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湾对话/书记访谈录:“长治久安”从何入手?(2)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吴斌
发布时间:2018-08-20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为便于小区各位业主了解消化这次修订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核心内容:两“减”一“分”,本公众号明天继续推出
    “街道访谈录”之3,敬请关注!    
  •        Q6:业主委员会从25人减少至15人,会不会更易滋生腐败?
           A6:业主委员会的人数多少,与是否滋生腐败没有必然关系。事实上,要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取决于内部的审批流程的制定。如果既有分工合作,又有互相监督,同时将所作决策等信息及时向业主公开,势必会大幅降低发生腐败的概率。
           如果说,业委会委员人数多少与腐败滋生有必然关系,国家法规势必会把人数上限提升了。但目前看来,精简趋势正在明朗化。       
  •        Q5:中远两湾城体量太大,业委会委员是否应保持25人?
           A5:中远两湾城确实是内环内体量最大的社区,但是绝不是上海市最大的社区。其实,上海康城是比两湾城更大的存在,但目前业委会已精简至11人,而且整体运作顺畅。
           有人说,25个业委会委员,责任到人的话,可以每人分担近500户业主……与其以“1:500”来要求业委会成员“责任到户”,倒不如依托近400名业主代表,将责任有效分级分解,形成更高效的“责任对标体系”,促进民意民声得到更高效地传达。
           而且,业委会不仅有业主代表作为强大支撑,还有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业主委员会人数与住宅套数没有明确的正比例关系。
  •        Q4:23至25人的业委会成员数,已经10年了,且获得市房管局特批,为什么要修改人数规定?
           A4:首先,从2008年以来,近10时间,两湾城业委会主任在任基本运作正常的时间有多少?我们算了一下,基本不超过4年。大量的时间中,业主委员会不是在换届中,就是在主任和副主任的补选中。所以,事实证明,现有的业主委员会结构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不利于业委会展开高效务实的工作。
           其次,关于“25人的业主委员会架构由市房管局特批”的说法,市房管局已明确回复:没有任何书面依据。而在建设部规章中,业主委员会建议人数是5-11人,上海市法规的建议人数是5-15人。
           从目前来看,“业主委员会精简高效”更符合政策导向,适中的人数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参考各行各业的集体议事的规则、管理幅度要求,“25人制”已然不符合当下的惯例。 
  •        Q3:15人挑得起这么重的担子吗? 
           A3:对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业委会完全可以委托、或者聘请第三方协助完成,也可以借助业主代表、党员志愿者的力量参与工作。
           业委会要广泛地与居民、业主联系沟通,倾听业主的需求,作出及时回应。25人闭门造车,恰恰是第二届业委会最大的问题。与其这样,不如让15人走向社区,向业主问需求,向居民要智慧。       
  •        Q2:为什么将业主委员会委员人数减至15人?
           A2: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力量大,人多势众,这说的是人多的“利”。但近十年里的实际工作中,拥有25名委员的前两届两湾城业委会,很多时候恰恰受累于人多之“弊”。
           在任期内,开通维修资金账户,推进大堂监控……实事求是地说,两湾城第二届业委会并非一事无成,但当议事决策走出楼栋,涉及关于道路监控、车辆管理、道路维修等问题时,往往形不成过半数的意见,出现“议而不决”的尴尬。
           为了建立精简、高效、团结、更有担当的业主委员会,适当减少委员人数,但又保证“公正、公平”的原则,15人会是更优的选择。
  • (备注:访谈双方,Q为本公众号A为赵主任。
  •        昨天,本公众号发布了宜川街道新闻发言人、党群办主任赵柳青就“中远两湾城业主委员会换届改选”推进工作的访谈录之1。
          今天的访谈录内容,我们将进一步就昨天访谈中提及的“修订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三项内容展开。  
  •        Q1:这一次修订议事规则的核心内容是哪些?
           A1:修订内容的核心为:一“分”两“减”。
           1、建立“一个总会和东西区两个分会”的业主委员会工作模式。
          2、将业主委员会委员人数从25人减少为15人。
          3、将业主委员会委员任期从5年改为3年。

  • 两湾对话/书记访谈录
    “长治久安”从何入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