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神木、打狗领事馆和爱河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岁月如歌
发布时间:2017-04-30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景区的古木很多,大部分都是桧木。这棵桧木树龄是800年,而那棵树龄已达1100年。
  •         三代木——三代同一根株,能枯而后荣,重覆长出祖孙三代的树木,是造化的神奇安排。如今第一、二代的前身均已枯老横颓,第三代却仍然欣欣向荣。
  •   一棵千年古树——福德万古树     海拔2182米
  • 用时两个多小时,到达了目的地
  •         实际上,当年日本人占据台湾时,把原始森林里比较容易砍伐的老树木,全砍掉,运到日本去了。一些不容易砍伐的,保留到现在,就成了千年古木。因此,这里大部分的树木,树龄都不太长。
  • 阿里山吊桥
  •         一进景区大门,一座庙宇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受镇宫。受镇宫奉祀的是玄天上帝、福德正神和注生娘娘,香火非常鼎盛,传说以往每年3月都有三只神蝶飞来朝拜,不吃不飞一周后就不见踪影,传为神迹。
  • 而这一棵,树龄更达1500年
  • 第二天一早,由嘉义出发,前往阿里山景区
  •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高度为2,216米,东面靠近台湾最峰玉山。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阿里山景观多元,春可赏花、夏能避暑,秋冬观日出、看云海,一年四季皆有可观。
  • ——台湾八日游之四
  •  阿里山神木、打狗领事馆和爱河
  •   在阿里山姊妹潭附近,有一个樱花园,是素有"樱都"之称的阿里山最佳赏花地
  • 姐妹潭  阿里山的姐妹潭是二个大小不同的相近湖泊,姐潭湖区有一座以桧木为基座的相思亭。

    树灵塔  日本人在砍伐阿里山最珍贵的红桧後,许多伐木工人染上怪病而死,日本人认为是这些树灵在作祟,心生不安,怕这红桧被砍伐後的树灵会找上来报复,为了安佛这些树灵,而建的一座树灵塔,用以祭祀这些被砍伐的红桧。
  • 這座旌功碑是紀念開發阿里山有功的河合鈰太郎博士。河合鈰太郎,號「琴山」,東京帝國大學林學博士。明治三十五年(1902)五月, 他接受台灣總督府之邀來台勘查阿里山森林資源;次年二月接受任命,統籌阿里山森林開發及森林鐵道的規劃事宜。在河合鈰太郎的規劃下,雖然幾經波折,阿里山森林鐵道終於在大正元年(1912)全線通車,開啟阿里山森林開發的新紀元。昭和六年(1931),河合鈰太郎博士於日本東京去世,其友人為紀念他對於阿里山森林開發的貢獻, 而於昭和七年(1932)十一月在阿里山豎立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 昭和八年(1933)一月,河合鈰太郎博士遺孀來台,為旌功碑舉行揭幕儀式。
  •         慈云寺是阿里山观云海、晚霞、落日最佳景点之一,在此还可远望阿里山聚落及塔山,傍晚时分漫步其中,若逢落日余晖,金色的云海,浪花飞舞,美不胜收,故“慈云观景”为阿里山的八景之一。
  •         日人走后一度荒废,破旧不堪,无人管理。直到民国五十六年,中兴修建。该寺于民国三十四年光复后改名为慈云寺。
  •         慈云寺为帮助癌症病患重拾健康,推广身心灵整体健康之理念,每年定期举辨净食营活动,以期国人健康,社会祥和,国泰民安。
  •         阿里山的慈云寺为日本人所建。当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有感阿里山如印度的灵鹫山圣地,因而建造阿里山寺,为当时于此开发者之精神依靠,并送来由暹逻国(即今泰国)亲赠释迦牟尼佛一尊供奉于此寺,由日本比丘坪井仆龙于此住持佛法,并于大正十一年塑造一铜钟并建钟楼。
  • 博物馆陈列的千年古树树的横截面——一棵树的年轮
  •         阿里山博物馆是认识阿里山的人文历史,寻找属于阿里山永恒记忆的地方。这里有阿里山的介绍,有模型,还有关于树木的常识。
  • 再往前走有一个博物馆——阿里山博物馆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         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巍巍挺立,虹劲苍郁,被人们尊为 "阿里山神木"。 它大概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树"世界爷"。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         这里还有一所学校——香林国中。海拔2,195公尺的香林国中为台湾最高海拔的学校,校内的学生分别来自阿里山附近十多个村落,现有学生46位。
  •         阿里山长相很奇特的树木很多,这棵树因为长的像大象鼻子而命名为象鼻木
  • 奇形怪状的树根
  • 馆内的蜡像和壁画
  •         打狗英国领事馆建在高雄西子湾的小山岗上,建立于1866年(同治五年),是清朝外国人在台湾正式建造的第一座领事馆。领事馆内部目前陈列珍贵的高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及模型,所以领事馆又名高雄史迹文物馆。
  • 公交站台上,外籍布道者在散发宣传品
  •         在这里坐公交车,前往打狗领事馆。之所以叫打狗领事馆是因为高雄的老地名叫打狗。
  •         这就是高雄的爱河了。爱河发源于高雄县仁武乡,流经高雄市区,为高雄主要河川之一,全长约16.4公里,是高雄的的母亲河。
  • 一路前行,到达高雄地界了
  • 华盛顿中学的校车
  • 路边小憩。这座横跨公路的廊桥有些特别
  •         车在转弯时要鸣笛,尤其是在盘山公路上。不过,这里的车都一声不吭,甚至在城市里也是这样。这几天,所经过的每一座城市,每天川流不息的汽车、摩托车,竟然没有听见一声鸣笛。这在我们这里简直不可思议
  • 沿盘山公路下山
  • 阿里山桧木制品购物点
  • 沿着弯曲的栈道下山
  • 阿里山的管理部门阿里山工作站
  •         这次来的时机不错,,正是樱花怒放时。每年3、4月春天到来,为樱花开放的时候,满山绽放的花朵,姹紫嫣红,美得令人窒息。
  • 西子湾以夕阳美景及天然礁石而闻名。
  •         西子夕照为台湾八大胜景之一。每当夕阳西下时,晚霞的照耀下,显现出海天一色的美丽景色。有一首江玲演唱的歌曲就叫《西子湾的日落》。
  •         长长的防波堤是西子湾的标志,堤外就是台湾海峡,是货轮出入高雄港的必经之路。大小船只行驶在海面上,大船入港呜呜的船笛声回荡在空中。
  • 旗后山灯塔
  •         民国69年在此地建立了全国仅有的一所海滨大学-中山大学,使西子湾更添加了几许的文化气息。
  • 西子湾观景台
  • 双击此处进行编辑
  • 古玫瑰园里已经看不见玫瑰了
  •         打狗英国领事馆西邻台湾八景之一的西子湾,尤其是日落时候的景色,非常漂亮。
  • 山上现在还有一座庙
  • 历经百年来风霜的打狗英国领事馆,现在为高雄史迹文物馆
  •         打狗英国领事馆的建筑风格属于后文艺复兴时代的巴洛克式风格,红砖的外观、竹节落水管都是清朝末年当时的建筑特色,
  • 打狗领事馆的东面对着高雄市,可以俯瞰高雄市区和港口。
  • 上山路上
  •         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第一栋建造完整坚固的洋房,洋楼建在一个小山丘上。
  • 十字路口的对角线人行道,方便行人过马路
  • 旁边还有一座教会办的幼儿园
  • 路边的一座教堂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富丽堂皇。
  • 变幻着的彩灯,让不远处的高雄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         吃完晚餐后,与当地人打探去爱河的路。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来到了爱河的岸边。
  •        爱河原名打狗川,1920年打狗更名為高雄后,爱河也就更新为高雄川。1948年,有市民經營划船所,由詩人呂筆命名為「愛河遊船所」,生意非常興隆。1949年6月,在一次颱風過後,「愛河遊船所」招牌上的‘遊船所’三個字被強風吹掉了,剩下“愛河”二字,同時又發生了一對情侶的愛河殉情事件,更巧的是台灣新生報記者初抵高雄就任,經現場採訪後,誤以為河畔招牌的“愛河”兩字為此河的名稱,於是台灣報紙以『愛河殉情』為報導標題,以致“愛河”一詞成為了媒體共用的名稱。。
            据说,爱河风光是台湾的新八景之一。入夜后的爱河水面上泛起点点霓虹彩光。
  •         棺材板的做法是:将面包切成薄薄的面包块,下锅油炸,炸到金黄色后捞起,掀起炸酥的一面,把中间挖空,再装入由鸡肝、鸡肾、鸡肉、豌豆、马铃薯、胡萝卜、地瓜粉、墨鱼和虾仁等精心调制的作料以高汤煮成再用些牛奶芶欠,再于面包面上蘸上酱料,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棺材板了。这个小吃吃起来外香里嫩,酥脆的外皮配上香滑可口的肉馅,确实味道还不错。
  •         根据导游的推荐,点了一个棺材板、一盒木瓜牛奶,另外还要了一份馄饨面。
  • 当天的晚餐还是自理,跟导游到高雄的夜市品尝当地的小吃。
  •         外面看见很豪华,实际上里面的房间并没有多大,设施也一般。仅有的一扇窗户还是假的,窗户里的光线是灯光打出来的。
  •         当晚,住高雄的明丽饭店。这个饭店是五花级的,大概相当于大陆的四星到五星级。
  • 公交候车候车厅的石凳上还有usb充电口,不得不佩服人家的人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