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80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2-09-24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80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第180期
  • 2022年9月26日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 2022 |
  • 业务加油
  • 写人物报道要善于“三抓”
  • 值班手记
  • 重大主题宣传应把握好三个视角
    民生视角 多元报道
    深挖内容“金子”
    保持定力不跟风
    可视化报道的丰收
    精心“烹饪”让好饭对“胃”
  • 学习路上
  • 一线双创
  • 滴水穿石  久久为功
  • 抓住每一次采访机会
  • 目录
  • 值班手记
  • 01
  •        重大主题宣传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抓手。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为做好这一重大主题宣传,自年初以来,日报就结合自身特点和受众定位,提高政治站位,创新表达方式,挖掘思想深度,有力地推动
  • 嵇长青
  • 重大主题宣传
    应把握好三个视角
  •        重大主题宣传通常传播内容多、动态变化大、持续时间长,如何精彩开篇,如何步步深入,如何掀起高潮,考验着新闻媒体统揽全局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升重大主题宣传质效,必须以新闻策划为抓手,着眼发展全局,集团编委会按照开始预热、营造氛围;加快节奏、迅速升温;全面发力、掀起高潮;保持声势、延续热度的宣传步骤,制定整体“作战图”。目前,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按照中宣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市委宣传部“奋进‘好地方’、建功新时代”的主题宣传部署,集团编委会作了精心
  • 站在俯视全局的视角
    提高政治站位,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 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宣传入脑入心。二十大召开前,集团编委会、日报因时因势调整变换宣传视角,开展“非凡十年”宣传策划、全媒体报道,是近期的重头戏和最大亮点看点。就值班期间编发稿件感受,谈谈个人对重大主题宣传的几点理解。
  • 策划,先期推出了以“领航”“非凡十年”“功勋楷模”“扬州这十年”“蹲点系列”“行走看变化”等一系列专题栏目。这些栏目的稿件安排,既有新华社通稿,也有集团全媒体自主策划、主动采写的稿件,唱响了日报一周的重头戏。
           值班期间,“蹲点系列”报道了从施桥船闸看扬州内河航道运输的巨变,以及老街深巷走出文旅融合“示范生”这两篇报道;“扬州这十年”县市区系列全媒体采访行动报道了仪征市、景区两个典型。两组系列,全部围绕“巨变”这个关键词,文章透过十年变化,深刻讲述了十八大以来扬州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发生的深刻变革。应该说,题材选取非常精心、精当,既有点上的典型,又是面上的示范;既有折射全市域面上的成就,也有行业面上的贡献。这十年,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变化、变革、变迁,佐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扬州各界在市委坚强领导下,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这些报道起到了传递党的声音、凝聚社会共识的积极作用。       
  •        重大主题宣传因主题宏大、指导性强,容易陷入面孔严肃、居高临下的窠臼。值班期间,我的感受是集团深入挖掘题材,进行细节性比拼。
           “非凡十年”的题材宣传,既可以大而全,也可以小而精。集团编委会在设计选题时,特别注重受众视角,创新表达方式,创造受众喜欢、关注的内容产品。一是重视对比,折射变化。比如蹲点系列《九年送水量相当于十个洪泽湖》,报道扬州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在过去十年间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源头水质,确保一江清水向北送。十年间,扬州到底向北方输送了多少清水量?记者通过“堪比十个洪泽湖”,形象地传递了扬州的贡献。二是重视细节,折射成就。比如蹲点系列《老街深巷走出文旅融合“示范生”》,故事现场感专门用了一大段落,呈现出了扬州人在古城复兴上的精耕细作,让“烟火气”“文艺范”回归大众生
  • 确立正视受众的视角
    创新表达方式,提升受众的关注度
  • 活,让古城焕发时代的魅力。
           我们在开展成就性宣传时,过去往往采取“大通讯+大美图”两种手段,现在则改变了过去拉大文章的老手法,更加重视重大主题宣传与受众阅读的融合,让“大主题”也有“广读者”。通读“蹲点”系列和“扬州这十年”系列,不难发现,两组系列铺展的结构是精心设计的,前者采用“现场+纵深+点评”,后者采取“综述+专访+记者手记”形式,这样的报道结构很容易为读者接受。文章再长,也乐意阅读下去。
           与此同时,集团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当相关的栏目报道推出后,扬州发布、发布微信、晚报微信同步推出。新媒体对重大主题报道的编辑手法更为创新,遵循“手机读者”的阅读习惯,精作标题、视觉呈现,通过海报、视频、数字制作,把主题报道表达得更加具有悦读感。       
  •        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作为党的喉舌,新闻媒体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还是党的思想的传播者。报业集团在报道各类迎接二十大宣传题材时,特别注意透视信息的视角,在为受众提供鲜活信息的同时,深入挖掘信息的思想深度,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度阐释,坚持做有灵魂的新闻传播,引导受众在解读信息中感受思想之美。
           比如,9月18日推出的扬州这十年《十年工笔画,绘就大美瘦西湖印象》这篇报道。记者原标题是《十年巨变 “湖”里乾坤》,在审阅时,我决定对标题进行更有形象的表达。考虑到瘦西湖是扬州的第一名片,也是国家5A级景区,在过去若干年里,景区党工委、管委会科学审慎保护、利用瘦西湖景区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遵循历史和考古价值进行有机更新,这是用工笔画一笔一画绘就的。考虑到“西湖印象”蜚声海内外,文章
  • 站在透视信息的视角
    挖掘思想深度,做有灵魂的新闻传播
  • 返回目录
  • 中又提出了“新瘦西湖印象”,经过这样的考虑后,出现了后面见报的标题。标题是报道的题眼,给人无限的思考和想象。
           相比之下,9月14日《仪征:唱响跨江融合发展的长江之歌》,来稿思想性就显得单薄了许多,通篇工作痕迹比较重,思想性比较弱。后来,经过大量的编辑加工,把报道的有效信息和立意拎了出来,宣传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总之,在重大主题报道面前,记者要做有思想的传播者、生产有灵魂的新闻产品。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王道。         
  •        9月12日—18日这一周,扬州晚报在精心做好“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题宣传的同时,对于常规报道,以民生的视角、多元的报道方式,发现、发掘和更好地表达新闻,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     
  • 邹亚琴
  • 民生视角 多元报道
  •        在重大主题宣传战役中,只有提前策划、精设议题、创新表达,才能抢占新闻舆论的高地。按照部署,推出“喜迎二十大 领航中国”之“让古运河重生”和“一江清水向北流”蹲点调查系列报道以及“奋进好地方 建功新时代•扬州这十年”系列融媒体报道。两大系列报道精心布局,创新表达,前者以蹲点调查形式,大主题、小切口,聚焦扬州扛起“国之大者”,带头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好南水北调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后者以全景综述+书记访谈+记者手记,聚焦新时代各县(市、区)、功能区的十年发展巨变。
           过去的十年,也给我们每个家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喜迎二十大,我家这十年”读者征文,与报道宏观成就互为补充,以另一个视角拆射十年之变。目前该系列征文已刊出二十多篇,通过个体的感受,表现了这十年带来的个人及家庭的微观变化,给人新鲜感,也具有可读性和人情味。与此
  • 主题报道:精设议题 多种表达
  •        好的政策解读,应该是高度和贴近的巧妙结合。这周,从采到编,在对政策解读的报道方面,努力做到化繁为简、化晦涩深奥为通俗易读。即选取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内容,侧重读者最关注的鲜活的“点”,大量使用图示数字的表达方式,传递高质量的有用信息,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
           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点,《扬州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发布,稿件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幼有所育”等25项重点任务进行深度解读,权威、及时、图示信息一目了然。扬州“十四五”新增1万套保租房,给新市民、青年人送租房礼包。事关民生,信息量大,关注度高,稿件对保障对象、保障方式、保障房型等进行详解,版面注重“图说”,对干货信息及
  • 政策解读:化繁为简 重在有用
  • 同时,“十年光影”图片征集,也已在读者和网友中开展,并将在版面上通过照片的今昔对比,讲述扬州十年光影之变。       
  •        深度类报道,是报纸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杀手锏。“晚报调查”“马上办” 等刊出的一批深度及调查报道,紧盯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回应社会关切。 
  • 深度报道:紧盯热点 释疑解难
  • 数字进行图解,清晰易读,为读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务。
           从9月10日至10月31日,跨省流动人员推行核酸“落地检”。很多读者关心:扬州具体如何实施,是否方便快捷?记者探访了扬州部分交通场所、旅游景点及核酸小屋等,报道中写出了疫情防控的规范有序与贴心便利,也为读者及时释疑解惑。2023版江苏医惠保1号即将开保,并将可“一键参保”,这也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新闻,稿件从医惠保的投保渠道到理赔方式,进行解读,贴心实用。《存款又“降息”,财该怎么理?》,记者从多家银行打探最新信息,更侧重做好服务,提出当前理财仍应求“稳”的建议,有指导性。       
  •        《“霸道”老槐树能移走吗?绿化部门:人让树》,从盐阜西路一棵“挡路”的老槐树,写到解放南路、汶河南路、文昌中路、淮海路等都有这样被保留下来的“霸道”大树,遇到大树“绕道走”已成为扬州城市建设“老传统”。如此小切口、深挖掘,见证了扬州人爱绿护绿,守护城市记忆的自觉意识,也说明古城保护理念的深入人心。
           中国老年人才网已上线,老年人再就业成为热议话题。《重返职场!“银发族”也能勇敢追梦》聚焦这一热点进行采访调查。一技所长型、增加乐趣型、边学边干型、增加收入型,几位老年职场人的故事可感可读,用人单位“明确权责签订协议”的做法,以及专家“自愿灵活就业”的建议,有建设性、借鉴性和指导性。
           从秋学期开始,针对小学新生,教育部要求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开学已半月,众多家长关心扬州各小学是怎么做的。晚报调查《开学半月,“入学适应”如何开展?》,记者探访了多所小学,多种有趣的活动,生活化、儿童化、
  • 返回目录
  • 趣味化的课程,系统化习惯养成教育贯穿整个学期等,及时为家长释疑解惑,打消焦虑。《孩子做作业雇人“云监工”》提出了教育中的新话题:这种在线辅导是否合规?如何保证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律师“应签订书面合同”的建议为家长提了个醒。
           “马上办”主要侧重于帮办和维权,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盼,帮助解决难点问题。《景观河发臭 沿河居民不敢开窗》反映了翠月花园景观河臭味熏人的问题,目前社区方面已开闸放水,冲洗河道;《深夜常闻异味 有企业偷排废气?》报道仪征一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有异味排出,村民深受困扰,仪征市环保部门已动员该厂负责人重新选址。此外,相关选题还涉及车位、路灯、绿化、噪音等问题,基本做到帮办解决。如此,既发挥了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又能激发读者兴趣,形成良性互动。          
  •        新闻舆论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充分把握人们思想意识的群体差异、代际差异、地域差异等,才能让内容被受众喜闻乐见,精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回顾值班一周(9月12日—18日)的新闻报道,重大主题内容丰富,重要策划精心准备,深度报道亮色不少,在新闻时、度、效的把握上收获颇多。
  • 朱广盛
  • 深挖内容“金子”
  •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的工作取向。只有植根人民实践和火热生活,新闻宣传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闻作品,题材重大,新闻性、思想性强,反映时代精神,无论是选题立意、谋篇布局,还是采访之深入、思想之深度都可圈可点。
           重大报道稳字当头。“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扬州市‘六个好地方’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每场有直播,直播有预告,报道之后还有海报。这组报道,虽然每一场由不同融媒中心的记者采写,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稳字当头。这种多方协同的做法值得继续坚持,确保重点报道不走样。
           重大题材精心谋划。“奋进好地方 建功新时代——扬州这十年”融媒体采访行动,集团领导带队深入到县市区,不但有对扬州各县(市、区)委书记、各功能区党工委书记的专访,同时,对当地建设与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高质量发展思路
  • 精心谋划  让重大题材报道“带露珠”
  •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很看中流量,可网友最终
  • 挖掘深度 编织认知经纬
  • 等进行深挖。以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扬州这十年”专题报道为例,不仅提炼出锚定目标、精准落笔,在坚守与传承中绘就“好地方”新名片的主题,还在十年节点上打磨出4个“变”:格局之变、融合之变、创新之变、模样之变,详细解析了景区十年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精心打磨,值得我们借鉴。如“十里长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惊艳之美”“护其貌、显其颜、保其韵、铸其魂”等。
           重大策划坚持“三一致”。扬州发布【喜迎二十大•领航中国】专栏同步推出“让古运河重生”蹲点调查系列报道《从施桥船闸看大运河的新活力》《活态传承 老街深巷升腾人间烟火》。这组报道开口小,但现场感强。对待全市或是集团的重大主题策划报道,新媒体坚持与党媒对标、对表,保证编发时间、编发内容、编发栏目三个一致。       
  • 记住的不是流量,而是流量背后的作品及其传递的价值观。因此,我们不能眼睛紧紧盯着动态,还要静下心来挖掘深度。找选题靠“眼力”,跑部门靠“脚力”,做论证靠“脑力”,树论点靠“笔力”,“四力”都用好了,深度报道的创新创优自然水到渠成。
           深度调查表现不俗。13日4篇调查报道,既有关注外来生物的《“熊孩子”养蜗牛当宠物,它是外来物种吗?》,也有盘点学校教育的《开学半个月,扬州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开展情况如何?》;既有关注基金“价格战”的《最低“0元购”!基金“价格战”再起,跟吗?》,又有盘点中秋后月饼去向的《月饼礼盒“一夜消失”,中秋后的月饼都去了哪儿?》。从选题上来看,都和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这种调查报道的好势头继续保持。
           小切口深挖掘可圈可点。老年人退休再就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扬州也有相当比例的“银发族”退而不休,继续打拼在职场。《小布调查丨重返职场,扬城这些“银发族”仍“老有所为”》
  • 报道有广度也有深度。《遇到大树“绕道走”,“霸道”老树见证扬州人“绿色情深”》这种切口小挖掘深的调查,反映了扬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更反映了扬州古城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此外,《新市民、青年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礼包来了!》是政策报道里的干货,详细解读,实用实在。而话题新闻《<羊了个羊>全网走红!扬州玩家,第二关你还没过吗?》抓住热点迅速跟进,能吸引青年网友眼球,体现了新锐记者的敏感度。《一摞刻字的碗,牵出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家风故事》写出了老典型的新故事,这是与采访对象深入接触才有的发现。《江苏第一位申领摩托车驾驶证的外国籍考生,顺利取得驾驶资格》选点精准。由此可见,增强“四力”,不仅是做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新媒体人的必修课。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练好眼力,察百态、辨是非、分真假、断美丑,才会不断有新发现。
           科创报道干货多多。《扬州新增一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扬州两家企业入选,数量苏中
  •        正确把握新闻时、度、效,在价值观上建立与读者的共鸣,才能用正能量引领大流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指导。
           “双节报道”策划不缺位。教师节叠加中秋节,有着别样的意义。《当中秋节碰上教师节,扬州支教老师这样解乡愁》关注那些远在西藏、陕西、四川等地的扬州教师,中秋节是如何在外地
  • 讲究策略  准确把握时、度、效
  • 苏北第一》报道及时,折射出扬州热火朝天的发展局面。《牵手省产研院,扬州10家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聚焦共建创新中心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对我市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有何帮助?《扬州卢氏盐商住宅变身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年底建成开放》现场感满满,展示区和体验区均在紧锣密鼓施工中,将成为扬州独具特色的文旅网红打卡地。      
  • 度过的。《听!身在异乡的他们对着月亮说思念》请身处异乡的扬州学子,倾诉对故乡师长思念,记者编辑通过文字、海报的形式将祝福逐一呈现,简洁大气。这样的新闻策划踩准了时间节点,就充满了温度。
           迎战台风报道强势推出。台风就是命令,防台就是责任。受台风“梅花”影响,江苏提升防台风应急响应至Ⅱ级,扬州发布迎战台风“梅花”的报道密集推出,并且建立专题:有资讯动态发布,有扬州行动,服务性报道非常及时。此外,捕捉到了台风来临之前,天空的瞬间变化,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
           疫情防控宣传求快求强。防疫一刻不放松。根据要求,加大了疫情防控信息发布力度,提升宣传热度。紧扣落地检、72小时核酸等重点,制作了一图读懂 |《关于核酸“落地检”,这些要了解!》,推出了《事关疫情防控!扬州部分场馆、景区发布重要提醒》,突出重点,图文结合,让人一目了然。16日下午,扬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 返回目录
  • 工作指挥部发布《关于加强近期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20号)》,扬州发布微博、微信、客户端第一时间编发,受到网友关注。客户端还制作了海报《疫情防控,这些要点请牢记》,可视化表达更加直观明了。当前疫情防控宣传必须克服疲倦心理,必须继续坚持第一时间、第一速度、第一落点。
           新闻报道的快慢有讲究。一是不该快的快了。【奋进好地方 建功新时代•扬州这十年】对景区的报道原定18日统一见报、上线,可是心急的视频号17日下午就把专访发出来了。同城媒体随即将整体报道推出,当晚,扬州发布客户端接到指示,要求将报道立即推出。在此提醒同仁,重要报道,还是按照统一要求的时间编发,抢发会打乱计划,也增加了出错的风险。二是该快的不够快。“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扬州市‘六个好地方’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16日举行,图文消息报道也是16日发布的,可发布会的视频17日下午才来,时效性上太慢了,希望以后改进。
  •        谈起新媒体的标题,还真有点“扯不断,理还乱”的感觉。从传统媒体转型过来的新媒体人,在打理新媒体的时候,常常会在一阵阵紊乱的风中迷失自己。我们的受众(非年轻群体)也是长期经受传统媒体的熏陶,在接触新媒体的时候,对新媒体标题所呈现的一种新面孔,也在“新鲜—抵触—接受—腻味”的变化中表现得无所适从。 新媒体标题该怎么做?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 李文峰
  • 保持定力不跟风
  •        新媒体的标题从开始的长标题,一次次将新闻要素在标题上迭加,到现在刮得正劲的“短题风”,两者相较,孰优孰劣?一时真还说不清楚,或者说两者各有长处,又各有短处。
           短,新媒体小编们为自己辩解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标题不露底,受众想看的在标题上看不到,就会点击开来仔细看。短标题似乎成了新媒体流量的担当。但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弊端:一是容易陷入“标题党”,一是容易陷入“模式化”。
           像9月16日的二发,头条标题按过去的编辑方法,往往呈现为《刚刚,苏州通告!》,这种标题几乎成为傻瓜模式,只要某地发布通告,就可以套用这种模式。所以,我要求把苏州这次通告的要点上标题,以丰富内容,更区别于其他通告。于是,编辑将其改为《有新增!苏州通告!》,也短,但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这种标题既有新闻点——苏州有新增确诊病例,又有苏州政府发布
  • 短,不是罪,陷入模式就乏味
  •        短标题尽管成为当下的流行,但长标题有长标题的好处。像我们的一个保留栏目《扬州身边事》,过去为了制作成短标题,编辑往往会从集纳的五六条信息中,拎出最吸引受众眼球的那一条来制作成主标题,从而激发受众打开的兴趣。
           无锡《江南晚报》也有类似的栏目《新闻
  • 长,用得巧,受众去看才最好
  • 通告的事件本身;两者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封闭的逻辑链条。
           而当日首发的《官宣:取消!事关高考!》,标题的首词条点明了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次词条直击新闻事实。但仅仅只有前两个词条,就会有“标题党”的嫌疑,编辑又加上后缀词条,说明高考有项目取消。到底是什么项目,不露底,吸引受众去看。对高考关心的人,看后不会有失望的感觉;而对高考不关心的人,看到后缀词条,就不会再打开。这样处理,事实上会流失一小部分受众,这也是新媒体小编很纠结的地方。       
  • 晨读》,以前都是采用长标题的形式,赢得了不俗的阅读量;现在跟我们一样使用短标题,把自己的优势化解了,阅读量反而略有下滑了。
           18日,台湾花莲地震的报道,长短标题就显示出优劣。我们的推文标题《又又又震了!6.9级!余震或将持续一个月以上……》,虽是长标题,但关注点比较窄,仅仅局限于震级和周期。齐鲁晚报的标题则是《“今年我国最大地震”,大桥断成数截、列车出轨、大楼倒塌…目前已震了15次》,函括了三个点:属性——今年我国最大地震;破坏力:大桥断成数截、列车出轨、大楼倒塌……;震情——已震了15次。因为花莲多发地震,大家已经习惯了,如果没有这次地震破坏程度的表述,就很难吸引受众的眼球。而我们编辑忽视了这一点。
           回过头来看集纳类新闻,当前全国的疫情新闻较多,由于受到刊发次数的限制,一般都会被新媒体采用集纳的方法发布。还是用齐鲁晚报的疫情新闻举例。9月16日,《入鲁返鲁政策有重要调整!山东1市昨日新增10例本土无症状,轨迹涉出租
  •        新媒体区别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传播效果的显性化,因此在新媒体界流行过这么一句话:“做新媒体,不讲流量就是耍流氓。”但事实证明,把流量当成新媒体唯一目标,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会忽视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因此,新媒体人都应该“追求流量,不唯流量”。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这尺度确实不容易把握。尤其是对新媒体的社会评价仍是以流量为
  • 标题不论长短,只看是否适合
  • 车、大巴车、高速路口等》,编辑就把两个集纳稿的标题全部整合到了主标题上,因为这两条稿件都是受众的关注点,都很重要,难以取舍。
           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一般也会采取集纳的方式报道。像9月14日,台风“梅花”来袭,扬州晚报微信就将同主题的稿件进行了集纳,使用了长题《红色预警!关闭、停航、停运!扬州最新发布》这些词条都异常刺激人们的眼球,真正起到了新闻预警的作用。         
  • 返回目录
  • 尊的情境下,新媒体人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做选择题这么简单。
           因此,我们在周业务研讨会上,按照要求,对“标题党”的问题做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它的成因,又分析出“贪恋短标题是标题创新上的一种新惰性”,提出“标题不论长短,只看是否适合”“适合的标题才是最好的标题”的观点,统一了所有编辑的思想。
           有编辑提出来,不能一味地跟新媒体的风,许多时候要冷静下来,做些认真的思考。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发展这么多年,标题制作的方法和技巧,肯定有许多值得新媒体编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此新媒体小编要向报纸学习,要从传统文化上多汲取有益的营养。
           诚哉斯言!希望我们的新媒体编辑能在不断学习中不断成长,努力把新媒体办出扬州特色。       
  •        这周(9月12日—18日)值班期间,全国平台发稿16条,其中视频10条,图集2篇,是可视化报道发稿丰收的一周。可视化报道题材涉及文化、自然、旅游、三农、人物、社会等,只要你愿意拿起镜头,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进行可视化报道。
  • 王玉龙
  • 可视化报道的丰收
  •        媒体平台本质功能是信息服务,既进行资讯传播,也进行观点传播,提供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商务服务、文化服务、情感服务等等。学习平台尽管政治性强,但本质上也是服务,且服务阶层和服务层次十分丰富,尤其全国平台,可谓海纳百川。生活服务类报道,是扬州稿件经常被全国平台选用的类型之一,比如美食、健康等。这周,有两条美食视频上了全国平台,一条是《青麻幼椒烹虾球》,一条是《蒜香丝瓜烩蹄筋》,不止于展示美食,更重要的是传授美食,一条视频相当于一节美食课堂。从以往被选用视频看,家常类、创新类、特色类、健康类菜肴的传授,更容易被全国平台看中。《特产代言丨扬州江都艾菱村:秋风送爽时 菱角出水鲜》也是一篇服务性鲜明的视频稿,从消费者角度,是生活服务;从生产者角度,则是生产服务或助农服务。特产代言类稿件被全国平台选用比较少,因为扬州各地供稿以图文稿居多,而全国平
  • 丰收在服务,易操作易上稿
  •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也是全国平台的选稿用稿重点。
           图集《江苏扬州:大运河上俯瞰“云海
  • 丰收在美,呈现好表达好
  • 台发布此类稿件的“爱心助农”专题,几乎清一色视频或图集,可视性强,更直观,既要助农,也要让爱心人士明白消费。
           报道的服务性,有的表现得很直接,有的则是间接的。对于基层通讯站来说,瞄准专栏,做直接明了的服务性报道,更容易操作,也容易上稿,比如上述生产生活类服务。从服务类报道题材来说,美食的可视化已经成为常态,健康、三农题材的视频呈现,还需要进一步朝前走,谁先走一步,谁就早受益。     
  • 大片”》航拍了大运河上一幕幕云海奇观,云雾缭绕下,大运河,船只,城市广场,如梦如幻,恍若仙境,透过自然之美,展示城市之美、山河之美,因此被全国平台快闪频道“最美中国”专栏选用。视频《江苏扬州高邮:运河落日营地 释放新型旅游活力》镜头对准落日余晖下的运河边,在自然之美的滋养下,帐篷、气球、音乐、美食、游船、烛光晚餐等一一入境,展现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露营。这则视频不只是展现一种新型旅游,也展现了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融合生长。一个图集,一则视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大运河背景。大运河,不仅是自然山河的,也是历史文化的,无论以她为主角,或以她为背景,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好感,值得在今后报道中不断探究。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报道成为扬州平台贡献全国平台的主力。这周最亮的文化报道是城市书房,一个视频,一个图集,两上全国平台。视频《江苏扬州:城市书房,文化灯塔》全方位搜索扬州城市书房特点,有看得见风景的三湾书房,
  •        短视频是内容行业最热门的生产形式之一,也是全国平台十分青睐的产品,而故事则成为吸引注意力和增强传播效果的有力手段。好的短视频,
  • 丰收在故事,意思意味意义
  • 有洒进一束光的竹西书房,有像星星闪闪发光的STARRY书房,有以企业名称命名的邗建书房,有静卧乡间的草垛子书房,用5家代表性书房串起46家城市书房,用特色绘制全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美。图集《江苏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城市书房:书香满机场 云上书房伴你行》报道的机场书房,虽然是扬州城市书房的一部分,但它特地开辟了地方书籍专架,来展现扬州和泰州两地的文化特色,这是区别于扬州其它城市书房的独特亮点。
           文化报道很多,但能上全国平台的不多,因为你必须能够展现出文化之美。无论山河之美,还是文化之美,要很好地展现,一是要有好的呈现形式,比如视频或图集,文字当然也能,但是更难,二是要有好的表达方法,如角度、新意、特色等。
  • 既要精心选题,采集生动有内涵的素材,也要精心构思剪辑,把故事讲好,从而有效地向受众传递信息、情感和思想。
           这周被全国平台选用的10条视频中,有4条具备了一定的故事性。《扬州大学新生军训:惊喜十八岁 别样成人礼》从军训现场到新生“成人礼”仪式,展现了一群18岁孩子有意思的今天,以及未来有意义的回味;对熊猫的报道,过去主要是图集,这次是视频,《熊猫“奶爸”护犊记》从过去单一的熊猫趣味视角,到这次展现人与熊猫的关系,更有人情味,从形式到内容更加丰富了;《公益短视频:老人防诈骗之“祖传秘方”》是一则反诈防骗教育片,以情景剧形式,生动再现骗术,以及拆穿“祖传秘方”招数,比说教更清晰明了;《江苏高邮:从下岗女工到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刘文芳》报道了高邮市“带货一姐”,从一个70后下岗女工,成长为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展示了刘文芳为什么能坚持每天直播8小时、365天无休,用她的话说,“因为我背后不是一个人,是成千上万
  • 返回目录
  • 的农民”,一头连着成千上万的农民,一头连着全国各地大市场,让人看了意味悠长,意义不凡。
           可见,短视频讲故事,一要讲得有意思,二要讲得有意味,三要讲得有意义。有意思是吸引受众的第一步,只有吸引力足够,才能把内容“卖”出去;有意味,就是能让人久久回味,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直抵人心的作品才有意味;有意思,有意味,给人的是第一层感受,有意义则是更深层的价值发现,发现新世界,获得新的启迪、动力、认知等。     
  •        这一周(9月12日—18日),“非凡十年”“让古运河重生”“一江清水向北流”蹲点调查等多组系列报道,成为网站首页首屏的重点稿件,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这些报道都有不错的点击量,但似乎不对省委网信办的“胃口”,未能登上全省推送平台。  
  • 田文荟
  • 精心“烹饪”
    让好饭对“胃”
  •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为营造良好氛围,扬州网首屏首页置顶呈现喜迎二十大相关宣传报道的各类专题。在重点报道上,结合网站特色,平台刊登了《扬州打造“世界级景区”十年工笔画绘就大美“新瘦西湖印象”》《江苏扬州:让古城和古镇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仪征:唱响跨江融合发展“长江之歌”》《港口雄开万里流|通勤量全球内河运输第一 从施桥船闸看大运河的新活力》等,尽管编辑绞尽脑汁制作吸睛标题,遗憾的是在全省推送中“颗粒无收”。
           如何更好地在网上唱响扬州好声音、扩大影响力?编辑部门反复研究“这个月的选稿员究竟好哪口”。梳理发现,省委网信办选稿首先强调的是站位,二次加工时站位要高,从全省角度来看,稿件
  • 细编、勤改、精校
  •        什么样的稿件能够被全省正能量报送选中?如何对正面宣传稿件进行二次加工?值得网站所有编辑深思。       
  • 特别在哪里、亮点在哪里,对其他城市有没有经验启发的意义。比如《让古城和古镇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讲述的是运河沿线的古城和古镇,如何进行活态保护传承利用,策划视角独特,记者采写有点有面,还有专家的画龙点睛,晚报报道是以访谈的形式呈现,网站编辑们处理较为简单粗暴,直接引用原形式,浪费了好题材,非常可惜。
           近期,“非凡十年”成就性报道较多。省委网信办培训时曾明确表示,成绩类稿件很难被推送,编辑处理报送要更加聚焦地方特色,细编、勤改、精校,要看得深,而不是简单的来稿编稿,报纸的语言也不能照搬到网站上来,应该凸显网络特色。省委网信办还特别提到很多稿件出现的“全省首创”“全省首个”等字眼,这样的“首”一定要依据事实,而不是某个单位自称。
           此外,我们发现如果单文字报道已经很难被选中,重点报送应更加多元化,要有图有文有视频,图文并茂的报送更加赏心悦目,机会也才会多点。在找图方面网站也要狠下功夫。  
  • 返回目录
  •        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网站不仅要做好正能量宣传,还应该打造品牌策划,想好点子,出策划。在喜迎二十大的主线宣传中,除了围绕集团的宣传方案策划专题宣传外,扬州网推出了特别策划“HUA说这十年”,提升网络与网民的互动,建立与网民的互动,使网站成为连接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桥梁和纽带。
           该策划以“扬州这十年”为主线面向全球网友发出邀请,通过照片、图画、短视频等,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的新变化,充分展示山清水秀美丽画卷,让大美扬州被更多网友看见。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加点击量,让网络真正为民所用、为民所享。
  • 品牌活动增值影响力
  • 一线双创
  • 02
  •        采写“跨越四千公里守望相助,扬州对口援疆书写新华章”系列报道,在我记者生涯中是最值得铭记的一次:身陷疫区、遭遇隔离、被赋黄码,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我和同事庄文斌想法设法寻突破,最终不负使命,基本完成了任务。
           回望采写经过,细节历历在目。     
  • 记者(左三)在哈族农牧民家中采访
  • 嵇尚东
  • 抓住每一次采访机会
  •        今年,扬州第十批援疆即将期满,报道好扬州援疆工作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是党媒的职责也是出新闻的时机。7月下旬,我们受命前往新疆伊犁州新源县采访。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刚刚去过新疆调研,对新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出发前,我重新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并搜集扬州援疆的相关资料,拟定了采访计划,向总编室作了汇报,并根据总编室指示进行了完善。
           扬州相隔新源4000余公里,从南京禄口机场飞到伊犁州伊宁市机场,就要5个多小时,再乘车从伊宁市到新源县,约需2个小时。抵达扬州援疆指挥组驻地后,援疆同志建议我们休息两天,倒一下时差,先熟悉材料。
           但我们考虑后,还是坚持立即到基层一线采访,为后期打磨稿件多预留时间。随后的两天内,我们走访了农牧民临时居住点送电施工现场、建成
  • 采写经过
  • 的便民项目现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等,搜集到大量一手鲜活故事。
           实践证明,抵达新源县立即投入采访,是个正确选择。
           抵达新源县后第四天,援疆同志告诉我们,邻近的伊宁市出现疫情,新源县已加强管控措施,无法安排到基层一线采访。当天凌晨两时,我们所住宾馆接到通知进行核酸检测,并且是“一天两检”。不久,新源县实施“足不出户”的交通管制,县城进入静默状态。
           在新源宾馆和扬州援疆驻地隔离期间,我们采访了在同一地点隔离的扬州援疆医生和援疆干部,了解到援疆医生如何救助新源危重病人、传帮带当地医生、苏北医院专家云会诊新源县病人的故事,以及扬州援疆干部通过民生项目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改善了新源经济和社会的大量案例。
           8月份正值学校放暑假,援疆老师全部返扬休假。我多次电话联系在扬的援疆老师,了解援疆老师成际宝等人所带班级的取得成绩,以及扬州先进
  •        梳理总结,有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是不打无准备之仗。这组系列报道中提到的人物超过30人,没有前期大量准备,采访很难做到精准的指向性。如果没有前期准备的大量基础材料支撑,很难完成5篇系列报道和一篇总结性报道的内容体量。
           二是要抓住一切采访机会。异地采访,不可控
  • 三点体会
  • 教育理念在当地落地生根、扬州学校结对支援新源学校打造网上教育共同体的情况。
           就这样通过多种途径,掌握了大量的采访资料,8月下旬系列报道推出,从民生项目、产业项目、教育援疆、医疗援疆、干部队伍建设5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扬州援疆工作的成效。报道推出后,获得多家媒体网站的转载,取得一定社会效果,得到了扬州援疆指挥组主要负责人的肯定。
           后续一篇约6000字的总结性报道初稿已完成采写,正在进一步打磨,计划在11月份推出。
  • 返回目录
  • 的变量因素较多,需要抓住每次机会。如果我们抵达新源县后进行休息调整倒时差,就可能错过了最佳的采访窗口期。虽然这次采访遭遇疫情,但因为前期采访抓得紧,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后期遭遇隔离依然能够完成既定的采访内容打下了基础。
           三是要紧扣中心、唱响主旋律。这组系列报道从主题确定到内容选择,都紧紧围绕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重要讲话内容,充分展示了扬州援疆干部忠实践行国家援疆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
           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这次新源之行不是一次很完美的采访,扬州对口支援新源县仍在继续,希望有机会能补上这个遗憾。       
  • 学习路上
  • 03
  •        如何做好融媒体时代的编辑,作为一个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集团编委会提出要争当新时代专家型编辑,抓住了编辑工作的要害。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张报纸,是由一道一道环节组合而来,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编辑工作更是一个既复杂又繁琐的环节,编辑水平的高低更是直接决定了读者看报的兴趣,影响着各类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我,老骥伏枥,虽然眼花了,脑袋反应慢了,要进一步振作精神,热诚对待新闻工作,“首席”即是“首职”。扫暮气,志在千里,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一个专家型编辑。       
  • 肖德林
  • 滴水穿石  久久为功
  •        专家型编辑,首先政治上要过得硬。报纸编辑承担着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是社会主义舆论的重要建设者,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这一论断鲜明指出了新闻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工作。
           智能时代正在开启媒体新形势,我们必须切实认真学习媒体新理念、掌握媒体新动向,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把关能力。我们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社会正能量,实现办报的宗旨,关爱、求真。     
  • 加强学习,提高站位
  •        专家型编辑必须立足于本职工作,狠抓报纸的每日呈现。首先要创新内容形式,提升新闻吸引力。在融媒体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获得的新闻内容也具有多样性。但是总体而言,新闻内容仍然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报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强化深度报道、创新排版形式,我们编辑要在文字精致化、图片优质化、文稿多样化上下功夫。
           目前,激烈的媒体竞争和新媒体的迅捷,使得“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几乎不存在了,逐渐转向“人有我新”“人有我深”。专题报道、深度报道是报纸优势,我们要加大重大新闻策划力度,结合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在“新”和“深”上狠下功夫,给读者提供更有深度、更专业的新闻。晚报近年对于“特色版面”“特色栏目”的打造,正是这一理念生动实践。下面的任务还是要在“特色更特 副刊不副”上,下硬功夫。
  • 激发活力,尽职担当
  •        报纸编辑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基于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辑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文字驾驭能力。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虑,才能在复杂的素材中找到新闻线索,编辑出读者喜欢的新闻。我们要勤于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同时继续长期默默坚持,耐得住寂寞,工作中要常有“灵光一闪”的神来之笔。
           我们必须有深刻的文字功底,不能须臾放松学习。编辑每天要面对不同的稿件,有的稿件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需要编辑对语句进行修改、整理,使脉络清晰、语言通顺,这都与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有关。而文字能力的提高要靠平日勤学苦练,这就要求编辑平常要注意阅读各类优秀文章和名著,注意当代新闻文体的变化发展,多加揣摩和借鉴,并勇于创新。如:报纸版面中一幅充满动感、冲击力强的图片无疑是版面的点睛之笔,编辑要有审美
  • 勤于思考,苦练内功
  • 返回目录
  • 能力,要立足于主题和整体版面,对其进行精心处理,才能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张力,这样的新闻才能进一步感染读者。
           纵观目前,我们每日报纸有个性的处理,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我责无旁贷。在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时刻不松懈,不负大家的信任。     
  • 业务加油
  • 04
  •        现在媒体上的人物报道有不少,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给人留下点印象的并不多。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之一就是所写人物特点不突出、不鲜明、似乎都差不多,人们当然也就没什么印象了。
           人与人之间有共性,但更多的是有个性、有特点、有差别。搞人物报道首要的是要抓住人的特点,努力写出“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语)。
           当年新华社记者穆青写焦裕禄的报道,写出了
  • 抓特点
  •        人物报道是媒体上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人物写好?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刘国昌分享了多年编辑采写的体会,写人物报道的要求较多,最主要的是“三抓”:即抓特点、抓现场、抓细节。把这“三抓”落实到位,稿子就会有亮色。     
  • 写人物报道要善于“三抓”
  • 焦裕禄的特点:那就是他对人民群众的大爱之情。
           当年人民日报记者范荣康写大庆精神大庆人,倾其笔墨写出了大庆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苦干实干”的精神。
           只有写出其特点,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4年10月至2006年11月间,曾搞过一个《名人专访》的专栏。在商议如何写稿时,大家说,还是要写出其特点为好。
           比如写作家孙犁,要写他的“孤”:晚年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整天埋头书斋,勤奋笔耕。 再比如写国家图书馆原馆长、哲学家任继愈,要写他的“淡”:淡薄名利,一心致力于古籍整理。 又比如写漫画家方成,要写他的“忙”:他自题3句话: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画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 还比如写散文家汪曾祺,要写他的“杂”:汪曾祺写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还会烹饪,烧得一手好菜,让邻居和朋友品尝。 有了这些“写”,人物的特点就浮出水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        抓现场,说的是要抓住采访现场一些生动的动作、场景和对话等进行细致的描写。诚如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老师所说:“要近距离接触,要有记者眼睛看到的东西。”
           也许有人问,写事件性报道需要抓现场,写人物报道同样也需要抓现场吗?回答是肯定的。
           这里说的不是那种“一对一问答式”的采访,而是指记者与受访者在一起的“体验式”采访。这种采访不是通过“一问一答”把材料收集齐就可结束,而是要记者“沉浸”在采访现场观察、体验。
           比如写名人,他们的阅历丰富,著述颇多,如果照那种“写人物履历”式的写法,那恐怕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但从采访的现场写起,倒给人一个新鲜感。
           请看下面采访文化人张中行先生的片段:
           我小心摁响门铃,来开门的是张先生,老人开口第一句话:“请迈门槛。”我心里一惊,这明明
  • 抓现场
  •        现在有些人物报道一般的叙述比较多,总是“他如何如何”“她对别人说……”等等。这种写
  • 抓细节
  • 是楼房,哪来的门槛?向下一看,门口果然横着一道用方便面箱做的“纸门槛”。“前几天,屋里跑进来耗子,只好用这个来对付。”老人笑起来很天真。
           通过开门、迈门槛这个现场,把张中行先生的音容笑貌写出来了,使人如临其境一般,印象当然很深刻了。
           有些记者对“抓现场”似乎还没有概念,在采访现场也不大注意观察,不大主动去体味现场的景物、氛围,因而在写稿时也就不大可能写出来了。
           请谨记:当你准备把一个人物介绍给读者的时候,一定要让读者对这个人物有一种亲近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写现场,通过对置身于采访现场人物的描绘,把读者与人物的距离拉近,使他们接近、亲近起来。       
  • 返回目录
  • 法远不如一个或几个细节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穆青当年写焦裕禄,其中“焦裕禄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的细节,令人难忘。 人民日报一篇写西藏军医汪瑞的报道写道:“汪瑞和她的丈夫都在边疆工作,两人经常一起上下山,但是从不同乘一辆车。为什么?山路凶险,假如万一出事,也要给孩子留下一个亲人。”读者的反映是:看了上面这段话,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下来。
           写人物报道最佳的做法是在稿子里有几个最典型、最感人的细节。曾写过《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戴鹏老师说,写人物一定要靠细节来支撑,细节是描绘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如同血肉的细胞。 倡导“三抓”,实际是告诉记者下去采访要有重点,在观察的同时,注意抓特点、抓现场、抓细节。把这些抓到手了,心里才踏实,写稿才带劲。
           来源:华文融媒云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