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习之第101期

扫一扫分享
发布者:扬州融媒体
发布时间:2021-03-06
版权说明:该作品由用户自己创作,作品中涉及到的内容、图片、音乐、字体版权由作品发布者承担。
侵权举报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习之第101期
H5,H5页面制作工具
  • 内部资料  请勿外传
  • 2021
  • 第101期
  • 2021年3月8日
  • 全媒体新闻中心
  • 时习之
  • 咬文嚼字
  • 这些表述需留意
  • 融媒前沿
  • 国社推出新“神器”
  • 业务加油
  • 一线双创
  • 值班手记
  • 两会观媒
  • 好题目从何而来?
  • 偶然到必然 用心来催化
    有“温度”的故事打动人
  • 坚持走出“机关化”
    努力寻求“新表达”
    多点放大视频号的传播效应     
  • 两会报道,哪家“武器”更吸睛
  • 目录
  • 两会观媒
  • 01
  • 编者按
  •        每年“两会”都是新闻媒体的“竞技场”“练兵场”。进入2021年全国两会时间,各家媒体争先扛起“融媒”大旗,推出一批重点报道和融媒产品,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下功夫。有的运用前沿技术丰富呈现方式,有的推出新平台创新新闻生产,有的推出联合报道机制加强云端协作……江苏记协整理部分江苏媒体两会报道策划内容,《时习之》摘转与大家分享。     
  •        两会期间,新华日报每天拿出6-8个整版作两会特刊,设置14个栏目及时准确传递“两会声音”。
           注重媒体联动。“两会圆桌·党媒联动”围绕多个主题,邀请相关省市党媒记者全媒体联动采访报道,每个主题报纸以一个整版呈现,新媒体同步推出图文和音视频内容。“强国看两会 共饮一江水”联动长江沿线11省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共推专栏,内容互推。
           注重互动融合。报纸与交汇点客户端同步推出“两会云访谈”,以视频连线等方式,邀请代表委员就两会上热点话题“云”对话。
           注重服务读者。开设特色栏目“汇问两会”,向网友征集问题和建议,记者、代表委员对代表性
  •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  两会报道,
    哪家“武器”更吸睛
  •        在做好程序性的、常规性的报道的同时,聚焦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主要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提升、民生改善、政治文化建设等内容,以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等展开。
           重磅推出代表委员履职PLOG,运用最近流行的记录形式,画面感强,便于阅读,碎片化传播。
  • 现代快报
  • 问题以文字、视频、音频等方式进行回应。
           注重表达创新。新媒体围绕“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紫牛时间胶囊:见证梦想,播种希望”“奋进十四五,开启幸福号”等主题制作交互式H5,展现建党百年辉煌成就和历史交汇点的宏伟蓝图。以Vlog等方式,围绕全国两会首次推出“小剧场”,运用情景剧的形式对两会热点话题进行生动解读。
          注重技术赋能。联合运营商推出“5G消息两会通”,通过一条短信,轻松查看全国两会资讯。      
  •        整合各平台采编资源、创意展现代表委员履职风采、运用5G等新技术传播两会地方声音……在全国两会报道的舞台上,江苏设区市媒体也要放大招。
           整合资源,专题化呈现两会盛况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开设“聚焦2021全国两会”专栏,重点通过先期采访及会中的连线采访形式,做好全市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报道。南通报业、广电传媒集团将整合各平台采编资源,全媒体呈现两会盛况,纸媒开辟专版、细分专栏,广播电视开设专题,新媒体的两微一端都要设置专题,对重要内容适时呈现。
           创意策划,讲好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苏州市广电总台策划推出报道“履职一年间”,
  • 江苏设区市媒体
  • 90后记者出镜短视频、说唱MV,创意十足。综合运用文字、图片滚动图文直播、视频连线、H5等多种形式,使报道既可读、可听、可看,又可分享、可互动、可体验。       
  • 返回目录
  • 聚焦在苏全国人大代表、住苏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故事,以“代表委员日记”“两会VLOG”打造特色标签。泰州媒体提前与部分泰州参会全国人大代表对接,邀请他们担任Vlog主播,开辟“连线北京”专栏,以第一人称视角推出人大代表履职风采的融媒体新闻。扬州媒体将聚焦“扬州是个好地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主题,重点做好扬州全国政协委员的采访。
           创新表达,传递两会地方声音 南京广电集团将通过AR演播室技术、5G技术,打破距离限制,创新传播手段,搭建5G云演播室,通过“云连线”“云访谈”“云会客厅”等全媒体采访形式。宿迁日报社创新新闻宣传形式,特聘全国人大代表作为2020全国两会宿迁新闻报道组特约记者,采集更新鲜更细致的新闻素材,第一时间传递宿迁代表的“两会声音”。盐城媒体主动策划,提前积累了大量采访素材,并将积极联动相关媒体,做好多维度报道。
          来源:“江苏记协”微信公众号
  • 值班手记
  • 02
  •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党报长期以来与各级党政机关的关系十分密切,报道的“机关化”倾向较明显,报道“机关化”仍然是要根治的问题。结合一周值班情况,与大家分享思考。
  • 嵇长青
  •  坚持走出“机关化”
  •        换视角、变文风,一直是《扬州日报》长期倡导的新闻表达方式,但仍或多或少地存在“机关化”倾向、“材料化”堆砌。其主要表现在:
           政策文件机械摘抄。2月27日,3版刊发了《今年将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这是今年政府1号文件传递出来的好消息。这则消息的重要性撑得起3版头条位置。编辑一审后,我二审这篇稿件时,虽然感觉政策比较抵民心,但文章大段是政策、材料复制,编改起来比较头疼。已到夜里十点,再让记者返工重写实在为难,又没有其他备选头条稿件,只能退而求其次。后来,在副标上作了有价值信息的拽取,重新做了两道标。这类政策报道频繁遇到,新闻故事化表达、政策口语化传递,做好政策的翻译家,应该是我们处理的基本准则。非常遗憾的是,记者写作时仍缺少读者思维。
           政策的伪深度解读。有一些政策,内容比较厚实,信息涵量丰富,我们在解读技术处理上,注意
  • 机关化倾向的几个现象
  • 到了拎几个小标题,也注意到了把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到标题上,但在介绍内容时,往往还是政策材料的复制。既不见人、也不见事;既不见群众反响,也不见业界人士的观点理解。这类政策报道,生搬硬上,毫无文采,毫无阅读吸引力,令人难以接受。
           群众语言几乎难见。现在,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都越来越重视基层。重视不等于真行动,党报上的内容,平时除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报道,走基层的报道一直处于缺稿状态。即使有了来自于基层县市、乡镇农村的报道,群众语言越来越淡。“老乡”的话少了,自然就接不了地气。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开始“转场”乡村振兴,未来反映“三农”方面的报道会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在吃透乡村振兴战略精神的前提下,更多地把身段沉下去,把乡亲们的心声反映上来;要让更多平凡普通的群众上纸端、手机端,让乡村俗语、谚语、俚语、方言进入新闻区间,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拿起采访本、抓好笔头子,仔细听、留心记,记录群众、记载来自田野间的好声音。       
  •        报道的“机关化”与采访作风有关。“机关化”的报道,可端倪出采访作风。
           在角色定位上,仍充当机关代言人。党报的记者一般都有条口分工,有的记者长期跑机关,情况熟悉、人头熟悉,工作起来比较方便,可也有时候忘了自己是新闻记者,考虑问题、选择题目不是从读者的角度,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机关领导满意,有的甚至以机关领导的口气向报社提要求。值班期间,有记者专门打招呼,说是某个领导要求这样写的,某个领导审过来的。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变成机关的代言人。
           在活动空间上,被机关的活动牵着鼻子走。记者当然要跑党政机关,但我们跑机关,与机关干部是不一样的。记者跑机关,是为了获得新闻;记者参加活动、会议,要围绕新闻跑。值班期间发现,有些市里的大单位、大部门,请记者去写报道,材料一堆、数字一堆,还有稿件从字面上可以看出,
  • 透过“机关化”看作风
  •        作为党报,党政机关是我们重要的新闻源。机关的新闻源有两类,一类是机关本身发生的新闻事实,一类是机关掌握着大量新闻线索。记者要珍惜这个新闻源,用好这个新闻源,工作依靠机关,但报道要走出“机关化”。
           报道要走出“机关化”,记者的作风要深入。2月19日,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会召开以来,日报发挥党报引领作用,加强策划、开辟“好地方、事好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栏。在2月22日—28日一周时间内,几乎每天拿出头版、5版,累计刊发专栏报道十余篇,《有违不罚,让企业有“错”能改》《“联合验收”助力项目投产加速度》《新鲜!企业家为部门颁奖》《一本挂职日记
  • 报道要走出“机关化”
  • 采访痕迹比较少,材料里抄一段、直接引语编一段、机关公众号里找一段,结果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机关化”,内容像训话。         
  • 写满“服企经”》《给个承诺,“急办件”变“快办件”》等一系列报道,不断把机关报道写深写实。这些报道之所以党政机关满意、广大读者认可,就因记者是真采访真谋角度,跳离了“机关化”,把工作政绩硬线条“软”化了,看得到机关工作里面的亮点、故事、成效。
           把公文“翻译”成新闻。有的选题看起来很大,但内容仍然不实,浮在党政机关层面,没有把重要政策、重要工作的特色、看点甚至社会影响翻译好、关联好。用新闻的语言将公文翻译成新闻。翻译连着两头,一头是要把机关的公文精神吃透,一头要把读者的需求吃透。例如,关于学子高考、关于群众健康的几则报道,仍然需要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一步落地,不能只传声,不见反响不见人。
           要从鲜活的新闻事实切入。许多稿件导语出现几个问题:一是时间交待不清,二是核心信息没有置前,三是缺少鲜活新闻事实导入。行文一上来就比较硬。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导语都讲究吸引眼球、一目了然。当然,值班一周中也出现了非常有悦读性、
  • 返回目录
  • 有启发性、受教育的好报道,比如谈浩出任跨国公司CEO、脱贫攻坚几篇人物通讯,在技术的处理上,主题立意、表达方式、文章结构、人物事迹呈现的手法上,都非常不错。一些社会类新闻也非常有看点。       
  •        在媒体转型的大背景下,关切热点、挖掘深度,进行特色化表达,一直是晚报人的自觉追求。
           这周的重点及热点报道有2021民生“1号文件”发布、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扬州2人1集体获表彰、扬州127个项目参加全省集中开工、3月新规、元宵节报道等等。晚报版面如何特色化表达?编辑提前和记者对接,采编及美编联动,通过“一图读懂”、漫画、手绘等直观呈现。一是对记者来稿中
  • 关切热点 特色化表达
  •        内容为王、创新表达、注重互动……2月21日—27日这一周,扬州晚报在把握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关切热点,注重深度,做足服务,努力寻求“新表达”,把新闻做出晚报特色。
  • 邹亚琴
  •  努力寻求“新表达”
  • 主要内容进行整合。比如,《“民生大礼包”请查收80项实事 看看哪些和你有关》,数字+图形+文字组合,对重点民生项目进行解读,更便于读者阅读。二是主动发现热点新闻进行整合。比如,对一批新规的集纳组合,特别是对于个税汇算清缴的攻略,更是“不厌其烦”图解,如此,复杂的信息变简单了,做到了权威与易读。“故视绘”专题“夜市千灯最扬州”,则通过漫说“灯谜之乡”扬州最传奇、扬州灯彩精妙技艺、诗词里的扬州元宵等,对节日文化形象化解读、故事化表达,与读者在诗与画中“闹”元宵,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则好新闻,再配上一条好标题,才能令读者一见钟情。这周几个热点新闻标题制作也较有创意。通过对新闻中的主要元素优化组合,以“形象”“有情”吸引读者。比如《正月十三上灯喽!灯火传情》与《扬州高铁站光影水秀调试收尾 光影如梦》的组合;《品!诗情飞“扬”》与《犇!百日决“战”》的组合;以及《扬城最美的桃红柳绿季拉开序幕 经典CP提前登
  •        “看点”多少决定报纸是否可读。故事化的新闻作品,让读者更接近新闻事件,让文字更具可读性和传播力。
           人物故事有看点。扬州77岁老人成为最牛“老”司机,有新闻性,也有故事性,关注度高。相信很多读者会关心:是什么支撑77岁高龄的她一定要考取驾照?从第一个报名到取得驾照,她经历了什么,对未来又有哪些憧憬?故事化的稿件,有揭秘,有讲述,努力还原新闻现场。其实,稿件还可更好,如果记者从去年老人报名开始,即与对方保持密切联系,或跟其上车训练一两趟,或可及时获得和发掘更多好故事、好细节,也能对其
  • 寻找看点 故事化表达
  • 场》《扬州最大山水题材点螺花瓶亮相 一瓶包“螺”十八城》;等等。长期以来,头版主图及标题的处理,已形成了晚报特色化表达的一个“品牌标签”。       
  • 他老年人考驾照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和提醒。
           节日报道有突破。比如,十三上灯日当天,记者没有浮于表面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花灯守艺人,既有温情故事,又有传承呼声,进行了故事化表达。指纹早就被磨没的灯彩“非遗”传人、扎了一辈子子孙灯的老夫妇、坚持为外孙女做花灯的老人……小细节道出坚守与情怀。
           社会新闻多看点。有两篇关乎市民健康生活的稿件,一是婴儿吃药被呛,家长掐人中被急救调度员制止;一是男子运动中晕倒,警民相助。记者没有就案例写案例,而是发散思维,前篇稿件由此盘点了急救“土方”中的各种“坑”,后方编辑采用漫画形式呈现,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后一篇稿件也转化为了服务报道,提醒运动遭遇意外,这些征兆千万别大意。香港喜剧演员吴孟达病逝,记者第一时间采访本地专家,《肝癌太“沉默” 这五类人群要注意》对读者起到了提醒、警示的作用,也是服务性的一种体现。
           政法报道有突破。近期“警戒线”版面的不少
  •        一段时间以来,晚报通过“马上办”平台、“扬晚圈”“东关街”等十大微信群与读者进行帮办、互动,得到积极响应,体现了晚报与读者的黏性。
           “马上办”栏目成为扬州晚报、扬州发布客户端联系市民、读者的连心桥。继此前推出“寒冬热
  • 亮点策划 注重互动性
  • 稿件,记者挖掘了有意思的素材,并进行了故事化的讲述,维持了较好的可读性。比如,《跨境巨额汇款牵出地下钱庄案》揭秘跨境“地下钱庄”,如同侦探大片;《未告知病史,保险可拒赔?》《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14名装修行业人员获刑》《“挂名法人”成“老赖”,“背锅侠”把公司告了》等,均起到以案说法的效果。在此特别提醒:新闻故事不是文学故事,记者在写相关案件时要避免随意发挥,除了对案件本身的披露,可以多些“对话”“说法”,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思考。
  • 返回目录
  • 线”后,3月又发出“3·15消费维权线索”征集令,报端微齐出手,三大平台助读者维权。
           晚报十大微信群,继续保持与读者的“热互动”。春节热映电影《你好,李焕英》戳中了许多人的泪点,“扬晚圈”微信群和扬州老照片馆共同策划“请您的‘李焕英’上晚报”,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读者、群友们发来的照片、讲述的故事以及对母亲的表白,一字一句直戳人心。这种与读者情感上的互动,加强了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亲切感,使互动更加深入、细致。副刊“东关街”,目前与读者除了版面上的交流,还有在微信群、公众号以及发布频道等多个载体互动,成为一个“超副刊”,不仅达到精准传播,也增加了版面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全媒体时代,报纸“新表达”,不仅仅是从稿件、版面,更是从与读者的互动、沟通方式,要求编辑吸纳新媒体的特点,强化互动、多元和开放,而这也是报纸服务性的一种体现。      
  •        在扬州晚报微信公众号逐渐做强的前提下,依托微信平台做强扬州晚报视频号,也就自然成了不二之选。
           但我们的微信视频号出生较晚,在抖音和快手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之后,它一降生于世,就面临着巨力的挤压。加上视频号与其他短视频平台推荐阅
  • 李文峰
  • 多点放大视频号的传播效应
  • 读算法有异,微信的受众尚不能迅速转化为视频号的受众,视频点击量普遍不高,视频号似乎成了一块“鸡肋”。
           前段时间,今日头条对字节跳动的“反垄断”之争,其实质就是抖音为了打破微信界面垄断而发出的抗争。神仙打架本来与我们这些平台使用者没半毛钱关系,但我们透过这次诉讼的本质看到,抖音视频无法在微信朋友圈和群里直接转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进一步扩张。这恰恰说明视频号在微信平台的无障碍传播,就是视频号迅速做强的天然优势。
           因此,我们有必要突破过去孤立做视频号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多点放大视频号传播效应。
           嵌入相关微信内部,化为微信内容的有机组成。过去微信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对传统平面媒体来说,向新媒体转型的最大短板就是“视频荒”。随着视频号的正常运行,短视频成为每天新闻传播的必要元素,更有数量上的保证。因而,短视频在微信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可能。于是,我们明确一个编辑
  • 主要剪辑微视频,确保微视频与微信新闻同步发布。不少受众看了新闻后,还想直观地看到新闻现场或者了解新闻背景,就会主动点击微视频浏览,既提升了视频号的浏览量,又完善了受众的阅读体验。现在,“文字+图片+视频”在扬州晚报微信中已经成为一种标配。
           植入超链接,成为新闻的阅读延伸。微视频与新闻实现同步,怎么引导微信新闻受众关注视频号,并促进过往视频的浏览量?超链接是新闻关联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把这个手段有机与视频号进行结合,将正在发生的新闻的前情或者类似题材的新闻视频,植入超链接,为受众关联阅读提供了方便。
           增加视频推荐模块,促进热门视频的进一步分享。短视频内容不同,浏览量必定会表现出较大差异。对一些新闻性强、话题性高的视频,仅仅通过以上方式的传播,难以杀出重围,成为亮眼的爆款。于是,我们在每条微信新闻的底部增加了“热点视频推荐”板块,把有可能冲量的视频,反复推
  • 荐给受众,拉升单个视频的阅读量。
           强化朋友圈和微信群的转发,最大限度地转化微信受众。微信受众群体是巨大的,扬州晚报微信公众号的粉丝达到80多万,但关注视频号的却很少,晚报微信的视频号做了1个多月,真正关注的粉丝只有几百人。有这么大的转化空间,同时也有极高的转化可能性,我们怎么办?静等花开花不开,中心所有人员必须都来给它培根、施肥、浇水。所以,微视频向朋友圈和各类群的转发应该成为每天的必修课。这项推广工作,我们已经在督促要求,但仅靠一个中心10多个人的力量是太弱小了,也真诚地请求集团所有人都来关心新媒体平台的成长,尤其是晚报视频号的成长。
           嫁接到合作官微平台,再次增加传播机会。我们手中有几个代运维的微信公众号,尤其是扬州文旅公众号有40多万的粉丝。在征得合作方同意的基础上,在合作方的公众号新闻下方增设了“热点视频推荐”栏,将与新闻相关的晚报视频号的视频,进行无痕链接,既丰富了合作方公众号的内容,又
  • 返回目录
  • 达成了晚报视频号“借船出海,多点传播”的目的。其实,集团内公众号的资源更为丰富,如果能够实现内部资源整合,多平台推广,视频号将会迎来飞速发展的春天。       
  • 一线双创
  • 03
  •        新的一年,各行各业都希望有个好彩头,有个“开门红”,作为媒体人同样有此期盼。1月13日,由我采写、拍摄的图片新闻专题《一双“馒头手”背后的警民情 》在扬州日报和扬州网首发后,全国多家媒体转载报道,在公安系统更是引起强烈反响,让普通民警董建华一不小心成了全国的“网红民警”。经评审,此稿被评为全媒体新闻中心2021年1月份创新创优月度好作品,也一不小心成了
  • 庄文斌
  • 偶然到必然 用心来催化
  •        也许,有人会觉得此稿是偶然碰上了,运气好。说实话,这篇创新创优月度好作品,还真是我的一次“偶然”所得。
           1月12日下午,我的工作安排是保障张宝娟市长调研和会见活动。根据规定,下午2点,专职记者要在市政府集合随同。当我提前10分钟赶到市政府大院时,却被告知政府办20分钟前临时决定,取消媒体记者采访拍摄等保障任务。
           当天是首个全国警察节,我有自己的时间了,便计划拍摄一组社区民警的图片新闻。镜头选择汶河派出所的一名普通社区女民警,有两个考虑:其一,路程上距离市政府较近,如果接到保障拍摄任务,可以在10分钟内赶到市政府大院,不会影响到
  • 从偶然到必然,要做“有心人”
  • 我的一个“开门红”。
           回头来看,这篇报道被大家认可,我的感受体会主要有以下三点:
  • 工作。其二,老城区居住的人群绝大多数是老弱病残,社区民警和他们平时接触得比较多,更容易有暖心故事发生。
           新闻人物的选择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因为我知道老城区生活着怎样的一个群体、及社区民警的工作性质。做一个“有心人”,是我平时工作的习惯。这个“有心人”是指,心里有没有装着老百姓,特别是那些生活条件较差的、生活在最基层的一个群体。比如,残障人士、农民工、特殊病人、特殊岗位人群等等。心里能不能装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我发现新闻的源泉。
           近两年来,我拍摄过《独臂环卫工》《尿毒症男孩》《大老李来了“狗不叫”》《社区疫情防控“忘年交”》《15分钟网课的背后……》等等,都是因为心里有这样一个群体,才让自己不仅在保障好市领导工作的同时,更想将镜头对准和聚焦这样的普通人群,留下他们真实而又感人的瞬间。     
  •        当大家看到“馒头手”,可能会想到“大老李”,这两者从新闻素材及新闻采写拍摄的表现手法上,体现出了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长期一直追求“一图胜千言” 的工作标准。
           一名专职的新闻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记者就要有发现新闻和采写的能力,其次才是把图片拍摄好。数字化时代,摄影记者已不再是新闻现场的“第一”见证者,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年迈的老人,几乎都会拿起手机拍照片;文字记者顺手捎带拍摄回来的文字配图,也时常抢占各个媒体平台的版面和空间。面对此,传统摄影记者的优势在哪?是仅仅掌握了无人机操作的技能,达到平常人所达不到的拍摄角度吗?是仅仅掌握视频的拍摄手法就可以胜出吗?
           我一直认为,党媒的专职摄影记者所拍摄的图片新闻要有“一图胜千言”的认知和能力,不仅去追求表面的光鲜,更要表达内在的思想。这或许就是我偶然获得“馒头手”报道背后的必然条件之一。     
  • 能文能武,追求“一图胜千言”
  •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摄影记者,永远不会实现打个电话就能把优质的新闻图片抓回来,更不能让别人代替自己拍张新闻照片交差。也就是说,摄影记者不仅要身到现场,还要心到、眼到、手到……
           这篇报道在现场拍摄之初,我并没有发现、注意到女民警的手,就是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记录一下普通社区民警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他们是如何在岗位上度过自己首个节日的。采访快要结束时,我突然发现,这位社区女民警的手和正常人的手不同,手背浮肿、局部还有些青紫色,进一步了解后,得知是因为寒冬长期在户外工作,不戴手套冻出来的“馒头手”时,觉得背后的故事更加可贵。这么冷的冬天,她在户外工作执勤,为什么不戴手套?“戴手套和居民打交道,总感觉有距离感,仿佛隔着一层……” 董建华的话语亲切朴实,也让这篇报道有了“灵魂”。
  • 用心用情,才能“以小见大”
  • 返回目录
  • 宁可冻伤自己的手,也不愿意伤了群众的心。这不正是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吗?这不正是董建华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警察的使命吗?
           “以小见大”是记者采写新闻的杀手锏。这样的新闻镜头必然会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让自己不断去实现“人人眼中有,个个镜头无……”的追求目标,这也是我在这次偶然的背后最主要的“必然”之一。
           生活的经历,是新闻工作者的基石。当你有了农村的生活经历,就知道了农家看门护院的狗与主人有着怎样的关系,便知道“大老李”来了“狗不叫”背后的故事。当你身边有了社区警察的朋友,就知道了一双变成“馒头”样的手背后又有多少让人心疼的故事。
           走进生活,走进普通人的生活,硬核新闻就会像变戏法一样,出现在你的眼前。     
  •        《“这个钱得还回去,捐给更需要的人!”》能够获月度创优稿,我理解其胜在故事的温度,憾人心灵,传播大爱。采写这篇报道给我的收获是: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责任和担当,更要知人情冷暖,做一个有温度的记者,传递正能量。
  • 张庆萍
  • 有“温度”的故事打动人
  •        稿件的线索来自宝应爱心人士“千叶树”在其公众微信号上发的一篇文章《氾水的韩大哥,我们在哪儿见过您?》。文章讲述了“韩大哥”一家的悲苦故事。
           “韩大哥”的儿子10多年前因急性淋巴性肿瘤去世。去年12月28日,他的妻子因脑梗去世。妻子患病期间,“韩大哥”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援助,也通过众筹平台募集医药费。妻子离世后,众筹的爱心款还剩下1900多元。令人感动的是,这位仍在困境中的“韩大哥”将1900多元凑整2000元给了另一个正遭遇困境的家庭——宝应16岁重病男孩亮亮的家里。
           “千叶树”在文中说:“韩大哥,我不知道您的模样,可是我觉得我肯定在哪里见过您。不单是我见过,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曾见到过您……”
           被深深感动的记者立刻与“千叶树”联系,并通过他辗转找到“韩大哥”、亮亮母亲向宝芹以及爱心人士邹艳等。随着采访的深入,“韩大哥”的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     
  •        “韩大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中年汉子。生活的磨难,将他一次次推向绝望的困境。电话那头的他,向记者讲述着多年来,家庭遭遇的几次变故,言语中满是无奈与伤感。可是,当他发现那笔众筹爱心款,在妻子用完后,还剩1900多元,第一个反应是“再捐出去,给更需要的人!”“韩大哥”将1900多元凑整2000元,通过爱心人士邹艳,转到亮亮母亲向宝芹的账上。
           当记者问他,家里生活如此艰难,为何还要捐?他说:“这个钱当时是用来救命的,没用完的得还回去,捐给更需要的人!”
           接下来,就是我对亮亮一家的采访。
           这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去年8月,16岁的亮亮刚被宝应县中学录取,军训还没结束,就被查出恶性淋巴瘤,并已侵袭至颅底。而之前的7年,亮亮因为先天性脊柱侧弯所做的长期治疗刚暂告段落。
           亮亮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多年为孩子治病欠下的重债尚未还清。这次孩子又患重病,添了新债务。所幸,亮亮的故事传出来后,“千叶
  • 树”、邹艳……无数位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而我们的“韩大哥”也实现了他的爱心传递,将爱和希望传递给亟需帮助的亮亮。
           花很大的篇幅,讲述我采写的过程,是想阐述,一个记者要写出一篇打动人心、意义深远的稿件,采访是极其重要的首要环节。就该篇稿件而言,我先找到“韩大哥”,了解到其捐献2000元的来龙去脉;再找到接受2000元的亮亮母亲,知晓了孩子的成长故事。
           两个家庭,因为一次捐献,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正如亮亮母亲向宝芹接受采访时所说——“遭受过相同苦难的人才相互理解”。
           爱心的传递在延续,当稿件在扬州晚报、扬州发布发表后,不断有爱心人士给我转来资助亮亮治病的善款。
           那一段时间,我愉快地当着“搬运工”,先将爱心人士的钱通过微信收下,再转给向宝芹,再把向宝芹的收款截图,发给爱心人士看。最令我感动的是,86岁的老先生陈宜高,住在东区一家老年公
  • 返回目录
  • 寓。他特地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去公寓取1000元,转交给亮亮一家。
           “要做一张有温度的报纸!”若干年前一次新闻讲座上,一家报社老总上台说的第一句话。如今,除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各种新媒体平台频出,最抢眼球的永远都是带“温度”的故事。 
  • 业务加油
  • 04
  •        牛年春节过后,加勒万河谷冲突现场视频公开,引发国人关注,人们十分想了解边防军人的工作、生活状况。2月22日,公众号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吸引了网友的眼球。标题是《清澈的爱,喀喇昆仑的石头为证!》这真是一个好题目,带出了一篇好文章。文章从边防军人的“石头情结”说起,讲述了一块块石头背后的故事:有的战士在石头上记下姓名与交党费的日子,有的把青春誓言写在石头上,有的在
  • 从“石头”的角度写出的好文章
  •        在新闻写作中经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写着写着没有题目好写了,特别是缺少好题目,十分着急。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古人云:“目在足下,不可以远视,虽明何益!”把目光放远放大,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心中装着大局,就能发现一个又一个好题目。   
  • 好题目从何而来?
  •        1997年7月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河南农民高高兴兴卖粮食》的报道。看题目,挺平常,夏收了农民卖粮食很正常,是个常规性报道。然而,这篇报道却受到中央的一位领导表扬,认为“人民日报跟中央的精神跟得很紧啊!”是一次“神来之笔”。
           这是为什么呢?这篇报道为什么这么重要?它又是怎样策划写成的呢?
           原来,那一段时期经济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粮食,这是关系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防止出现“折腾”的事关
  • “农民卖粮食”为何成了“神来之笔”
  • 石头上画上国旗、国徽、军旗,……昆仑山的石头,见证了边防军人的大爱和坚守,见证了一代代边防军人的传承。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是大局;“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是边防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昆仑的石头就成了文章的好题目。          
  •        在记者政治素质中,大局意识是重要的一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报道文章中的深度、力度、广度,正是体现了对宏观大局的认识与把握。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头几年,我国遭受很大困难。但是,我们的一些优秀媒体人有大局意识,写出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大庆精神大庆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
  •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 大局的重大问题。当时社会上的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深,思想还不统一,急切需要新闻媒介加强引导。
           正当此时,人民日报经济部的一位编辑在读了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安徽、河南的消息后,意识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是一件大事,于是组织河南记者马上采写,并配了评论。正是这位编辑有大局意识,有目的地去组稿,才有了这篇有份量的稿件。      
  •        首先,要自觉地从大局看问题,即“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把新闻宣传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与定
  • 如何才能增强大局意识?
  •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记者有没有大局意识?这种意识在脑海中是否牢固?这是判断他是否在政治和业务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增强大局意识,紧扣时代脉搏,“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才能在采访中不断涌现好点子,写出有影响力的好作品。
           为什么我们有些报道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为什么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不是材料不够,也不是文笔欠缺,而是缺乏把握全局的能力。只有总揽全局的记者,才能在采访中对事实的取舍心中有一杆秤,能选择那些政治上重要、有普遍意义的事实,选择那些与大局有关的群众关心的新鲜事,选择那些“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芒”的具体、形象、生动的事实,不断发现新情况,想出新题目。
  • 返回目录
  • 位,在了解大局、服务大局的前提下开展本职工作。
           其次,对党的方针政策、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吃透,认清当前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第三,要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在“小荷初露尖尖角”时发现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基层,并能跳出地域局限,使获得的微观信息与大局结合,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大局观念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努力而为之。
           “风物长宜放眼量。”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吃透全局才能出思路,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值得经常思考的问题,应当努力付诸实施。
           来源:华文融媒云(作者 姚赣南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     
  • 融媒前沿
  • 05
  •        跨界、出圈,这次我们给你来真的!
           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打造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 使用5G、CAVE、MR技术,以全实景、真跨屏的方式,请代表委员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     
  •  国社推出新“神器”
  •        “跨次元”连线,沉浸式探访。远方不再是平面上单调的“二次元”,在演播室里,它成了可随时“穿越”的立体场景,先采集代表委员及所在工作环境实时信号,再通过CAVE演播室技术,将场景等比例还原,通过5G、AI、MR技术加持,主持人就能“跨入”代表委员实地工作和调研场景,与代表委员交谈。
           打破时空壁垒,带你身临其境。演播室采用总面积近400平米的五面智能LED屏幕,屏幕间距仅1.2毫米,清晰度4K以上,为你带来沉浸式互动视听体验,跨入“3D裸眼时代”。Ta的实景所在即你的实时所见,张伯礼院士在接受访谈时,随手拿起了实验室的中草药标本,给网友娓娓讲解,网友也仿佛来到现场,伸手就能摸到他手里的标本瓶。
           对于这次访谈,代表委员有话说:
           “怎么那么新奇啊!”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
           “科技的力量真是很伟大。”
           ——全国人大代表陈海仪
  • 返回目录
  •        “非常的高效。”
           ——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
           新征程,再出发。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力争打造智能化视频创新研发生产基地,在这里,技术+创意,新闻样态不断突破,新闻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我们一直在路上。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 咬文嚼字
  • 06
  •        1.【例】学生在全日制学校同时接受文化教育和专业排球训练,学习打球两不误。
           【析】尽管有前半句的铺垫,但“学习”与“打球”之间的顿号仍不能省去。否则,一入眼仍会有歧义。
  • 不可忽略的标点符号问题
  •        一年一度的江苏省好新闻开评在即,江苏记协对过往好新闻评选和日常新闻采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部分差错案例进行分析提醒。《时习之》予以转发,一起学习,以进一步规范表达,提升业务水平。     
  • 江苏记协公布参评新闻奖稿件差错案例
  • 这些表述需留意
  •        2.【例】“他们在人生暮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到故乡去走一走、看一下”。
           【析】顿号使用不当。两个并列关系的词组,中间一般用顿号来表示。但“走一走”与“看一下”并不是两相对应的词组,不存在并列关系。所以,其中间不能用顿号,应该用逗号。而且,句末的句号也应放在引号内。
           3.【例】既要物质文明又要精神文明,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析】引号使用显得累赘、多余。尤其是将“两手抓”引起来就很突兀。其实,这没有必要。如果要用引号起强调作用,那也要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引一处引号内。“口袋”和“脑袋”并无特别含义,也没有必要用引号。
           4.【例】常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生猪年消费量约 78 万头,按照省里下给苏南地区2022年实现30%的自给率,缺口还有20%,正通过南北挂钩和对口帮扶建设养猪场,前段时间和宁
  •        包括网络媒体在内,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差错就是丢字漏字、用词重复、省略不当、指代不明、用词不当、自相矛盾、不合逻辑、时态错乱,生造词语、表述失实、过度夸张、语句杂糅等。追根溯源,这些差错似乎都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习惯性”致病。这些“习惯”,就包括思维与表达的口语化定式,也即话从口出,不加思索、不再推敲的习惯;写作、编辑、校对等各环节以时效为先的操作观念,以及受时下新媒体的影响而在文字表达上不再精研细磨的惰性习惯。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 应竭力攻克的“习惯性”差错
  • 夏签了养猪协议,接下来又将和泗洪签“保供协议”。
        【析】整段文字中实际上的主语已更换多次,但却一逗到底,让人阅读起来感觉很别扭。这样的逗号滥用,也导致这段文字出现另外一个毛病——语句杂糅。       
  •        丢字漏字
           1.【例】“俺们都懂法,也知道现在国家都讲环保,所以今年市里搞整治,一视同仁全停,大家伙也都认了。
           【析】丢了个“儿”字。"大家伙”与“大家伙儿”是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
           2.【例】各广播频率也陆续推出70周年爱国主题系列活动,有江苏新闻广播推出“青年演说家”主题演讲赛,江苏音乐广播推出“致敬经典”演唱会等。
           【析】两个“推出”后面均漏了“的”字。没有“的”字,句子就不通了。
           用词重复
           1.【例】每次回常州,周纯娟都会去探望以前真儒护校的老师孙静霞。她的老师孙静霞,是江苏省获得南丁格尔奖的第一人。
           【析】两处“老师”重复了。后面的“她的老师”应删去。
           2.【例】伫立浦口区桥林街道东部的东龙山
  • 返回目录
  • 上,却能感到丝丝凉风,向西眺望,远看天际水天一色,近观江湾草木葱茏。
           【析】用词重复、矛盾。“向西眺望”与“近观江湾”有矛盾,而与“远看天际”又是语义重复了。此句中“向西眺望”可删去,换成“此刻”。
           3.【例】十路记者兵分十路,分赴全国最能代表各行业变化发展的采访点,采访70年重大事件中的亲历者等。
           【析】很低级的用词重复。“十路记者兵分十路”,“兵分”后又是“分赴”,这正是不加思索式的习惯性表达而致病的典型。其错误虽然不可思议,但细究之下也属必然。
           省略不当
           1.【例】“为了保护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江豚,一切都值得。”市公建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析】 专有名词缩略不当。“市公建中心”在上下文中均无全称交待,令人费解。
           本文转自“江苏记协”微信公众号  
  • 业务探讨
    思想碰撞