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大汤坞我的家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轩品
发布时间:2018-03-09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浦阳江畔城山下 大汤坞村我的家 山青水秀风光好......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大汤坞新村,是该镇的历史文化名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汤坞新村在“建新”的同时更重视"护旧"。
          村党支部书记汤永裕说:“文物古迹的保护也很重要。”他们一方面拓宽马路,植树种草,安装路灯,建造健身公园、篮球场、网球场,使昔日狭窄的村路变宽了,路边的死角变绿了,荒废的场地用活了。
          另一方面,投入资金修建和保护村中的古宅、古井、古树等,使历史文化遗存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块金字招牌。     
          
       
     
  •       国盛修志,家旺修谱。由汤秀庭将军发起的续修《汤氏宗谱》。得到举族响应。本次修谱以民国37年(1948)《山阴天乐汤氏宗谱》为蓝本。       由续修新增及印影老谱两部分组成。新撰了,村域概,名人篇,人才篇,序,跋等文学;新拍了卫星云图村鸟瞰图,名人题词,学校,宗祠民居、文物古迹、全家福及绘制的汤氏分迁图等图片。以便后人溯古参阅。
    重修的宗谱,采用苏氏单列编排,保留原版风格与样色共10卷。祠堂忠孝堂珍藏。      
          
       
     
  •       御史井,又名八角井。位于大汤
    坞村中部,汤氏宗祠左前方。明永乐
    三年乙酉科进士,曾任都察院河南道
    山西道监察御史汤云,所建所用银两
    是圣上赏赐用以建造牌坊的钱币。
          御史井,圆形井壁,块石叠砌而
    成,井深七米许,井底有八块巨石作
    基(故称八角井),井沿有六块高出
    地面条石砌围。
          井外边长1.8米内边长1.34米。水
    质清澈,冬暖夏凉。若人不小心掉入
    井内绝不伤害身体。御史井哺育了一
    代又一代的子孙。       
       
     
  •        大汤坞村明、清古建筑甚多古
    落历史悠久。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已
    塌或拆造,现保存完好的尚存32间其
    中四合院有16间。
          “紫气东来”墙门位于汤氏宗祠
    右侧,坐北朝南,墙开在东端,占地
    面积300多平方米。
           墙门门厅门额为,条石叠砌而成
    门厅雕凿“紫气东来”字样。杂木大
    门两个铜质门环,墙体呈浅黑色。
          正屋、对屋均三开间,侧屋各一
    中间天井、石板墁地。
          牛腿雕刻花、鸟、仙鹤、人物等
    图案,并镶有“金玉满堂”四字,二
    楼明面互通称为“走马楼”。    
     
  •       汤寿潜(字蛰先)浙苏闽立
    领袖之一,浙江省首任军政府都
    民政府交通总长。
          晚年致力于,家乡水利建设。将
    麻溪改坝为桥,缓解坝内3万乡民1.2
    万亩良田的洪涝灾害。民国二十五年
    天乐乡全体乡民在茅山顶为其立纪念
    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
          1994年萧山市人民政府在大汤坞
    村南山上重建汤寿潜纪念碑。1996年
    村户,集资在纪念碑左侧建造了蛰先
    亭。纪念碑。蛰先亭现为杭州市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萧山区区级文物保护
    单位。      
  •       汤寿潜故居位于大汤坞村中央
    清代建筑,有祖宅和新宅两座房屋
    祖宅建筑面积143平方米。
          祖宅墙门坐北朝南,开在南端
    三开间两层砖木结构。1856年汤寿
    潜出生在祖宅。
          新宅乡民称老爷墙门。建
    积约五百五十五平方米,坐北朝南
    四合院式,硬山顶、重檐两层砖木
    结构。门厅五间明面为过道,正屋
    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汤寿潜先
    生在新宅生活过多年。
          汤寿潜故居保存完好,是典
    的四合院结构,各种雕刻甚多。现
    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天乐汤氏,历来是书香门第,文
    化之邦。忠孝堂栋对上联下句“族望遂推吴越冠”,含义是汤氏家族声望为吴越之首,可见汤氏,人材文可辅弼,武可襄助。
          记载着历代汤氏名人功绩的匾额
    抱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根据族人意愿,本次修谱按老谱记载和多方调查考证。
          将肖元、翰林、御史、进士、元、文魁、武魁、兄弟同科”。以及单位名人,赠送的15块匾额和“门厅对、龙门对,栋对”等12副抱对由东阳木雕制作悬挂在忠孝堂,使古迹文物复原。      
  •       汤氏宗祠位于大汤坞村中部,背
    靠菱山,坐东朝西。原堂号为“水木堂”,明永乐年间,由御史汤云更名为“忠孝堂”。
          宗祠前后两进,左右设厢房,观
    兜式硬山顶、砖望、石板墁地。门厅前廊为卷棚式,明间设戏台。寝堂牛腿刻有和合二仙等纹样。左右两侧墙内镶有清咸丰八年、同治三年光绪十四年、光绪二十九年,捐钱、捐田石碑4通。
          祠堂格局规整,保存完好,建筑
    高大宽敞,用材粗大,做工考究,文物价值高。现为杭州市市级文保单位。      
  •       越王勾践庙,俗称樟坞庙,始建
    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乡贤汤守云因参编《永乐大典》有功,将御赐建造功绩牌坊的资金与同朝为官的席延,为祀奉越王勾践而建造。
          尊越王勾践为“土地菩萨”,以
    生辰二月初五为社日,举行庙会祭祀勾践。于三月十一日“土地娘娘”即勾践夫人生日,举行佛事,从此历代香火不绝。 
  •       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与这些点将
    台密切相关的,还有神奇精彩的历史传说,至今在浦口地区还留下两个脍炙人口的传说。
          传说,点将台下有个藏兵洞,一
    直通到安徽省滁州境内的琅琊山后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有大功的淮阴候韩信在此与楚霸王项羽相遇。
          项羽自持英勇无比“力拔山兮气
    盖世”,要与韩信决战。当时,韩信兵少将弱不是项羽的对手,如何退敌呢?只有智取。
          韩信便登上了浦子山巅的一个平
    台说:”我这里有千军万马,你岂是我的对手?“项羽不信,说:“视此弹丸之地,焉能伏有重兵,只有眼见为实。”于是韩信手摇令旗,指挥一队队服鲜器利的兵马从项羽阵前列队走过,绕后山西北而去。韩信的兵马源源不断,竟走了三天三夜。人们不禁要问:“韩信的兵马,怎么一下子出来这么多?”原来这些兵马都是由滁州琅琊山后的山洞进去,从点将台下的藏兵洞出来,如此循环往复,使人觉得真有千军万马了。项羽目睹韩信的兵马三天三夜还没走完,吓得不战自退,这也正是霸王的有勇无谋之处。
     
  •       茅湾里窑址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
    烧制印纹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位于今进化镇大汤坞村。在这里发现的窑址多建在倚山傍水的山坡上。
          出土的印纹陶胎色以紫褐色为主
    灰褐色次之,这与当地出产的紫金土作泥坯有关。器表纹饰有米格纹、方格纹、网格纹、布纹、雷纹等
          这种粗犷的纹饰与坛、罐等宽大
    的器形相协调,给人以美的感觉。此外还发现了一种器表施青黄色薄釉的青瓷器,胎色较白,这与当地出产白墡泥有关。
          青瓷器胎质坚实致密,器身单薄
    器壁均匀,器底厚重。器具内部从底心开始有一圈圈细密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痕。它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产品,被考古学者称为"原始瓷"。
          茅湾里印纹陶窑址的发现,为证
    明浙江是瓷的故乡提供了有力证据。      
  • 大汤坞新村
  • 十二月·大汤坞新村
  • 十一月·山阴乐天汤氏宗谱
  • 十月·明清开凿的御史井
  • 九月·明清时代古建筑
  • 八月·乡贤汤蜇先纪念碑亭
  • 七月·汤寿潜故居
  • 六月·忠孝堂匾额抱对
  • 五月·山阴天乐汤氏宗祠
  • 四月·樟坞庙
  • 三月·点将台
  • 一月·茅湾里
  • 《美丽的大汤坞我的家》
  •       大汤坞新村坐落于杭州市萧山区
    南部生态镇--进化镇。
          毗邻03省道和白曹路以及浙赣铁路。由大汤坞、新垫黄、席家、汤山四个自然村组成,有城山寺、汤氏宗祠、汤寿潜故居、古井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靠村东南面建有汤寿潜先生的纪
    念碑,被杭州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村落里还保存着许多明清年代
    古建筑群,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村庄四面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清雅,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