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二、三章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天水分公司
发布时间:2021-04-16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 【百年建党】
    中国共产党简史
    (第二章)
  • 1929  古田会议
  • 1929年12月下旬,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大会由陈毅主持,会上,毛泽东根据中央来信的精神和红四军具体情况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会议认真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党在同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通过了多种决议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决议。
  •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阅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两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 1934年   红军长征
  •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935年  遵义会议
  • 1935年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 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 瓦窑堡会议是指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十余人,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 1935年  瓦窑堡会议
  •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诫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 ”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 1936年  西安事变
  • 卢沟桥事变又称“ 七七 ”事变,日本侵略者自“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后,陆续运兵入关,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直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华北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挑起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
  • 1937年  卢沟桥事变
  •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百年建党】
    中国共产党简史
    (第三章)
  • 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确定党在抗战时期的纲领路线和政策,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 洛川会议
  • 1937年
  •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坂恒征四郎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
  • 平型关大捷
  • 1937年
  •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九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七个师约八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清涛率两千余人分散突围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 皖南事变
  • 1941年
  •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和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袭击,解放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困难,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军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办自给以及部分自给。
  • 大生产运动
  • 1941年
  • 遵义会议后,党中央领导克服了左倾和右倾的机会主义错误,使党的思想路线开始转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轨道上来。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 改造我们的学习 》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延安整风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党的建设史上一个伟大创举。
  • 延安整风运动
  • 1941年
  •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作出的系统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决议总结了党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这一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对党内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的中央领导路线问题,做了正式总结。
  • 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1945年
  •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 党的七大
  • 1945年
  •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 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