,在银器表面光亮度处理和保洁方面,采用畲族独门秘方工艺,使得银器保持天然色泽,起到防氧化、防腐蚀的作用,其独特的工艺手法代表了畲族民间金属工艺的最高加工水平。

  • 2016年6月,林仕元携8位弟子,108位书法、工艺美术大师助力完成的银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亮相。作品全长8.9米,耗银1035公斤,采用银雕、木雕、青石雕、寿山石雕、软木画五大雕刻技法,耗时6年完成,充分展现畲族传统银雕技艺的新风采。














    林仕元是传承银雕技艺的福安“珍华堂”第四代掌门人,今年已有60岁。在儿子林伟星接手“珍华堂”管理运营工作后,林仕元全身心投入到《清明上河图》银雕作品创作中,他说这是他毕生最重要也是工程最浩大的一件作品。说起银雕《清明上河图》,林仕元显得格外慎重。他带领七八个人组成的创作团队,花了两年时间构思,将斥资1200万元用5年时间进行纯手工雕刻创作。这件作品准备用银1吨,设计长8.5米、高56厘米、厚2厘米。

    近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林仕元携8位弟子,108位书法、工艺美术大师助力完成的银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亮相。作品全长8.9米,耗银1035公斤,采用银雕、木雕、青石雕、寿山石雕、软木画五大雕刻技法,耗时6年完成,充分展现畲族传统银雕技艺的新风采。

  •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畲族银器制作技艺)   林仕元














    林仕元是传承银雕技艺的福安“珍华堂”第四代掌门人,今年已有60岁。在儿子林伟星接手“珍华堂”管理运营工作后,林仕元全身心投入到《清明上河图》银雕作品创作中,他说这是他毕生最重要也是工程最浩大的一件作品。说起银雕《清明上河图》,林仕元显得格外慎重。他带领七八个人组成的创作团队,花了两年时间构思,将斥资1200万元用5年时间进行纯手工雕刻创作。这件作品准备用银1吨,设计长8.5米、高56厘米、厚2厘米。


  • 袁秀莹剪纸作品——百蝶图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仕元  制作清明上河图
  • 扫码关注 福建交通广播
    发送“非遗”,仔细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