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73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2-08-07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73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第173期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 2022年8月8日
  • 业务加油
  • 怎样写好新闻背景
  • 值班手记
  • 这些新闻的“点”在哪儿
    人•事•物
    新闻深挖一步
    丰富手段 深耕直播
    精心编发  外宣好稿不断
    提档升级  增加吸引力
  • 咬文嚼字
  • 学习路上
  • 政治性用语,规范表述请牢记
  • 提升自己的垂直度
    坚持“双创”
  • - 目录 -
  • 值班手记
  • 01
  •        版面是报纸上各种信息按一定编排规则组成的
  • 时政要闻的平衡点
  • 刘贺
  •        我们做新闻,常常被问或自问的一句话是:这条新闻的点在哪儿?这里所说的“点”,内涵丰富,有时是指内容的关键点、有时是指传播的关注点、有时是指写作的切入点……回顾7月26日至8月1日这一周的报纸,就四类新闻的不同操作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下,这些新闻的“点”在哪儿。
  • 这些新闻的“点”在哪儿
  • 平面体,是采、编、排、校通过各个环节的劳动,呈现给读者的终端产品。作为给读者提供信息的载体,版面里面有立场、有见解、有政治。一个好的党报新闻版面是政治性、专业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中讲政治无疑是第一位的。
           7月28日,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召开,这可以说是扬州下半年最重要的一场政治性会议。当天,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中美元首通话等新华社稿件。这么多的时政要闻,集中在一天,头版怎么“摆平”,考量办报智慧。我们先后制作了三个头版版样,在周总指导下,呈现了最终见报的头版——文章模块+导读模块,该给位置的给位置、该给篇幅的给篇幅,统筹协调,前后联动,重点突出,基本达到版面平衡。
           市委全会的报道,我们拿出了近三个整版——头版以消息、决议等议程性报道为主;二版解读市委书记、市长讲话,简明扼要可视化,让读者一图读懂全会精神;五版推出重磅侧记和评论员文章,对全会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和延展。整体报道
  •        7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习近平向“八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和证书、李克强出席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仪式等国内要闻。“八一勋章”获得者之中有没有与扬州有关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咋感觉这么熟悉?编辑部门迅速查找资料着手将新闻落地。
           《新闻联播》播出后,编辑留意到“八一勋章”获得者之一的钱七虎院士,本报曾报道过其参与瘦西湖隧道建设,遂告知记者。记者对此亦有印象,立即展开采访。尽管时间仓促未能采访到钱院士,但记者通过扬州城建人士的回忆,为大家讲述了院士与扬州的这段不解之缘,特别是其曾为瘦西湖隧道建设解决世界级技术难题、建议西气东输改道仪征青山的往事。 
  • 重大新闻的落地点
  • 内容扎实、结构合理、板块清晰。会后,各地各部门的贯彻落实、系列评论、县市区委书记访谈等报道,也及时跟上,持续营造浓郁氛围。
  •        文明城市创建是近段时期工作宣传的重中之重,随着国、省“大考”临近,这一周的报道开始逐渐升温。
           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说成绩、不谈问题,于事无补。在国、省检查组到来之前,媒体的宣传报道还是可以有些“辣味”的,关键是找到正面与负面、宣传与监督的结合点。
           7月26日,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召开,记者除了采写消息,还拿出了侧记《“创城”推进会上 这些问题被“点名”》,文中“点名”了老旧小区飞线充电、农贸市场积存垃圾、商户占道
  • 工作宣传的结合点
  •        扬企参与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建设,本报此前也曾有过报道,记者做了个有心人,在通车这个关键节点追踪落地。头版挤出了位置进行了“文+图”处理,希望在市委全会召开的日子,可以藉此提振扬州制造的精气神。    
  •        相较于新媒体,传统纸媒由于传播介质的局限,决定了其在新闻的时效性、手段的丰富性上,
  • 事件新闻的关注点
  • 经营、车辆无序停放等问题,内容“火辣”也更有用。同时,深读版大篇幅推出“曝光台”“点赞榜”,表扬同时亦有挑刺。特别是《这个废品收购站 环境糟糕 居民糟心》,不仅有生动的探访,更联动社区推动整改。在文明创建“省考”“国考”之前,这类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报道是报纸需要的,也是城市需要的。
           文明创建宣传报道有正反两面的结合,也有多领域、多方面的结合。例如7月28日的报纸,既有“硬内容”——直指创建关键点的《公益广告“C位”刷屏传递文明》《暗访商超看文明》,也有“绿内容”——反映扬州生态和爱鸟护绿的《扬州“鸟家族”第300个成员 它叫白胸翡翠》,更有“暖内容”——讲述扬州大爱的“好心闻”《三双“大手”情暖孤儿》,形成了全方位宣传阵势。
  • 存在先天不足,这在事件新闻报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纸媒如何做好事件新闻?在抢不到“第一落点”的情况下,不妨用心经营好“第二落点”,引导读者的关注点。
           7月26日中午,扬城天气上演“狂暴一小时”,汊河街道出现12级大风,各种狂风、暴雨、倒树的图片和视频立即便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传开。无法抢得第一时间、无法像视频那样生动,传统纸媒便要抢好“第二落点”。当天下午,编辑和记者联动沟通,建议除了常规天气报道外,进一步延伸拓展,把重点瞄准读者更关注的12级大风到底有多大、为何近期强对流频发、如何预判和预防等,最终在民生版制作了《12级风有多大 就像特快列车高速驶过》专题,呈现效果不错。
           如何抢好“第二落点”、引导读者对事件新闻的关注点?从实践来看,就是突出报道角度,在新闻的深度、广度、锐度上下功夫。新闻事件发生后,纸媒既然在播发速度上输在起跑线,就没有必要纠结于此,应该突出纸媒自身特色,减少对即时
  • 返回目录
  • 新闻的报道篇幅,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新闻背景和相关的链接,对新闻事实发生的前因后果做梳理,将新闻做透。同时,还要突出编辑的整合能力,利用纸媒特有的版面语言,向读者传递不一样的新闻。
  •        7月24日—7月30日这周,扬州晚报在做好市委全会、文明城市创建、“守住‘烟火气’织密‘防控网’”等主题报道宣传的同时,持续凸显自身特色,不少人物报道令人印象深刻;还有,超高温天气影响了扬州人生活,特别是“12级大风”多年未见等。为叙述方便,试从人、物、事三个方面,对这周报道进行归纳分析。
  • 肖德林
  • 人·事·物
  •        这周大事主要集中在市委全会、文明城市创建、“守住‘烟火气’ 织密‘防控网’”等方面,晚报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报道呈现上力求可读直观,抓住要领,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了晚报的版面特点。
           7月28日,重要新闻比较多,市委全会是本地重中之重,晚报用近三个版的体量进行了报道,对书记、市长的讲话进行了两个版的图解,尽量概括清晰,从呈现效果看,版面还是比较清新的;当天,还有新华社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美元首通话,经过几次调整,版面才定下,这说明每天的新闻处理,每一条稿件都应有该有的位置,处理任何复杂的新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文明创建宣传是重点,晚报在报道好新闻动态的同时,力求通过一个个故事具体体现文明素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当然对深度报道更是青睐有加。《扬城公益广告“C位”出圈》关注了
  • 【事】
  • 公益广告牌,虽然这种角度曾经有记者做过,由于只是偶尔一用,现在读来仍有新鲜感;“联谊路新划一批停车位”,有效缓解“停车难”,受到市民点赞,这一举措也让文明创建与群众需要同频共振,深化了“创建惠民”的理念,报道抓得及时、生动;宝应医生夫妻热心救助高热惊厥患儿的稿件令人暖心,两人不仅有爱心,更专业,让我们看到了一对医生伉俪的医者仁心,正值文明创建关键时期,这样的新闻十分可贵。
           “守住‘烟火气’ 织密‘防控网’”报道,一着不让,面面俱到。7月25日,“扬州企业跨界布局,扬州电池产业有望进入钠时代”一稿,是记者深耕相关报道领域的成果。7月30日,A3版的扬州出台“青年人才20条”,是向全国青年人才发出的一份“英雄帖”,从住房补贴到创业优惠,从免费福利到生活便利,全方位体现了扬州引才的诚意。头版和3版进行了制图处理,将措施的“干货”简明扼要拎出来突出处理,努力营造创业氛围。
           7月28日,“晚报调查”润扬岗信号灯让陌生
  •        新闻报道因为人物而生动,这已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新闻观念,晚报一直很重视人物报道,
  • 【人】
  • 司机犯迷糊,是记者细心发现的生活细节,记者采用蹲点探访的“笨办法”,发现40分钟内有10多位司机不敢右转,并采访了交警部门的权威说法,同时开展互动,征集“让司机勇敢右转”的好点子,体现了记者干预社会、解决问题的责任感。接着,7月30日刊出该稿追踪,也反映了扬城市民关注与参与公共事务的热心,交警部门将调研拿出最佳解决方案,事情得到了有进一步进展。
           7月27日,市区首个道路停车ETC收费设施、首批高架桥下停车场即将投用的消息颇为实用,投用后,市民缴费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高架桥下停车场如何做好车辆进出管理、会否影响车辆上下高架等等,值得进一步跟踪探访。
           本报与阿里巴巴联合启动了2022最美家乡人评选,丰富了文明创建报道的内容与成色。
  • 推出了“凡人传”等专版,力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彰显微言大义。
           江都巡特警大队9年帮扶女孩小欣,是本报持续关注的爱心故事,这个故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展,小欣考取南师大,并第一时间向民警报喜。7月25日报道回顾了9年来民警关爱帮扶小欣的点滴细节,帮她完成了“三个心愿”,体现了人民警察的为民情怀。9年帮扶对于民警来说是一次爱心接力,对于媒体来说,也需要有一种接力长跑的姿态,紧抓有价值新闻线索不放,做成“连续剧”。
           周士清15年守护东方白鹳,是我们报道过多次的老典型,最近,《人民日报》又多次对他进行了报道,足以证明他15年来所坚持做的事情的价值,那就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月26日我们的报道也进行了关注。
           7月25日,扬州农业专家三伏天奔波700多公里送技术下田,记者跟随专家团队,深入基层一线跟踪采访,带回来一组颇为接地气、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被汗水湿透的衬衫、专家与养殖户面对面
  •        物候气象报道一直为市民喜闻乐见,晚报也一直非常重视此类报道,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气象万千,我们都努力做到报道津津有味。
           7月26日强对流天气是最引人关注的突发
  • 【物】
  • 的交流……起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7月28日,钱七虎院士荣获“八一勋章”,记者迅速落地。钱院士曾担任瘦西湖隧道专家组组长,为隧道建设攻克了世界级难题。报道虽未直接采访到院士本人,但通过住建部门人士的讲述与过往资料的串联,仍为读者详尽讲述了钱七虎与扬州的“不解之缘”。这既体现了记者深耕条口多年的积累,更反映了记者的新闻敏感度。
           7月31日《“省钱大夫”:一句承诺,27年的坚守!》推出了头桥镇一心为民的“省钱大夫”付宝鼎的故事,他“一辈子做乡亲们身边的好医生”,令人感动;再加上其他图片、故事等的处理,整个版面生机扑面,颇具动感。  
  • 返回目录
  • 事件,汊河的12级大风和高邮甘垛的瞬时雨量一度位居全省榜首,市区400多棵行道树被刮倒。气象记者对这次强对流的实况及天气走势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为读者送上一份强对流防范手册,服务比较到位。一组大树被刮倒的图片及狂风暴雨的视频截图也很有冲击力。
           7月28日,珍稀白胸翡翠现身高邮湖,成为扬州鸟家族第300个成员,是物候记者与“扬州鸟叔”合作的稿件,既是写鸟,也是写人,越来越多罕见鸟儿频繁现身,反映了扬州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稿件也再次体现了记者的专业精神。7月29日《“鸽基因库”喜添“豫中鹁鸽”》关注了很少注意的“鸽基因库”,很新!普及了知识,说明我们身边仍然存在不少“隐性新闻”,值得我们留意、挖掘。7月30日A5版的《“扬州府”老城砖 历经数百年优重回扬州》,解密性与可读性较强,普及了一段历史常识。       
  •        市委全会、文明创建……这周(7月25日—31日),围绕中心,主题报道全面发力,新媒体产品赋能传播力;马上办活动不断,记者们冒着高温奔波在一线举办活动,既为民办了实事,又彰显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值班中,遇到一些报道,总差那么“一口气”。其实只要记者多跑一步、深挖一层,就能获得更多的发现,就给受众更多的信息。
  • 谢翠红
  • 新闻深挖一步
  •        7月28日,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在扬举行,扬州发布建立全会专题,浓墨重彩报道。
           提前谋划、精心推出系列新媒体产品,包括《【说政事】防住、稳住、安全……奋力夺取双胜利》《【动图】扬州上半年工作有何亮点,下半年怎么干?一图读懂》《海报| 坚定信心,持续攻坚》等。
           如何将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系列访谈报道,对话各县(市、区)、功能区及部门主要负责人畅谈“做好下半年,应该怎么干?”,信心、决心满满。
           这周的另一个重点是文明城市创建。号角吹响后,相关报道迅速升温。【文明扬州·共建共享】栏目已刊发30多篇报道,《记者联合市商务部门暗访文明商圈建设,文明商圈建设人人有责》《公益广告“C位”刷屏 文明风景“会说话”》《“爱心冰柜”再现江都街头已连续四年送清凉》《环境卫生
  • 全力聚焦市委全会、文明创建
  •        7月25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对国网高邮市供电公司退休员工周士清默默守护鸟中“国宝”的暖心行动进行了报道。这是继今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20版《守望铁塔上的东方白鹳》以及7月
  • 人物报道、调查报道出彩
  • 齐整治 小区旧貌换新颜》《“爱心冰箱” 凉了夏日暖了人心》《让文明更有“温度”,扬州已建成近200个志愿驿站》等,质量都不错,正面报道为主,角度较全面。而对于清理小广告、整治五花八门的锥筒、划停车线等创建行动的报道,单篇发则流于琐碎,根据宣传部指导意见,做了综合处理。
           制作了系列新媒体产品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包括海报《 你的这些细节,是文明扬州的一道风景》《H5| 接力承诺,文明停车我做到……》《公益广告:你我文明,让扬州因和谐而更闻名》《@扬州人,这些知识你get了吗?》等。扬州发布微信制作了《@扬州人!开始答题!》,加大了创建知识的宣传力度。       
  • 2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后,对周士清的第三次聚焦。扬州电网人和东方白鹳“双向奔赴”的温情故事感动全国网友,也是对扬州生态文明形象的一次展示。《15年默默守护,人与鸟“双向奔赴”!扬州这位特别的“爱线护鸟人”获人民日报多次报道》及时将央媒的报道进行落地,放大宣传效应,体现了记者的敏感性。
           《钱七虎院士喜获“八一勋章”,他曾为扬州攻克世界级难题》抓得好,很及时,借着钱院士喜获八一勋章,讲述钱院士与扬州的一段不解之缘,包括六下扬州关注瘦西湖隧道建设、攻克瘦西湖隧道建设中的世界级难题等,揭秘性、可读性强。
           《“省钱大夫”付宝鼎:一句承诺 27年坚守》,讲述了头桥镇医生付宝鼎“一辈子做乡亲们身边的好医生”的故事,令人感动。
           《生日不宴请,出书传文明!扬州“乡土记者”5年连出3本书讲述百位好人故事》《扬州这对夫妻20年打造“都市果园”,鲜果甜了左邻右舍心》,两篇平凡人的故事,一个励志,一个温馨,
  •        7月24日,马上办启动第二季垃圾桶“净化”行动,联合社区、物业给一些小区的垃圾桶“洗澡”。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当口,该策划既应景,又为社区群众办了实事,点赞。
           30日晚,马上约会栏目联合梅岭街道广储社区红娘工作室成功举办七夕公益相亲会。原定六七十人的规模,由于报名人数太多,不断扩容,最终150名单身男女参加相亲会,场外还有众多家长围观,现场十分火爆。此次采用盲盒+散步式相亲,最终
  • 马上办夏季活动很给力
  • 充满正能量。
           几篇调查报道可圈可点。《“保障河”还是“保障湖”?百年老地图这样标注》,一张民国九年初版后经多次修订流传下来的老地图《江苏扬州城乡市图》,揭秘了百年前扬州城区及周边乡间的地貌,资料珍贵,很难得;《“一张规划图” 保护扬州古城60多年》《刻有“扬州府”的老城砖藏着什么历史》采访仔细扎实,可读性强。
  •        对两篇稿件的写法提点个人看法。
           1.新闻深挖一步。
           《【暖新闻】“我真心感到生活在这座城市太有安全感了”》讲述的是,一位老人晕倒路边,接警前来的一名年轻民警赶到现场后,像对待自己的老父亲般,为老人撩起衣衫散热,拿着毛巾给老人擦身子散热,并轻轻按摩……目睹这一幕的市民张女士十分感动,特意打电话给记者希望表扬一下这名警官。这名警官是谁?大家都想知道,但是文章没有交代,让人觉得有点遗憾。文章配有民警现场帮老人擦脸的照片,地点在渡江路,想找到这名民警应该是不难的。关键要有深挖一步的心。
           2.写法直接一些。
           《扬州出台20条引才新政,全力打造青年人才
  • 值班建议
  • 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有了初步交往意向。家长们盛赞马上办办了一件大好事,提升了栏目的影响力。为高温天奔波在一线举办活动的记者们点赞。
  • 返回目录
  • 友好型城市》,大家最关心的是20条具体内容是什么。对于这种有干货的稿件,可以直入主题,但是本篇的表达有点遮遮掩掩。开头先写了一名实习生的感受,直到第三段才切入正题,弱化了主题的表达。文中20条的内容主要是以对团市委负责人的采访来呈现的,如果在文后将20条新政的具体内容全部列出来,做成表格发布,读者看起来会更加清晰方便。       
  •        本地新闻、国内热点人物、热点事件追踪,是
  • 做强本地新闻提升阅读量
  •        这周(7月25日—7月31日),晚报微信在工作创新方面有所收获:首先,海报设计纳入常态化工作日程,打造出更多的阅读场景,成为近一个月来的小亮点;其次,视频直播继续深耕,开拓出更广阔的题材空间,社会影响力可圈可点。
  • 刘 雷
  • 丰富手段 深耕直播
  •        7月26日,我们推送的《突发!扬州一地现12级大风……》一稿,收获5万+的阅读量,尤其稿件开头,我们设计的有关“中伏天气”的海报,成为一大亮点。海报主题为“节候如期至,中伏暑更嚣”,图片中嵌入“中伏生活起居调理事项”,从饮食调整、运动调整、三伏天冬病夏治3个方面提醒网友注意养生。从7月初开始,我们就向值班小编
  • 海报设计,打造更多阅读场景
  • 这周推送最主要的新闻稿件,整体阅读量较平淡,头条过4万+的稿件超10余条。
           一段时间以来,头条稿件一直是“疫情新闻打天下”,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这类新闻对网友来说早已司空见惯,阅读兴趣锐减。晚报微信面临好稿缺乏、读者口味多元的选稿瓶颈。如何更好地为网友服务,本地新闻自然成为提升阅读量的“常胜武器”。我们加大了本地新闻的刊发力度,扩大本地新闻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这周,高阅读量稿件中,本地新闻占据较大比重。
  • 提出,结合新闻热点、重要节日、重大活动节点等加大海报的设计和制作。经过一个月的尝试,先后制作出:7月7日小暑海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海报、7月16日初伏海报、7月23日大暑海报、7月26日中伏海报等等。
           这些海报丰富了报道内容,拉升了稿件的阅读量,更为网友提供了知识科普和健康提醒,起到轻松阅读、增强粉丝黏性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存在着“生动性偏见”,具有视觉显著性的信息容易左右人们的判断。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除了利用好文字传播之外,图片、音视频等的加入更容易提高网友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图胜千言”。正常情况下,吸引网友欣赏海报并停留的时间只有1—2秒钟,所以海报设计要尽量简化文字,用最少的信息元素带给网友最强的视觉冲击力。
           今后,我们在海报设计方面,将继续瞄准新闻热点,进行视觉化传达,为网友打造更多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的阅读场景。       
  •        坚持利用视频号直播来拉流量。这周我们开展了直播活动“疫散云开·共赏扬州好风光”系列,打卡扬州市博物馆——一场主题为“蝶舞翩跹”的名蝶精粹与蝶文化展。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世界上最名贵的蝴蝶、中国最大的蝴蝶……直播小编用镜头为网友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150多种精品蝴蝶标本。整个展出包括“神奇的蝴蝶生物学特性”“五光十色的世界名蝶”和“绚烂多姿的蝴蝶文化”,展现出蝶之态、蝶之美、蝶之韵。1个多小时的直播活动,近5000人同时在线观看,收获点赞上千条。给网友带来震撼自然之美的同时,还带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文化启迪。
           近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视频直播还走进中国流动科技馆扬州广陵站、打卡邵伯龙虾、寻访运河非遗体验宋式点茶等。多场直播,凭借直观、真实、即时、互动性强等优势,激发了粉丝们的参与热情,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我们利用
  • 做强直播平台,固粉吸粉拉流量
  • 返回目录
  • 直播来拉流,除了做大做强视频号直播平台外,更重要的还能为晚报微信固粉、活跃粉丝。
           直播既能丰富账号的内容,更加直接、多样地与网友互动,提高视频号粉丝留存率和网友粘性,又能增加主播的曝光度,活跃直播间氛围,吸引一波潜在粉丝,调动主播的积极性。2022年上半年,晚报微信融媒中心利用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先后开展了近50余场直播活动,每场活动都吸引一波潜在粉丝,创造了较高的阅读量。       
  •        连日来,扬州平台围绕文明创建等主题,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展示扬州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少稿件经过精心编辑,展示在更大平台。在全国平台发稿量持续上升,7月份以来基本达到了每天1至2篇,多天单日发稿4篇以上,令人振奋。
  • 周寿鸿
  • 精心编发  外宣好稿不断
  •        分析近期在全国平台所发稿件,展示扬州美食美景的作品仍旧是热门,全国平台开设“运河清风”微电影专题,让扬州平台报送的许多视频得到集中展示。此外,全国平台的扬州稿件,主题正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类、经济类好稿也陆续亮相。我们分析,总平台编辑对扬州稿件的认可度提高,加大了对扬州平台的关注。7月25日,《扬州大学:巧思寄新生,五色花种装进录取通知书》在市平台刊发当天即被选用,26日,《江苏高邮巡线工15年默默守护鸟中“国宝”》也重演了这一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人文史话题材稿件《杜牧十年扬州梦》,是2020年3月扬州报送发表在江苏平台的,当时扬州平台还未创办。时过两年多,竟然披沙沥金,被重新发现并登上全国平台。
           上级平台的关注,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希望与各通讯站共同接续努力,努力讲好扬州故事,唱响扬州声音。
  • 扬州平台稿件受到关注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市平台在首页推荐和“新思想在扬州”频道开设“学好用好
  • 积极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        强国平台关注高校青年大学生,对新生录取通知书、开学报到等选题,采用稿件很多。《扬州大学:巧思寄新生,五色花种装进录取通知书》能及时被采用,跟稿件题材新颖、内容生动密不可分。《微视频丨扬州:致敬每1℃的坚守》展示了烈日下坚守的劳动者形象,弘扬了劳动者光荣的精神,市平台播发当天被全国平台选用。这类来自火热一线的作品,接地气、正能量,是强国平台欢迎的。
           7月以来,全国平台每天都从扬州平台选发稿件,这说明扬州平台一直坚持的内容为王追求,吸引了总平台的关注。我们坚持这一办好平台的理念,每天编发更多优质的产品。平台将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对县区稿件的编辑给予考核倾斜,以促进更多基层稿件登上强国平台。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专题,集中展示各级党委(党组)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学习活动和宣传宣讲情况,荟萃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学习体会文章,推动扬州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7月25日,市平台推荐的《学习动态丨扬州杭集镇:干部群众共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被江苏平台采用,开了一个好头。优秀的理论学习和宣讲视频,是强国平台需求较强的产品。平台将在专题中设立学习动态和学习体会两个子栏目,在全市掀起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热潮。各通讯站来稿除了各地各部门的学习动态外,还可以请各级党委(党组)负责同志发表学习体会文章,展示扬州积极学习贯彻的进展和成果。
           此外,“我是党课主讲人”活动,各地也在积极开展,市平台开设有“我是党课主讲人”专题,将持续播发今年各地的优秀党课视频。
  •        经平台引导,乡村振兴主题稿件有不少佳作。
           26日,《扬州江都双华村:“流量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扬州江都武坚镇:生“地”又
  • 着力引导提升稿件质量
  •        7月29日和30日,市平台全面转载、编发了各媒体关于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的报道,准确而及时地传递了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在内容编排中,突出了大会消息、决议和解读讲话,便于社会各界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做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以实际行动迎接二十大胜利召开,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近期,市平台积极报道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的情况,营造强烈的舆论氛围。希望各通讯站报送稿件,尽量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围绕全会精神的某一个方面,讲述如何贯彻和如何推进下一步工作,少讲空洞的理念,多讲实在的思路和举措、效果。   
  • 全面充分宣传全会精神
  • 返回目录
  • 生“金”农田变成风景区》质量都不错,主题新、内容实,图文并茂。《扬州广陵旌忠寺社区:留住原生态微改造让老街区“古而活”》报道有故事、有观念,内容厚实丰富,抓住了原生态街区这个亮点,做出了新思路。仪征美丽乡村建设之前展示过不少点上的成果,《扬州仪征:“点线面”齐头并进乡村振兴遍地开花》全面分析了经验做法,提炼得比较到位。
           《扬州江都北苑社区:暖心文艺慰老共护幸福晚年》值得一提。从标题看,就是一个普通不过的志愿服务活动,类似的活动每天都在各地发生。编审稿件时,发现其中有一个亮点,那就是“一个观众的剧场”。这一文艺志愿服务的服务对象,是一对一对面向独居老人,于是将标题改为《扬州江都北苑社区:“一个观众的剧场”温暖独居老人心》。标题是稿件的眼睛,是稿件主题价值的窗口,希望重视对标题的设计,让主题价值在标题中突出体现,而不是淹没在庸常老套的宣传口号里。这条稿件后来被全国平台选用,跟标题的精心制作是有关系的。  
  •        7月的最后一周,扬州“炎”值节节攀升,和它一同飙升的还有城市的“颜”值,文明扬州、文明之美看东方等等一篇篇报道接地气、冒热气、亮点多、创意足,不仅刷新了文明扬州的新高度,也让网站新闻更具有看点,报送多姿多彩。移动优先时代,如何增加网站的吸引力?我们也在不但创新尝试各种不同路径。
  • 田文荟
  • 提档升级  增加吸引力
  •        近期,省委网信办推出了新栏目“文明之美看东方”,这里的文明之美有生态、有历史文物,
  • 向上推送抢抓先机
  •        7月底,文明扬州的宣传是网站重点工作之一,扬州网精心打磨“文明扬州共建共享”专题,设置四个栏目:齐心创典范、速读文明城、文明扬州人、监督“不打烊”,推出《提升城市颜值 弘扬“正能量” 扬城公益广告“C位”出圈》《志愿者驿站点亮城市文明底色》等新闻稿件,从不同维度展示文明扬州的新高度。
           为让用户第一时间捕捉到信息,专题采用竖布局,突出图片、视频,让文明扬州“看得到”“听得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采用大量图片展示外,编辑部还策划了《文明扬州 共建共享》漫画海报,倡导文明有我、点滴做起,并在首屏循环播放,营造文明扬州的浓烈氛围。  
  • 文明报道营造氛围
  •        扬州网海量的新闻稿件是优势,也是难题。如何让网友“愿意看、喜欢看、看得懂”,这是网站编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从7月份起,网站编辑部从频道到栏目、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创新探索,希望这样的常变常新能够让扬州网既有“面子”也
  • 常变常新贴心服务
  • 还有红色教育等等。
           这周,扬州网被省委网信办选中的两条稿件均出自该栏目,分别为《网络名人打卡扬州宝应红色教育基地》和《听扬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讲”古人凉策》,一则是活动消息,一则是文化副刊,有长有短,前者说的是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后者讲博物馆馆藏的古人消暑器具。从省委网信办选稿不难看出“东方之美”题材选择广泛,关键是提前谋划,抢抓发稿先机,否则就成了“炒别人冷饭”。
           此外,近期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依然是省委网信办选稿热点。 
  • 返回目录
  • 有“里子”。
           扬州网首屏有20多个频道,汇聚大量图文、音视频、H5等形态多样的融媒产品,编辑以精准宣传为导向,针对不同人群分类型进行栏目调整。健康频道小改版,编辑们告别搬运模式,主动出击自编稿件;“扬网天气”推出后,编辑们尝试立足新闻资讯传播的同时,利用兴趣标签,在传递资讯服务的同时增加出行提醒等内容,让文章更加立体。从近期该频道的阅读量来看,无论是“扬网天气”还是“每日一招”都是频道里流量担当。
           编辑部还将积极与记者对接,加大新闻产品的衍生价值,如“扬网天气”增加气象科普,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天气,让用户不仅获取丰富资讯,还能满足其知识升级等多方位诉求。       
  • 学习路上
  • 02
  •        全媒体新闻中心倡导争做专家型新闻人,可谓正当其时,太有必要了。我的理解,做专家型记者、编辑、评论员,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垂直度。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一个矛盾,新闻人不都是杂家嘛,尤其评论员,几乎没有不能入手的领域,在日常工作中也不允许区别条口。但在事实上,要想成为大家,要想写出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必须提升自己的垂直度。全媒体传播语境下,不够优秀只能平庸,不能卓越就会平凡。只有以专家型为目标,才能避免平庸。
           目前,日报评论基本是我一个人在操作,不分条口和领域。但在大报,像人民日报,评论员是分组别的,每个评论员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条口。而一个评论员,要想写出洛阳纸贵的作品,也往往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在与全国评论界人士的交流
  • 毛建国
  • 提升自己的垂直度
  • 中,大家一致赞同,评论员既要有横向的广泛,也要有纵向的深入。目前大报约稿,基本倾向就是找行业内的专家。此前,新京报约我围绕江苏13市经济写一篇,一个基本考虑,我是江苏人,相对熟悉江苏的城市。但我考虑到这个话题对于知识储备以及个人精力的挑战,没敢接。法律领域,是我相对薄弱的,今年《法治日报》向我约了多次稿,我也遗憾地拒绝了。
           什么才是专家型媒体人?
           我的理解,起码有两个标准,一是要与行业内的专家、领导、权威有平等对话的资格,二是要写出大众认可、领导肯定、专家信服的文章。
           如何才能成为专家型媒体人?
           一是多学。对评论员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要努力建构以哲科思维为支撑的知识体系。对于评论员来说,不可以局限在一个领域,只有具有哲科思维,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观察问题的视角和架构,才能迅速地抵达本质。这种思维能力,
  • 返回目录
  • 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长期学习,反复训练。最后,要瞄准一个方向发力,穷经皓首,具有相当深厚的学术素养,达到学者的水准。
           二是多写。“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最终体现在作品上。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写作中,要在写作中努力学习,把握每一次写作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研究材料、消化材料,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很多新闻大家,都是“工作式学习”高手,写作一篇文章,掌握一方面知识,在写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这是能力问题,更是态度问题。         
  •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如何向读者提供主流、权威、深度的新闻产品和资讯信息,这对媒体尤其是党媒记者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一支专家型记者队伍,将极大地助推党媒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全媒体新闻中心提出建设专家型记者队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结合工作实际,个人觉得,就是要坚持“双创”标准和要求,以此倒逼,不断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写出更多优质的新闻作品。
           脚力,就是要跑出去、沉下去,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去寻找和发现好的新闻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什么”(题材内容)比“怎么写”(形式技巧)更重要;眼力,就是要有着独特的视角,
  • 吴生锋
  •  坚持“双创”
  • 返回目录
  • 不仅判断新闻的价值,还能够从事实素材中开掘出新意,让新闻稿件有看点、有卖点;脑力,就是要深入思考,多想为什么要写,而不是做简单记录者,要在稿件中体现出思想深度和高度;笔力,就是要改进文风,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和清新的文风,讲好故事,增强稿件可读性。
           作为首席记者,要争当专家型记者,还要做到“抬头看天”、“迈出双腿”、勇挑重担。所谓“抬头看天”,就是要平时加强对国家大政方针、省市委战略部署的研究,并不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和积累,做到上接“天线”、心中有数,即“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如此才能生产出有高度、深度的新闻产品。所谓“迈出双腿”,就要是经常性深入到火热的一线,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掏出他们的心里话,即“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捕捉和发现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所谓勇挑重担,就是要带头采写重点稿件、鲜活新闻,不折不扣地执行集团重大新闻报道策划、完成各项重大宣传任务。 
  • 咬文嚼字
  • 03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字不能差;
           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个字不能差,切勿写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
           3.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三个职位,稿件中用哪些,以他参加相应活动时新华社通稿为准。需要用到姓名+职务的写法,一般情况下,涉军时用“习近平主席”,指
  •        政治安全绝对不能出错,这是党媒的底线。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特别之年,对政治安全要特别强调。本期《时习之》分享新华日报时政部整理的部分常见政治性差错,一起学习,牢记规范表述。     
  • 政治性用语
    规范表述请牢记
  • 军委主席;涉外时用“习近平主席”,指国家主席;其它情况用“习近平总书记”;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能写为“建国以来”;
           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不能写成“筑牢”;
           6.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不能写成“省委十三届九次会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不能写成“党的十九届六次全会”;
           7.“戴党员徽章”,不能写成“戴党徽”“带党员徽章”“带党徽”;
           8.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次序不能乱,不能简称为“两争一前列”,“争做示范”不能写成“争作示范”;
           9. “庆祝”和“纪念”的区别:庆祝指为共同的喜事进行一些活动表示祝贺,是进行式;纪念指对过去的人或事表示怀念,是过去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不能用“纪念”,“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孙中山诞辰
  • 返回目录
  • 150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不能用“庆祝”;
           10.书记前不加“省”“市”“区”,比如江苏省委书记、南京市委书记、鼓楼区委书记,政府主官前要加“省”“市”“区”,比如江苏省省长、南京市市长、鼓楼区区长;
           11.“党史学习教育”后不能加“活动”;
           12.现在不再使用“两岸三地”说法,应为“海峡两岸暨香港”“海峡两岸暨澳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
           13.“十三五”规划,不要写成“十三五规划”。
           新华日报时政部整理         
  • 业务加油
  • 04
  •        按说当记者的对新闻背景大都熟悉,可从时下的毛病来看并非如此。那就让我们再来重新认定一下新闻背景是啥样——
           例:
           在一篇题为《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6月13日第03版)的消息中,记者及时写了相关背景: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是
  • 重新认定新闻背景的样子
  •        有些报道在写新闻背景方面有欠缺和不足,比较突出的毛病主要是:一是该写新闻背景的没写;一是把新闻背景写得过长,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
           这说明,对新闻背景的写作,记者要进一步加深认识,进一步规范写作方法。
  • 怎样写好新闻背景
  • 目前世界上仍在发行的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报名释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
           在新华社播发的一条消息中也写到了相关背景: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是目前世界上仍在发行的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2016年与香港《文汇报》合并组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后,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形成了立足香港、面向全球华人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这些背景文字不多,向人们介绍《大公报》报名的释义、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十分必要和及时。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在新闻中介绍背景,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解释、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新闻有了立体感、纵深感,因而又被人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
  •        也许有人觉得新闻背景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浅视。
           为何要写新闻背景呢?简言之,就是让受众更好地了解新闻。
           大家知道,凡事都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当我们报道某一新闻事实时,不过是取一事实、片断、场景加以报道。那么,关于这一新闻事实的历史由来、发展变化如何,也应适当地介绍一下为好。这样,读者就会对新闻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如上面所说的《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的消息,如果只写庆祝仪式本身而没写相关背景(报名释义、历史发展等),那么这个消息是不完整的,读者也会提出疑问。而写了背景介绍,这个消息就全面了。
           由此可以说,写新闻背景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写消息时的一个必要环节,且还要认真写好。
  • 为何要写新闻背景?
  •        写背景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稿子里它的地位却是第二位的。因为主要新闻事实是第一位的,它是其服务的。
           在写新闻背景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恰到好处;二是简明扼要。
           恰到好处,说的是写背景“如何做”的问题。
           我们写新闻背景,不是为写而写,而是要做到“因文制宜”。换言之,就是这些新闻背景为稿子所必需,要达到“”如果没写这些背景就缺点什么”的程度。
           如在《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消息中,介绍了中国地铁发展的情况和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诞生历史,这些背景材料写得很必要,提升了稿子纵深感。若没写,就觉得缺了点什么似的。
           简明扼要,说的是写背景的文字要求。
           写新闻背景的文字一定要简洁明了,不能搞材料堆砌。背景材料主要是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因此
  • 写新闻背景注意两个问题
  • 返回目录
  • 一定要注意避免繁琐和突兀。
           有一篇写某古村镇发展文旅事业的事迹,内容很好。但在写背景时花的笔墨过多,如该村镇的历史如何发展过来的、其中有哪些坎坷等等,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这样写就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了。这种情况是需要避免的。
           来源:华文融媒云(作者刘国昌,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