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上的船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鸭绿江知讯
发布时间:2016-08-06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朋友,鸭绿江上的点点白帆在你的记忆里还有多少?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白山绿水鸭绿江03
  • 制作﹂江放舟
  •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鸭绿江上的船
  •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穿上的白帆……"

       

        






        有水就有流,有流宜行舟。曾几何时,这首老少皆详的歌曲正是当年鸭绿江风光最真实的写照。

        人类足迹于鸭绿江的时候,鸭绿江上就有了渔猎和行船。唐朝渤海国时期,鸭绿江上的船运可通黄海、渤海而及鲁、冀等地;清初封禁200余年,至19世纪中后期,封禁松弛,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闯关东,多有乘船过黄、渤二海抵达安东,朔江而上。
          












  •  





  •    
          






         
         这些“闯关东”先辈们由安东到达宽甸、辑安(集安)、通化、浑江、临江、长白、抚松等地落户,以伐木、垦荒、打猎、采参为生。由于鸭绿江沿岸和浑江等支流沿岸崇山峻岭颇多,旱路十分不便,水道就成为该流域最便捷的交通途径,于是,一条大江繁荣了两岸的村镇。

        鸭绿江上商业性的水运兴于清末,盛于民国前期,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开始由盛变衰。

        那么,曾经在鸭绿江上行驶的船都有哪些类型呢,其数量又是多少?
  • 一、帆船(专门运输粮食等物品的称之为艚船)
        帆船是行驶鸭绿江最多的船只。从其桅杆、船身型和船首形可分类为单桅杆、双桅杆、多桅杆;平底、尖底;宽头、窄头、尖头等船型。

    (1)沙船













       
     

      
       








  •     沙船是当年鸭绿江入海口至浪头附近行驶最大的帆船,形体为方头平底,尾部有舵,竖有二、三、四条桅杆,船身长六七丈,宽一丈四五尺,载重120—180吨,从上海、山东东等地运来大米、面粉、布匹、纸张、竹器、杂物等,返航时又将从鸭绿江上游运至安东的大豆、豆饼、山货、药材等土产转运出去。

    (2)“燕飞”、“瓜篓”、“插把子









        这是当年泊于三道浪头的“燕飞”等帆船。此三种船,形体相似,只是船尾两帮造型不同而取名各异。



  •     此类船体比沙船小,有中桅和船头小桅,长约三四丈,宽约一丈,可载25--30吨。从黄海进入鸭绿江后向上可行至安东六道沟、东尖头一带。民国初年,安东有燕飞帆船170多只。

    (3)驳船



     
  •     驳船船身较小,活桅杆,可放倒,便于从江桥下通过,为大的帆船提供货物倒运。1911年鸭绿江铁桥建成,桥的中段有电机开闭装置,当大桥中段开启时,帆船可从中穿过,1933年掌管大桥开启的中国一陈姓技师弃职南逃,使鸭绿江大桥无法开启,从此,大桥再无开合功能,穿行大桥下面的帆船只能是活桅杆的驳船、艚船等。当年安东有100多只驳船在江面上倒运货物。

    (4)艚船







        
        艚船形体小于帆船,因其平底,装载量少、吃水量小而适于江河水浅处航行。按其形状可分为“尖嘴子”、“对腚子”、“敞口子”三种。
       
  •    “尖嘴子”船身小,载重在十七、八吨到二十吨左右;“对腚子”即两只船首尾相接,载重在二十多顿以上。这两种船都从鸭绿江下游向上游行驶,由船员拉纤或摇橹、张帆逆流而行至辑安、临江,装换上货物后再顺流回到安东。
     









        “敞口子”船体大,载重四、五十吨,吃水深,从浑江沿岸的四道江、六道江、八道江、通化、桓仁、尖沙子、 步达远和鸭绿江沿岸的长白、抚松、临江、里外岔沟、辑安、榆树林子、石柱子等地,运货至安东大沙河子、东尖头一带,卸货后,即拆船卖板, 然后 携锚、船钉、锔子等驮回上游再造“敞口子”继续航运。

       
  • (5)日式轻体船






        此类船由日本人于1907年引入鸭绿江,其船体轻薄,吃水浅,适于浅滩航行。日本人称之为“高濑船”。可溯至上游长白县及惠山镇,其航行区域因此扩大。上世纪三十年代,航行于鸭绿江上的高濑船达500艘左右。

    二、机帆船







  •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些运输商号将发动机安装在帆船上,取代了风帆和摇橹,机械马力使得帆船牵引力加大,更为畅行。

    三、汽船(火轮)

















       








  •     清末,鸭绿江起初有汽船两、三艘,为日本人所有,用于载客,从安东到临江对岸朝鲜的下马镫,一次可载30多人。后来,采木公司、商号等有用汽轮拖挂船队、木排在江上行驶。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往返安东与日本之间的货轮。
  • 四、木筏







       
        根据编排方法不同,木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式,称为“平头排”或“硬吊子”,一种为日本式,通常叫“软吊子”。中式排上有花棚子,供放排人起居用,日式排没有花棚子。












  •     木筏是鸭绿江上又一重要运输工具。清末民初,鸭绿江上放排的“木把子”有一千多人,日俄战争后,日本加快对鸭绿江流域木材掠夺,放排行业发展迅猛,每年,仅通过浑江经鸭绿江运至安东的木材达4000余筏,从事流筏运输的有2万人次。

       




  • 五、冰橇(爬犁)
        早年,冬天里鸭绿江是封冻的,封江后的江面运输工具就是冰橇(爬犁),也叫“蹬排子”。蹬爬犁的人脚绑冰扎子,两手紧握蹬杆(齐眉棍),站在爬犁的后面,用力前推,连蹬带拉可运载1600多斤东西。上世纪三十年代,冬季江面上有上千条爬犁搞运输。












       




  •     除了上述运输工具外,鸭绿江上还有舢板、独木舟等小型船只用于短线摆渡和倒运货物。












       


     
        鸭绿江上曾行船十余种,但总共有多少只,实无详解,但是从一些史料的记叙中可以窥得一斑。
  •     1916年,通化、临江及辑安岭后一带(浑江水域) 拥有较大运输艚船总数达470余只,其中属于辑安岭后一带的90余只。每只艚船每年到安东往返5~7次。

        另据《临江县志》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鸭、浑两江就“有艚船总计两千余只”。“鸭绿江航运异常繁盛,每年上下艚船达二千余只。下运货物以大豆、豆饼为大宗,线蔴、黄蘑、药材次之;上运以白面、火油为大宗,布疋次之。倘水势适宜,下运者四日可至安东,若上行风顺二十余日可至,否则三十日、四十日不等。”














       




  •    








        鼎盛之时,鸭绿江上“千帆竞过,百柯争流”,已是常景。

        1937年,日本占领者开始兴建蝲蛄哨电站(水丰电站),隔断了江上运输航道,后来临江、浑江、辑安、宽甸等处又有了铁路和江桥运输,于是,船只逐渐减少,一度热闹的江面逐归沉寂。

        点点白帆,曾开启了一个时代,也曾见证了几个时代的结束,关于那段历史的记忆则是这条大江上的永恒。



         






       




  •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中国·丹东

    微信:V381312676

  • 鸭绿江文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