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43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1-12-26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43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时习之
  • 第143期
  • 2021年12月27日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他山之石
  • 追求新闻的最新鲜表达、最有效表现
  • 值班手记
  • 聚焦重点 对准热点 放大亮点
    时刻保持敏感新闻嗅觉
    爆款就在身边,如何不让TA溜走
    寻求线索,让新闻更接近
    为扬州发展建思想库案例库
  • 业务加油
  • 一线双创
  • 采编人员在线培训 学实操“干货”
  • 大视界 微纪录
  • Contents
  • 目录
  • 值班手记
  • 01
  •        文明城市创建迎来“国测”,环保督察正在进行,冲刺全年目标任务进入最后阶段,各种涉及经济、民生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同时,重要会议、重要活动比较频繁。作为党报,日报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新闻宣传的“规定动作”,并坚持守正创新,围绕重点、热点、看点,在稿件和版面质量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地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结合12月14日至20日的日报,谈点体会想法。
  • 吴生锋
  • 聚焦重点 对准热点
    放大亮点
  •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党报的定位和职责,而这个中心、大局在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工作重点,这周,文明创建、全年收官的相关报道宣传无疑是重中之重。日报及时调整“焦距”,从稿件采写、编辑及版面呈现上都突出当前重点文明创建,持续发力、浓墨重彩,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从14日起,每天推出《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育民》栏目,刊发了《文明赋能为幸福生活“加码”》《“撤桶”之后望月路更清爽》《一张“明白纸”轻松合规“封阳台”》《环境整治得民心居民纷纷加入创建队伍》《社区创建“大文明”滋润百姓“小日子”》《一本“小手册”创建“大攻略”》等一大批来自基层的文明创建鲜活做法和故事。图文并茂、园区处理,增强了视觉效果,形成了宣传声势。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来稿总体比较零碎,缺少
  • 聚焦重点
  • 有分量的稿件,给版面处理出了一道难题。怎么办?让“小”变 “大”,提升稿件亮度。如15日二版刊发一组文明创建稿子,从内容来看比较单薄,编辑用心在标题提炼上下功夫,《一个电话 爱心助浴暖人心》《一双木筷 筷传文明乐万家》《一本图书 居民阅读“动”起来》三则标题生动而形象,并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了版面的视觉中心,增强了报道的效果。
           文明创建是项综合工程、长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各领域,不仅聚焦基层鲜活做法,还要报道文明创建所带来的城市变化、文明新风和人的素质提升等。在文明创建宣传报道中,采编前后联动,推出了《一位好电工的“减免谎言”》《送餐的居然是交警,还叮嘱“不要差评”》等,从一个平凡人物、一个感人故事,反映出扬州人的文明素质,折射出扬州是文明之城、大爱之城,为文明创建宣传增色不少。
           这周,头版在基本被会议新闻、活动报道占据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版面,先后推出了《扬州七个重大科技项目获省专项支持》《制造变智造 企业加
  •        新闻永远跟着热点走。什么是热点?简单地讲,是指某一时间内被广泛关注、争论、议论的新闻事件、话题或者信息。这类的新闻,社会关注度高,及时捕捉热点并报足报出彩,是一张报纸吸引读者、提高粘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周,日报的热点新闻报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权威发布。养老问题是广大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扬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出台,对“十四五”全市“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布局、工作重点等作出了规划。14日二版的《强化兜底保障,突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报道及时解读,向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描绘了美好愿景。15日的《明年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对刚刚发布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 对准热点
  • 速跑》《科创企业有了融资新模式》《扬州制造业项目建设涌热潮》等多篇经济新闻,确保贯穿全年的宣传报道重点“不断档”“不掉线”。  
  • 20日,《我市逾6.9万人已成功申领电子驾照》,不仅报道了电子驾照申领最新进展,也对驾驶人员关心的用途和申领步骤等进行了解答。《@有车族 破缓解城区“停车难” 扬州“放大招”了》,对即将实施的《扬州市市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条例》进行了权威解读,具有较强服务性和实用性。
           及时落地。2021年已进入尾声,很多工薪族期待年终奖了,年终奖如何计税?读者关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其中对于全年一次性奖金等多项个税优惠政策进行明确。16日,日报推出《年终奖计税方式有变 你要多缴税吗?》,邀请税务专家进行详细解读,让读者明明白白地缴税。“江苏医惠保1号”自上线以来备受社会关注。日报推出了《扬州超24万人参保居全省第一》,对这一政策类新闻做好及时落地,回应了社会关切。中国作家协会十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主席团委员,记者及时“落地”,采写出《两位扬大校友出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稿件。
  •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一个重要路径和手段就是用有说服力的典型来引导人。可以说,典型的导
  • 放大亮点
  •        报足热点。在经过一段时间预热、在扬州市民期待中,《断金》这部由“铁三角”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主演的热门经典话剧终于在扬州运河大剧院开演。18日二版头条推出《话剧〈断金〉在扬震撼上演》稿件,围绕看点、主创和背景三个话题进行了扎实采访,稿件配发了三张精彩的演出照片,从新闻内容到版面,浓墨重彩,夺人眼球。
           跟踪迅速。12月15日,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在这次大会上,江都区被授予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称号,并且第二次捧回全国“长安杯”。记者第一时间连线采访了在京参会的江都区委书记朱莉莉,迅速采写出《江都蝉联全国“长安杯”》,对江都推进平安江都建设的做法及成效进行了报道,对全市平安建设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 向力最强。没有典型的报纸是一块平板玻璃;一个抓不到典型的记者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记者、名记者。这周,在典型的宣传报道上推出一个“重磅炸弹”,成为最亮的看点和视点。
           20日报头版推出人物通讯《“夏暖心”“夏闲事”“夏真轴”……一个外号一串滚烫的故事》,这篇稿件是对本报之前一则报道的跟踪和挖掘,通过三个“外号”,讲述了江都民警夏宗堂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这篇人物通讯首先好在“沙里淘金”,选择了一个“平民性”人物典型,更容易引起读者共情;其次,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尤其是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语,让人物更真实更饱满,可亲可敬;再次,构思用心精妙,以三个“外号”作为小标题,激起读者的兴趣,被“牵”着进去,听听其背后的故事,从而增强这篇通讯的传播效果,弘扬了主旋律、壮大了正能量。
           人物是时代的精灵,人物通讯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类型。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典型一定能打动人、感染人。把身边的先进人物写活,将自己完全融入
  • 先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中,深入采访和感受他们的一言一行, 抓住人物的特点和细节,用通俗易懂、群众感兴趣的新闻语言表现出来,才能把人物通讯写好、写活、写出彩。
           无论是党报丰富新闻宣传、提升“四力”的需要,还是从创新创优、“冲奖拿奖”的考量,这样平凡而伟大、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典型报道越多越好。
           还有多篇的新闻稿件,如《“小确幸”里藏着“大民生”》《实事清单转为“幸福清单”》,见人见事有故事,很鲜活,也是近期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宣传报道的亮点,进一步丰富了日报的版面生态。《来听听他们的大爱故事》《他们为同事的生命“续航”》等民生新闻有正能量、能打动人。
           值班中,也发现和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如:在解读政策文件时需要将严谨略显枯燥的“文件表述”“书面语言”再转化百姓看得懂、听得进的“方言土话”,增强可读性。《话剧〈断金〉在扬震撼上演》是一篇重要文化新闻,但版面呈现时较轻尤其是图片选用上存在不足,如果用一张人
  • 返回目录
  • 们最想看的“铁三角”图片配文并在头版上重导读一下,效果就更好了。还有,记者规范传稿等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防漏稿、出现差错。    
  •        12月12日—18日,晚报重点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疫情防控、文明创建迎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报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开专栏、推专题、加评论,疫情防控注重现场探访,文明迎测抓故事抓特色,其他报道保持了敏感新闻嗅觉,图片新闻表现亮眼。
  • 肖德林
  • 时刻保持敏感新闻嗅觉
  •        那些正在或者即将影响扬州的趋势性事件,一直是晚报关注的重点。
           一老一小,是晚报重点关注的群体。扬州出台养老“十四五”规划,事关未来颐养之城建设,12月14日的晚报以图解形式将其中干货拎出来解读,让广大老年读者看到未来的生活新变化。国家卫健委更新近视防控指南,让“远视储备”一词进入大众视野,记者邀请本地医生对此进行解读,提醒家长要及时带孩子检查,防止“远视储备”被消耗,新闻“落地转化”很及时。
           19日的扬州首座加氢站建成报道是硬性闻,标志着氢燃料汽车即将到来,稿件虽不大但内涵意义重大,记者是个行家,敏感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冬天气候变化频繁,12月18日扬州最低温降到了—6℃,低温下的扬州人生活状态令人关注,19日晚报在A3版整合了一个版,拎出问题,回答了读者的诸多关心,如“还会冷下去吗?”“三九贴”的注
  • 时刻关注扬州城事
  •        迎接文明城市创建“国测”是一件大事,除了
  • 文明迎测抓特色报道
  • 意事项等,是一个服务性比较强的版面;在头版标题的制作上也不错,乖乖隆地“冬”,活用得比较恰当、巧妙。
           话剧《断金》上演,是运河文投集团成立一周年的“献礼”之作,12月18日,晚报在重要版面进行了处理。无论是主演还是剧情,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关注度。
           12月15日的谢馥春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报道,是个新鲜事,也值得深挖的话题,为一些老字号找到了一条新思路。扬州还有哪些工业遗存?如何发掘利用?从“遗存”到“遗产”又有哪些工作要做?记者进一步追踪盘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疫情防控报道方面,注重现场探访,继续在重要版面予以关注。如12月13日的报道,除了呼吁公众及时接种“加强针”,集纳了浙江、宜兴等地最新疫情动态,提醒读者时刻绷紧疫情防控之弦。
  • 动态报道,晚报主要抓创建故事,全国最美家乡人评选揭晓正逢其时。
           12月14日起,晚报在A5版开设“创建为民 创建惠民 创建育民”专版,既有垃圾分类推进的政策解读,又有小区管理的创新做法,还有志愿者为老人助浴的暖心故事。
           12月17日的新闻报道“交警上门送外卖”是一个暖心故事,有图有真相,故事有悬念,也很生动,体现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期间推出,很合时宜;“马上办”版根据宣传要求转向新闻服务,提供了大量实用信息。
           2021全国最美家乡人评选揭晓,晚报推荐的江都特警李祥康当选“全国十佳”,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期间,这一消息无疑是恰逢其时的“及时雨”;版面上同时链接了“本报推荐人选连续3年入选全国十佳”的延伸阅读,彰显了扬州大爱之城的魅力,有效撑起了12月16日文明创建专版的内容。  
  •        人物报道因为其天然的故事性、独特性,往往能使报道有血有肉、立体丰满,让人过目难忘。
           12月13日的人物类、故事类报道撑起了报纸版面。辽宁女子寻亲20余年,在江都与亲人重逢,也找回了自己曾经的乳名“根娣”,这段寻根之旅曲折而坎坷,现场画面感人。扬州老兵4年寻访6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第8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报道正合时宜。《凡人传》版面推出了80后古琴传承人的故事,从插画师到游戏设计师再到古琴传人,人生经历丰富可读。12月19日的“街头偶遇陌生人 塞给他一张老照片……”这条社会新闻具有很强的悬念,引人猜想,希望进一步追踪,能挖出背后的故事。
           扬州捐髓志愿者聚会联谊,记者从中挖出了新闻《扬州捐髓者已达50人来听听他们的故事》,从第一位捐髓者,到第50位捐献者,再到两度捐髓的志愿者,每个人都很有代表性。报道也成为18日文
  • 人物报道故事生动
  •        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那些难以描述的瞬间,图片是最好的表达。最近的图片新闻表现不错,这周连续推出了三个图片专版:12月17日推出的记者探访扬州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见证文物修复师“化腐朽为神奇”,起到了文字难以细述的作用,题材本身也有一定的揭秘性,画面饱满,很有表现力。42岁筒子楼最后一批住户搬离,是追踪报道,记者继续用镜头说话,让这一故事有始有终,这种意识值得进一步倡导。其他编辑也很注意图片的运用,图片新闻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
           编辑的主动性在加强。12月16日下午编前会时,稿件数量、质量都相对不足。编辑及时联系记者采写了“明年年终奖计税方式有变”“下半年第
  • 镜头里的故事别具风味
  • 明创建专版的硬核支撑。中国作协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扬大两位校友当选作协副主席。张总及时布置记者采写了落地稿件,令扬州人倍感自豪的同时,也使这一关注度较高的新闻有了本地视角。     
  • 返回目录
  • 五次寒潮来袭”等稿件,体现了编辑的主动性,也感谢各位记者配合。采编联动,其利断金。       
  •        值班这周(12月12日—19日),扬州发布客户端涌现出一批有人物、有细节、有情感、有故事的高质量正能量稿件;当周,扬州迎来文明城市国测,在反应速度和文明报道的质感力度方面,扬州发布表现得可圈可点。然而,在媒体融合时代,如何发现、制作、推出爆款产品,仍是我们需要钻研的课题。
  • 赵钢
  • 爆款就在身边
    如何不让TA溜走
  •        说几条印象较深的稿件,在新闻里看到了人间温情。
           《【视频】志愿者努力、基因检测助力,61年后江都兄妹重逢》报道了离家61年后,来自辽宁省抚顺市的马洪杰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老家江都樊川镇友爱村,与哥哥妹妹们团圆的故事。61年的时间跨度,能够寻亲成功实属不易。这中间有太多的故事与曲折。寻亲成功得益于志愿者们持续的努力与不放弃,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助力。寻找的过程令人唏嘘又感动。重逢现场格外热闹,很多村民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除了详细的幕后故事,记者还拍摄了现场视频、图片,新闻的可看性可读性大大增强。
           《【暖新闻】“我要把遗产给你们!”这场“乌龙”背后的故事,好暖!》,讲述了江都民警夏宗堂与孤寡老人的暖心故事,引爆网络。记者二赴江都采访,后续报道《夏暖心、夏闲人 夏真
  • 一组稿件看到人情
  •         国行公祭,祀我殇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13日上午在南京隆
  • 一次对标看到差距
  • 轴……一个外号一串滚烫的故事》,通过夏暖心、夏闲人、夏真轴三个外号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还原一个真实饱满的警察形象,可读、圆满。好的人物报道,从来都是有血有肉。平凡人身上的光,总会让我们特别温暖。写法上,用细节和语言让人物形象真实饱满;结构上,比较用心精妙,三个外号像一根线,一下子就“牵”着读者进入到故事里。
           《连续垫交16个月电费 扬州好电工用“减免”谎言帮助孤寡老人》是篇暖新闻。宝应县氾水供电所员工袁跃中得知老人生活困难,以“供电所‘减免’谎言垫交电费,悄悄为其连续垫交了16个月共计668元的电费至今。在被老人“识破”后,最终拒收了为老人代交的电费。
           主旋律、正能量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人物、细节、故事……永远是好新闻里不可或缺的闪光点。
  • 重举行2021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我们转播了现场直播,编发了《今天,不敢稍忘,不能稍忘!》动态报道,转发了《不忘·回响》《我们的和平宣言》《国家公祭日H5│祭忆1937》《84年,从未忘记!》新媒体产品,每一篇报道都直击心灵,警醒国人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记者自采稿件《仪征退伍老兵4年寻访6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听幸存者葛道荣的证言》也非常不错。晚上收到一篇本地报道,来自扬州多个部委办局的相关负责人和育才小学东区校的师生,来到侵华日军万福桥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了解惨案史实、向大屠杀死难者献花。如果当时现场直播,就能扩大传播效应。
           和央媒、省媒对比,在“国家公祭日”的报道上人家各种创新层出不穷,我们明显投入力量不足,基本以转发为主,除做了一幅开机之外,无任何原创新媒体作品。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提前策划,相比之下都不太到位。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不足:只聚焦本地,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敏感
  •        文明城市国测来了,也是报道重点。除了第一时间推出条口记者采写的动态稿件之外,扬州发布编辑部闻令而动,加大对文明创建相关内容的组织力度,迅速推出了海报《 文明城市,你我的共同家园》,制作了文明创建主题的开机画面。采编联动,紧急制作了“说政事”《文明,让扬州更美》。推出文明城市应知应会、文明倡议之类的新媒体产品,小布邀请市民一起学、一起做。集纳式报道《共建文明典范城市 看藏在这些细节里的文明故事》《一个电话 一双木筷 一本图书 看文明新风在“好地方”传递》等小中见大,传递着“好地方”的文明新风,流淌着扬州的文明力量,提升了文明报道的质感和力度。《扬州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已达50人,来看看他们的大爱故事》盘点恰在当口,足见好人满城。《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共建文明典范城市,用文明的力量擦亮“最美窗口”》作
  • 一个国测看到效率
  • 度不够,今后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和提升。
  •        有几篇现场探访的稿件颇有趣味,让发布平台的稿件结构更为丰富,也为平台增添了轻松鲜活的韵味。
           《江都大桥一“空心”国槐有500岁了!》令人耳目一新,记者探访发现,这里的百年古树真不
  • 一串探访看到趣味
  • 为一个区域的创建综述,也有代表性。动态报道《济南居民来信表扬扬州志愿者,背后故事很暖心》《“熊孩子”坐校车,书包落在站台上,细心公交司机发现后驾车追赶......》《扬州19家银行网点获评全省“文明规范服务适老网点”》,鲜活又有说服力。《守护城市文明!火车站周边有支文明守护队》《护绿宣传标牌“栽种下地” 社区倡导文明停车爱护绿化》《道路改造不“添堵”,暖心举动让人舒心》等抓得及时,很接地气。
           总体来说,在文明城市国测时,采编紧密联动,只要主管部门有要求、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有呈现,体现了效率和战斗力。
  • 少。探秘扬州文物“医院”的《文物修复师的精细“手术”,让文物“复活”》,聚焦两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可喜。《又见“天鹅舞”~ 200只小天鹅“作客”高邮湖》,图文并茂,让人眼前一亮。《【视频】日捕量10万斤!登月湖冬捕开始啦》,新鲜,壮观,现场感强。古树名木、花鸟虫鱼……万物有灵且美,扬州这方面的资源很多,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记者愿意沉下心去发现、挖掘,写出更多有揭秘性、有趣的作品。
           说完好的,也要说一些不足。
           这周涉及扬州的两个话题都上了热搜,启人深思。一个是#被朱自清背影整破防了#,@乔振宗的微博视频号发了一条舞剧《朱自清》中火车站送别的经典片段。父与子的双人舞,展现出了父子间无言但深沉的爱,令人动容!阅读2540.2万,讨论1.3万。另一个是#江苏一大学请全校师生免费吃全鱼宴#,@我苏特稿编发的微博视频,阅读8366.4万,讨论1693。
           这两则扬州本土消息,我们都报道过,为什么
  • 返回目录
  • 收获爆款的是人家?我们的报道《舞剧《朱自清》深圳演出》《校园湖中捕鱼2000斤,扬州这所大学请学生免费“赴宴”》有文有图无视频,再看看人家的报道,文字只有200左右,视频确实很精致。媒体融合,真的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但有融合意识,更要有融合作品,还要有融合传播。    
  •        微信公众号作为庞大的信息“集散地”,成为新媒体小编寻求新闻线索取之不尽的“源泉”。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在这些海量的信息群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接地气的新闻线索,是我们经常思考的话题。结合值班情况,谈几点感悟。
  • 刘雷
  • 寻求线索,让新闻更接近
  •        新闻线索是“米”,有了“米”,才能做出香喷喷的“饭”。值班过程中,我们常遇到本地好新闻匮乏的情况,如何解决“无米之炊”?放大选稿范围,从地缘的接近性出发,重点寻求与本地相关联的新闻,一直是晚报微信坚守的发稿编稿原则。
           以12月16日推送的《寻人!一奥密克戎阳性密接者,曾途经江苏多地》一稿为例。12月16日,河南新乡卫辉发现一名境外输入奥密克戎阳性病例密接者,其乘坐的G1928次列车曾途经无锡、常州、南京、徐州等江苏多地,离扬州不远,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于是,及时抢发稿件,一个小时阅读量即突破2万+。12月17日中午,“宜兴发布”紧急推出有关疫情的通告,2021年12月10日和11日,宜兴市共报告两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均为外省市本土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我们随即推出《宜兴深夜通报》的稿件,受到扬州网友的广泛关注。
  • 从地缘的接近性中
    寻求更接近扬州的新闻
  •        新闻传播学指出,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他们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读者在接受新闻信息强度、时效性、趣味等因素刺激外,求近心理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定势。 因而,我们密切关注全国以及其他省市媒体报道的有关扬州或江苏其他城市的新闻。
           12月15日,晚报微信推送的《紧急寻人!女孩上班路上蹊跷失踪5天,监控拍下最后画面》一稿,讲述的是12月9日晚无锡23岁女孩牛建军上夜班途中步行穿过一个小区后,在小区外蹊跷失踪。稿件最初线索来源楚天都市报全媒体第三方平台账号——极目新闻,稿件推出当天,成为全国热点话题。值班小编判断,因女孩在无锡失踪,晚报微信粉丝一定会密切关注,第一时间进行了推送,网友纷纷转发留言。由于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我们紧盯无锡日报、江南晚报等媒体和“平安无锡”警方微
  • 从媒体的接近性中
     挖掘媒体报道的热点新闻
  • 信公众号等,12月17日传来女孩身亡的噩耗,18日上午,“平安无锡”发布警方通报称,死者符合生前溺水死亡特征,排除他杀。我们及时跟进推送了《噩耗传来,确认身亡》稿件。
           从媒体的接近性中找线索,还体现在《重大发现!找到了!》和《两位扬大校友出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稿件中。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聚焦甘肃、河南、陕西三个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会上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考古学家认为,这次考古的最大意义在于纠正了千年谬误:汉文帝霸陵不在凤凰嘴。因为扬州出土过广陵王刘胥的陵墓,汉文帝霸陵受到扬州网友的关注。晚报微信12月15日推出《重大发现!找到了!》,这条新闻线索来源于同省媒体现代快报记者的深度采访。
           12月16日,中国作家协会十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主席团委员名单,“中国作家网”进行了详细报道。小编发现有两位副主席是扬大校友,与记者
  •        在微信稿件制作、推送方面,找到粉丝获知事实真相的渴求点和情感需求,以最恰当的时机发布,尤其重要。
           大降温是冬季的热点新闻,值班小编在这次降温前夕(12月15日),抓住时机,推出稿件《紧急!即将波及江苏!》,提醒网友新一轮冷空气12月16日夜里抵达江苏,全省降温幅度8℃~10℃,做好防护,阅读量超过6万+。
           从时机的接近性出发,紧紧抓住热点新闻事件,成为“爆款”的几率更高。眼下,正是很多网友晨跑的最好时节,又逢2021年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揭晓,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凤凰岛古运河生态跑步线路、广陵区七里河公园跑步线路入选,自2016年以来,扬州共有10条跑步线路入选“江苏最美”。
  • 从时机的接近性中
     切中网友需求,打造“爆款”
  • 联系后推出《两位扬大校友出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一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返回目录
  • 我们抓住“最美跑步线路揭晓”这一时间节点,切中网友需求,将目光聚焦到扬州十大最美跑步线路,推出《扬州十美,你get了吗?》(12月18日),用图文、视频展示这些线路周边的美丽风光,感受千年文化名城的魅力与活力。
           作为新媒体平台,只有打破传统媒体寻找新闻线索的模式,突破旧有的新闻思维方式,才能在未来面临种种转型中寻求更好的蜕变。       
  •        这一周(13日-19日),学习平台秉承海纳百川的融合原则,精选各类信息资源,优化资源重组,凸显三大特色内容,为扬州发展建立和充实思想库、案例库。
  • 王玉龙
  • 为扬州发展建思想库案例库
  •        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刘汉俊说,为新时代建思想库,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学习平台、宣传阵地,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同时,突出展示各地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热烈反响,突出展示各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所开展的新实践、取得的新成效,也是学习平台的应有之义。
           这一周,扬州学习平台上线了多篇有分量的思想理论、学习心得文章,有市委书记张宝娟的《奋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扬州作为》,有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韩骅的《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扛起“好地方”使命担当》,有市委常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潘学元的《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上述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主题突出,内容权威,使扬州学习平台彰显出思想的力量和理论的份量。
  • 为扬州发展建立思想库
  •        学习平台是权威时政主流新闻集合的主干线。这周集合形成声势的是两大专题,一个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另一个是“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专题。
           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中,既有《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报告会在扬举行》《张宝娟在扬州市人大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扬州市委宣讲团成员分赴各地各部门开展宣讲》等上对下宣讲,体现高站位;也有行业内部宣讲,如《扬州市直宣传文化系统举行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更有来自基层的《宝应夏集镇:“店铺课堂”小阵地 理论宣讲大舞台》,体现了高大上与接地气的融合。
  • 用主流舆论占领主阵地
  •        市委领导班子如此密集发声,较为罕见。但学习平台需要这样的好声音,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都来发出好声音。     
  •        “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专题集纳了来自各级各类媒体10多篇报道,有《文明实践|扬州:常态长效管理 文明创建赋能幸福生活》《文明实践|扬州火车站周边有支“城市颜值守护队”》《志愿同行|高邮:从“橄榄绿”到“志愿红” 两千退役军人坚守一线亮初心》《邗江蜀秀社区:社区创建“大文明” 滋润百姓“小日子”》《扬州经开区绿园社区:净化美化亮化 小楼道传递大文明》《广陵东花园社区:众筹解“众愁” 老楼变“新楼”》等,大到一个面,中到一条线,小到一个点,多方位、立体式展现了扬州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管理,不断把城市建设和管理推向新的更高水平,从而实现创建惠民、带给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终极效果。
           作为大型融媒体平台,学习平台不仅集合了来自各级各类权威媒体的优质新闻资源,还融合了文图、视频、漫画等立体式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生产的多维度,真正做到了将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紧密结合。学习平台以党组织构建
  •        学习平台内容生产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所谓人民性,就是讲好人民为了美好生活的奋斗故事。《丰收·乐丨江苏扬州:鹅生蛋过年 牧鹅人的年味儿来了》报道的是个体的奋斗故事,讲述了不少养鹅人辛苦奔波,四处牧鹅,增加蛋鹅营养,迎来丰收的年味;《头雁风采丨吴朝斌:壮大产业“娘家人” 引领富民“当家人”》则是集体的奋斗故事,说的是村书记吴朝斌既是产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娘家人”,更是带领农民共同奋斗致富的“当家人”。人民的奋斗,离不开党的政策、政府的举措,把这两者融合起来,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主流价值。《扬州仪征:国家农技推广项目落地 名贵鱼类养殖助农增收》报道了当地6家养殖企业获
  • 让百姓故事增强传播力
  • 学习网络,以党员为基点,支部为群组,形成一个覆盖全党“纵到底、横到边、网络化”的学习传播系统,可以实现主流舆论的高效率、大范围、有效性宣传。
  • 得了国家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支持,收获了一个新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丨江苏扬州:“规划师下乡”绘制美丽乡村蓝图》报道了扬州市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重要举措的落实,通过专业的规划指导,助力乡村建设特色田园、宜居村庄的美丽事业;《李兰华:精心守护古运河生态环境》是新时代生态发展、美丽中国建设大背景下的一个鲜活生动的故事。
           报道人民、关注基层,是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需要,也是学习平台强化双向关注、增强吸引力的需要。《江苏扬州邗江杨庙村:“百变”农家书屋 多彩精神家园》报道了一个村的农家书屋,虽然面积仅有60平方米,但常年开展道德讲堂、法律咨询、农技培训、戏曲播映、舞蹈教学等活动,“百变”书屋带给村民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实现了“学习强国”从省市到全国的全平台发布,成为当地人的骄傲,也引发各地乡村基层关注。《扬州宝应:青年农民直播带货 打开农特产品线上销售主渠道》报道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群体,既成
  • 返回目录
  • 就自己也发展家乡的两全其美的奋斗故事,对农民农村发展有一定参考启发作用。总之,对基层的报道多了,小事报道多了,对百姓的关注多了,自然百姓的关注也就多了。关注是双向的,只有时刻关注百姓,充分关注百姓,才能提高百姓对主流媒体的关注度,增强传播吸引力。         
  • 一线双创
  • 02
  •   ↑ ↑ ↑ 识别二维码观看  ↑ ↑ ↑ 
  • 冯庭如
  •        视频中心推送的视频作品《小石头的一节课》获得11月全媒体新闻中心创优作品,它为何能赢得评委认可、青睐?与大家分享作品出炉过程,一同探寻其中的路径、经验,一起自我不断提升,创作更好作品。
  • 大视界 微纪录
  •        “2021年11月13日,总书记视察扬州一周年,要推出拳头视频产品。”在集团拿出的总书记视察扬州一周年全媒体报道总策划中,视频中心接到这一重任。
           拿到这个选题,既惊喜又紧张,惊喜在于作为地市级媒体记者,能遇到如此分量重的选题,可遇不可求;紧张在于,遇到宏大且政治性极强的选题,一时间无从下手。
           最容易想到的形式是宏大叙事的传统专题片,航拍镜头、大气音乐、数据图表、激昂配音等等元素构成一条厚重无比的专题视频。可这种视频形式老套,内容与党代会视频重复率高,不利于新媒体平台传播,制作难度高,被项目组果断PASS了。
           他山之石可以玉,向优秀作品学习。
           翻阅历届中国新闻奖视频作品,微纪录片的形式占据了媒体融合创新奖的半壁江山。
           微纪录片更加适应新媒体传播,表现手法活泼,形式新颖,能做到真实性、新闻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统一。项目组成员一拍即合,就做微纪录片。
  •        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是从微观视角切入,运用大众文化的叙事理念以及叙事结构直截了当。
           《小石头的一节课》“以下简称《小石头》”的视角选择了去年习总书记点赞的大嗓
  • 微观视角切入
  •        策划阶段,我们首先明确了微纪录片主题的提炼要“站的够高”。
           1.“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这是习总书记2020年11月13日在视察三湾生态公园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2.“把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模样”,是扬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坚定口号。
           我们从中提炼出“好地方建设成果”“生态文明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三个关键词。
           明确了微纪录片的主题之后,如何更好地讲述故事,串联起三个主题,是接下来的探索方向。     
  • 主题提炼“站的高”
  •        在艺术加工方面,《小石头》运用了大量画面现场“同期声”以及人物讲述“同期声”,更加代入感的叙事。
           同期声是纪录片的灵魂,一条船从运河里驶过,如果没有声音,毫无代入感。有了哗啦啦的水声,轻微拂过水面的风声,两岸时不时传来了的清脆鸟鸣声,不需要镜头画面展现,单靠想象一幅秀美的运河画卷就在脑海里徐徐展开,有现场感、真实感,这就是纪录片中声音的叙事魅力,是视频的“血肉”。
            与此同时,人物的“同期声”也是叙事关键。
  • 大量运用同期声
  • 门“小石头”张刘森作为主线人物。叙事结构是妈妈和儿子一起“备课”,成为班级水源保护小使者。叙事理念是通过孩子一年的变化,用历史画面和实拍做对比,用孩子的视角看三湾公园这一年的变化,来展现这一年来扬州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好地方建设的成果。       
  • 返回目录
  • 《小石头》全篇没有一句解说词,通篇都是人物讲话的声音,小石头妈妈、小石头、幼儿园老师来讲述“青少年健康成长”话题;三湾公园负责人、游客来谈论“好地方建设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文旅共兴好地方”话题,所有人物的采访“同期声”在片中各司其职,环环相扣,构成一条完成的故事线。     
  • 业务加油
  • 03
  •        12月20日,由省记协主办的“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报道研讨暨融媒体精品创新培训”会议在南京举行。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各平台、各融媒中心采编人员或集中或自我通过网络视频在线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 采编人员在线培训
     学实操“干货”
  •        地方新媒体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做出特色、做出影响?来自新华日报社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教授分别从实操和理论的层面,围绕如何开展重大主题融媒体精品创作进行了现场授课。
           庆祝建党百年融媒体精品案例评选“十佳案例”获奖代表,分享了他们围绕重大主题报道进行的创新实践和经验体会。
           全媒体新闻中心采编人员紧盯屏幕、神情专注,听到精彩之处,提笔写下“金句”内容或个人感想、体会。
           大家表示:这次培训是一次向优秀学习的宝贵
  • 返回目录
  • 机会,听到了满满的“干货”!为我们做好类似报道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样本,为重大主题宣传创新提供示范。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多为集团新闻工作创新创优做出贡献。
           时小编
  • 他山之石
  • 04
  •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2020年9月9日《解放日报》1、4通版,聚焦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首次尝试以实景+手绘的方式制作当天新闻版面,显示出版面编辑对重大活动报道的准确把握与大胆创新。分享参与版面策划制作的《解放日报》要闻编辑部首席编辑倪佳的体会感悟:突破常规只为打磨精品。 向标杆看齐、向优秀学习,提升自己。     
  • 追求新闻的
    最新鲜表达、最有效表现
  •        每逢重大主题、重要活动,浓墨重彩打造精品,早已成为《解放日报》一项常态化内容生产机制。从疫情暴发开始,夜班编辑们就一直在积累素材,每天都会浏览记者发回的照片和新华社的照片,并且互相推荐觉得感人的故事和细节,美术编辑也从那时起就尝试手绘相关新闻图片。
           “相比于照片,手绘的形式最大的意义是减掉了很多颜色,避免读者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被颜色吸引,从而更加关注图片本身传递的信息和背后的情感。”倪佳透露,最早的一幅手绘新闻图片是2020年1月,上海首位援鄂医生钟鸣领命出征,感动了很多人。后来,美编每天都会试着勾勾画画,也经常发发朋友圈,或者是解放日报社内部的交流平台,都能引发读者的共情。美编把这些作品保存下来,最后积累了好几个文件夹。 
           获奖版面都是根据当天的新闻主体稿件来策划的。做版当天,编辑们上午会先看一下新闻直播,
  • 重大主题 创新表达
  •        如果说创意体现的是编辑的巧思,精品版面背后反映的就是编辑业务层面的精品意识。
           在解放日报社要闻编辑部,改题是一项光荣传统。这次获奖版面,解放日报社一如既往对主标题作了改动,且收获好评。标题精要的内容与横通版
  • 匠心打造 细节至上
  • 了解大致内容,晚上等收到稿件后,再结合新闻稿件和照片来构思版面。“当定下这次版面的重点是伟大抗疫精神,一切便水到渠成了,手绘新闻图片的效果是之前已经看到的,当晚的困难是如何在积累的众多素材中找到与之感情非常契合的5幅。”
           之前下的“笨功夫”没有白费。最终5幅手绘画都是疫情当中的主要场景故事,且与抗疫精神一一对应,呈现的英雄群像形象,感情浓烈。同时,手绘画面的灰色,带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力量感,与版面特意渲染的红色一起,又给人以沉重中负重前行的激昂感,整个表彰大会主题扑面而来,传播效果强烈而高效。         
  •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解放日报连续摘得中国新闻奖新闻版面一等奖桂冠。为什么这些重大报道,《解放日报》能不断把握要点做出好的版面?倪佳将其归功于一支好的团队。
  • 走出“舒适圈” 不断突破
  • 面铺排开来,上半部分历史的厚重感,下半部分中国故事中的诗意,二者相得益彰。
           在解放日报社,一篇来稿常常是编辑、主任、副总编辑一人制作一个标题,从中择优;且越是“高级别”的稿件,越是精心制作标题。“不是说新华社电讯稿原题不好,而是作为地方党报,站在上海这个层面,解放日报社一定要做出自己的东西来,同时,改题也是为了与整个版面相匹配。”
           最终呈现的获奖版面也是反复调整、雕琢的结果。比如本来图画占据的面积比现在更大,后来调整到只保留了东方明珠和黄鹤楼的一半,将版面的中部腾空来凸显内容。
  • 返回目录
  •        “不是说我们这个团队多能干,而是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氛围中,解放日报社夜班团队一直有精益求精钻研业务的好传统。”倪佳表示,解放日报社夜班从不曾舒适,也不存在自己画给自己的“舒适圈”,有的是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追求新闻的最新鲜表达、最有效表现。
           一个大的策划呈现后,编辑部也经常会复盘反思:版面上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由于版面通常都是当天现场即时策划,我们知道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但作为编辑就是要保持追求完美的恒心。”倪佳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