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的那些事儿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重庆聚心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17-10-27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分钟告诉您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登 | 高
  •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登高节,古时还是女儿节。我国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为何叫"重阳"或"重九"呢?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谈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人。"原来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是两阳数相重,故云。
  •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 供稿 南岸报
  •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这个周末 和您的家人一起 登高望远 饮酒赏菊 尽孝道 享年华
  •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陈世海说,自己对未来并没太多要求,孩子已经工作不再要他负担,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母亲的病情不要再恶化,只有她健康快乐,自己才安心。
  • 佩 | 茱萸
  • 43岁的陈世海是康国机械厂的一名普通车工,母亲黄永香今年72岁,5年前因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大部分时间里,腿脚不便的黄婆婆只能坐在轮椅上,走哪里都离不开人。“差不多每隔2个小时就要回来看一趟,始终不放心啊!”中午11点左右,陈世海利用工作间隙回宿舍看妈妈,他说因为宿舍就在厂里,把妈妈接到这里是为了方便照看,虽然条件艰苦,但每天能照应到妈妈心里踏实。
  • “今天开不开心嘛?”陈世海坐在妈妈的轮椅旁,握着妈妈的手,充满笑意的眼里透露出对母亲的关切,而那语气又仿佛是在询问一位年幼的孩子。“返老还童了,有时候就像小娃儿一样,需要人去哄她。”
  •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 还会吃重阳糕
    喝萝卜汤
    饮菊花酒

  • 重阳节快到了 大家有没有给自己的亲人带去温暖和问候呢?而在我们身边 就有暖心的例子 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 赏 | 菊
  • 智慧南岸 原创出品
  • 佳节由来
  • 重阳习俗
  • 重阳节登高这习俗起源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写道: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一天,长房对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灾难,宜离家,家人宜各做绛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及傍晚回家,见鸡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传开来,每逢重九,人们为避灾消祸图吉利转好运,乃有登高之习。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 重阳节的具体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因为是二九相重,故成为“重九”;同时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 重阳节的那些事儿
  • 登高望远 
           九九重阳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 佩茱萸
  •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登高
  •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 重阳习俗
  • 佳节由来
  • 重阳节登高这习俗起源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写道: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一天,长房对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灾难,宜离家,家人宜各做绛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及傍晚回家,见鸡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传开来,每逢重九,人们为避灾消祸图吉利转好运,乃有登高之习。
  •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登高节,古时还是女儿节。我国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为何叫"重阳"或"重九"呢?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谈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人。"原来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是两阳数相重,故云。
  • 赏菊
  •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 重阳节的那些事儿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重阳节的具体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因为是二九相重,故成为“重九”;同时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 登高望远 九九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